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人生隨緣 看不慣別人是自尋煩惱 .可以不擁有任何東西,除了對生活的激情。好好生活,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個人資料
正文

忙碌與清閑對壽命的影響

(2008-07-15 19:47:15) 下一個
 不少人認為,繁忙的工作會影響健康,而多多休息和靜養可以延年益壽,但無數生活實例所得出的結論卻截然相反。這是一個養生保健中非常值得探討和深思的問題,
  據美國(現代醫學科學)雜誌報道,美國科學家曾對3500名殼牌石油公司的工人進行了26年的跟蹤研究,他們分別以55、60、65歲三種不同退休年限的人員作為考察對象,從中發現早退休的工人死亡率更高,平均壽命也更短。55歲退休的人在退休10年內死亡率比60歲退休的人高37%,他們的平均壽命隻有72歲;而那些60歲或65歲遲休的工人,其平均壽命分別為76歲和80歲。研究人員還發現,壽命最短的是那些55歲退休的低收入男性。最長壽的人群是65歲退休的高收入女性。
  美國科學家的上項研究表明,那些退休工人的平均壽命除了與經濟收入有一定關係之外。最主要的是與退休年齡的遲早密切相關。那麽,為什麽退休年齡的遲早會影響人們的平均壽命呢?總部設在加拿大的“積極變老國際委員會”首席執行官科林,米爾納對此做出解釋說:“以前我們認為退休後工作壓力減少,生活節奏放鬆,有利於長壽。這種看法忽視了工作對健康的積極作用、人類離不開工作,我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圍繞著工作來運轉的,工作可以產生適度的壓力,激發我們的潛能,使我們保持健康的狀態。當我們退休後不工作時,容易喪失活力,導致健康水平下降。”有鑒於此,科林,米爾納因而提出建議,希望老年人能過一種積極的退休生活,無論如何要擺脫那種飽食終日而無所事事的過度清閑狀態,他明確指出:“那些找到新興趣或新活動的老年人更能享受生活,活得更健康,因此也更長壽。”
  美國心理學專家雷米博士也曾對有關忙閑的問題做過專門研究,並且發現世界上最忙碌、最緊張的名人們,通常要比普通人的壽命高出29%。他還發現,外出工作的婦女其發病率明顯低於一般家庭婦女,不工作的人比忙於工作的人健康狀況更差。一個人過度清閑,精神無所寄托,就會感到空虛無聊,彷徨苦悶,無論對身體健康或心理健康都很不利。與之相反,一個人勤奮工作,爭取多做一些事情,盡管終日忙碌,缺少閑暇,卻感到思想充實,精神愉快,內心深處那種無法形容的喜悅和欣慰就會油然而生,這無疑是非常有利於身心健康的。美國成人教育家卡耐基說得好:“要忙碌,要保持忙碌,它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藥,也是最好的藥物之一。”
  我國唐代名醫孫思邈,也是一位坐事高壽的著名養生家。他畢生都在“博極醫源,精勤不倦”,除了積極為廣大蒼生(百姓)治病之外,又奮力筆耕,忙於著述,直到年滿百歲之時還完成了《千金翼方》這部名著。享譽海內外的北京大學著名教授李羨林先生,雖已年逾九旬,著迷等身,卻始終手不釋卷,筆耕不輟,哪怕住進醫院治病,也仍然每天要寫上幾百字的散文。著名漫畫家方成先生已經80多歲,仍是每天從早忙到晚,每年都有大量的漫畫及文章見諸報刊。有人向他請教養生之道,方成先生極其利索地回答說:“我的養生之道就是一個字——忙。”這絕非搪塞之詞,可謂一言九鼎,高度概括,再沒有什麽別的話比這更言簡意賅的了。
  由上可知,老年人還是適當地忙一點好,適當地忙一點遠比過度清閑要好得多。我們提倡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這所學、所為和所樂,無非是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西方有句格言:“存在就是做事。”中國人也常說:“有事則長壽。”老年人必須心中有所寄托,手中有事可做,方可達到健康長壽。但話又說回來,老年人亦不可過度忙碌,絕不可不顧身體條件和犧牲應有的休息時間去做些什麽事。無論學習、做事還是參加社會活動或體育鍛煉,都應注意量力而行,勞逸結合。總之一句話,在主、客觀條件都許可的情況下,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