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唾棄秦檜的時候也該感謝他

(2007-01-10 01:50:49) 下一個
   在中國不絕於史的眾多奸臣中,無論從影響力還是從知名度,秦檜都當在十強排行榜之列。這一民意PK後的結果,毫無疑問是以宋孝宗為核心和代表的領導意誌和熱切盼望英雄的廣大人民的意誌的最好結合。
    曆史研究的真相在一直不合時宜地表明,廣大人民群眾所耳熟能詳的秦檜各種事跡中,除了主和畏戰是鐵板釘釘之外,其餘幾乎所有的罪行都應了他自己的那句著名的語錄----“莫須有”,也就是說,從公正和公平的角度,曆史學家們並沒有發現足夠的證據,可足以將秦檜判處千古跪刑。
    這麽一個賣國無據、貪腐不彰的人,能堅守奸臣榜榜首近千年,也實在是中國政治評價體係的一大奇跡。民間對秦檜的惡感,可以簡單地從現今網絡的民意上看出來,但凡對秦檜的案情有些須的質疑,都會遭到網絡憤青們最猛烈和惡毒的攻擊,乃至對質疑者的血統表示深切的懷疑。
    秦檜為什麽有這麽大的魔力?
    根據我們有生以來的親身體驗,不難看出,中國的造神運動之所以此起彼伏興盛不墜,是有其深厚的群眾基礎的,也就是說,造神並不僅僅是什麽“統治階級”的需要,也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的需要。這是中國曆史上少數能夠獲得上下一致和諧的話題之一,也是中國的異端邪教(也符合成王敗寇原理)總是不絕於史的原因。
    當戰鬥英雄嶽飛(他的確是我們民族值得千百年景仰的大英雄)被推向神壇,為了證明其偉大光榮正確,更為了避免造神者本身在這具新神像前的尷尬,需要同時塑造一個魔鬼的形象。顯然,死去多年的秦檜,無疑是一個比較適合被妖魔化的祭品。
    作為新神生前的持不同政見者(沒有證據發現秦檜和嶽飛有私人恩怨),作為一個執掌朝柄幾十年、成也太師敗也太師的前國家領導人,把他放上祭壇,其分量能最有效地將人民群眾敬拜新神後產生的憤懣從造神者自身引開。而矛頭直指墳塋中的枯骨,於所有的活人而言顯然是皆大歡喜的好事。
    在曆史上的眾多奸臣中,秦檜生前的待遇是最高的,更沒有遭到像和呻那樣的暴死(眾多奸臣都基本沒有善終),這樣一個睡在身邊的“赫魯曉夫”,居然在英明領袖宋高宗眼皮底下長期隱藏,既然領導不可能犯錯誤(更不用說那些研究者所說的合謀、甚至主使),那就隻能將秦檜塑造成一個超級魔鬼。
    造神的同時必須造鬼,這樣的神才是最高大的。於是,將巨大的國土(燕雲十六州)割讓給敵國並造成中原數百年無險可守的石敬瑭,也不夠級別像秦檜那樣吸引一整個民族千年的唾沫和鼻涕,並且還得陪上老婆的尊嚴。
    曆史考證當然不需要了,有那個必要嗎?秦檜究竟是否奸細、是否賣國、是否陷害忠良,我們其實不需要任何證據,因為,就算不是,他也隻能跪在那裏;就算真相是學者們所分析的,秦檜真被嶽家後代冤枉,又怎麽樣呢?他如果真的還是忠臣,就讓他繼續為皇帝承擔千古罵名,就讓他繼續為我們也承擔下去吧。髒了他一人,幹淨千萬人,多好呀!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秦檜的奸和嶽飛的忠都一樣地被戲劇性地放大了、拔高了。我們實在太需要這樣的正麵典型和反麵典型了。隻要秦檜還是個魔鬼,就能把應該千百萬人共同承擔的責任讓他一個人扛了,這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放手發動群眾無疑是有好處的。秦檜生前的忠奸善惡本身已不重要,他成了一個符號,一個給曆代人民給予心理治療的符號。
    國家為什麽積弱?民族為什麽衰亡?中華民族為什麽總是會走到最危險的時候?原因很簡單,因為有奸臣,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因此而在苦難和血海中舒口氣:我沒有責任!
    無論個人也好,團體也好,民族也好,在危急的時候,隻要把秦檜之類的魔鬼拉出來示眾就可以撫慰自己的心靈。衝著秦檜的跪像吐口唾沫,罵上幾句狗漢奸,就可以忘了自己曾經就在嶽飛的廟前,在寫著“還我河山”的匾額前,乖乖地跪在八旗兵的馬前剃發,乖乖地衝著日本兵鞠躬叫太君。中國的曆史無數次地證明了,嚷嚷得最慷慨激昂的家夥,在刺刀麵前往往也是下跪得最快的。
    魔鬼的存在,雖然未必使大家能真正學習和效仿神的品格,卻足以為大家找到自以為具備了的偉大和高尚。千百年來,魔鬼秦檜無疑對堅定我們的自信心是有極大好處的,我們是多麽需要這樣的心理治療呀。
    讓我們一起感謝秦檜,至少從我們心理最黑暗的地方!


[老友開新博,卻隻能回澳洲的時候才能更新此博客,可悲呀!今日開門紅,沒準備新禮物,隻好偷懶先把自己在新浪blog.sina.com.cn/m/winsoundideas、和訊博客winsoundideas.blog.hexun.com上的部分塗鴉貼上。本博堅持本人的一貫方針,除極少數轉貼外(一定會注明出處),絕大多數全由本人手工原創,如蒙你看中,歡迎轉載,但要先告我一聲,稿費嘛,嗬嗬,您留著吧,千萬別捐給什麽希望工程,我信不過那些……聞聲敬啟/11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