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和博

改革宗神學博客。分享神學研究心得,結交誌同道合朋友。座右銘:仁教,心學,法治,德政。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易富賢:《大國空巢》摘要導讀

(2008-02-11 11:28:20) 下一個
   易富賢:《大國空巢》摘要導讀
  
  作者:易富賢
  
  1、人口結構安全是國家最高層次的安全。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人口本身必須持續發展,要保證人口相對於上一代不增加也不減少(世代更替),目前發達國家需要婦女平均生育2.1個孩子,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則需要婦女平均生育2.5到3.3個孩子。由於非正常死亡率和出生人口性別比都比發達國家要高,中國的總和生育率(育齡婦女人均生育孩子數)需要在2.3以上。考慮到不孕不育症、單身、丁克等人群,一個正常的社會應當是主流家庭生育三個孩子,部分家庭生育一兩個孩子,部分家庭生育四五個孩子。要是一個國家的主流家庭不讓生、不願生或者養不起三個孩子,標誌著這個國家已經失去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2、人口有其內在調控機製。在古代通過“左手”(瘟疫、戰爭、饑荒、自然災害等)調控人口。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美洲新大陸高產作物的引入舊大陸,以及現代農業技術的進步,糧食數倍增加;加上牛痘接種和青黴素等的推廣使得全球平均預期壽命從過去20多歲延長到現在的60多歲,導致人口激增。年輕的人口結構是各國崛起的必要條件,但是工業化通過“右手”壓迫人口,降低生育意願、養育能力和生育能力,使得生育率降低,出現嚴重老年化,社會難以持續發展(越窮越生,越生越富,越富越不生),與中國古老傳言“財丁不能兩旺”相吻合。這種“兩手”調控機製使得人口呈S形變化,數千年的低水平平穩期,三百年左右的急劇上升期,然後是人口高水平平穩期或者下降期。計劃生育使得中國放棄了數千年一遇的人口發展機遇。中國要是1970年代就不實行計劃生育的話,隨著人類發展指數(反映社會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的提高,生育率也會自發直線下滑,人口不會無限增加,中國2005年底人口也隻有15億左右;即使1980年就徹底停止計劃生育,那麽2005年人口也隻有 14億左右人口,但是人口結構就更為合理,更有利於國家的持續發展。
  
  3、中國人口增加不是因為毛澤東鼓勵生育,主要是壽命延長,是“死的少”,而不是“生的太多”。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35歲延長到1980年的68歲,同期人口從5.5億增加到10億。毛澤東時期的人口政策遏止了中國人口占世界比例下降的趨勢(從19世紀初的占世界40%下降到1949年的22%),1949年中國人口占世界22%,1980年仍然是 22%。要是依照馬寅初人口論,從1959年1979年少生3億(實際上4.57億),意味著1959年以後出生的人口的近2/3是不能出生的,而現在的老年人都是馬寅初人提出口論之前出生的,那麽現在中國可能已經因為老年化而崩潰,已經淪落為一個毫無生氣、喪失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國家。中國1950年代到 1970年代繁衍的人口成為現在的勞動力,才是目前真正的“人口紅利”。現在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是“吃祖宗的飯”,但現在的計劃生育卻是“斷子孫的根”。目前全球經濟都在得益於中國的“人口紅利”,但是今後中國將麵臨“人口負債”,同樣將嚴重影響全球經濟。
  
  4、人類幾千年人口數量波動在低水平,生活質量也沒有大的變化。近300年人口爆炸導致科技爆炸。人口密度優勢和規模優勢是經濟繁榮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人口增加,對現有的資源消耗隻是“加法”地增加;但更重要的卻是使目前的“非資源”(如氮氣、太陽光)變為新的資源(氮肥、太陽能),這種新資源的增加卻是“乘法”地增加的。人類的文明史就是不斷將“非資源”(比如過去的煤和石油)變成“資源”的過程。這也是為什麽近代人口不斷增加,而生活水平反而不斷提高的原因。說明科技的進步、經濟的成長遠遠比人口增長快。何況現在人口增長已經減緩(停止計劃生育都難以防止中國人口銳減),科技的進步卻還在加速,誰能斷言中國人口上限?中國人口減少對全世界來說都是悲劇。
  
  5、中國的人口過多隻是一個流傳很廣的謊言。中國的所有資源總量在全球都位居前列:農用地麵積全球第一,國土麵積、礦產資源全球第三,森林麵積全球第五,淡水資源全球第六。由於資源分布很不均勻,“世界平均”意義不大,低於“世界平均”並不意味資源不夠。前蘇聯、大洋洲、美國、加拿大、蒙古國這五個地區人口不到全球10%,但是陸地麵積超過全球39%。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大洋洲、南美洲人口占全球13.7%,但卻擁有全球36%的耕地。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南美洲、大洋洲、剛果這六個地區占全球人口14.5%,但卻擁有全球 65.7%的森林麵積。南美洲、俄羅斯、加拿大、印度尼西亞、美國、大洋洲、緬甸、剛果這8個地區人口占全球18.8%,但卻擁有全球64%的水資源。大洋洲、南美洲、美國、前蘇聯、蒙古人口不到全球14%,但卻占有全球草原麵積的48%。前蘇聯、美國、南非、澳大利亞、沙特阿拉伯、加拿大、德國、英國8 個地區人口占全球13%,但卻擁有全球62.3%的礦產資源。除了資源豐富的少數幾個國家外,中國人均資源並不處劣勢,比如,除中國以外,全球40.9% 的人口人均農用地麵積比中國多,59.1%的人口人均農用地麵積比中國少;全球16%的人口人均礦產資源是中國的8倍,但中國人均礦產資源卻是另外84% 的人口的1.56倍。中國人口密度是印度的37%,人均農用地麵積是印度的2.55倍,人均耕地麵積是印度的73.5%,人均長期作物用地是印度的 1.13倍,人均草原麵積是印度的30.14倍,人均森林麵積是印度的2.08倍,人均淡水資源是印度的1.24倍,人均礦產資源是印度的3.55倍。中國絕對算是“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人均資源也不錯”,中國“資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是粗放式的發展模式而不是“人口過多”。影響糧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是農業政策和人口結構而不是耕地。比較資源豐富和資源貧乏的國家,發現經濟水平並不完全由人均自然資源決定的,因為人口資源才是第一資源,是中國最大的優勢資源。人是“本”(能夠將“非資源”變為“資源”),自然資源是“末”,想通過減少人口來提高“人均資源”是舍本逐末。巴西自然資源豐富,氣候良好,麵積851 萬平方公裏,相當於美國的91%,中國的89%,巴西人口1.9億,隻相當於美國的63%,中國的14.6%,但社會發展水平與中國基本一致,中國目前在發展中所碰到的問題在巴西照樣存在。
  
  6、由於人口的負麵影響是直接的,抱怨人口過多、建議控製人口的“有識之士”曆代不乏其人。現在不少人口學家聲稱要將中國人口降低到7億、5億或者3億。2005年中國人口中1970年以後出生的7億,1978年以後出生的5億,1988年以後出生的3億。現在一個孩子都不生,今後平均壽命為76歲的話,中國人口也要到2046年、2054年、2064年才能分別降低到7億、5億、3億,但那個時候最年輕的婦女也已經有41歲、49歲、59歲了,基本都喪失生育能力了,然後在2085年左右中華民族基本滅絕。以急劇壓縮人口規模、催生畸形人口結構為代價提高生活水平,和過把癮就死沒什麽區別。並且不用說中國人口減少到7億,即使3億甚至幾千萬,要想保證現有的生活質量,現有不可再生資源(如石油)不過是多維持幾十年、上百年罷了。要從全球化角度看待資源,即使中國一個孩子都不生,留著資源給其他國家,也不過多用幾十年。因此人類要存在和發展隻有一條路可走:依賴於科技進步開發新資源(包括可再生資源),節流不如開源,而科技進步依賴於足夠數量、合理結構的高素質人口。
  
   7、從全球看,環境汙染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麽嚴重。中國總體生態環境自1990年代起也不斷改善。但是中國城市環境確實在惡化,一方麵是因為粗放式發展模式,另一方麵是因為中國的城市化。現在二、三億青壯年農民工隻是序曲,是人類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工地,這個過程必然伴隨城市環境的惡化(如果走精細化道路,現代科技可以確保中國將環境惡化降低到可接受程度,不會發生歐洲工業革命時期“倫敦煙霧”事件)。即使現在一個孩子都不生,光將目前人口城市化,環境問題同樣嚴重。並且中國現在的環境汙染很大程度是國際社會轉嫁來的。計劃生育無助於改善自然環境,但是卻嚴重汙染人文環境。
  
  8、計劃生育政策出台是非常草率的,並沒有經過科學論證,當年的所有預測全部落空(比如1980年預測“老化現象最快也得在四十年以後才會出現”,但是實際上1999年就進入老年化)。比較中國和印度的HDI,發現計劃生育並沒有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任何貢獻;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Amartya Sen通過比較中印兩國的人均GDP,也得出相同的結論。計劃生育無功於當代,卻有害於千秋:誘使中國走“以物為本”的畸形粗放型發展模式,削弱物資再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抬高養育成本,降低生育意願,使得中國提前進入養不起孩子的時代,削弱人口再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加速人口老化,導致“未富先老”,使得中國難以建立起合理的社保製度(中國目前是9個勞動年齡人口對應1個老年人口;今後是2個勞動年齡人口對應1個老年人口),並使得城市化滯後,降低創新能力和勞動生產率;腰斬依托於健全家庭結構的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徹底改變世界和中國民族結構(中國人口占世界比例從1980年的22%下降到 2005年的19%,不久將降低到15%,然後繼續快速下降,李小平等人口學家認為應該繼續降低到占世界3%;2000年到2005年這五年期間中國新增人口中少數民族占42%);增加出生性別比;降低人口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增高家庭風險(我國15歲以下兒童每年死亡約40萬—50萬人,還有大量因傷致殘兒童);使得中國在第一次產業革命未完成時就出現勞動力短缺(人類曆史上絕無僅有),嚴重阻礙今後產業結構的轉型;降低國防潛力,威脅中國邊界安全;激化了幹群矛盾;破壞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威脅社會穩定並危及可持續發展。惡夢醒來是早晨,但是中國人口惡夢醒來卻將是漫長的黑夜。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口問題是一顆定時炸彈,現在暴露的問題隻是冰山一角(比如目前隻有4000萬老人享受養老金,但是社保就已經出現問題),隨著時間推移,問題將越清晰、越嚴重。僅僅二十多年之後,就有四億多老人等著養老,四千萬青壯年光棍麵臨無妻徒刑。如果不及時果斷地作出方向性調整,將嚴重影響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動搖國本。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中華民族卻正在迅速衰老,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9、人口決定消費,消費決定需求,需求決定生產,生產決定就業。減少人口之後減少消費,哪裏還有就業?計劃生育導致家庭結構畸形,家庭縮小,隻需要比較少的收入就可以維持家庭基本消費,導致工資增長滯後於經濟增長,使得行政成本(從1978年到2004年增加100倍)、壟斷企業與資本三者拿走了GDP的絕大部分,中國工資收入占GDP比例不斷下降,現在隻占GDP的12%,居民收入隻占GDP的22%(其他國家工資收入占GDP的54%-65%)。在這種“寄生經濟”的模式下,必然壓製正常消費,增加腐敗的空間,貧富差別增加,也給房地產、教育、醫療產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導致消費萎縮,產品廉價外銷、高度依賴於國際市場、經濟受製於人(全球都在享受中國的“人口紅利”,中國老百姓卻享受不到),國內需求不足引起就業不振,老百姓生活壓力加大。要是1980年就徹底停止計劃生育,家庭需求底線提高,工資占GDP的比例被迫成倍提高,雖然孩子增多,婦女勞動參與率降低(也能緩解就業壓力;而目前中國婦女勞動參與率高居全球第17位),但是家庭生活水平反而比現在高,消費和生產的關係趨於合理,大大增加就業容量;多出生的人口中隻有1980年代初出生的大約三千多萬(不可能超過五千萬)進入勞動市場的,相對於目前9億多的勞動人口來說比例不高,對現在的就業影響不大,而且現在缺的就是這個年齡段的勞動力,就是說20歲的人口基本並不與50歲的人口搶工作。現在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主要是由於大學擴招,高校招生人數從1998年到2006年增加5倍,如此大躍進,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會有就業壓力的。不顧人口結構的擴招並且將使得今後很多高校因為生源短缺而破產。
  
  10、由於生育意願的下降,中國“九五”、“十五”期間每年人口增量都不到預期的三分之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發現生育率已經降低到極其危險的1.2-1.3,年度人口抽樣調查以及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也證實了這一點,這還可以從近年小學生銳減,小學大量關閉得到佐證。現在低慣性增長是人口銳減的前兆。但因為涉及利益和權力,計劃生育就像是穿上著了魔法的紅舞鞋,停不下來了,計生委和部分人口學家將每年出生人口多計算50%左右,從而將客觀調查的1.2-1.3的生育率修正成1.8。中國人口迷霧是“人工迷霧”。在《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建議下,中國人口政策還紋絲不動,《報告》預測在現有政策下中國人口將於2033年達到15億,根據這種預測, 2006年人口需要增加1300萬以上,但是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隻增加692萬(實際上可能隻增加兩三百萬),可見《報告》一兩年的預測就與實際相差甚遠,遑論今後了。《報告》認為:“全國平均總和生育率在未來30年應保持在1.8左右,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人口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中央多次強調要 “穩定低生育水平”,而不是降低生育率。國家統計局資料認為2005年1月6日中國人口達到13億。張維慶2005年11月說“按照目前的總和生育率 1.8預測,我國總人口將於2010年達到13.7億”。意味著如果生育率穩定在1.8的話,2005年到2010年這6年每年需要增加1167萬人口。但是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05年人口增量隻有768萬,2006年人口增量隻有692萬。這說明計生委沒有穩定生育率的能力,中國的生育率無法穩定在 1.8,而是遠低於1.8。中國2005年底實際人口隻有12.5億左右,而沒有國家統計局宣稱的13.07億。目前每年出生1200萬左右,死亡 1000萬左右,隨著老年人口的堆積,死亡人口將急劇增加,中國人口已經接近負增長,繼續現行人口政策,中國人口高峰連13億都難以達到,不可能達到14 億,更不會達到計生委和部分人口學家所宣稱的16億。
  
  11、各民族的博弈歸根到底是生育文化的博弈。中國成為第一人口大國得益於傳統生育文化(家文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有大的道理。現在國家提出的“可持續發展”不就是國家和民族意義的傳香火嗎?家族的香火傳不下去,難道國家和民族的香火傳得下去?依照現在“科學”的標準,中國傳統文化無疑有很多缺陷,但卻成功延續了我們的民族的文明和人口(而其他很多文明卻相繼消亡);在古代那種生產力條件下,人類繁衍相當於緊急避險,要是采納現在“完善而公平”的文化和製度,連人口都不可能延續下來,更別說其它的了。但是工業化改變了傳統的家庭模式,動搖了中華生育文化的兩個支柱(祖宗文化和禮教文化),從而使得中華文化圈的地區(台灣、韓國、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門)的生育率為全球最低。比較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生育率隨著社會發展而下降的趨勢,中國大陸現在停止計劃生育後生育率也隻能在1.8左右(遠低於世代更替水平)。中華文化圈的其他地區沒有刻意破壞生育文化,生育文化是遭到被動破壞的;而中國大陸的傳統生育文化遭到三重破壞:A、現在的物質生產至上的經濟製度和家庭模式對中華文化圈的打擊;B、與蘇聯等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一樣曾經主動打擊傳統的生育文化;C、幾十年計劃生育的片麵宣傳刻意破壞生育文化,人口上限和超低政策生育率形成生育心理的“爬蚤效應”。因此中國即使停止計劃生育也將達不到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在中國目前發展水平時的生育率(1.8左右),多次生育意願調查也證實這一點。人口問題已經是火燒眉毛,容不得繼續延誤時機,中國人口政策需要方向性的改變,而不是“二孩晚育”這樣的微調。重建生育文化、鼓勵生育的任務將非常艱巨。
  
  12、健全的人口結構是經濟起飛、國家崛起、合理養老金製度的建立等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而畸形的人口結構卻是經濟衰退的充分條件。近年中國每年出生人口已經下降到1200萬左右(數量還遠不如1940年代),其中女孩不到600萬;印度每年出生人口 2400多萬,其中女孩1200萬左右。意味著今後印度的物質再生產能力(勞動力)和人口再生產能力(育齡婦女)都是中國的兩倍。現在在鼓勵生育的情況下,香港每個婦女隻生育0.95個,台灣、韓國1.1個孩子(這些地區發展水平比中國大陸早20多年)。要是光停止計劃生育而不鼓勵生育,不能有效遏製生育率下降的勢頭,中國現在每年出生的這500多萬女孩(扣除不生育人群後,生育婦女不到500萬)到時候每人平均隻生育1.2個孩子的話,那麽每年出生人口隻有600多萬,而其時每年死亡人口近2000萬,而2040年左右每年死亡人口2500多萬(1960年代中期每年出生人口2500萬以上),相當長的時間內,每年人口減少1000多萬—大國空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