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對內環境有一種自動的調節方式,比如血液裏紅細胞的含氧量,體溫等等。從前科學家們認為,內環境也大致會自動調節來維持常規體重。但是隨著近幾十年來油炸食物泛濫,在發達國家以及象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裏,胖子越來越多,節食、減肥這樣的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流行起來了。從這個意義上講,節食是我們維護健康,校正生活方式的良好行為,不是流行病。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節食的風氣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負麵的壓力,媒體及電影大量使用在真正生活裏難以生存的人做模特,如果你在服裝店裏見過6號的女性時裝,走T形台的模特大多穿4號的衣服,這應該算一種審美的形式。很多人(尤其是女人)感到自己“太胖”,不停地與身體的欲望較量。甚至有人為此患病,如營養不良、內髒纖維化,個別的還有餓死的例子。減肥成了某些人的病原,甚至死因。
界限應該從哪裏劃分?我們的正常體重應該維持在多少呢?老生常談地講,一個人的BMI(Body Mess Index,BMI=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 如果在20到25之間,都應該視為健康體重。但這個不絕對,由於基因的影響,人的下肢占身高的比率會有一定的差別。普通地講,下肢越長的人,BMI可以更低(時裝模特們都是這一類)。不管你身高是多少,人類總要有內髒、神經、肌肉組織。為了減少體重而把這些與健康、生命嚴重關聯的部分減掉,是十分危險的。我們的警戒性口號是:健康是美麗的第一要素。
審美與體重的關係是個令人迷惑的地帶,從健康上來看,“女人越瘦越好”不僅錯誤,而且危險。那麽,從審美上看,這個提法對嗎?有一次我在報紙上看到:“beautiful is sex desirable”(美麗意味著性吸引),那麽女人美不美要看她是不是能引起男人們的性欲望(這個對美麗的定義看樣子帶著男性的偏激)。假定這個定義是現實的,那麽能引起男人性欲望的女人一定是瘦子嗎?一個原始的觀察:在中學裏,少男少女們處於情竇初開的青春期,男孩們開始注意女孩,但男孩們不是要注意每一個女孩,大多數男孩注意的是同一夥女孩裏的一個或幾個。這夥被注意的女孩的共同特點卻不是瘦,身體的性征構成她們的魅力的一個最重要部分,但沒有嚴格的肥瘦限製。一個人的身體美麗與肥瘦的關係,大致像一個鍾型曲線,不是正比或反比的上斜線或下斜線。我們建議性的口號是:美麗要比瘦身複雜得多。
節食就要和食欲鬥爭,很多人從來就鬥不過食欲。更讓人失望的是,並不是每一個經過了辛苦和遭罪瘦下來的人都變得美麗了。所以,為健康而節食的人應該受到鼓勵;為審美而節食的人,要先分析一下自己不夠美的原因在不在於體重。有人嘲笑相貌醜陋的人說:“整容也不知道能不能整過來。”整容未必是靈丹妙藥,減肥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