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613)
2007 (556)
2008 (369)
2009 (298)
2011 (232)
2012 (174)
2013 (145)
2014 (89)
2015 (101)
2016 (83)
2017 (53)
2019 (76)
2021 (62)
2022 (116)
2023 (95)
2024 (62)
大腦是身體的“司令部”,雖然隻占體重的2%,卻消耗全身20%的氧氣和能量。一旦大腦“斷糧”,也就是血液供應不足,身體就會出現各種問題,輕則頭暈眼花,重則可能引發腦梗、癡呆,甚至危及生命。更可怕的是,腦缺血早已不是老年人的“專利”,熬夜黨、久坐族、三高人群都可能是它的目標。
大腦缺血時,臉上會發出的6個“求救信號”。這些信號不用儀器,自己照鏡子就能發現。提前看懂這些警報,或許能救你一命!
1. 哈欠打得像“永動機”?大腦在喊缺氧!
你有沒有過這種情況:明明睡夠了8小時,白天還是哈欠連天,甚至開會時都能把自己打懵?別以為這是“春困秋乏”,可能是大腦在喊“缺氧”!
當腦血管變窄或血流變慢時,大腦會啟動“自救模式”,通過打哈欠來擴張血管、吸入更多氧氣。研究發現,80%的腦梗患者在發病前1周會出現異常頻繁的哈欠。如果你一天打20個以上哈欠,還伴隨頭暈,趕緊放下手機去查查血管!
“大腦缺血”的人,臉上會出現6個信號,1分鍾自測,提前預防
2. 看東西像“打了馬賽克”?當心眼睛替大腦報警!
老王最近總抱怨:“看手機像隔了層毛玻璃,揉半天也不管用。”結果一查,居然是頸動脈斑塊導致腦供血不足!原來,眼睛是大腦的“鄰居”,當血流不暢時,視網膜也會跟著“挨餓”。
這種視力模糊有個特點:往往下午加重,尤其是久坐後突然站起來,眼前一黑像“斷電”。如果單眼突然看不清,更要警惕——這可能是中風前兆!
3. 照鏡子發現“臉歪了”?肌肉失控在敲警鍾!
某天早上,張阿姨刷牙時發現水從左邊嘴角漏出來,一照鏡子——右臉完全不會動!送到醫院確診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醫生解釋:控製麵部肌肉的神經一旦缺血,就會像斷線的木偶,表情僵硬、嘴角歪斜。
自測小技巧:對著鏡子咧嘴笑,如果兩邊嘴角不對稱,或單側眼皮耷拉,別猶豫,立即就醫!
4. 說話變“大舌頭”?語言中樞在求救!
年輕人也別掉以輕心!程序員小李熬夜加班後,突然說話含糊不清,同事以為他開玩笑。結果CT顯示,腦部小血管已有多處缺血灶。原來,大腦的語言中樞對缺氧極度敏感,缺血時會出現“短路”,讓人說話像含了核桃。
試試這句話:“紅鯉魚與綠鯉魚與驢”,如果念不利索,可能不是普通話不標準,而是大腦在報警!
5. 臉麻得像“敷了冰塊”?神經正在挨餓!
麵部麻木可不是“睡姿不對”那麽簡單。當腦血管堵塞超過30%,神經細胞就會因缺氧而“罷工”,導致半張臉失去知覺,摸上去像隔了層保鮮膜。這種麻木通常是單側的,且會反複發作,千萬別當成“小毛病”!
6. 臉色蒼白如“吸血鬼”?血流不足的顯色警告!
健康的臉龐應該紅潤有光澤,但如果突然麵色發白、嘴唇發青,可能是心髒泵血不足,導致大腦和麵部同時“斷糧”。尤其是伴有手腳冰涼、冒冷汗時,更要警惕——這可能是休克或心梗的前兆!
防腦缺血,記住這3招比吃藥管用!
血管最愛“地中海飲食”
把早餐的油條換成燕麥+堅果,午餐的紅燒肉換成清蒸魚,晚餐加一份紫甘藍沙拉。研究發現,這種吃法能讓腦血管年輕5歲,腦梗風險降40%!
每天20分鍾“搖頭晃腦”
頸椎病是腦供血不足的“隱形推手”!工作間隙做做“米字操”(用下巴寫米字),晚上睡覺時把枕頭調低到一拳高,能讓頸動脈的血流速度提升15%。
熬夜後必做“3分鍾急救”
如果不得不熬夜,記得每隔1小時做套“救命動作”:用力踮腳10次+深呼吸20秒+轉動眼球30圈。這套動作能瞬間提升腦部供血,預防猝死風險!
你的大腦,比你想象中更脆弱。看完這篇文章,不妨花1分鍾走到鏡子前:做個鬼臉、念句繞口令、觀察麵色。這些簡單的自測,可能比體檢報告更早發現問題。腦缺血就像生鏽的水管,越早保養,越能避免“爆管”危機。從今天起,別再讓大腦“餓肚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