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饑餓”
(2005-01-02 15:22:42)
下一個
18歲以下未成年人犯罪之所以上升明顯,與一些家長經常對子女粗暴、冷漠,或者過度嬌縱、保護等錯誤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正常結構的破壞,如父母早亡、離婚等問題有關。北京兒童醫院特需門診專家閆春梅提醒說:“那些對孩子過度溺愛、將孩子交給老人,或送到寄宿學校的家長,使孩子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情感交流。情感交流不是嬌慣孩子,也不是忽略和過度嚴格地批評孩子,而是給予情感上的支持與鼓勵,否則會導致孩子情感饑餓!”她說,不要等孩子出現行為過激問題後,家長再反思自己或站出來攻擊孩子。
閆大夫指出,情感饑餓決非一天形成,是與家長的養護方式有關係。閆大夫說,在北京兒童醫院門診裏常常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家長總是向醫生抱怨,孩子們表現出依賴奶頭,睡覺必須抱著一些特定的物品才能入睡的情況,否則就會出現煩躁不安、入睡困難,有的孩子年齡已經較大,卻依舊表現出十分幼稚的行為和語氣。閆大夫告訴記者,出現這些問題,一方麵可能是由於家長平時對孩子過度嬌慣、縱容,使孩子們表現出來的行為與其年齡不相符,而另一方麵,可能是孩子從嬌慣的生活中突然走向獨立,令生活出現苦難。孩子在應激狀態下就會出現情感退縮,對成人和特殊物品的依賴性明顯增加。此時孩子迫切需要的,不是馬上讓他們去鍛煉自己的獨立性,而是應該通過情感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他們情感上的饑渴,幫助他們度過應激狀態。
良好的情感交流不僅對孩子度過心理焦慮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對孩子良好的人格心理的建立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大人的翻版,如果家長們注意關心自己孩子的情感世界,同時在孩子們最需要支持和關懷的時候,重視孩子們的情感饑渴問題,孩子就會培養出一種情感細膩、懂得關心他人、善於理解、極富同情心的人格特點。
如果家長總是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又希望孩子在缺乏父母情感支持的情況下,獨立地克服困難,那麽孩子可能會表現出缺乏理解和同情心、缺乏團隊精神的一種孤軍奮戰的人格特征。在平時的生活中會表現出自我接納能力的明顯降低,比如不能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或自我評價較低。做事情總擔心會被別人批評和指責,擔心會被別人瞧不起,需要別人的首肯才敢行動,在今後的事業和家庭生活中表現出情感生活的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