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曬太陽到底是養生,還是致癌?(組圖)

(2025-09-02 11:13:44) 下一個

一、36萬人研究:適當曬太陽或助於防癡呆

我們來看看一項來自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鬱金泰教授團隊聯合青島大學附屬青島市市立醫院譚蘭教授團隊的研究,該研究共納入36萬餘名年齡在37至73歲非癡呆人群,主要記錄參與者夏、冬季每日戶外光照平均時間。

9年隨訪期間共有4149名參與者確診新發癡呆,研究者發現,與平均每日1.5h戶外光照人群相比,光照時長每減少0.5h癡呆風險提高28.7%,光照時長每增加0.5h癡呆風險會提高7.0%,即戶外光照時間和癡呆疾病的關係呈非線性“J型”。

針對研究結果,鬱金泰教授強調每日戶外光照時長應適量,建議夏季每天2h,冬季每天1h,平均每日1.5h為宜。

然而,太陽中的紫外線輻射,對人體健康也會產生雙重作用。

有益方麵:紫外線可以殺菌,也能促進7-脫氫膽固醇經光解並轉化為維生素D,有助於促進鈣的吸收。

有弊方麵:紫外線是輻射,短期過量照射紫外線易引起日光下皮炎或日光性眼炎,而長期過量照射紫外線會導致白內障,加速皮膚老化,甚至會誘發皮膚癌。

所以說曬太陽一定適量,尤其要注意控製好時長,不要盲目的“曬”。

二、曬太陽還能減輕全身性的輕度炎症?

去年,在《歐洲營養雜誌》上刊登了來自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研究,通過小鼠實驗發現,補充維生素D3使小鼠體內TNF-α、IL-1β和IL-6等炎性因子數量減少,同時血清異常情況也得到改善。

研究結果指出,補充維生素D有助於減輕高脂飲食引發的肝髒/體重比、肥胖以及慢性低度炎症問題。

其實早在2022年,《國際流行病學雜誌》中的一項研究就指出維生素D能在炎症反應中發揮出調節作用,即通過降低C反應蛋白的比率,減輕體內炎症症狀。研究人員認為維生素D不足人群,適量補充維生素D能較好的減輕體內炎症,從而有利於健康。

三、被忽視的健康“良藥”,能預防這5種病

現代人大多都是室內辦公,從早到晚接觸太陽的機會很少,也就錯過了“曬太陽”這一簡單又天然的養生方式。當然,也有不少人直呼曬太陽會曬黑,殊不知曬太陽益處也是不少的。

1、骨質疏鬆

適度曬太陽能補充維生素D,而維生素D又能促進腸道吸收鈣和磷,幫助骨骼礦化,維持骨骼健康,降低骨質疏鬆風險。

2、改善睡眠

來自浙江寧波大學附屬康寧醫院睡眠門診的鄭天明醫生表示,適當曬太陽是最經濟且方便的助眠方法,能影響人體晝夜節律係統,幫助改善日間嗜睡情況,也能改善夜間睡眠質量。

3、降低冠心病風險

相關研究發現,適當曬太陽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保護骨骼的同時還能刺激體內生成一氧化氫,該物質能降低血壓,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從而有助於降低冠心病發病率。另外,維生素D也能減輕心血管係統氧化應激反應,幫助修複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引起的血管損傷。

4、保護視力

北京同仁醫院眼腫瘤科的主任醫師馬建解釋,適當的陽光照射能刺激眼部釋放多巴胺,使眼睛肌肉鬆弛並得到休息,從而保護視力。

5、調節情緒

2002年《柳葉刀》上的一篇研究指出,適度光照能增加大腦血清素周轉率,血清素作為神經傳遞物質會給人帶來愉悅感,讓人感到愉快。

四、太陽到底該怎麽曬?

前文我們已經提到曬太陽要適量,首先選擇合適的時間曬太陽,比如早上十點前或下午四點後;其次注意曬太陽時長,每日30分鍾至1小時為宜,兒童適量減半,老年人可以適當延長。

有不少人擔心太曬而選擇隔著玻璃曬太陽,要注意玻璃會導致紫外線透過率不足50%,建議打開窗子讓皮膚和陽光直接接觸,當然最好還是直接到戶外曬太陽。

那曬太陽應該曬什麽部位呢?

一般除了頭部,背部與四肢都是重點,可以掌心朝太陽姿勢展開雙臂,必要時可帶上墨鏡,避免曬傷眼睛。

大家還要注意部分食物或藥物可能會增加或減弱皮膚光線的敏感性,比如芹菜、油菜、檸檬、芒果等蔬果,應當格外注意。

特別是,如果長時間停留在陽光下而出現皮膚發紅發熱等症,應警惕曬傷問題,晚上要及時做曬後修複,比如用濕毛巾冷敷,再做進一步補水保濕處理。

曬太陽有助於補充維生素D,能改善骨骼健康,能降低冠心病風險,還能保護視力,改善情緒等,真可謂是最簡單的養生方式。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