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再度發現聞聲的文學創作被當作新聞上了一些網站的首頁,必須在此做出澄清。12月1日,聞聲以新聞報道形式創作的文學作品《年終考古大發現:秦檜政治遺囑出土》上博後,網友們反響熱烈。12月4日,聞聲再度寫了篇《唾棄秦檜的時候也該感謝他》,解釋了我的創作意圖。現就該兩文的有關事情再做如下聲明:
一、這不是新聞,而是新聞體的文學原創。為免混淆,聞聲在文章中雖然采用了新聞格式,但完全缺乏基本的新聞要素(如地點、專家姓名等),並且在文末用大字加粗套紅注明了“[原創博客文學作品,請謹慎轉載或摘錄,論壇全文轉載的務必請注明出處,勿謂言之不預也。]”。很遺憾,部分網友仍然在質疑該“新聞”的可靠性,相當多的網站居然當作新聞轉貼到新聞版塊中,這再次證明了網絡帶來的信息快餐式消費的急切。
二、文章中的“考古”發現地,"早先名為麓洱(---落兒是杭州話,指冤大頭),現名為壺侑(——忽悠)",有的細心的網友看出來了,很不容易,應該加10分。
三、文章出來後,跟貼很多,轉載了該文的一些論壇上也有很多跟貼,其中不少是罵貼。在我自己的博客中,我把有粗口的跟貼一律都刪除了。我自己理解是,跟貼多首先說明網絡時代我們很多人還是注重宏大話題的,並非隻關注下半身;罵貼不少,說明大家基本沒把它誤讀為新聞,否則你罵新聞沒任何意義;民族主義、甚至所謂的愛國主義的確在網絡上很昂揚,都從這裏在宣泄。
四、為此,我在《唾棄秦檜的時候也該感謝他》中,充分解釋了我的創作意圖。可能說得不夠透徹簡潔,還是需要在這裏強調:1、我不反對曆史的基本認定,即秦檜是應當被唾棄的;我更不反對嶽飛的偉大定位,甚至我在“遺囑”中也強調了對嶽飛的認可;2、將秦檜妖魔化、醜化絕對是首先基於政治的需要,其次才是民間情感宣泄的需要,但絕對不應該是學術的需要;3、這次創作的確是有相當的曆史依據做支撐的,不是戲說,更不是胡說,而是用一個荒誕的形式串演的並不荒誕的演義。這不是為了翻案,而是為了資治通鑒,簡單的、偷懶的道德評說對現在和未來沒有意義,前些年引發震動的《走向共和》,對慈禧、李鴻章、袁世凱、孫中山所做的定位,都讓觀眾耳目一新,但其實在史學界並非新聞,同樣的,對南宋早期的曆史研究,學界其實是相當成熟了的,但礙於民間神魔定位情感,像我們這樣的史學門外漢(在這個意義上我真的就是傳遞了一則不新的“新聞”)就容易感覺到震撼。4、“遺囑”中的指責知識分子“不知兵而好言兵事、不知國而好言國事”,得到不少網友們讚賞,說明大家與我所見略同;5、我還是堅信嚷嚷得最慷慨激昂的家夥,在刺刀麵前往往也是下跪得最快的;6、罵貼不少,的確讓我很心酸,因為這說明不僅容不得不同意見的討論和質疑、甚至還容不得同一種意見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在每個人都捍衛自己心目中的神聖原則之前,更應該捍衛的是他人質疑(甚至隻是換種表達方式)的神聖原則。7、最後我還是推己及人,畢竟生活這麽艱難,有個魔鬼的存在,雖然未必使大家能真正學習和效仿神的品格,卻足以為大家找到自以為具備了的偉大和高尚。千百年來,魔鬼秦檜無疑對堅定我們的自信心是有極大好處的,我們還是十分需要這樣的心理治療的。
五、最後,請所有轉載過該文的網站,一是趕緊補上你所轉載的出處(包括輾轉從別的地方轉載的)並千萬注明是網絡原創文學(時髦的話是說該用腳後跟想想這是否新聞),二是趕緊把該文從“新聞”類別中去除,從私人博客中直接抄新聞,我雖然幹了十幾年的新聞工作,還真是碰到新聞了!
六、感謝大家關心,這個政治遺囑的話題算是過了,希望咱們今後能更多地一起探討一些有趣的、有益的話題。
[老友開新博,卻隻能回澳洲的時候才能更新此博客,可悲呀!今日開門紅,沒準備新禮物,隻好偷懶先把自己在新浪blog.sina.com.cn/m/winsoundideas、和訊博客winsoundideas.blog.hexun.com上的部分塗鴉貼上。本博堅持本人的一貫方針,除極少數轉貼外(一定會注明出處),絕大多數全由本人手工原創,如蒙你看中,歡迎轉載,但要先告我一聲,稿費嘛,嗬嗬,您留著吧,千萬別捐給什麽希望工程,我信不過那些……聞聲敬啟/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