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禱文》默想
--選自王誌勇《基督教聖約世界觀經學原理傳習錄》
生命的核心在於是否忠誠於上帝的聖約和國度,堅毅不屈!!!
既包括對上帝本身堅毅的追求,也包括對今生天國使命的執著。
高標逸韻的美麗人生並不在於超凡脫俗,而是在具體的生活處境中尋求上帝的國度和公義。
差之毫厘,失之千裏。人生目的和世界導向的問題(Telos)。
“上帝之下,心身統一”(One Heart For God)。主禱文所奠定的乃是基督徒的國統。離開以上帝為萬王之王、萬主之主,以上帝所啟示的律法為國度的標準,以世界為上帝的國土的框架,基督徒就無法在這個世界上發揮君王的職分。
主耶穌基督所教訓門徒的主禱文所解決的乃是具體的政策的問題;偏離主禱文所顯明的國度生活,就會使得基督教喪失活力,淪為不切實際的空談。
《主禱文》所顯明的是基督徒當遵行的生活次序(the order of life)。
主禱文不僅向我們顯明了國度的框架,也向我們顯明了我們國度生活的次序。上帝的國度在人間就是上帝的統治顯明在那些自願順服他的律法的人中間,上帝拯救世界的目的也通過他們而顯明出來。[1] “上帝的國度和上帝的教會是世上最持久長存的社會,並且上帝的國度是不會失敗的國度。”[2]
恩典社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大同篇》)
《主禱文》所規範的是人的祈禱,為我們提供了國度的框架。
主禱文為我們提供了心靈的規範,否則我們就沒有心靈的連接。
聖經是祈禱書,是上帝與人心靈相通的管道。
主禱文的核心是上帝的“整全性”(qualitive completeness)。
“我們在天上的父”—主禱文所顯明的是“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你們這小群,不要懼怕,因為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路12:32)。
上帝是世界的創造者、立法者、審判者,更是我們的天父、我們的朋友和良人。我們對心靈唯獨在上帝的聖愛中才得以飽足。上帝的創造決定了我們對上帝的歸屬,墮落就是對上帝的叛逆和疏離,上帝的拯救使我們重新得享與上帝相屬相愛的關係。
《主禱文》所揭示的是個人與上帝的關係。主禱文乃是主耶穌親自教導我們的禱告的指南,是我們與上帝心靈相契的綱要,也是我們攻克己身,心意更新的蒙恩之道。
基督徒當從國度的角度建構生命神學。心學的基礎是個人心靈對上帝聖愛的回應,關鍵是以外在的善行見證上帝的恩典,這就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樣事功上。
主禱文注重意誌,強調我們當定誌先求上帝的國度和公義。
主禱文是祈求上帝行動,好使我們能夠行動,信心生活的奧秘就是與主同行。
主禱文以複數性的“我們”開始,使我們深刻地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雖然都是個體之人,但我們一開始就生活在群體之中,我們必須有群體的意識,必須以群體的形式、在群體之中榮耀上帝。
孔子論心:“故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及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禮記·禮運》)“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論語·雍也》。“心之在體,君之位也。”(《管子·心術上》)“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管子·內業第四十九)。
一. 簡釋
1)心學即神學,神學即律學。
2)奧古斯丁以主禱文為望德的規範。
3)對於心靈的自由而言,也隻有一條道路,就是在基督裏得自由,唯獨這樣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4)心學所考察的是人的心靈的狀態和歸宿,直接涉及到人與上帝的關係。這種關係即不是抽象的,也不是神秘的,乃是藉著上帝所啟示的聖言認識上帝,經曆上帝,特征就是以認識、遵行上帝的法律為甘甜。
5)在心學部分強調上帝的位格性、世界的國度性和人生的聖約性。在三大概念對於個人在天地人三界中的定位至關重要。
6)上帝是心靈的主宰。人生的意義就在於認識上帝,榮耀上帝,以他為樂,直到永遠。我們必須對照創造、救贖與成全這三大曆史階段,才能深刻地認識人的心靈所處的境界。
7)主耶穌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又什麽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麽換生命呢?人子要在他父的榮耀裏,同著眾使者降臨,那時候,他要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太16:26-27)。宋代朱熹言:“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
8)人絕不是抽象性的人,也不是空白性的人,而是有著上帝的形象的人。這一形象不僅在於人認知、感受、決誌的能力,以及人治理全地的本能,更體現在人生來具有的宗教意識和良知意識上,也就是說,上帝的法律刻在人的心中。心學的核心就是心靈與上帝的相通,這種相通的接觸點乃是人本身受造即具有的上帝的形象,基本框架乃是上帝的聖約,標準乃是上帝所啟示的法律。
9)神學所研究的並不是罪人所杜撰的各種教義或規條,而是研究、體悟刻在人心中的道德法則,並靠著靈修的功夫,在具體的日常生活中施行出來。“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法律放在他們裏麵,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來8:10;耶31:33)。
10)主禱文向我們顯明了基督徒如何活出上帝所賜給的豐盛的生命。祈禱是上帝所賜給的重要的蒙恩之道之一。我們不能隨時領受聖禮給我們帶來的益處,讀經、聽道的時間也有限,但我們可以隨時禱告。
11)沒有禱告的心態和操練,我們就不能從聖餐中領受任何益處;沒有禱告的心態和操練,我們也不能從讀經聽道中得益。基督徒生命的核心就是“活在主麵前,死在主麵前。”
12)言為心聲,祈禱顯明了我們內心的狀態。同時,我們也是藉著禱告,時時刻刻把我們的心靈擺在祭壇上,擺在上帝的麵前,求主潔淨,求主更新,求主眷顧。托馬斯·曼敦說:“在禱告中,我們對上帝的享受最直接,尤其是求告他幫助我們,解救我們的時候更是如此。在禱告中,一切美德都參與進來。”
13)禱告絕不是我們來提醒上帝,而是上帝所設定的讓我們提醒自己的蒙恩之道。禱告使我們時刻意識到我們是靠上帝恩典的眷顧活著,使我們時刻意識到我們自身的身份和使命。
14)作為天路客,主禱文就是基督賜給基督徒的天路指南,我們需要時時通過主禱文來省察我們,是否行走在上帝所命定的蒙福的道路上。
15)基督徒的使命絕不是消極地等待耶穌基督的再來,而是積極地投入目前的工作,做上帝百般恩賜的好管家,用敬虔的生活、卓越的工作在地上拓展上帝的國度,迎接彌賽亞的再來。
16)敬畏上帝,遵行誡命;信靠基督,傳講福音,乃是基督徒等待基督再來的最好的預備。
17)心學所關注的是幸福觀。基督教是倫理性的宗教,是曆史性的宗教,更是情感性的宗教。上帝創造並救贖我們的目的乃是讓我們在他麵前得著滿足的喜樂,在他麵有得享永遠的福樂。
18)心學所注重的既不是理性的思辨,也不是神秘的頓悟,乃是以認識上帝,研究托拉為樂。
19)《主禱文》中最令人震撼的乃是“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基督教並不是提倡不食人間煙火的宗教,乃是直接關注人們日用的飲食的宗教。
20)《主禱文》注重人的感覺,“我們在天上的父”所注重的乃是敬畏感、親切感和信靠感,而最後的“阿們”更是強調人的感覺,同時又把人的感覺提升到對上帝的慈愛和信實的依靠上。正如《海德堡教理問答》所解釋的那樣:“這些祈求確實如此,必要成就。因為上帝垂聽我們祈求的確定性,勝過我們心裏願意為這些事向他祈求時所感覺到的。”
21)《主禱文》概述了自由社會的心靈根基:聖約論、國度論、未來論。
22)《主禱文》乃是主耶穌親自教導門徒禱告所用的禱文。這一禱文把西奈山和加略山和錫安山聯係在一起。上帝在西奈山上賜下十誡—發表了上帝國度的憲章;主耶穌在加略山為選民舍命—奠定了上帝國度的根基;將來必在錫安山大有榮耀地降臨—使上帝的國度達於最終的成全。
23)主禱文才能夠頭到尾充滿的是由真信心生發的堅定不移的確信和樂觀。
24)我們愛上帝是因為上帝首先愛了我們,我們的愛是有限的,是脆弱的,是不可靠的,但上帝的愛長闊高深,永不失敗,永不改變。“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裏的”(羅8:37-39)。
25)我們要攻克己身,持守真道,遵行誡命,乃是從事巨大的屬靈爭戰,而禱告則是蒙恩和得勝之道。隻有隨時多方禱告,我們才能保持警醒不倦(弗6:18);隻有常常禱告,我們才會避免灰心喪誌(路18:1)。
26)主禱文教導我們所祈求的並不是魔法性的力量,而是謙卑地誠懇地把我們的願望陳明在上帝的麵前,求上帝完全按照他自己的旨意行事,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他的,直到永遠。”
27)主禱文把信經所認信的客觀存在、十誡所顯明的絕對標準,與我們個人的生活經曆結合在一起。
28)從法理神學的角度來看,禱告的核心就是祈求三一上帝恩上加恩,使我們能夠遵行他的誡命。從生命神學的角度來看,禱告是享受在基督裏與上帝和一的關係。從教牧神學的角度來看,禱告則涵蓋這兩大方麵。喪失法理性的框架,禱告就容易淪落為異教的念咒;當然,忽略藉著禱告所進行的生命的交通,僅僅強調法理性的層麵,也容易使禱告成為機械性的訴求。英國Thomas Cartwright (1535-1603)在其教理問答中談及基督教兩大內容,就是”上帝及其國度”,而上帝的國度則是”永遠的國度,是上帝按照他自己的旨意的計劃而製定和掌管的.”上帝的國度包括”上帝的預旨及其落實”.[3]
29)主禱文所界定的是國統的問題;以國度為框架落實三一論和聖約論,使曆史哲學和道德哲學貫穿於日常生活之中。由個人轉向上帝,由小我轉向世界;由逃避轉向麵對,由信心轉向行動。
30)真正的祈禱關鍵不是在人麵前的祈禱,關鍵也不是用言語祈禱的次數和長度,關鍵是我們要定誌按照上帝的旨意去行。最好的祈禱體現在我們的思想和生活之中。
31)主禱文的起點是“我們在天上的父”,落腳點則是“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最後的歸宿則是“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
32)主禱文所界定的禱告充滿對彌賽亞再臨的盼望。主的聖名完全得到榮耀,主的國度完全得到彰顯,主的旨意完全得到成就,隻有在彌賽亞再來的時候才能完全達成。在這個盼望與等待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注意兩點:一是把要相信靠任何個人和組織的努力能夠建立人間天國,不能把任何有限且有罪的人視為是拯救世界的彌賽亞;二是積極參與上帝在這個世界的醫治、更新和成全之工,迎接彌賽亞的再來。
33)主禱文也是宣教的宣言和心聲。每個基督徒都應當是宣教士,每個基督教會都應當是宣教的教會。宣教的意願的導向就集中體現在“願人都遵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度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二. 序言
“我們在天上的父”:
1) 國度的關係;
2) 橫向與縱向,超驗與內在;
3)上帝在基督裏對我們的無條件接納;
3) 我們對上帝的聖約之愛。
4)上帝的律法是國度的律法,上帝的福音是國度的福音。
5)上帝的國度是愛的國度,是自由的國度,也是動態的不斷發展、成全的國度。
6)上帝的國度是群體性、社會性的國度;
7)上帝的國度的核心是上帝的統治,不是“在天上”(in heaven),而是“來自天上”(from heaven),重點在於“此時此地”(here and now),延及永永遠遠。
8)當我們祈禱“我們在天上的父”的時候,我們當立即想到“這是天父世界”,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並不是寄居的,乃是有權柄,有責任的兒子,是上帝百般恩賜的好管家。
9)加爾文強調:“上帝通過他兒子的手複興世界,完全確立了他的國度。基督宣告說:當他的教會最終更新的時候,隻有那些忠心地講解上帝的律法,竭力保守其教訓的整全性的教師才會獲準進入。”[4]
10)一個上帝,一個國度,針對種種造成基督徒思想分裂的錯誤觀念,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正如外勒赫索強調的那樣:“一個君王的權柄局限於他自己的管轄範圍之內。在他的國度的疆界之外,你可以自行所是。上帝的國度到底有多大呢?縱觀整個聖經,上帝始終強調他的獨一的上帝,‘除我以外,再沒有真神’(賽44:12)。換言之,並沒有其他任何國度。雖然撒但一直把自己打扮成與上帝競爭的對手,但最終而言隻有一個上帝,一個國度。一切都是屬於上帝的。”[5] “創造諸天,鋪張穹蒼,將地和地所出的一並鋪開,賜氣息給地上的眾人,又賜靈性給行在其上之人的上帝耶和華,他如此說”(賽42:5)。
11)上帝的國度絕不是脫離這個世界的虛無飄渺的烏有之鄉,上帝的子民也絕不是不是人間煙火的神仙。[6]
12)基督的道成肉身乃是上帝的國度最終遍及全地的開始。[7]
13)主禱文既強調“願你的國度降臨”,又強調“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此處所表明的張力就是客觀的存在與主觀的領受的問題。上帝的國度是客觀的存在,其存在性不受任何主觀意誌的影響;同時,我們的祈願就是使更多的人自願、自覺地降服在上帝的主權之下。
三.六祈
“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度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凶惡。”
1)上帝的聖名:上帝的聖名代表上帝。願人都尊上帝的名為聖,就是願上帝得一切當得的榮耀。在主禱文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祈求,其餘的一切祈求都是圍繞第一祈求展開的。第一祈求的核心所表達的是榮耀上帝的願望,其餘的五大祈求乃是達到榮耀上帝這一終極目標的方法。最重要的促進上帝之名得榮耀的方式就是上帝的國度降臨人間,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6)我們的禱告就是願上帝光明的國度不斷彰顯,願撒但黑暗的國度不斷消亡。
7)上帝的國度的實現不僅包括在我們的心靈中,也包括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
8)主耶穌在世上的侍奉和教訓不是以他自己為中心,乃是以上帝的國度為中心。
9)上帝的國度既超越文化、民族、國家的疆界,同時又直接影響到文化、民族和國家的改變。
10)基督徒得蒙上帝的大愛,渴慕上帝光明的國度不斷在世間拓展,使世間充滿聖潔之愛。
11)當清醒地意識到整個世界仍然處於逐漸複興的過程中,罪惡仍然有時猖獗;我們既要忠心地盡我們自己當盡的本份,又要時刻呼求上帝在曆史中彰顯他的大能。因為我們並不是獨自作戰,耶和華上帝乃是我們的元帥。
12)基督徒最重要的是以上帝為樂,以上帝為自己的首善和福分,不以世上的所得為最終的安慰,甘願為榮耀上帝擺上一切。
13)上帝的國度既在未來,也在當下;上帝的國度既在天上,也在地上。
14)上帝的國度不屬於這個世界,但這個世界屬於上帝的國度。
15)外勒赫強調說:“國度就是君王擁有權威和權柄的地方,隨著耶穌公共性侍奉的臨到,他所一直宣告的就是他的國度的權威和權柄,他所反對的是一個篡權者和一個虛幻的國度。世界不再處於仇敵的控製之下。”[8]
15)此處所祈求的上帝的“旨意”是指上帝顯明的旨意,也就是上帝的誡命。上帝隱秘的旨意是不可抗拒的:“萬軍之耶和華既然定意,誰能廢棄呢?他的手已經伸出,誰能轉回呢?”(賽14:27)。上帝顯明的旨意就是上帝誡命的旨意。重要的是此處“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遵行的主體並不是上帝,而是人。所以,此處所祈求的就是上帝在我們的心中動工,扭轉我們的悖逆之心,使我們甘心樂意地遵行上帝的誡命。正如布雷克所言:“若非上帝光照人的悟性,改變人心,使他按照上帝的律例行事,遵行上帝的典章,就沒有人願意,也沒有人能夠遵行上帝的誡命,從而承認上帝的威嚴和統治。”[9] 外勒赫強調說:“既然上帝的律法是上帝的性情的係統表述,所以,當我們遵守上帝的律法的時候,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像國度的君王上帝。”[10]
16)“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這是指我們成全上帝的旨意的地點和方式。首先是地點,我們是“在地上”遵行上帝的旨意,也就是說,基督徒當在這個世界上,當在現實生活中遵行上帝的旨意,而不是試圖逃避這個世界,逃避上帝所賜給我們的治理全地的使命;其次是方式,我們應當像天上的天使和得榮的聖徒那樣全心全意地遵行上帝的旨意。我們不能與老我相比,不能與周圍的人相比,而是效法耶穌基督,效法眾聖徒的腳蹤,竭力追求完全。
17)主耶穌在第四個祈求中所提及的並不是人的靈魂的需求,而是人的身體的需要—“日用的飲食”。這是一個令許多神學家都感到困惑的問題。中國古人主張“倉廩實而知禮節”,這是一個常識的問題。如果人最基本的物質需求都沒有得到保障,就很難追求靈魂的需要。麵對一個即將餓死的人來說,我們最重要的首先不是向他講一篇靈魂得救的道理,而是首先幫助他脫離目前的困境。我們不需要特別屬靈,牽強附會,認為此處的“飲食”是指耶穌基督。布雷克明確地說,此處的“飲食”是指“人類身體所需的營養品”![11]上帝在伊甸園中首先為人解決的就是飲食的問題,主耶穌基督也吩咐我們為飲食的問題禱告,基督教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宗教,而是非常現實的宗教。在猶太人的每日禱文中,也包括飲食的問題—“你們若留意聽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誡命,愛耶和華你們的上帝,盡心盡性侍奉他,他必按時降秋雨春雨在你們的地上,使你們可以收藏五穀、新酒和油。也必使你吃的飽足,並使田野為你的牲畜長草”(申11:13-15)。
18)第五大祈求的核心是罪得赦免。我們在上帝麵前因著耶穌基督的救贖而罪得赦免,同時我們也願意本著上帝的愛饒恕那些在言語行為上得罪我們的人。沒有罪得赦免,人類就沒有與上帝和好的可能性;沒有罪得赦免,人與人之間,也永遠沒有和平的可能性。
19)第六大祈求強調我們仍然處在軟弱和敗壞之中,若是沒有上帝不斷恩上加恩,我們不僅不能主動地行人和善事,甚至不能抵擋世上的誘惑和魔鬼的攻擊。阿奎那認為,整個主道文所涵蓋的內容最後都是指向“不叫我們遇見試探,”“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12]
20)第四祈求所關注的是身體的健康,第五祈求所關注的是心靈的健康,而第六祈求則落實到我們所處的環境的健康。此處我們需要麵對的是:上帝的試煉、人的試探、世界的試探、魔鬼的試探。這一祈求使我們既謙卑在上帝的麵前,不要自以為是,自以為義,自以為站立得穩;同時,也使我們警醒守望,不僅不要成為別人的攔阻,反倒要在家庭、教會和社會生活中努力為他人創造美好的環境,而不是成為他人幸福的絆腳石。
21)主禱文六大祈求所反映的是真正蒙恩得救之人心靈的渴慕。我們心靈的滿足既來自我們在基督耶穌裏與上帝已經和好的關係,也來自於我們對上帝的聖名、國度和旨意的追求,更是來自上帝在基督裏對我們每日豐盛的保守和供應。
22)魔鬼最大的詭計並不是消滅基督教,而是扭曲基督教的教義,控製基督教的組織,使基督教從教義和組織兩大方麵都蛻變成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工具,從而使基督教在社會領域中毫無改變社會不義的影響和力量。
23)主禱文前六大祈求是以上帝為中心,尋求的是上帝的聖名、國度和旨意。最令人震驚並值得深思的就是主禱文在這三大祈求之後並沒有繼續祈求天上的事,而是以“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為轉折,轉而求地上的事。而在地上的事中,首先所求的又是日用的飲食,接下來是心靈的平安和環境的平安。這就向我們顯明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模式。合乎聖經的靈修和禱告絕不是讓我們逃避現實問題,而是讓我們奉上帝的名,靠著上帝的恩典,積極地麵對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更準確地說,上帝的聖名、國度和旨意不是成就在虛無飄渺的烏托邦、淨土之中,而是直接落實在我們現實日常生活中。飲食代表的是經濟方麵的問題,赦罪代表的是宗教方麵的問題,“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凶惡”則主要是政治方麵的問題。因此,上帝的聖名、國度和旨意必須落實在解決人間的經濟、宗教和政治性質的問題上。在人類各樣問題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的問題是經濟問題,其中最基本的則是日用的飲食問題,這是最基本的生存方麵的需求。其次是宗教方麵的問題,宗教的核心是罪得赦免,互相饒恕,這是人類心靈更高層次的需求。最後則是政治性的問題,政治問題的複雜性超出經濟和宗教問題,經濟訴求和宗教立場最終必體現在政治領域中。在這三大類問題中,宗教問題是核心型的問題。人享用飲食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活著,而是為了更崇高的訴求,也就是精神方麵的訴求。同時,上帝為了不使我們走向那種玄之又玄的奧秘派宗教,又把政治問題擺在最後麵,使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自覺地發揮先知、祭司與君王的職分。這三大方麵對的問題和訴求並不是僅僅靠人類自身就能解決的,我們必須時刻來到上帝的麵前,尋求上帝的憐憫,在他的光中得見光。沒有前三大祈求,後三大祈求就沒有超驗的根基;沒有後三大祈求,前三大祈求就無法在曆史中落實。
24)凱波爾認為,前三大祈求“所表達的耐受真正的敬虔。我們的口號就是‘先求上帝的國,’然後再考慮你自己的需要。首先需要宣告的就是三一上帝的絕對主權,萬有都是本於他,依靠他,歸於他。因此,我們的禱告時始終是一切敬虔生活的最深表達。這是加爾文主義敬虔觀的基本點,而且再沒有比次羹崇高的敬虔觀。”[13]
25) 主道文前三大祈求顯明我們對上帝的國度要有強烈的渴慕之心;後三大祈求顯明我們對自身的軟弱和敗壞要有清醒的認識。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擺正我們的心態:既要積極樂觀追求上帝的國度和公義在世上的彰顯,同時對於處在自身的敗壞、世上的誘惑和撒但的攻擊三大仇敵圍困之下的自己要放棄一切倚仗之心,完全地把自己交托給上帝的主權和慈愛,這樣我們才能發自內心地說:“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
四.結語
“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
1)國度的頌讚:國度的頌讚首先是對國度的大君王的頌讚。國度的拓展首先不在於我們自己的意願、能力和行為,而是在於上帝自身。另外,這也是繼發我們禱告的動機的基礎,既然一切都是屬於我們在天上的父的,我們時時向他祈求,這是理所當然的。
2)國度的實現靠上帝的權能:上帝不僅對萬物都有合法的權柄,也有能力掌管屬他的一切,保護他的自民,賜給他們所渴慕的,懲罰仇敵:“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弗3:20)。
3)國度的目的是上帝的榮耀:上帝本體的榮耀雖然既不增加,也不減少,但上帝定意要藉著受造物彰顯他的榮耀。沒有理性的受造物被動地榮耀上帝,有理性的受造物當主動地榮耀上帝。對於上帝的子民而言,他們最大的願望和喜樂就是榮耀上帝:“我要天天稱頌你,也要永遠永遠讚美你的名。耶和華本為大,該受極大讚美。其大無法測度,這代要對那代稱頌你的作為,也要傳揚你的大能,我要默念你威嚴的尊容,和你奇妙的作為”(詩145:2-5)。
4)國度的時間範圍乃是從現世直到永遠:罪人總是妄圖建立自己的國度,擴大自己的權柄,彰顯自己的榮耀。但是,最終而言,國度、權柄和榮耀都是主的,從永遠到永遠,這是任何受造物都不能改變的事實。從亞當到基督的再來,地上的信徒代代宣告:“但願頌讚,尊貴,榮耀,權勢,都歸給坐寶座的和羔羊,直到永遠永遠”(啟5:13)。
5)傳講上帝的國度乃是福音的中心,是耶穌基督信息的中心,當然也是真信徒生命的中心。福音的核心並不是個人的悔改,福音的核心乃是上帝國度的榮耀,個人的悔改不過是得享上帝的國度的榮耀的途徑,而不能遮掩或超越上帝的國度的榮耀。“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3:2;4:17);“他受害之後,用許多的憑據將自己活活地顯給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們顯現,將說上帝國度的事”(徒1:3);“放膽傳講上帝的國度,將主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徒28:31)。“耶和華啊,你一切所造的都要稱謝你;你的聖民也要稱頌你,傳說你國度的榮耀,談論你的大能,好叫世人知道你大能的作為,並你國度威嚴的榮耀。你的國是永遠的國,你執掌的權柄存到萬代”(詩145:10-13)。
五. 盟誓
“阿門”:
1)國度的印記:敬畏上帝,遵行誡命;
2)國度的盟誓:順福蒙福,背逆受禍。
3)上帝對國度聖約的主權與信實;
4)選民對國度聖約的責任和信心;
5)一切真心相信上帝的主權和國度的人都當剛強壯膽,積極地勇敢地投入為在地上拓展上帝的國度而進行的各種爭戰;
6)我們不能隻是消極地向上帝祈求:上帝啊,求你終止戰爭,消除饑荒,去除偏見,止息絕望,消除疾病……因為上帝刻意讓世界如此存續,乃是讓我們自己去找出和平的途徑,解決饑荒的問題,播種希望,帶去醫治……懇求上帝開我們的眼睛,讓我們謙卑地領受上帝已經賜給我們的使命,讓我們甘心地遵行上帝的誡命,讓我們忠心地運用上帝賜給我們的各樣恩賜和資源,使我們成為他人的祝福。總之,讓我們起而行,不隻是坐而求。
7)真正進入禱告的人,不會強迫上帝接受他的意思,而是渴慕上帝將他的旨意和恩典加在自己的身上。
願一切真心愛上帝的人和曆代聖徒一同大聲回應說“阿們”, 願一切真心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人都蒙恩惠!“耶和華啊,願你的仇敵都這樣滅亡,願愛你的人如日頭出現,光輝烈烈”(士5:31)。
[1] Ron Moseley, Kingdom Relationships: God’s Law for the Community of Faith (
[2] Samuel Rutherfurd, A sermon preached to the Honorable House of Commons: at their late solemne fast, Wednesday, Janu. 31. 1643 (
[3]Thomas Cartwright, A methodicall short catechisme containing briefly all the principall grounds of Christian religion (
[4] John Calvin, Commentary on A Harmony of the Evangelists, Vol. 16, p. 279. “God, restoring the world by the hand of his Son, has completely established his kingdom. Christ declares that, when his church shall have been renewed, no teachers must admit to it, but those who are faithful expounders of the law, and who labour to maintain its doctrine entire.”
[5] Edward T. Welch, Running Scared: Fear, Worry, and the God of Rest, p. 67.
[6] Edward T. Welch, Running Scared: Fear, Worry, and the God of Rest, p. 117. “Make no mistake, the two kingdoms are spiritual. But that doesn’t mean they are ethereal and unearthly. Spiritual means more real…The spiritual world is our world.”
[7] “神的國:神的國是今世還是來生?”《研讀版聖經—新譯本》(香港:環球聖經公會有限公司,2009年),1470頁。
[8] Edward T. Welch, Running Scared: Fear, Worry, and the God of Rest, p. 115. “The kingdom is the place where the King has all his authority and power, with the advent of Jesus’ public ministry, he is proclaiming his kingdom authority against a usurper and a false kingdom. The world is no longer under enemy control.”
[9] 布雷克:《改革宗靈修係統神學》,71章1節。
[10] Edward T. Welch, Running Scared: Fear, Worry, and the God of Rest, p. 67. “Since God’s laws are a systematic expression of his character, we become more like the King when we keep his laws.”
[11] 布雷克:《改革宗靈修係統神學》,72章3節。
[12] Thomas Aquinas, Summa Theologica, II-I, Q. 109, A. 9.
[13] Abraham Kuyper, Lectures on Calvinism, second lecture: Calvinsm and Religon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31), p.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