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人生隨緣 看不慣別人是自尋煩惱 .可以不擁有任何東西,除了對生活的激情。好好生活,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個人資料
正文

皮膚病從“脾胃”論治

(2008-06-18 20:43:34) 下一個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這一理論在養生防病和治病方麵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筆者運用“健脾益氣”等法治療皮膚病,取得良好的效果。茲舉例介紹如下:
  
  1 大皰性藥疹
  
  患者,男,52歲,主訴:周身大小不等的水皰及糜爛麵近1周餘。患者於1周前因咳嗽自行口服肺寶三效片兩片後,出現周身瘙癢,第二日間斷出現大小不等的水皰,於附近診所靜點液體治療1周(所用藥物不詳),效果不顯著,且逐日加重。入住院後查顏麵、軀幹、四肢,有大小不等的小皰,皰液清亮或混濁,間插有大小不等的糜爛麵,糜爛麵滲液。雙眼分泌物多,口腔多處潰瘍麵,生殖器水腫,患者無體溫升高,納差、便秘、舌紅苔薄黃、脈滑數。查肝、腎功能,心電圖及胸片,未顯示異常。尿常規化驗出現蛋白尿,尿中白細胞增多。治療中每日病室內紫外線消毒1次,治療藥物以中草藥為主,證屬脾虛濕盛,治擬“清熱解毒,健脾除濕”。處方:茯苓12 g、白術12 g、枳殼15 g、扁豆12 g、生薏仁30 g、丹皮15 g、赤芍12 g、赤小豆20 g、澤瀉12 g、元參25 g、連翹15 g、萊菔子15 g、紫草20 g、生地15 g、雙花15 g、生草10 g。日1劑。將皰壁剪破與糜爛麵一起給予馬齒莧50 g、菊花20 g煎汁濕敷,待滲出減少時,將黃連3 兩、黃芩8 兩、黃柏4 兩、檳榔3 兩研末外用。治療1周餘,糜爛麵基本幹燥,未再有新起皮損。治療半月餘後,患者要求出院,於上方去赤小豆20 g、澤瀉12 g、加麥冬12 g、花粉15 g,帶藥14 劑及外用藥回家。二月後,患者來門診見皮膚均已新生,個別新舊皮膚交接部皮色呈淡褐色。
  按:本例為所見的較特別且較重的藥物性皮炎。患者素日嗜肥甘厚膩飲食,日久損傷脾胃,易生濕熱,加之為敏感體質。藥毒誘發體內濕熱而發病。故以健脾除濕為主治療,取得療效。2 光敏性皮炎
  患者,男,50歲,主因顏麵相繼出現水腫性紅斑,糜爛,結痂伴瘙癢近半月餘。患者每於夏季發病,已連續4年。每次都用激素等藥物方能控製。常因此而出現腹痛、黑便。本次發病想尋求中醫治療。因患者發病在夏季,並根據皮損特點,考慮為日光性皮炎。治療以“清熱涼血解毒”為主。處方:生石膏(先煎)30 g、雙花15 g、連翹15 g、桑白皮10 g、地骨皮10 g、黃芩12 g、紫草15 g、車前子(另包)12 g、澤瀉10 g、生草6 g、生地12 g、丹皮15 g、赤芍12 g。服上方3劑見效,繼服4劑皮損好轉,但出現腹痛、腹瀉、便血,遂停服上方。1周後病情反複,問胃病史後,給予參苓白術散加車前子(另包)12 g、雙花15 g、連翹15 g、紫草20 g、生草6 g。服15劑後,病情得到控製。繼服8劑後,改服參苓白術散散劑,連服2個月,未再複發。建議每年剛入夏,提前服參苓白術散散劑,服藥2個月。追訪兩夏季,未發病。
  按:患者胃病史10餘年。年輕時,因工作需要,飲酒次數多,量大,日久體內產生濕熱,也損傷了脾胃。即有虛實夾雜病根存在。故過用寒涼藥使脾胃愈虛,脾胃虛不能化生水穀精微,致使皮膚失養,機體免疫力下降。故健脾益氣等法治療,去除了患者的病根,病乃愈。
  
  3 討論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體的髒腑、器官、肌肉、皮膚均賴以脾胃化生水穀精微充養。《太平聖惠方》記載:“脾胃者,水穀之精,化為氣血,氣血充盛,營衛流通,滋養身形,榮以肌肉也。”脾主升,胃主降,脾胃的運化動能正常,才能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精微物質的輸布。脾胃處於病理狀態,不能化生水穀精微以濡養肌膚。加之脾失健運,水濕內停,外泛肌膚,皮損表現有水皰、糜爛、滲液。故本文病例1根據患者飲食習慣辨證以“健脾除濕”而獲效。方中茯苓、白術、扁豆、生薏仁均為健脾滲濕藥,脾健則水濕正常運行。枳殼、白術加強益氣補中之力。赤小豆、澤瀉助水濕由小便而起。丹皮、赤芍、人參、連翹、紫草、生地、雙花以清濕熱,解毒。萊菔子健脾消食導滯,生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健脾清濕熱、達到了藥到病除的目的。
  中醫治病重在辨證,本文病例2的起始治療,筆者循規蹈矩,投以大量苦寒藥物,使脾胃受損,治療失敗。通過辨證,審病求因,病機尋到脾胃,方取得療效。正如明周子幹《慎齋遺書·辨證施治》指出:“諸病不愈,必尋到脾胃之中,方無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傷,四肢皆無生氣,故疾病日多矣。萬物從土而生,赤從土而歸……後調以參苓白術散。”選方參苓白術散,其在《醫方集解》中注:“此足太陰,陽明藥也。治脾胃者,補其虛,除其濕,行其滯,調其氣而已。人參、白術、茯苓、山藥、薏仁、扁豆、蓮肉皆補脾之藥也,然茯苓、山藥、薏仁理脾而兼能滲濕;砂仁、陳皮調氣行滯之品也,然合參術、苓草暖胃而又能補中;桔梗苦甘入肺,能載諸藥上浮又能通天氣於地道,使氣得升降而益和,且以保肺,防燥藥上僭也。”《皇帝內經》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故病例2患者在後期治療中,仍以調理脾胃、培補後天之本為主,目的在於提前預防,提高人體的正氣,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從人體脾胃入手,做到了未病先防,防重於治。如《景嶽全書·脾胃》雲:“土氣為萬物之源,胃為養生為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當以脾胃為先。”
  不僅在皮膚病的治療中脾胃的辨證施治較關鍵,而且在其他疾病治療中注意調理脾胃,亦不失為明智之舉。清王之尊《醫權初編》記載:“凡飲食先入於胃,矣脾胃運化……若脾胃有病,或虛或實,一切飲食藥餌,皆不運化,安望精微輸肺而布各髒耶?是知治病當以脾胃為先。若脾胃它髒兼而有病,舍脾胃而治它髒,無益也。”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