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家庭、教會論與國家論(2)
----清教徒三化研習班《清教徒聖約神學與中國社會轉型》學習心得 第7課
陳靜 姊妹
在本次課中,王牧師分享清教徒三化研習班第三課“清教徒聖約神學與中國社會轉型”的第7講,家庭、教會論與國家論。本節課主要講教會論。
二、教會論:三源合流
1、教理派與純正的教義:理性與知識(Head knowledge)
2、敬虔派與內在的生命:情感與愛德(Heart experience)
3、文化派與社會的進步:意誌與行動(Hands skill)
對於基督徒而言,我們既要注重教理與純正的教義,注重頭腦的知識,也要注重敬虔與內在的生命,注重靈修,同時,我們也需要注重文化的更新,政治的參與,社會的責任,我們要付諸行動。
教會論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是否合乎聖經啟示和大公教會的正傳。撒但在教會論上有兩大詭計:一是使教會淡化、簡化自己在真理體係方麵的見證,使得教會無法對付教會內外種種敵基督的思想;其次就是弱化教會在建製上的完善,使得教會無法在組織上與國家抗衡,或者是被國家變相操縱,或者是被迫無奈地屈從,無法在公共領域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
針對二十一世紀個體家庭的極其軟弱和破碎,針對國家的極端膨脹和日趨專製,雅和博經學明確強調建製性教會的重要性。這種建製,首先體現在真理的認信上,就是教會當有明確的信仰告白;其次就是管理上的建製,就是教會當有明確的治理章程,明確牧師、長老、執事等教牧職分的設立和分工以及堂會、區會和總會的關係。耶穌基督唯一強調他要“建造”的就是“教會”(太16:18);上帝要成就他對全世界的計劃,在這個過程中,他所重用的器皿就是教會:“為要藉著教會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現在得知上帝百般的智慧”(弗3:10)。
建製性教會是上帝設立的製度性的蒙恩之道(means of grace)。魯斯德尼:“現代人仍然完全是宗教性的,但他們的宗教性並沒有體現在組織性的歸屬上,因此他們對所有宗教都是同樣地輕蔑性地寬容。”上帝對基督徒今日最大的挑戰仍然是:“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瑪3:11)。
什麽叫蒙恩之道呢?就是我們得蒙上帝恩典的管道。中國人的教會,包括改革宗教會,我們都強調讀經、禱告、聽道、聖禮,這些都是蒙恩之道,但是這些蒙恩之道是個人性的。什麽叫製度性的蒙恩之道呢?製度性的蒙恩之道,就是指教會本身作為一個器皿要各就各位,各盡其職,凡事規規矩矩按照次序行。使人一到這個教會,就發現上帝真在這裏,這就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要讓人歎為觀止。
在莊稼成熟的時候收莊稼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把莊稼“收在倉裏”(路3:17)。此處王牧師強調倉庫建設的重要性。若是沒有好的倉庫,若是倉庫中到處都充斥著各樣碩鼠和風險,收割莊稼並且收在倉裏,都變得毫無意義。建立、健全教會製度,本身就是倉庫建設,使人“凡事都要規規矩矩地按照次序行”(林前14:40)。
沒有一個好的教會管理製度,弟兄姊妹在教會生活中“不是受益,乃是招損”(林前11:17)。更可怕的是,教會在信仰和治理上偏離聖經所啟示的基本規模,就會變成“賊窩”(耶7:11;太21:13),“撒但的公會”(啟2:9),甚至就“成了鬼魔的住處和各樣汙穢之靈的巢穴,並各樣汙穢可憎之雀鳥的巢穴”(啟18:2)。
教會大公性七大根基
在《使徒信經》中就講:我信聖靈,我信聖而公之教會。什麽叫教會的大公性呢?基督徒的信仰有三種類型,王牧師從類型學的角度給大家講:
第一個是大公信仰。大公信仰是什麽呢?是普世性的,是全世界的,是古往今來,東西南北,都有它的存在的。我信聖而公之教會,這是大公教會。如果教會隻是中國教會,這不是大公教會;如果教會隻是美國教會,這不是大公教會。所以,教會有他的大公性。
第二個是小派信仰。什麽叫小派信仰呢?我們認為全世界教會都完了,隻有我們這一個教會,隻有我們這幾十個人是真教會,和其他教會和世界的教會沒有連接,這叫小派信仰。
第三個是神秘信仰。神秘信仰是什麽呢?不管是大公教會、大公信仰,還是小派教會、小派信仰,我什麽教會都不去參加,我隻是自己信上帝,隻是自己信耶穌,我自己讀經、禱告,自己在家裏麵聚會,自己掰餅,自己喝酒,就是聖餐了,這叫神秘信仰。有的人自以為是基督徒,也很明白聖經,但是,他不參加任何教會。
關於大公信仰,王牧師給大家提出了七個要點:
1、上帝的屬性--上帝是天地萬物的創造者,他是全地的大君王。
2、耶穌基督之救贖的性質--天上地下一切的權柄都賜給了耶穌基督,他是全世界的君王和救主。
3、個人的屬性--所有人都具有上帝的形象,都具有來自上帝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和尊嚴,也都有責任完成上帝所賜給的治理全地的使命。
4、聖禮的屬性--洗禮與聖餐,都是恩典之約的標記和印證,表明上帝在基督裏與世人和好。
5、道德的屬性--人都是道德性的存在,而道德的標準則是上帝所啟示的律法,上帝所啟示的以十誡為綜述的道德律乃是全世界所有人都當遵行的最高道德標準。
6、教會的使命--教會的使命,就是向全世界各個地方、各個族群傳講上帝在基督裏拯救罪人的信息,使世界各族人民在基督裏“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弗3:6)。
7、末世的性質--最終所有人都要來到上帝的麵前,接受上帝在基督裏按照律法進行的審判。
當講到末世的時候,最簡單的就是回到《使徒信經》中,耶穌基督複活升天,坐在父上帝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裏降臨,審判活人、死人。但是,怎麽審判活人、死人呢?是按照律法進行審判。在《啟示錄》15章5節:“此後,我看見在天上那存法櫃的殿開了。”上帝借著耶穌基督和律法施行審判。
我們不講律法,最後還是要按照律法受審判的,這些都是聖經中明顯的啟示。在《雅各書》2章12節:“你們既然要按使人自由的律法受審判,就該照這律法說話行事。”律法本來使我們自由,但是我們的自由卻是放縱,最後多行不義必自斃,我們是要犯罪的,罪的工價就是死。所以,王牧師始終給大家強調,律法是我們順服上帝的標準,這是清教徒的信仰。
《威斯敏斯德信條》共有33章,其中至少有6章是專論教會的,可見教會論在清教徒神學中的重要性。
1、從框架上來看,威斯敏斯德會議雖然重視教會的地位和功用,但是,並沒有把組織化的教會置於唯我獨尊的地步,而是明確把國家和家庭也單列出來,作為上帝所設立的製度性、群體性的蒙恩之道。
我們一說家庭重要,就愛情萬歲,一說教會重要,就以教會為中心了,一說國家重要,就國家主義。不是的,要平衡。教會重要,家庭重要,國家也重要。教會從教會的角度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家庭從家庭的角度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國家從國家的角度講,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今天,中國大陸家庭教會麵對的危險是什麽呢?就是藐視家庭,對抗國家。在二十一世紀,此時此刻的中國教會,我們很多人藐視家庭,對抗國家。合乎聖經的是什麽呢?注重家庭,注重教會,注重國家。家庭有家庭的功用,教會有教會的功用,國家有國家的功用。
今日教會對家庭和國家的疏忽乃是教會的硬傷。沒有合乎聖經的家庭的理論和組織的建造,教會就非常容易淪落為假冒偽善之地;沒有合乎聖經的國家的理論和組織的建造,教會就非常容易淪落為國家奴役的對象。
2、威斯敏斯德會議強調教會的大公性。信條首先談及的就是大公教會的觀念:“無形的大公教會或普世教會,由過去、現在和未來,在教會的元首基督之下所召集的合而為一的全體選民構成;這教會是主的新婦、身體,是他那充滿萬有的豐盈”(威信條25:1)。這一大公教會在時間上跨越“過去、現在和未來”;在元首上是以耶穌基督為獨一的元首;在成員上則是由來自各族、各方、各民的選民組成。
威斯敏斯德會議並沒有把大公教會和有形教會截然二分,而是把有形教會視為大公教會在當今世界和曆史中的具體體現:“有形的教會,在福音之下,也是大公的、普世的(不像從前在律法之下僅限於一個國家),包括全世界一切信奉真宗教的人,和他們的兒女;這教會是主耶穌基督的國、上帝的家。按照常例,教會之外,別無拯救”(威信條25:2)。
我們建立上帝的國度不就是建立教會嗎?教會本身就是上帝的國度,教會本身就是上帝恩典的國度,教會本身也是基督的國度。我們在地上建立天國,在地上建立上帝的國度,首先體現在建立合乎聖經的教會上。
3、清教徒不是一般性地強調教會,而是強調純正的教會。地上的教會是否屬於真正的大公教會,或者其“純正程度”如何,《威斯敏斯德信條》列出了三大方麵的純正為標記:(1)其所信奉所教訓的福音教理;(2)所執行的蒙恩之道;(3)所舉行的公共崇拜(威信條25.4)。
《海德堡教理問答》第二十二問:什麽是基督徒所必須相信的?
回答:就是在福音裏所應許我們的一切,也就是我們基督教不容置疑的大公信條中簡略地教訓我們的。
《海德堡教理問答》第二十三問:這些信條是什麽?回答: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我信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帝獨生的子;因著聖靈感孕,從童貞女馬利亞所生;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人中複活;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裏降臨,審判活人、死人。我信聖靈;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複活;我信永生。阿們!
《海德堡教理問答》第二十四問:怎樣劃分這些信條呢?
回答:劃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論聖父上帝和我們的受造;第二部分論聖子上帝和我們的救贖;第三部分論聖靈上帝和我們的成聖。
我們不講成聖,這不是福音;隻講信耶穌、升天堂,這不是福音。要把福音傳得全備對於今天中國教會而言是艱巨的挑戰。但是,如果我們有一個孩子般的赤子之心,那很簡單,回到整個聖經,特別是以《使徒信經》所概括的聖父上帝與世界的創造,聖子上帝與世界的救贖,聖靈上帝與世界的更新、成全、成聖,這樣就既有上帝論,也有世界觀。隻有上帝論沒有世界觀,這是虛的;隻有世界觀沒有上帝論,這是馬克思主義。
簡而言之,基督教大公信仰就有兩大標記:第一大標記,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上帝;第二大標記,創造、救贖與成全的世界觀。如果你隻有上帝論,沒有世界觀,這是諾斯底主義,諾斯底主義就是不管世界,信耶穌,升天堂;隻有世界觀,沒有上帝論,就是馬克思主義。
4、在清教徒的公共敬拜中,則特別注重《詩篇》的唱誦,威斯敏斯德會議在1645年特別通過的《公共敬拜上帝指南》中還特別規定了“唱誦詩篇”:“基督徒有責任以公共的形式讚美上帝,方式就是在教會中一起唱誦詩篇;在家庭中,也當如此讚美上帝。在唱誦詩篇的時候,聲音應當合乎旋律,並且嚴肅有序;但主要的關注必須是以悟性來歌唱,心被恩感,向主唱詩。為了使整個會眾都可以參與進來,每個能夠閱讀的人都應當有一本詩篇唱誦之書;因為年齡或其他原因而不能閱讀的人也當努力學習閱讀。在唱誦詩篇之前,牧師或者牧師指定的其他合適的人選、其他治理長老,也可誦讀詩篇。”
5、清教徒清醒地承認地上教會的有限性,承認教會本身的混雜、錯謬、墮落:“世上最純正的教會,也難免有混雜和錯謬;有些教會是如此地墮落,顯然不再是基督的教會,而成為撒但的會堂。雖然如此,在地上總是有照著上帝的旨意崇拜他的教會”(威信條25.4)。信條也強調教會的議會也會犯錯誤,因此會議通過的信經、信條隻具有“幫助”性的作用:“自從使徒時代以來,所有的教會總會或議會,無論是普通的還是特別的,都有可能犯錯誤,而且有許多已經犯錯;所以,不可用這些會議所規定的,作為信仰與行為的準則,隻可用來幫助二者”(威信條31.4)。
總是有好教會、真教會的,但是,哪怕是最純正的教會也有問題,也要不斷改革和歸正。改革宗教會觀裏有一句話說;已經改革的教會,還要不斷改革,或者翻譯成另外一句話:已經歸正的教會,還要不斷歸正。
信條也強調,教會的議會也會犯錯誤,因此,會議通過的信經、信條,隻具有“幫助”性的作用。唯有《聖經》是我們基督教信仰與行為的最高權威和最高標準。信經、信條具有幫助性、輔助性、解釋性、指導性的功用,這裏就特別強調,可以用來幫助二者。
6、威斯敏斯德會議強調牧師和教會聖職人員的重要性。教會最重要的三大事工就是傳講真道、施行聖禮和進行勸懲。在這三項工作中,隻有牧師才能進行講道和施行聖禮。
威斯敏斯德會議通過的《公共敬拜指南》“論傳講上帝的聖言”:禮拜天公共敬拜的講道是唯獨牧師才能進行的。洗禮和聖餐則唯獨由牧師主持:“此聖禮所用的外表物質為水,藉此受洗者由合乎聖經蒙召的牧師,奉父、子、聖靈的名施洗”(威信條28.3)。
“在此聖禮中,主耶穌指派牧師向人宣講他設立聖餐的話,作禱告,並祝謝餅酒,如此便將餅酒從普通的用途分別為聖用;並拿起餅來擘開,拿起杯來,分給領受聖餐者,自己也一同領受;但不可分給未出席聚會的人”(威信條29.3)。
牧師可以就宗教事務向執政者提供谘詢;在國家逼迫教會的時候,眾牧師也可以自行聚集,決定教會的事務:“正如執政者可以合法地召集牧師及其他適當人選,開會商討並谘詢有關宗教事務;照樣,若國家官員公然作教會的仇敵,基督的眾牧師便可憑自己的職權,或是他們與其他代表各教會的適當人選,自行在此種總會或會議中聚集”(威信條31.2)。
教會的管理與勸懲則由牧師和其他聖職人員共同承擔:“教會的君王和元首主耶穌將教會管理權交與教會聖職人員之手;但他們與國家官員不同”(威信條30.1)。“天國的鑰匙交給了這些聖職人員,因此他們有權不免去或赦免人的罪,按照情形的需要,用聖道和勸懲向不悔改的人關閉天國,又藉著宣講福音和撤除勸懲,向悔改的人開放天國”(威信條30.2)。
教會論與基督教文明
我們要記住:教會是基督教文明的中心,牧師是基督教文明的傳播者,基督徒是基督教文明的締造者。
1、重新回到大公教會的傳統,全方位傳講聖經中所啟示的真理,避免當今福音派教會常見的,以上帝的一個位格為中心、以一個教義為核心教義這種以偏概全的作法,重新回到聖經中啟示的,以三一上帝為中心、以律法和福音的平衡為關鍵的傳講。
2、重新複興聖經中所啟示、耶穌基督所展現的,那種亦師亦友的師徒傳承,就是師友之道、聖賢之學,使得教會從根本上擺脫變成宗教儀式中心和社會活動中心這兩種傾向,真正成為“真理的柱石與根基”(提前3:15)。
我們要時刻保持警醒,避免出現以下的情形:1、教會成為暴政的鷹犬;2、教會成為異端的溫床;3、教會成為害人的賊窩;4、教會成為宗教表演的舞台;而我們要做的是:5、教會必須經深刻悔改而重建:1)教理上的歸正:正統神學;2)靈修上的歸正:正路靈修;3)道德上的歸正:正經生活;4)政治上的歸正:正義治理;5)文明上的歸正:正大追求。
大公教會的教會,一定會成為基督教文明的中心;傳講大公教會真理的牧師,一定會成為基督教文明的傳播者;具有大公信仰的基督徒,一定會成為基督教文明的締造者。講到教會的歸正和重建的時候,王牧師講到五大方麵:正統的神學,正路的靈修,正經的生活,正義的治理,正大的追求!
2025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