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看《唐山大地震》,再論人生之苦難與幸福

(2010-08-15 17:13:54) 下一個

看《唐山大地震》,再論人生之苦難與幸福
   
   

   作者:郭知熠
   
   
   知道《唐山大地震》的票房很高,又據說其製作成本也很高。 還有一說,其劇情非常感人。但郭知熠先生還是沒有很大的欲望去看。但老婆非看不可,也就隨她看了。因此就控製不住要寫下一篇“看後感”來。
   
   不過,郭先生懶得討論什麽劇情。說實話,這個劇情雖然感人,但也許我對它的期望太高。看後反而有所失望。隻覺得這個劇情也不過如此。 因此,郭知熠今天寫什麽“看後感”,就多半是一些題外的話了。
   
   筆者曾對於人類的苦難以及幸福進行過很多的思考,甚至提出了我的關於幸福的理論。這個理論我在前一段時間作了很多的討論。其實,這個理論的主要部分已經發表出來了,隻是還有“相對幸福理論”沒有發表,我什麽時候再把它發表出來。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有各種各樣的災難。其實,郭知熠認為,這些災難是完全無法避免的(我的意思是說,這個災難被避免了,還會有新的災難發生)。這是因為這個世界有一個看不見的統治者。這個統治者就是“上帝”, 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神”。
   
   也許有人會感到奇怪,難道“上帝”會帶給人類災難?! 郭知熠認為確是如此。因為每一個人都必須死,那麽,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死法:老死,病死(包括得艾滋病死),車禍死,坐飛機死,跳樓死,跳河死,戰爭死。 當然,還有自然災害死。這個自然災害死就包括地震。至於為什麽人必須死,請參考郭知熠的《人, 為什麽不能長生不死?》。
   
   當然,我們不能因此而認為“上帝”有什麽壞心,他老人家不過是沒有辦法而已。不過,他老人家眼睛一閉搞一場地震, 就會有無數活生生的生命被無情地消滅。如果上帝也具有人的性情,他老人家一定會非常非常地難受。他老人家一定會慘叫一聲:“杯具啊!”。可見,上帝完全不可能具備我們人的性情。
   
   郭知熠認為,災難之後真正難受的是那些受難者的親人們。所以,郭知熠認為我們應該為他們祈禱,而不是為死者。很多人因為失去親人,一輩子不能夠從這些災難中走出來, 譬如《唐山大地震》中的女主角。
   
   我知道一個真實的故事,也建議什麽人將它編成一個劇本,或者郭知熠什麽時候據此而寫一篇小說。有一對從上海來美國的夫妻,他們有一個獨生子。據說,這個獨生子非常孝順。這個獨生子在匹茨堡大學讀博士生的時候曾與我在一起上過一門課。 所以,我是認識他的。 小夥子對於新生事物非常有興趣,他學的專業好象是與醫學有關的。這個獨生子後來畢業後,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工作,據說正準備結婚。非常可惜的是, 這位獨生子在法國出差的時候,卻心血來潮跑去深山中滑雪,最後終於因為迷路而凍死在山中。
   
   我們自然可以想象這對老夫妻在噩耗傳來時的心裏之感受。他們唯一的兒子死了,而且死得如此之慘。 他們痛不欲生,他們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當教堂裏的人勸他們信耶穌的時候,他們問:“信耶穌能夠讓我們的兒子複活嗎?”。別人自然隻能告訴他們不能。 他們說:“我們隻要我們的兒子活過來!”。
   
   我不知道這對老夫妻的近況。但喪子之痛恐怕是他們心中永遠也無法排解的心結。郭知熠每每想到此,就會生出無限的同情心來,也會生出無限的幸福感來。與這一對老夫妻相比,我該是多麽地幸福啊。父母與我相伴,而且他們的身體都很好,我應該對他們更加孝順才是啊。
   
   叔本華認為,我們人生一輩子都在苦難中。 因為我們一輩子都在欲望之中。當我們的欲望不能滿足的時候,我們是在痛苦中的; 當我們的欲望滿足的時候,我們又會陷入無聊的痛苦,因而新的欲望就會接踵而來。所以,人生就如同鍾擺,我們總是在痛苦和無聊這兩極之間搖擺。
   
   叔本華的說法自然是有道理的。如果按照我們自然的稟性,我們的人生基本上是如此。郭知熠一直在思考我們如何能夠擺脫人生的這種無論如何都是痛苦的結局的方法。 郭知熠認為,我們必須進行所謂的“幹預”。這個“幹預”就是有意識地進行“比較”。讀者諸君,如果你能夠將自己的情形與這一對老夫妻的情形加以比較,你是否在充滿同情心的同時,也會充滿了無限的幸福感呢?
   
   “比較”和“向下比較”是郭知熠關於幸福的理論的精髓。也隻有如此, 我們才能完全擺脫人生永遠是痛苦的局麵。因為我們人的自然傾向是“向上比較”(這是我們人生的目的所決定的),所以,“向下比較”必須是我們內心主動尋求的一個過程, 它不可能被自然地達到。
   
   有人因此而攻擊郭知熠的“幸福理論”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個說法是明顯錯誤的。因為這完全是對郭先生的“幸福理論”的誤解或者曲解。當一個人看到別人的痛苦時,我們必須清楚,他並沒有造成別人的痛苦,他隻不過是從這種痛苦中,看到了他自己人生中的積極的一麵。他隻是將別人的痛苦作為“鏡子”, 從這麵“鏡子”中, 他能夠發現他自己生活中真正值得他珍視的東西。
   
   當我們說,從別人的失敗中,我們可以得到教訓。難道這種說法等同於“我們把成功建立在別人的失敗之基礎上”嗎?所以,這個對於郭知熠之幸福理論的攻擊是完全無法站住腳的。
   
   
   
   
   寫於2010年08月15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