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妙之門

一位智者在一本僅有五千言的經書中,卻提出人應該柔弱處下,要象水一樣的處世觀點。他從人、萬物草木的生長發展中發現這麽一個客觀現象:
正文

老子智慧與為人處事之道(一)

(2009-12-24 08:15:59) 下一個

老子是中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他所撰寫的《道德經》流傳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曆史,書中蘊涵的博大精深的東方智慧一直在被後人探索研究。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研究《道德經》,各自從中汲取對自己有益的知識和智慧。我們今天嚐試從為人處事的角度來進行探討,看看老子的處事哲學是什麽,對我們有哪些有益的啟示。

一、《道德經》主張以柔弱處下而處事,不爭而善勝。

     許多年來,在人們的心目中,在我們的教育中,爭強好勝似乎是取得成功的必經之路,然而《道德經》卻認為,真正成功的處事之路,不是爭強好勝,而是柔弱處下。為什麽這麽說呢?在《道德經》中,老子通過論述人和萬物生死的客觀現象、客觀規律為我們闡明了這個道理。

    《道德經》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意思是說,人生下來就是柔弱的,死後就變得非常堅硬;萬物草木在春天生長時很柔脆,秋天死後就變成枯黃。這兩句話揭示了動植物從生到死的一個客觀現象、客觀規律,即所有的動植物,在初生時和生長發育期都是十分柔弱的,生命力卻十分旺盛,隻有當死亡後才會變得堅硬。《道德經》從這個客觀現象、客觀規律中啟示人們來領悟強弱與生死的關係,《道德經》說,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意思是說,所以堅強的就是要死亡的,柔弱的就是生長的。《道德經》從人和萬物生死的客觀現象、客觀規律中告訴我們這樣一個客觀真理,就是弱者生,強者死,越堅強越接近死亡,而柔弱的卻是生長的,越柔弱則意味著生命力越強。

    《道德經》還進一步用實例來說明這個問題,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器。意思是說,兵強的要打敗仗,木強則隻能作器皿。結論是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強大的走下坡路,柔弱的走上坡路。

     果真如此嗎?讓我們用事實來說明這個問題。

     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就是兵強則不勝,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的典型史實。赤壁之戰是決定三國鼎立局麵形成的關鍵戰役,當時的曹操統一了北方之後,率兵南下,企圖一舉統一南方。曹操率軍八十三萬,號稱百萬,而南方孫權、劉備聯軍隻有五萬人馬。在雙方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周瑜黃蓋利用曹操的北方兵不習水性、暈船從而用鐵索連船的弱點,用苦肉計讓黃蓋偽裝投降,從而*近曹營,火燒連船,使曹軍大敗,死傷過半,曹操逃回江北,自此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麵。赤壁之戰的開始,曹操是強大的,也是驕傲的,他自恃實力強大,根本不把孫權劉備放在眼中,隻是一味進攻,而孫權劉備雖然弱小,卻以逸待勞,以自己軍隊的長處——南方兵熟悉水戰,去攻擊曹操軍隊的短處——北方兵不擅水戰,甚至把戰船用鐵索相連防止顛簸從而給對方用火攻製造條件,並利用曹操的狂妄自大使他相信了黃蓋的假投降,最終導致以弱勝強,弱小的孫權劉備戰勝了強大的曹操。

     這是曆史事實,諸如此類的曆史事實還很多。那麽在現實生活中呢?柔弱處下能夠取勝嗎?有個出身貧寒的女大學生畢業後來到深圳,找到一家貿易公司工作,由於性格內向,三個月試用期滿後部門經理對她的評價是,她連話都很少講,留下也沒多大用處。老板說,這樣的人留下也沒什麽害處,再加試兩個月吧。之後不久,公司派業務部的六個人去生產廠家驗收貨。幹了不一會,廠區因故障突然停電,全封閉的倉庫變成了蒸籠,其他五個人返回公司就沒再回來,這個女生卻獨自用了整整一天的時間驗完了二百箱貨,由於停電不能使用電梯,她以每箱一元的價格請了幾個民工將二百箱貨搬下樓,趕在下班之前將貨拉回公司,第二天按期發往德國。當時這個女生的想法是,船期是已經預定好的,不會因停電而變動,如果今天的工作不完成,就將影響合同的履行。月底老板在審批報銷單據時得知了此事,在大家都說這個女生未經批準擅自支出二百元搬運費時,老板卻通過人事部通知這個女生,從第二天起在公司的每個部門都實習兩個月。一年多後,這個女生由一個差點沒通過試用期的人一下子升為公司最重要部門的業務經理,四年後她擁有了自己的公司,二十八歲時成為大老板。在這個女孩的成功路上,她既不*與人爭鬥,也沒*任何關係,隻是*自己踏踏實實的努力取得了成功。這就是柔弱處下取得成功的實例。

    爭鬥能不能取勝呢?也不是不可以,隻是這樣的人終生都生活在高度的負擔和壓力之下。因為第一永遠隻有一個,為了爭第一,需要絞盡腦汁,費盡心機去戰勝每一個人,在他的潛意識裏,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他的競爭對手,他經常要煞費苦心去想辦法戰勝他們,由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和負擔。從表麵上看,他有可能暫時取勝,但一個終日生活在勾心鬥角中的人的內心世界是十分沉重的,他的心理負擔始終很重,這樣的生活幸福嗎?

   《道德經》為我們指出的是另一條人生道路,這就是為人處事要柔弱處下,不與人爭鬥,其結果是不爭而善勝,不去爭鬥而能取勝。我們不妨觀察一下周圍的人和事,不論在學校裏,在家庭裏,在工作單位裏,真正受到大家歡迎,人緣好,人際關係和諧的是那些柔弱處下的人,為人和善,不與人爭鬥的人,因為與他相處給人帶來的是輕鬆愉快。而那些鋒芒畢露,爭強好勝,得理不饒人的人,往往人際關係緊張,別人不願意接近他,因為與他相處給人帶來的是緊張和不快。

    有個博士,是個農村孩子,家境貧寒卻聰明勤奮,以優異成績考上了重點本科,以後又陸續讀了碩士、博士,學習成績一直是拔尖的,但卻因性格中的驕傲和爭強好勝在社會上屢受挫折。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畢業時,他進了一家房地產公司,卻因為挨了兩次批評幹不下去了,一次是寫樓市調查報告,經理批評他寫得不如另一個高中畢業的職員寫的詳實,他不服氣;另一次是舉行房展時,他身著牛仔夾克向客戶作介紹,被經理批評為不講禮儀,影響公司形象。兩次批評後他不從自身找原因,卻歸咎為學曆還不夠高,所以不被重視,於是又返回學校考上了碩士研究生。碩士畢業後他又就職於一家專為酒店計算收支平衡和進行預算的民營公司,當上了副經理,但又由於兩件事導致了他被解聘,一是由於他製定的各項規章製度過於嚴格,使員工產生了厭煩情緒,紛紛到經理那兒告狀,說公司沒有人情味;二是他給集團領導寫的投資建議書未被采納,感到自己不受重用而消極起來,不久就被這家民營企業解聘。兩次失敗仍然沒使他吸取教訓,認為自己還是學曆不夠高才不被重用,於是他又轉回去考上了母校的博士生,由於成績出色,論文優秀,學校想留他任教,他卻嫌當老師清貧,再次走上社會,去了深圳一家台資公司當了市場部經理,月薪六千還有一套三室一廳住房,他下決心要好好幹,但沒過多久,他那爭強好勝、自以為是的毛病又犯了,不但對下屬毫不尊重,甚至直接指責老總,在他眼裏,誰都不如他,不久,這家台資公司就找了個借口解聘了他。這個博士為什麽會在社會上四處碰壁呢?事實證明不是他自己所認為的學曆問題,而是為人處事的問題,是他爭強好勝、自以為是的處事態度害了他。

    正反兩方麵的實例說明柔弱處下才是成功的人生態度。

                                                                                   (青島 黎明豔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