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613)
2007 (556)
2008 (369)
2009 (298)
2011 (232)
2012 (174)
2013 (145)
2014 (89)
2015 (101)
2016 (83)
2017 (53)
2019 (76)
2021 (62)
2022 (116)
2023 (95)
2016年8月至11月期間,北京首都博物館曾經展出“匠心築夢爍古今——燕京八絕”專題展。內容包括玉雕、牙雕、景泰藍、雕漆、金漆鑲嵌、花絲鑲嵌、京繡、宮毯這八大工藝門類,即被後人讚譽的“燕京八絕”。接下來就讓小編一一為您介紹這八絕吧!
燕京八絕,即是景泰藍、玉雕、牙雕、漆雕、金漆鑲嵌、宮毯、京繡八大工藝門類。燕京八絕“萌芽於燕趙,奠基於遼金,繁榮於明清”。它汲取了各地民間工藝的精華,開創了中華傳統工藝新的高峰。並逐漸形成了“京作”特色的宮廷藝術。
一、玉雕
山
山東龍山文化玉鉞。玉石示意圖。
中國的傳統玉作有“南玉”和“北玉”之分,以北京為中心的“北玉”,是一種以雄渾莊嚴的氣韻與俏色巧雕的設計所聞名的特種工藝。
北京玉雕技藝源遠流長、深厚精湛,在製作上量料取材、因材施藝,遮瑕為瑜成為琢玉的重要法則。能工巧匠利用玉石的自然形狀、色澤、質地、紋理和透明度,創作出許多巧奪天工、妙趣天成的珍品。無論在製作流程、器物造型還是構思設計上,處處體現出一種京城特有的皇家風範和文化氣息,是原宮廷玉雕工藝的繼承和發揚。
二、牙雕
清代乾隆三年,封岐雕象牙山水人物小景。
遼、金、元、明、清等朝代均在北京建都,曆朝帝王把象牙列為皇家貢品,直至明清兩代,牙雕的精華技藝才專為帝王貴胄所有,長期封閉在皇宮高牆之內。來自蘇杭、廣州等地的牙雕藝人和北京本地工匠在彼此技藝的交融、借鑒以及帝王藝術趣味的影響下,經過幾百年的相互磨合、沉澱,形成了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牙雕工藝,呈現出華麗、莊嚴、富貴、典雅的風格,成為“北派”牙雕的代表。
三、景泰藍
明代掐絲琺琅葡萄紋壺(左);明代銅胎掐絲琺琅夔龍紋尊(右)。
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琅”。這種瓷器器物要先在銅質胎體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再將琺琅質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製,因盛行於明朝景泰年間,使用的琺琅釉又多以藍色為主,故得名“景泰藍”。作為一種宮廷藝術,景泰藍是明清宮中高貴的裝飾藝術品,是皇室權力與地位的象征,製作工藝十分複雜,既運用了青銅工藝,又吸收了瓷器工藝,同時大量引進傳統繪畫和雕刻技藝,是集冶金、鑄造、繪畫、窯業、雕、鏨、錘等多種工藝為一體的複合性工藝過程,堪稱集中國傳統工藝之大成。
四、雕漆
清代乾隆,雕漆春壽寶盒。
雕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塗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麵漆胎上雕刻花紋的一種技法。由於色彩的不同,有“剔紅”、“剔黑”、“剔彩”及“剔犀”等不同名目。北京雕漆是一項古老的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始於唐代,興於宋、元,盛於明、清。
北京雕漆造型古樸莊重、紋飾精美考究、色澤光潤、形態典雅,並有防潮、抗熱、耐酸堿、不變形、不變質的特點,是中國漆工藝的一個重要門類,也是北京漢族傳統工藝美術的精華之一。
五、金漆鑲嵌
清代日月光華墨(左);清代金漆龍紋朱墨(右)。
金漆鑲嵌是中國傳統漆器的重要門類,已有七千年曆史,其工藝品種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豐富發展。北京是中國曆史上重要的漆器產區,尤其是元代油漆局、明代果園廠、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等,都為北京漆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並持續發展到現代。
北京金漆鑲嵌產品工藝門類繁多,藝術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品種包括器皿、家具、屏風、牌匾、壁飾等,題材也十分廣泛。其中,鑲嵌類層次清晰,玲瓏剔透;彩繪類色彩豔麗,燦如錦繡;雕填類線條流暢,富麗堂皇;刻灰類刀鋒犀利,氣韻渾厚;斷紋類給人以飽經滄桑之感;虎皮漆類五彩斑斕,又似天然成就。
六、花絲鑲嵌
花絲鑲嵌,又叫“細金工藝”。它是用金、銀等材料,鑲嵌各種寶石、珍珠,或用編織技藝製造而成。花絲鑲嵌分為兩類:花絲,是把金、銀抽成細絲,用堆壘、編織技法製成工藝品;鑲嵌則是把金、銀薄片錘打成器皿,然後鏨出圖案,鑲以寶石而成。花絲鑲嵌工藝早在春秋時已有雛形,明代達到高超藝術水平,清代有了更大的發展,名品不斷湧規,很多成為宮廷貢品。花絲鑲嵌是一門傳統的宮廷藝術,其工藝複雜而且煩瑣,大的工藝就分掐、填、攢、焊、堆、壘、織、編八種。
北京的花絲鑲嵌具有明顯的宮廷風格,雍容華貴、典雅大方、珠光寶氣、富麗堂皇、做工精細、造型新穎優美,多飾以吉祥紋樣和傳統民族圖案,工藝上以編織、堆壘見長,還常用點翠工藝,即把翠鳥的藍綠色羽毛貼於金銀製品之上,效果更佳,在行業內和國內外都有深遠的影響。
七、京繡
京繡曆史上稱為宮繡,以北京為中心,輻射河北、天津等地,曆史上因大量用於宮廷、貴族的服飾、裝飾而成名。宮廷審美的要求使京繡在色彩、圖案、針法等藝術表現上形成特殊規範,造型和風格獨樹一幟,可謂“聚縟細膩而不亂,鮮豔富麗而不俗”,在明清兩代達到發展高峰。京繡以真金撚線盤成圖案,輔以絨線或平繡或打籽,遵循圖必有意、紋必吉祥的原則,樣式豐富、技法講究、色彩富麗、裝飾性強。京繡的工具有繡針、繡繃、繡架等,繡線為金銀線、絨線。主要針技有圈金、平金、打籽等,講究“氣隨針走、繡法規範;紋路清晰、針腳均勻;暈色和諧、層次分明;鬆緊適度、布局合理”。
八、宮毯
宮毯,就是皇宮用的地毯。圖為康熙大帝玄燁。
北京流傳著這樣一個順口溜:南北一條中軸線,四方對稱布局嚴,外城內城加皇城,城城圍著紫禁城。大部分人一聽這個順口溜,就會猜答案是故宮,沒錯。不過在北京地毯行業,它形容的是“宮毯”。
顧名思義,宮毯,是皇宮用的地毯。用料工藝皆為上上品,在清代被大量使用,宮廷造辦處將它送上了藝術的巔峰,因此又被稱為“官坊毯”。
北京的毯兒行,即官坊毯。織毯技術西漢時期開始從西域傳入中國,到唐朝時期,中原地區的地毯製造技術大致成熟。大規模的織毯活動興盛於元代,明朝的官營織毯機構織造出一批高質量的官坊毯,而到了清代以後,官坊毯的圖案漸漸發展變化,反映出多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藝術風格。發展至今的北京宮毯作品,在調動多種表現手法的基礎上,充分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北京宮廷藝術,並向民間拓展。
北京宮毯織造工藝的亮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一是織毯設備——機梁;二是織毯專用工具和量具;三是織毯的傳統工藝,即抽絞地毯和拉絞地毯。北京宮毯圖案設計精心、構思完美,選料、配線上乘,加工一絲不苟,既存皇家氣派,又有民間韻味,給人無窮的回味與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