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更新,壯大﹕教會對平信徒的教牧策略
(1988)
啟示的異象?
已是晚間九點十分,廚房的電話鈴響了。原來是附近華人教會的執事陳弟兄打來。問我能否在周五晚上去他們的青少年團契講道?約有十五位青少年,教會正物色人去幫助他們。
一年來,這是第四次接到這樣的電話了。能做些什麽呢?我可能去講篇道,然後呢?如果他們能接受我的信息,會再邀請我。再以後呢?我不會有足夠的時間去照顧他們,我的家庭和現有的事工,才是理當先照應的。我能不能推薦一位神學生?然而,能勝任(在文化上)青少年事工的神學生非常少。即使有,教會真能在神學生的個人發展及經濟需求上供應嗎?
我該怎麽辦?
我愛華人教會,而主耶穌更愛-他為教會舍命;也給教會許多恩賜。外表看來,華人教會很完美:教育程度高、富裕、有才幹。
然而,我也為華人教會而氣餒,曾為她流淚。幾乎到處可聽到需要輔導、醫治及重建受傷靈魂的呼聲,教會需要進行係統化的聖經教導。
有時,我把華人教會想像成幹涸的沙漠;但有時,我又會夢見北美主要的幾個大都會裏,所有的華人牧師都在從事教導及門徒培訓的工作,充滿愛心、迫切地彼此代禱。他們都在禱告及覺醒中複興起來。我還夢見華人教會常見的合一、差傳,不再是口號,而是實際行動。
我還有個夢,那是許多已在北美安定下來的華人基督徒夫婦,再次地把自己完全委身給主。年輕人進出他們的家,並在這些家庭裏看見基督的愛及關懷。這些專業人士投注在附近校園查經班:甘心地從事超文化的事工;也投入當地社區的活動,成為具有“凝聚力”的人物。他們的專業也有突破,並使其基督化。總之,他們就是世上的鹽和光。
簡言之,我夢見的異象就是教會壯大、注重聖經、念念不忘差傳,並且能衍生出新的教會來。牧師們真正團結一致;平信徒也被裝備起來,在家庭、社區生活及專業上都能得人。
是個荒誕的夢嗎?我不這樣認為。問題是,若這是我們的異象,該如何實現呢?
症結在哪裏?
早上十點,電話鈴響了,那是我的事奉同工打來的。問我能否幫助約翰弟兄?他才從神學院畢業,在城裏某大教會資深牧師手下事奉。但有許多事行不通,約翰極為氣餒,已喪失自信。他的太太也很緊張、氣憤,有沒有別的地方可去呢?他和牧師的關係維持不了兩個月。
在過去的六個月裏,這是我所知道的第二件“破產”的事:在牧師和年輕助手之間,為何有這樣不幸的事呢?回顧個人的經曆,為何從神學院畢業後,我與資深牧師同工的過程也都不太順利。誰錯了?是因為海外出生的華人與美國土生華人之間的文化差異嗎?有答案嗎?到底能做什麽呢?我悲泣、不解。
神學教育眼光
教會的成長、發展更新、及動員信徒的策略,首先從“事工哲學”講起。我相信,關鍵在於“神學教育眼光”。也就是說,牧師在牧養教會時,最首要的就是形成他的領導地位。現以青少年校園事工為例。
有位輔導員,剛被派到一群年輕人中去服事。固定來團契的有二十五人,若特別集會,可能五、六十人。他們幹勁十足,也蘊含有待發揮的屬靈恩賜。其中也有一些人需要接受基督為他們個人的救主。同工會的成員雖很有信心、並熱切期待著,卻缺乏經驗,在靈性上很膚淺。這位輔導能做什麽呢?
如果他和同工會能專心栽培、訓練這些領袖,使他們成為主耶穌的門徒,能真正與神相交,並帶領他人成為門徒。那麽,這團契能影響更多的生命,會有更多人來接受輔導,成立更多不同的小組。為此,重要的是領導人物-基督的真仆人都能接受訓練,也知道如何進行各樣事工。長遠來看,團契必成長,人數也必增多。
平信徒的訓練
我曾植堂六年,也曾任一新聚會的牧師。不得不承認,我不知如何有效地從事個人布道事奉;也不太知道怎樣去訓練別人從事這項事工。因為挫折感、也出於需要,我參加了布道訓練,且先選了“三元布道法”。我很興奮,雖然不是全教會都全力支持,還是開始了首期的課程。有四個人報名參加;第二期翻了一翻,共有八人。每個人都變成火熱、勇敢的見證人。與他們配搭為布道代禱的人,也變得熱心起來。
我們發現,“三元布道法”的確能將我們訓練成膽壯的見證人,也能清楚傳講福音,但有時卻沒辦法進入我們想去探訪的人家。第二次受訓時,我是以牧師身份參加了“青出於藍”門徒訓練講座(Christian Discipleship Seminar)。著重在靈修、背聖經、默想、禱告、及跟進工作。這一次,課堂上的十二個人(包括我自己)也都受益匪淺。
我們還采用第三種訓練課程“主的計劃”(The Master’s Plan),這是一套簡易的布道法,是為了動員平信徒從事友誼式的布道工作而進行的。
這三種訓練課程在重點和內容上雖很不相同,卻有共通處:
1.在訓練過程中,牧師是關鍵人物。他就是第一位參與訓練的人;
2.訓練課程的每一細節(每課、每段、每點)都清楚印在手冊上,用今天的資訊術語來說,就是有一整套很好用的軟體;
3.教材可分段教授,在短短兩小時的課程裏,受訓者便能學到一些東西,在未來一周便能運用;
4.整套訓練很容易配合教會的整體事工。
如果神學院(傳統式的神學教育中心)能藉著“好用的軟體”,把教材帶給平信徒,這些教會不知將如何重新得力、得以增長!我建議每位信徒(包括初信的)都在不同項目上得到為期兩年的訓練:個人布道、門徒訓練、聖經內容、研經方法、基本輔導法、基本教義、自律及時間運用。
新的獻身運動
每年冬天,北美有十多個分區的華人退修會,都有數百位年輕的華人信徒,願獻身從事全職事奉或宣道事工。但神學院或聖經學院,也隻有數百位神學生,而不少卻是來自亞洲的。那些獻身的人怎麽了?反悔了嗎?他們是否任由自己活在罪疚感中呢?
我們得再想想整個呼召獻身的過程。奮興會或冬令營裏,與會者是很容易看見神對全球的計劃,並接受挑戰。但我卻認為教會是聖靈呼召人去傳道的最佳場所。而在這個過程中,牧師、長老、執事也關係重大。
教會是信徒生活、事奉的場所。牧師、長執了解信徒,頗能中肯地看出信徒身上的恩賜,能妥善地“篩選”獻身者,預備受主差派。以下是協助信徒走獻身之路的三步驟:
入學前
在聖經及服事等方麵受訓,且去實踐。同時觀察他們,給予建議;每月固定聚集;彼此扶持。時機成熟時,送他們去接受正統的神學訓練。
就讀時
為神學生提供一年的實習。通過實習,找到他們的恩賜並予以發揮。牧師要花時間、心力去栽培。
畢業後
每年接受一至三名神學畢業生,讓他們服事。牧師每周與之會談;檢視見習生的工作,分享教會未來的計劃及事工。他們一同禱告、分享、成長。
未來,會有三種人獻身去讀神學及全職傳道:一是大學畢業後直接進入神學院,這是最常見的;二是工作了三、五年的青年專才,他們很願意放棄為俗世效力的心誌,打算全時間服事神;三是四、五十歲的專業者,清楚知道該放下工作,全職事奉。
成人基督教教育
對於那些沒有感受到被神呼召全職事奉的人,該怎麽辦?成人教育就該上馬了,且是教會的重要事工。有許多青年從中學起就在教會事奉,參加詩班、青少年團契的同工會、成為執事。現在成家了,並有一份職業。但離開青年團契之後呢?難道結婚是基督徒事奉的墳墓嗎?
牧師和長執必須了解,年輕的(不論單身或已婚)專業人士需要時間來鞏固家庭和事業。平日晚間頻繁的教會活動並不實際。用體諒的心情,開始去了解他們的需要、創傷及重擔,才是可行之道。身為一個完整的人,一名基督徒,他們如何看待生命成長的必要性?他們在婚姻關係的溝通、或教養孩子等方麵有何需要。他們持有什麽樣的經濟計劃,在工作上有何衝突或壓力?在目前的人生階段,他們遭遇過什麽樣的試探?是否都該從聖經的角度重新估量呢?
成人基督教育,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全家參與的討論或活動,似乎收效最佳。教育的目標不是單純灌輸知識,也不是為教會招募廉價或免費勞工。而是要使每位成年信徒都得到裝備,不論在生理上、心理上、智能上、社交上、靈性上,都有增長,且使這種成長呈現在家裏、公司、及教會。
訓練內容理應包括兒童及青春期須知,及美生華裔的文化差異。華人教會邁入二十一世紀時,將會有更多元化的事奉方針。為成年信徒提供教育,是具有策略的措施。
關鍵在屬靈動力
張先生和太太在客廳裏,我們跪著一同禱告。張先生在主前痛哭,我們把這對夫婦和他們的教會托付給主。過去的十年,他們的教會已和牧師鬧了兩次分裂。會眾覺得未得到喂養;而牧師覺得不受敬重、飽受譏評,因而怒不可遏。主日崇拜變成鬥爭大會,唇槍舌劍,令人慘不忍睹。
六年後,該教會有了新的牧師,隻有四分之一的老會友離去。張家搬到千裏之外,重新建立新的事業。前任牧師和家人仍因那些經曆而痛心,但誰也不想舊事重提。
教會衝突是怎麽來的?何以華人信徒和牧者似乎特別擅長教會的內戰?當然,罪和屬肉體的驕傲是罪魁禍首。要如何更詳細討論呢?因本文談的是教牧策略,不妨由牧師談起(當然,平信徒也有同樣的屬靈需要)。
1.稱義
當前海外出生的華人牧師,是在四十年代的中國大陸、五十年代之後的港澳各神學院裝備出來的;也有些牧師在北美又得了些研究所級的裝備,他們基本上是中國文化取向的。在應當得到文理科目、英語、神學各方麵的紮實訓練時,卻都經曆了戰亂及革命。結果,其中許多人就此失去了一生中受教育的黃金時機。成家以後,為兒女的出路而奔波,因而許多人移民北美。
北美華人教會並不好牧養。對牧師要求很高,批評也不少。牧師必須得到美國化青年及中上階層專業人士敬重。許多牧師發現他們不及在亞洲時受尊敬。因而覺得不解,最終變成氣憤、泄氣,衝突就來了。他們難以適應,若非紛爭,便是“出埃及”,或者隱退。
在許多牧師的心裏,有待消除#扭感及自卑感。福音,就是我們因在基督裏的信心而稱義。我們照著本相,到天父麵前領受愛及接納。當我們悔改,轉離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時,就被迎入神的大家庭。這是一成不變的福音,有多少成份在實際生活中被身為牧師的人領悟到?有些牧師覺得被排斥、覺得沒資格;但又覺得要證實自己有點什麽的,實則一無所有。其實,我們已經被接納了,且是蒙這偉大、奇妙、賜我們喜樂的神所呼召。北美的華人牧師,需要誠實地麵對當前難處,把自己再獻上,隨主處置。意思是說,可能要放手讓平信徒(不論說華語或英語)去發展,不論有沒有牧師的直接參與或領導。如果牧師看清這點(是因著兒女而移民北美的),他就要在服事時采取不同的角色,在基督裏找到安全感及滿足感(平信徒也須知如此檢討)。
我們真認識主,就會更真實地認清自己。若我們對自己誠實,也看自己合乎中道,我們也會更多地認識主。
2.成聖
傳統式的華人牧師和平信徒領袖,往往著重在教會事工,而不太慣於想到全人成長的需要。我相信這是文化造成的,傳統的中國人關心大我福祉;而西化的華人則注重小我的成就及發展。同時,會眾也抱怨:“我們沒有得到喂養!”
父神在基督裏,讓我們因信心、藉恩典而稱義。他照我們本相來接納我們,使用我們或決定不使用,全憑他意。我們一旦在聖靈裏重生之後,就藉著聖靈成聖。從此,向罪死、向義活。成聖是個一生之久的過程。現代的心理學幫助我們了解:個人的成長是要經曆好幾個階段的。有危險期、轉型期,而在某些時候,卻是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成長。
教會像個“圓環車道”,車輛從四麵八方開進來。而教會就是要把人指向耶穌基督這個中心點。教會像十字路口,每條交叉的路都是單行道。到了路口,不能前行,隻能往上。教會往上指,引導他們仰望耶穌。人們帶著包袱破碎的夢來到教會,我們就是要為傷者抹油、待以恩慈、給予有盼望的話語。在與神同行的路上,不論人們進展如何,我們都要禱告、交托給主。這是成聖的奧秘。
結語
教會是關乎人的。人,把地毯弄髒、用紙巾填滿廢紙簍。人,把教會弄髒的人,卻構成了教會、耶穌基督的新婦。我們若已委身給耶穌,就得委身給他的新婦;我們若愛耶穌,就得愛教會。教會是人組成的,讓我們一起成長、一同來服事。
(林慈信,寫於約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