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西點烘焙是從麵包開始,不,嚴格地說,是從一次失敗的玉米瑪芬(corn muffin)開始的。那是四年前,我第一次興致勃勃地用烤箱,當時錯把baking soda當成了baking powder,結果烤出來的瑪芬一個個鼓得像金燦燦的小山丘,吃起來卻有些奇怪。我還不知道是怎麽回事,一個勁兒地勸我那美國室友吃,她大概也是不忍心掃我的興,硬是把一整個瑪芬吃了下去。現在想想,還好沒釀成影響兩國邦交的大事,否則真是難辭其咎。
不過也是在這位室友jj的幫助下,我第一次學會了做麵包,也第一次發現烤箱的神奇。本來白生生的麵團放進去,沒多久整個屋子都會彌漫小麥的香氣,有一種家的溫暖。說也奇怪,我本不是北方人,家裏也不怎麽做麵食。一年到頭吃頓餃子包個包子的次數一雙手都能數得過來。但自從會做麵包以來,竟然也可以像模像樣。可能是因為那時候做蛋糕屢戰屢敗,而麵包的recipe似乎總是很容易——隻要嚴格按照recipe的材料比例和做法步驟。
跟一個也是在私房上認識的好朋友說起,壇子裏現在人氣越來越旺,雖然高手越來越多,但也有西點烘焙剛剛入門的。在網上做了一點research,寫了這篇專門講麵包的,就算是拋磚引玉,高手請繞道;若是你還像當初的我一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起到一點點普及常識的作用吧。
麵包是西方人的主食(其實中國的饅頭也可以算麵包的一種,wikipedia是這麽說的),按發酵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六種:酵母發酵,化學發酵,酸酵頭發酵,蒸汽發酵,細菌發酵,和充氣發酵。後三種現在已經非常少見了,
nullnull前三種的代表麵包分別是:普通麵包,tea bread(也有叫quick bread的),和sourdough bread(酸麵包)。
1.重點來說利用酵母發酵的普通麵包(因為最常見也最常吃到)。
做麵包的麵粉一般都用高筋麵粉(即bread flour),筋指的是麵粉中的小麥蛋白,筋度越高說明小麥蛋白的含量越高。Wikipedia上說,小麥麵粉中的蛋白質大略有五種,其中三種是水溶性的,另外兩種不溶於水,在麵包成品的組織中就起到了類似混凝土中鋼筋的作用,產生麵包組織鬆軟但又有嚼勁的效果。如果沒有高筋麵粉,中筋麵粉(all-purpose flour)也可以替代,不過分量應該酌情多一些。
但是千萬不能用小麥蛋白含量低的低筋麵粉(cake flour)來替代,不過,在某些麵包的recipe中,也有出現高筋麵粉和低筋麵粉搭配使用的,這個又另當別論了。
再來說水,通常麵包廠或是麵包店在做不同麵包時,都有自己的baker's percentage(烘焙比例),以麵粉的重量為100%,其餘的如水或其他液體、油脂、酵母,都按照與麵粉重量的比例各有標準。水(或其它液體如脫脂牛奶)的比重最為重要,一般都占麵粉重量的50%以上。大多數麵包店自己做的麵包含水量甚至在60-75%,當然,液體的比重上去了,麵包的組織會更濕潤,但是做的時候麵團更粘手,更不容易handle。
對於想自己做麵包的人來說,按照體積比例來配材料當然更為方便。
水和麵粉的比例多在1:3左右,也就是美式量杯(約240毫升)1杯水加3杯麵粉。雖然容易操作,但是麵粉有時鬆散有時緊密,對初學者而言並不一定好掌握比例。我的經驗是:每次都先把袋裏的麵粉挖鬆一些,然後用量杯舀上滿滿一杯(杯內盡量不要有空隙),再用餐刀的刀背平平地把量杯上多出來的麵粉剔掉。這樣基本上可以保證量麵粉的準確性。
水和麵粉是麵包的最重要的兩種成分,所以最好一次量足。等麵團成型後根據麵團的粘性可以酌量加水或麵粉,但每次最好都是1/2大匙這樣的量加,不要加太多。案板上也可以撒一點點麵粉(有人管這叫手粉)以防粘,不過量也不能太多,一般用兩指捏一點點均勻抹在麵板上就可以了。因為後來加的麵粉不容易揉進已成型的麵團中,
如果最開始的比例太離譜,後加進去的麵粉會影響麵包成品的組織,吃起來口感也差,道理就跟夾生飯中半生不熟的米飯差不多。
最後來說說酵母。酵母其實是一種微生物,它們在溫暖濕潤的條件下使麵粉中的碳水化合物發酵,產生二氧化碳,烘烤後就出現了麵包組織鬆軟的效果。酵母通常有新鮮酵母、幹酵母和快速酵母三種。新鮮酵母現在不常用,可以自己用蘋果、葡萄做,我在KO的網站上見過,雖然麻煩些,但想想應該別有風味。幹酵母(active dry yeast)和快速酵母(quick yeast)的主要區別是幹酵母必須先用溫水泡開activate,快速酵母則可以直接和粉類混合了用。我一般都是用幹酵母,所以這裏可以多說一點。
幹酵母最適合被activate的溫度是38-42攝氏度,就是比體溫稍稍熱一點點的溫度,初學者可能需要用到溫度計等工具,但做麵包有一定經驗以後就容易掌握。因為過熱酵母會被燙死,所以寧願溫度低一點(activate速度慢一點)保險些。酵母最喜歡的環境是水,加一點點糖(碳水化合物),然後靜置一旁15分鍾就可以讓它們“瘋長”。如果用牛奶來activate酵母,等待的時間至少要半個小時。
在操作過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麵團兩次甚至三次發酵的問題。
一般來說,多次發酵可以增加麵包的風味,但是千萬不能一次發過頭。所以才出現了第一次發酵好後把麵團壓扁,盡量擠出裏麵的空氣(其實是二氧化碳),然後二次發酵,甚至如法炮製,將二次發酵後的麵團再壓扁,整形後三次發酵再入烤箱的做法。
擠出麵團中的空氣是為了讓成品的組織更細密,不會出現大的空洞。具體采取兩次還是三次發酵,都應該遵循不同麵包的recipe。
2.用化學品“發酵”的tea bread,嚴格地說似乎不應該叫發酵,而應該叫催化。一些隻用自發粉(self-rising flour)的recipe做出來的麵包就是這類了。自發粉其實可以用普通麵粉和baking powder(發粉)按一定的比例配出來。做tea bread通常的催化劑有兩種:baking powder和baking soda(又叫堿、小蘇打)。用baking soda的recipe有時會加入buttermilk這樣的酸性物質以中和小蘇打的堿性。最常見的tea bread有香蕉麵包和西葫蘆麵包,過兩天我會做其中一個貼上來。
3.用sourdough starter發酵的酸麵包。酸麵包因為吃起來有股特別的酸香味而在麵包家族中獨樹一幟。酸麵包的酸除了來自於酵母,還來自於sourdough starter中產生的嗜酸性乳杆菌。我自己沒有坐過sourdough bread,不過見過以前室友做。她用水和麵粉還有幹酵母調成麵糊(即sourdough starter),室溫下放了差不多兩三天(立馬想起來那些天裏空氣中酸酸的味道,嗬嗬),然後再混和另外的麵粉和水來做麵包。我在今後的帖子裏也會做一個,有興趣的話可以等等看。
差不多了,下麵來看最最基礎的手工白麵包吧(考慮到很多筒子還沒有麵包機或攪拌機,我就做了手工版的)。
Recipe改編自我的烘焙寶典——Low-fat Baking一書,是我很久以前在costco買的,圖文並茂,很適合初學者。
材料:
(1).水2大匙(30毫升),糖1/2大匙,幹酵母1小匙。
(2).脫脂牛奶1杯(也可用等量的水代替),糖1/2大匙,鹽1/2小匙,黃油(butter)1大匙,放至室溫。
(3).高筋麵粉3又1/4杯,放置在大的攪拌盆內。
做法:
1.將(1)中的水在微波爐中加熱10秒(每家的微波爐功率不同,一定要試試是否燙手,溫度過高就稍微晾涼一下),放入糖和酵母,稍拌勻既放置一旁15分鍾左右(下圖中左上的那個小棍子,頭上頂著圓圓腦袋的就是我的溫度計,很久沒有手工做了,所以要借助工具,嗬嗬)。觀察酵母是否已被activate:15分鍾後可以看到混合物的表麵有一層很濃的泡沫狀(英文叫froth),說明酵母水已經可以使用了。
2.脫脂牛奶和黃油如果是從冰箱中拿出來的,應該放至室溫。將(2)中所有材料拌在一起,再把(1)混入。
3.將(3)的麵粉挖成中間低四周高的井狀,把混合的(1)和(2)倒入,用筷子或叉子攪拌成團即可。如果這時麵粉仍粘手,可以酌情再加入1/2-1大匙的麵粉,不過每次都應該1/2大匙地加入,以防麵團過幹。
4.將麵團轉移到案板上,可用一點手粉(如上圖)防粘,揉麵9-10分鍾使麵團均勻(這個力氣活女生還可以handle,我揉了9分鍾就OK了),把揉圓的麵團轉移到已薄薄塗過一層butter的攪拌盆內(我就用的同一個攪拌盆,清洗過),用保鮮膜蓋好發酵(以防止麵團表皮幹裂)。
5.發酵到麵團的2-3倍大,現在這個季節差不多1-1個半小時,冬天可能稍長些(可比較下圖)。
6.檢查麵團是否第一次發酵完成:用食指插入麵團中央,取出食指不粘,洞不回縮,就說明發酵完成了。
7.將發好的麵團取出放在案板上壓扁,將空氣盡量揉出,大約2-3分鍾。擀平後卷成長的橢圓柱狀(如何整形可以靈活些,比如把麵團分三份分別卷成圓柱形等也可),放在塗了薄薄一層butter的長形麵包烤盤(bread loaf pan)內,進行第二次發酵。
8.第二次發酵的時間比第一次短,也是發到原來麵團的2-3倍大,約35-45分鍾(比較下圖)。
9.烤箱預熱375華式度後將第二次發酵好的麵包烤45-50分鍾取出,晾涼即可。
我第二次發酵的時候也在麵團上蓋了保鮮膜,結果揭保鮮膜的時候發現保鮮膜和麵團表皮有一點點粘連,所以烤出來的麵包表皮不是完全光滑的,有點遺憾。
完全晾涼後用有鋸齒的麵包刀切片(切到最後幾片的時候小心些,鋸齒刀還是挺快的),保存時可以裝在密封的保險袋中,吃不完的麵包可以放冷凍層冷藏。
如果想要做兩個這樣的白麵包,可以double材料的分量,不過建議要有超大的攪拌盆才好發酵。
下麵是存的比較不錯的一些酵母發酵麵包的鏈接(排名不分先後哈),大部分是私房裏的筒子做的,希望可以給喜歡做麵包的筒子們一些麵包整形方麵的幫助。在此謝謝cicipeng的整理,辛苦了!
西式:
喵嗚子的橄欖麵包
cicipeng的俄羅斯麵包
桜的蒜味法式長棍
愛廚的藍莓麵包
甜酒甜的意式麵包——佛卡夏(focaccia) (注:這個麵包很特別,推薦一下)
cicipeng的聖誕水果麵包
遠方的雪花的複活節的十字麵包
我的菠菜培根麵包
日式(湯種):
新桐的抹茶椰蓉麵包與紅豆沙麵包
喵嗚子玩湯種:熱狗麵包,3種雜糧全麥麵包
我做的湯種酥皮肉鬆包、湯種抹茶紅豆麵包卷、果汁麵包
波子的北海道牛奶土司
中式:
太平閑人的中式軟麵包 (注:私房裏很多中式軟麵包都是照搬或是改良的這個方子,所以強烈推薦一下!)
新桐的肉鬆麵包卷
愛酸菜的椰絲麵包和性感的辮子麵包 (注:圖片打開較慢,請耐心等候)
喵嗚子的酥皮麵包
我的香甜綿軟的中式軟麵包 (注:私房裏的原帖圖片不齊,所以我用的自己博客的鏈接)
霓娜的辮子麵包
Ruby@Cuisine的雜糧黑麵包
歡迎來
潛水的廚房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