眾妙之門

一位智者在一本僅有五千言的經書中,卻提出人應該柔弱處下,要象水一樣的處世觀點。他從人、萬物草木的生長發展中發現這麽一個客觀現象:
正文

道德經智譯 (第八課 上 德)

(2010-02-11 00:40:37) 下一個

第八課   上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這一課講德,道德經也是講道和德嘛。究竟你那個人是有德還是沒有德呢?首先要說明一下這個問題。然後你那個德是通過言語行動表現出來的,從你言語行動的表現,就看出來你的德怎麽樣,就看得出來。所以我們要好好地修德,修道修德。修道修德也不是做做樣子,一定要堅持修,下定決心,好好地修才行。無所謂地,那也修不出來個什麽東西。我們就看,除了這些,上德、上仁、上義、上禮而外,還有不講禮的。這些就說明,我們修德,要把自己認識清楚,然後修的對象我們要搞清楚,我們學的方向要搞清楚,不要亂學,學有德的,不能學沒德的。這一課首先講,什麽是有德的,什麽是沒有德的。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不德,就是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並不說自己德高,並不到處去說,我有德。是以有德,所以他就有德,這種人就有德。有德沒德你看都看得出來,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他不到處去吹自己德高,不吹自己德修得好,本身就是有德的人。因為他不吹嘛,本身就是有德的人。不自我吹噓的這種人,實際上他就是有德的人。我們走到哪裏,看到愛吹牛的人,那個人你就要注意一下他的德性。那就是說有德的,一看那個人,一接觸那個人,言語行動就看得出來,這個人有沒有德。

還要認識到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沒有多少德的人,他是最怕別人說他沒有德,怕人家說自己沒有德。那些沒有德的人,最怕人家說自己缺德,當你說他缺德的時候,他就暴跳如雷:“哪個沒有德啊?你來說我?”他就要跟你拚命,跟你吵,就要想跟你打架、拚命。這種人你說有沒有德?是以無德,所以他實際上是沒有德。因為有德的人,他不怕別人說,哪有別人一說,就把你的德說跑了的呢?說不跑的嘛,也說不掉的嘛。你有德怎麽說得掉呢?有實際行動擺在那裏,表現在那裏,怎麽說得掉呢?別人說你沒有德,你就沒有德了嗎?你實際上有德,別人說得掉嗎?事實擺在那裏,說不掉的。你說有就有嗎?你說德高就德高嗎?沒得那事。所以修道修德的人,我們不要跟人家去爭這些東西,不要到處去表現自己有德,不要去吹。你有德,也不要怕人家說你沒有德。你再有德,總有人罵你嘛。你做的事情再好,也有反對你的。那怕麽事呢?所以有德的人是說不倒的,你讓他去說好了。你有德,為什麽要去爭呢?越爭,越怕別人說你沒有德,正好說明你心虛,真正還沒有德。你去爭麽事?你去爭,就說明你還沒有多少德,很欠缺,那就是很缺德,就是這樣。

我們對一個人接觸,日常生活接觸,就看得出來,哪些人有德,哪些人沒有德、缺德。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當中,辦事,言語行動中,那個德的層次就表現出來了,德的高低都可以表現出來。根本不是憑嘴巴說,還要憑實際行動去做,人家看在眼裏的,看得見的。那個德學起來,是有榜樣的。下麵就講各種德性的人的表現,我們從各種德性的人的表現裏麵看得出來,哪些人的德高,哪些人的德低,哪些人沒有德。同時還要把自己擺到那中間,我是屬於哪一種?然後向上努力的目標就找到了,學習榜樣就找到了,修起來進步快。下麵具體就說一下,各種德的表現。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就是說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他什麽也不要做,最後什麽也做得到。信不信?這樣說啊,別人就要問了,別人就會說,那你就是吹牛了,什麽事情也不要做,結果什麽也做得到,那不是瞎吹嘛,你不做,哪裏做得到呢?哪裏有這樣的事情呢?因為德高望重的人,他經常是做的什麽事情?幫助人家,不是為自己,他經常做的事情就是去幫人家,為人家做好事。當他要去做的那件事,周圍的人向他學習,早就給他做了。比如這個單位,這個人德高望重,他經常去幫助人,我們那科室哪一個可能出了問題,有什麽困難,他一定會去幫助,旁邊的人都曉得了。曉得了,於是別人向他學習,周圍的人就先去幫了那個人,去把那個人幫好了。等他去幫這個人的時候,人家已經做了,幫助了他了,問題解決了,所以他就無需動手自己做了。什麽事情都做到了,他要幫的那個人,人家已經幫他做了,他不動手,結果就做到了。下次另外有哪一個又出了問題了,有困難了,他要想去幫助他。他還沒幫助,周圍的人向他學習,又去把那個人的問題解決了,這不是?他不動手,事情又做好了,這不是很自然的嘛。隻要你好好修道修德,就是這麽回事。你不信嗎?就是這樣。所以你要好好地修,到時候你要想做的事情,都是好事情,幫人家的事情,自然有人來幫你做了,做到前頭去了。別個就幫了他了,自然有人給你想好了,也做好了,不須你動手去做了。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我們以前有時接信息完了,就想出去講一下道德經,大家學學道德經,提高道德水平,大家都來做好事。到處去聯係,人家問,你是搞什麽的?我說,學工的。他問你,學過道德經沒有?我說沒有學過,他說那你講什麽道德經呢?你學都沒學,跟我講?耽誤了我的時間,那不瞎吹嘛,哪個都不行,都不接收。可是到了一定的時候,自然有人來找你了,請你的人什麽都不要你做,什麽都安排好了,人也找好了,講課,天天有人接你去,講完了送你回來,你就去講就行了。事情就是這樣,你拚命要去講,結果不行,別個不要你講。你不專門去講的時候,倒還有人來找你。我們說這些例子,並不是說我們德修得怎麽樣,而是說你修到一定的程度,道德水平提高了一些,想做的事,時機一到,你不要有為地去幹,自然會促使你去做,自然能夠做得到。你沒有實踐的時候,就不會相信,通過實踐了,你要去做件好事,人家都給你做了嘛。你遇到這號事情多了,那麽你就相信了,確實會是這樣。那是講上德。

下德的人怎麽樣呢?下德為之而有以為,少德的人,你說他工作不是不做,他要爭著去做,他要搶著幹,結果什麽也做不好。他一拿著幹了,工作任務他也幹不好。少德的人他不是不做,有了事情他爭著去做,但是他做起來,不是這裏出點漏子,就是那裏出點毛病。為什麽?這種人他就是主觀,主觀主義,私心欲望強,這樣做事做不好,總是做不好。那是什麽原因呢?因為他的德少,缺少德,做任何事情都是主觀主義地去幹。你主觀主義幹,是違反客觀的,當然就幹不好,事事都幹不好,就是這樣。這就是下德,缺德的人,做事情就是這麽個表現形式。

還有,就是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就是最講仁愛的人,他要做一件事情,沒有做不到的,他一定就能夠做得到,因為他講仁愛嘛。比如孔子,講仁義禮智信,講仁愛是他的最高標準,他周遊列國的時候,宣揚的就是講仁愛。事實上,最講仁愛的人去做一件事情,沒有做不到的,他就做得到。用現在的一句話說就是,這個人做事我們放心。也就是這個人是信得過的人,他做事隻要他答應了,他一定做得到。像這種表現的人,就是講仁愛的人,人們都支持他,信得過他。仁愛也是一種道德水平比較高的人,也就是賢人。這就說明,道德水平比較高的人,做事情容易成功。這種表現的人,這種信得過的人,也就是仁,上仁。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就是最講義氣的人,要做的事,那是很有限的。講義氣,講什麽義氣?哥們義氣,那你那個範圍就小一些。講仁愛嘛,到處廣大的人我都仁愛,但是講義氣就是哥們之間,小集團的利益,所以他的範圍就小一些,做成的事情,那就是有限的。比如幾個小青年、哥們在一起,那麽有福同享、有禍同當,有事情大家去幹。你有困難我們來幫你,我有困難你們來幫我,這是互相的,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超過了這個限度,他就不幹了。比如哥們之間,其中老大總是占便宜,每次便宜都是他撈足了,剩下來的才分點給小兄弟們。如果經常是這樣,老是摳著小兄弟們,超過了一定限度,他就不幹了,就不認你那個哥們了,這就是講義氣的表現。

下麵還有講禮節的,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就是光講表麵禮節的人,這種人他去做事,總是做不好的。所謂表麵禮節,就是舉止言談隻是裝裝樣子,見了點點頭,哈哈腰,握握手,問個好,表示親熱,表示禮節。這種人嘴巴上說得好,比如象商場、賓館禮儀小姐就是這樣,禮貌待人,佩上一個帶子,上麵寫上“歡迎光臨”,你來照顧我的生意嘛,當然歡迎你。有人來了,笑臉相迎,走的時候,就說聲“再見”,歡迎你下次再來,再來照顧我的生意。但是要做具體事情,很少給你做得很好的。他講表麵禮節,但是要紮紮實實完成一個任務,一個艱巨一點的任務,他就可能要出問題了。這都是講表麵禮節的人。他沒有做好那件事情的誠心誠意,一碰到有困難,他就不幹了。遇到事情沒幹好的時候,領導或者同誌們批評一下,說你哪件事情沒辦好,那他就不得依了。他“則攘臂而扔之”,隻好舉起手臂大嚷大叫:“我盡了最大的努力幹這個事情,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嘛,你來說我?”或者說有哪個人在中間搞了個鬼,插了一手。或者那個時候條件不好,氣候條件或者怎麽樣造成的,他就這樣推客觀原因。總之不找自己的主觀原因,隻找客觀原因推卸責任。做錯了事,你還不能批評他,你批評了,他就暴跳如雷,這就是光講表麵禮節的人,他的表現。

這各種人的表現,都說清楚了,你看得到。從表現上,從言語行動上,都看得出來,這個人屬於哪一種人。你要把那幾種分清楚,你將來看到人的表現,他大概屬於哪一種,我自己又屬於哪種人,要客觀地認識一下自己。上麵這一段,主要講的德的表現形式,德有不同的層次,各個層次表現不同,他們表現也是不一樣的。我們修道修德的怎麽樣呢?能夠從這些表現形式上看得出來,人們常常說的一句話,“我看你這個樣子,就曉得你這個人的德性了。”就是這個意思。看到他那個樣子、表現,就曉得他屬於哪一種人。我們要把自己的言語行動也在那裏麵比較一下,我是屬於哪種人,要怎麽做,要怎麽修道修德,才修得好,才能做到上德。要修好,就要下定決心,不要三心二意,下麵就說清楚了。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一放鬆,就往底下下滑了。

故失道而後德,就是故失去了道的人,然後再去求德。修道就必須上德,上德就必須做到什麽?大公無私、舍己救人。到了時候,是要舍得自己去救助別人,你幹不幹呢?做不做得到呢?這不是說空話的,靠嘴巴說,是說不出來道的,那要實際行動表現。到時候真正有個人喊你救命,比如有個人跳到河裏去了,他在那裏喊救命,你救不救呢?你舍不舍得自己去救助別人呢?看你敢不敢去救呢?那就是考驗了。有的就說,我把身體修好就行了,還要我去救別人?那辦不到,那就算了吧,幹脆,我做點好事就行了,積點德就行了。他一做不到,這樣子就放鬆,一放鬆就掉下來了,我積點德就行了。

你一放鬆了,積不積得到德呢?也不見得。失德而後仁,失掉了德的人,然後才去講仁愛。他說我專門去積德做好事,助人為樂,專門去幫助別人,給人家做那多好事,而且又不圖報酬、不圖報答。可是我好事做了那麽多,別人搞習慣了,反而不足為奇,習以為常了。但是我對人家做了這麽多好事,哪個來對我做好事呢?比如別人有困難,我就去幫人家,既出力又出錢,幫人家解決問題了。但是我有了困難,卻沒有人來幫我,哪個願意來幫我啊,別個不主動來幫我。所以前思後想,感到還是吃了虧,劃不來。算了算了,求德這個事情太吃虧了,怎麽辦呢?那隻有講講仁愛嘛,失德而後仁。所以你一放鬆,又下降了,做不到又往下降了,下滑了。修道修德一定要有定力才行,要下定決心。

講仁愛嘛,失仁而後義,失去了仁愛,然後才去講義氣。比如講仁愛,我對大家都愛,哪個來愛我呢?我對人人都愛,但是沒得人來愛我啊。人家的老人小孩出去,我能扶老攜幼,去幫助他,那我的老人小孩出去了,誰也不愛他們嘛,誰也不理他,還是劃不來,講仁愛也劃不來嘛,講講義氣算了。還是依靠哥們義氣好,有來必往,你對我好,我才對你好,你幫了我,我又幫你,這樣不吃虧。這不是又降低了嘛,所以你不嚴格要求自己,一放鬆,他逐步往下頭降,講講義氣。

失義而後禮,失掉了義氣的人,最後隻好講講禮節。哥們講義氣,有的老大總是爭強好勝,多少實際利益他都占據了,也就是說分贓不均嘛。人家盡占便宜,自己老是吃虧,劃不來,還是算了嘛,講講禮節算了。講講表麵禮節,點頭哈腰,這不蝕本。所以義氣也不講,就講講表麵禮節算了。

由此可見,修道修德的人,必須要嚴格要求自己,如果做不到,一放鬆,就掉下來了。不嚴格要求自己,那是不行的,就會層層下降。要嚴格要求自己,這也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難啊。所以,我們一定要強行者有誌,要持之以恒,不能層層滑坡,不能放鬆。修道修德必須要堅持,才行,不然一下就要跨下來。

那是講上德、上仁、上義、上禮、下德的,還有不講禮的。不講禮的人,所謂失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失禮者,就是禮節都不講的人。他不講禮,他對忠誠信義那些都看得很淡薄,什麽是忠誠?什麽是信義?這個值幾文錢呢?一個錢不值,沒有意思,他都看得很淡薄,那不講禮的就是這樣。而亂之首,他是製造混亂的禍首。這些人是屬於什麽人?這是壞人和惡人,就是製造混亂的禍首,他要把事情搞得越亂越好。我們經常買東西或者買票要排隊,隊排得好好的,本來大家都很遵守秩序。因為你買東西都有錢,那小偷就來了,他看到隊排得好好的,無從下手,於是他就找幾個哥們小偷,大家去插隊、擠,你擠我我擠你,亂擠。他就要搞得個亂七八糟,弄得大家你跟我吵,我跟你吵,鬧得天翻地覆,他就是要搞亂,搞亂了,他就趁混亂之際,好掏別人的腰包,掏人家的錢包,他就得益了。所以這樣的人,就是製造混亂的禍首,如果不亂的話,他就不舒服。為什麽?因為他得不到好處,他要搞得越亂越好,亂中得利。這就是連禮都不講的人,就是這樣,我們也要認識清楚。

還有一種人,就是先知先覺的人,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前識者,就是認識比人家先一些,也就是先知先覺的人。你比人家知道得早一些,人家不知道,你就知道了,那就是所謂有感應功能的人,也就是將要發生的事情,他都感應到了。比如諸葛亮,別人說他前知幾百年,後知幾百年,你說,是不是他知道呢?他是不是多長一個腦袋呢?不是的,是道之華。是大道把精華的東西給他了,最精華的東西給他了。這是先知先覺的功能,不是他自己的,是道給他的。你要好好修道修德,到時候也會給你啊。開智嘛,人家不曉得的,你曉得,人家不會做的,你會做。就是這麽回事,你也會得到道的精華嘛。但是有了功能,自己沒有什麽了不起,有了一點你不能自高自大,那是道給的,不是自己的嘛。所以不能歸自己,你歸自己,那你就好驕傲了,有本錢了。決不能寫到自己賬上,這樣子你就驕傲自滿,反而走向反麵。而愚之始,也是愚昧的開端。因為你如果先知先覺地把你知道的那些東西說出來,人家不會相信的,並且認為你這個人太愚蠢了,精神不正常。那些預言家說出來的,幾百年後的事情怎麽樣怎麽樣,但是當時說,在他那個時候說,都要罵他是瘋子,是神經病。那他為什麽是預言家呢?因為他寫到書上,後來事實證明,確實就是這麽回事嘛,實現了,於是後人就封他為預言家。預言家是後人說的,不是當時的人說的。當時那個時侯誰說他是預言家?沒得人說,當時的人都說他是瘋子嘛,胡說八道。所以這是愚昧之始,是愚之始,那是愚昧的開端。你先知先覺了,就是愚昧的開始了。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講了人,好的壞的都講了。所以大丈夫要處其厚,所以修道修德的人,總是把道擺在重要位置上。這裏講的大丈夫,是不是指的夫妻關係那個丈夫呢?不是的。對我們修道修德的人來說,他不是指的那個丈夫,並不是指的男的。因為修道修德,男女都一樣,都可以修,怎麽會專指男的呢?女的也一樣嘛,而且都可以修得上去,修到陽大於陰,都可以做得到的。這句話是說修道修德的人要把道擺在重要位置上,就是要重視那個修道修德。你不修道修德,道德不會產生的,它不會無緣無故產生的。你要背道德經,道德經一背,全身放鬆了,這樣道德水平慢慢就提高了,道德經的客觀規律就上了自己的身了,就可以用了,所以修道修德要擺在重要位置上。怎麽擺法呢?這裏要說清楚了,工作的,工作第一,你不能耽誤工作;學生,學習第一,不能廢了學習,這是必須要保證的,不能拋棄工作和學習來修道修德。工作和學習保證了,然後你再安排一下修道修德的事情,安排一下背道德經的時間。當然,也不是要你把瞌睡睡足了,實在閑著沒得事了,多餘的時間才去背道德經,也不是這麽回事,可有可無,那也不是這樣,不能這樣。把修道修德要擺在什麽位置呢?擺在比吃飯稍為重要一點,就行了。這個位置也不是什麽好了不起的,背了道德經,再吃飯,也可以。背了道德經再吃飯,熱天倒好辦,冬天來了,冬天比較麻煩了。你如果冬天午時12點下了班,一回家就應該吃飯,吃熱飯。你想坐下來背道德經,背了再吃飯,家裏人就說你放著熱飯不吃,去背道德經,吃冷的,那真是個賤骨頭。你看,你這個人就夠賤了,骨頭都賤了,那不是賤完了嘛。賤嘛,正好符合道,我們要處下處賤嘛,正好符合道。你願吃冷的,可以,要吃熱的,放到爐子上熱一下,那不是可以了嘛,心甘情願嘛。所以隻把道德經擺在什麽位置呢?比吃飯重要一點的位置就行了,也不要太高了,這樣你就有時間了。所以不居其薄,不能夠輕視它。背經不能輕視,不要看成可有可無。處其實,就是要把它放在實實在在的地位上。因為修道修德,到時候就要背道德經,到時間你非得要背,那不是開玩笑的,這不是說著玩的,那是實實在在的,要做的。但是要用空餘時間,工作時間不能背,下了班可以,背了書再吃飯也可以,少睡點覺可不可以?也可以。但是有的人他說,少睡覺可不行啊,有的人專門喜歡睡懶覺,太陽升到頂了,他還不起來。你背道德經的過程,就能夠恢複你的疲勞,是對精神的調養。背道德經對我們精神的調養,比睡覺的效果好得多。他說我才不信,我就是睡覺舒服,你不信,你可以試一試看嘛,時間中去檢驗一下,又不是強迫你要這樣做,所以自己去實踐一下,背道德經是最好的休息,也就是最好的受益,還是最好的恢複疲勞的辦法。背道德經受的益處,接收的能量,比你睡覺補回來的益處更多、更好,所以要把它放在實實在在的地位上。比如我有時候,睡不著覺了怎麽辦呢?在床上翻去翻來胡思亂想,越想越睡不著,幹脆起來背背道德經,背它半小時上床,一下就睡著了,舒服得很,不妨你試試看,這樣就有時間了。如果有事情耽誤了,就找個時間補嘛,什麽時候補,就朝那個時候的方向就行了。所以不居其華,並不在於說些好聽的話,你光說好聽的話,有什麽用呢?都是空話嘛,沒得用。你與其說那些空話,不如坐下來背背,那還有實際收獲,重要的就是用實際行動來勤修苦練。

故去彼取此,我們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裏麵說的糟粕,就是不修道修德、不講道理、禮都不講的這種人,這些是不好的、不對的,糟粕嘛,應該去掉,應該學好的。要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其中有好的,我們要好好地學習,壞的我們要把它去掉,要去掉糟粕,取其精華,我們好好修好我們自己的德。那中間一定要把自己認識,自己屬於哪種人,然後我學的目標要選擇好,我就要下定決心,好好地去修煉。祝大家道德水平提高,快速提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