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空襲故宮:九十年前被忽視的另一“七七事變”[讀史偶得]

(2007-07-10 19:39:12) 下一個

空襲故宮:九十年前被忽視的另一“七七事變”[讀史偶得]

 

 

紀念七七盧溝橋事變是這幾天的主流,其實,在盧溝橋事變之前20年,也就是1917年,有另一場“七七事變”,也是中國曆史關鍵時刻的戲劇高潮之一。

這一年的77,一架飛機居然空襲了故宮,投下三枚小炸彈:一枚扔在隆宗門外,一個轎夫和一隻狗成為犧牲者;第二枚落入禦花園的水池裏,沒有造成傷亡;第三枚是顆啞彈,丟到隆福門的瓦簷上沒有響。這是段祺瑞下令對複辟的張勳“辮子軍”的進攻之一,成為中國最早的空襲。

此前,為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總統黎元洪和總理段祺瑞爆發激烈“府院(總統府、國務院)衝突”,非北洋出身的總統下令將總理罷免,身為北洋係首領的總理則鼓動各省督軍、尤其北洋同誌獨立,和中央抗衡,各省紛紛劃線站隊。“黎菩薩”----此綽號來自當年武昌革命時他在革命軍刺刀下被迫當了革命元勳,一語不發----情急之下,就把非北洋嫡係的張勳“辮子軍”調進北京調停,這很有點像東漢末年袁紹給何進出的餿主意:調董卓進京。

這真正是應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張大帥本就一直宣布忠於舊主,所以留著大辮子,加上能打仗,當年革命軍還是弄不過他,遂有“莽張飛”之稱,言其忠勇。他帶兵進京,先到天津給宣統小皇帝請安,意圖很明顯。外省不少軍閥看看形勢不明朗,張大帥又占據了京師中樞,並攛掇著一起忽悠他,索性把個亂哄哄的民國給推翻了,71宣布“大清帝國”複辟,據說當時北京城假辮子行生意爆了棚。

醒過神來的民國元勳們趕緊開始一致抗爭,組織“討逆軍”反複辟,戰爭便在京津地區打起來了。段前總理急了眼,命令南苑機場飛機轟炸“辮子軍”陣地,雖然投彈命中率很低,屬於“打哪指哪”型的,但畢竟是中國軍事史上首次空襲,心理戰效果顯著,戰鬥力很強的“辮子軍”在前線幾乎瓦解。而投在故宮的三枚炸彈,把個剛複業的小朝廷嚇得不輕。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聞聲就不必多羅嗦了:複辟鬧劇草草收場,滿清小朝廷趕緊檢討,說都是張勳搗鬼攛掇的,這就是滿清小朝廷不地道的地方,涼了大家的心。張大帥弄得兩頭不討好,還丟了軍隊,躲在荷蘭使館好長時間,從此心灰意冷,基本退出了民初的鬧哄哄的舞台。

張勳複辟(七七轟炸當然其實是稱不得事變的,最多是軍事史上一個事件而已,一笑,嗬嗬!),對近代中國的意義是重大的,這是在袁世凱稱帝後最後一次帝製還潮,從此所有的當權者或野心者都死心了:在中國是不可以再稱皇帝的了,你大可以做個沒有帝王之稱而有帝王之實的總統、委員長、書記、主席等,帝製便在帶著“民”字頭的各種主義包裝下潛伏起來,隻是一不小心還留個尾巴在外麵,“萬歲”的字樣至今還掛在當年“辮子軍”勤王的大門洞下,聞聲每次看到,都覺得比較別扭。

至於張勳其人,倒確有可愛之處。在那個“城頭變幻大王旗”的年代,連阿Q都要自稱革命黨,以便能有權摸摸小尼姑的光頭,這位擁兵一方的大帥倒一直留著大辮子,從“頭”開始維護著大清朝的貞潔,沒有追隨革命的行情。有論史者認為這是他的包裝和炒作,可聞聲想,一個在帝國政治中如魚得水混到封疆的諸侯,其眼光和能力難道不足以看清哪些是不可為的嗎?難道不知道“世界形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點“孤忠”就是張勳當年迥異於時人、尤其“黨人”之處,是那個黑暗年代的少數人性的閃光點,令其即使在敵人那裏也得到了極大的尊重。

孫中山說:“清室遜位,本因時勢。張勳強求複辟,亦屬愚忠,叛國之罪當誅,戀主之情自可憫。文對於真複辟者,雖以為敵,未嚐不敬之也。(《孫中山致陸榮廷電,1917724日》,《孫中山全集》,第4卷,1985年版)。孫大炮見人見事比其做人做事要地道和有眼光得多。

革命元勳歐陽武挽張勳道:“無言不仇,無德不報;丹心照千古,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另一革命元勳章士釗的挽聯,則更像是為時代而悲:“民主竟如何?世論漸回公已歿;斯人今宛在,黨碑雖異我同悲。

黨碑雖異我同悲”,這樣古老的一種敬重敵手人品的精神、一種真正的“中國武士道”精神,從民國開始就成為珍稀。中國在把自己從名義的帝製下解放出來後,就在隨後的各種名義的黨爭、政爭中,丟失了所有準則,“不擇手段”成為時代主旋律,痞子運動最終成為勝利的保障和實質內容。

200779澳洲冬雨中)

[讀史偶得] 革命軍籌餉高招:軍閥愛妾展覽賣票

[讀史偶得] 徐霞客:騎在小腳婦人身上旅行

[三評七七] 感謝日本:友誼第一戰爭第二 

[二評七七] 挨打活該?! 

[一評七七] 被摻水被透支的偉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