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們離民主真的很近嗎? - 駁楊恒均

(2011-02-10 08:23:40) 下一個
作者:郭知熠最近看了楊恒均先生的長篇文章《民主離我們有多遠?》, 感到楊恒均有很多誤導人的地方。郭知熠覺得有必要寫這篇文章來加以反駁。(楊恒均的這篇文章是一個講演稿。 我想可能是楊恒均這些年來關於民主的觀點的一個總集合。)這篇文章以《民主離我們有多遠?》為題,郭知熠先生就很有些好奇,以為楊恒均要在文章中討論中國離民主的實現究竟有多遠, 或者會討論中國現在的民主進程。但令人遺憾的是,楊恒均除了說出“民主其實離我們非常近”之類的話以外,對這個問題是完全避而不談。看來郭知熠的這個好奇心是無法被滿足的了。毫無疑問,有這種預期的不僅僅是郭知熠一人。關於這個問題,不知道是楊恒均有意誤導,還是無意為之。郭知熠沒有辦法知道這一點。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問楊恒均本人。筆者傾向於認為楊恒均是有意誤導。如果不討論中國的民主進程問題,那麽,這篇文章(或講演)的題目就應該改為“民主離我們的生活有多遠?”。 楊恒均的結論似乎是民主離中國人的生活其實非常近。我們引用文中的一些話來加以說明:“有年輕的朋友想聽我講民主,一些學者也願意和我討論,可他們不久就發現了一個問題:我講民主既不從蘇格拉底講起,也不從托克維爾說起,我不說歐洲,也不談澳洲,我都是喋喋不休地先談論我自己的經曆,甚至我的家庭,有時簡直像個自戀的暴露狂。為什麽呢?除了我接觸民主就是靠實地觀察之外,還和我對民主的認識有關:說到底,民主是一個非常個人的事,無論那些理論多麽宏大,無論投票的場麵讓個人顯得多麽渺小,無論你多麽喜歡誇誇其談,你最好在談論民主的時候弱弱地問自己一句:民主對於我,對於我的家庭,意味著什麽?如果這個問題你不願意回答,或者你不懂得如何回答,你最好先停下裏來,從一個個體的角度去重新審視一下民主。民主對於我有兩個意義,一個是澳洲的意義,一個是中國的意義。我現在回顧一下,澳洲民主對於我來說,有這樣幾個政治場景:有點反對移民的霍華德政府老是在台上不下去,於是一些華人朋友聯係我和親戚朋友,要求大家都去投他的反對票,但去投票的人並不多,效果不好,他一直幹了十年才下台。幾年前又出了一個競選議員的‘一個國家黨’首領韓森,她仇視亞洲移民,是個種族主義分子,結果澳洲華人社區都警覺起來,全體動員去投票,還搞了聚會,結果呢,這個韓森不但沒有選上,後來據說還因為作弊之類的罪名被弄去坐牢了。這是我記憶中的兩次‘澳洲民主’的政治場景,其他的都屬於雞毛蒜皮的生活瑣事,例如哪個黨給我兒子所在的公立學校撥更多款,發放更多牛奶錢,就是好黨,就應該執政。好像兩年前,執政黨還給學校每人發了可以用來買電腦的補助,我就覺得他應該連任,可在野黨也不是傻瓜,立馬推出了新政綱,人家不但發放相同數量的買電腦的錢,還要減稅呢……這就是澳洲民主,至少對我的家庭來說,民主就是這個德行,隻要不出現大問題,例如種族主義者跳出來想掌權,國家即將偏離正確的方向,普適價值受到威脅,我的親戚朋友並不太介意誰執政。要知道,西方政客們都標榜‘民之所欲、常在我心’,想方設法探測民意,討好選民,最後弄得政綱都差不了多少(所以,最近西方的選舉都經常弄得無法分出勝負),選誰不一樣?說到這裏,有網友一定很驚訝,原來民主就是這麽普通的東西啊,原來整天慷慨激昂的‘民主小販’眼中的西方民主就是如此瑣碎啊。也曾經有網友問到過,你描述的西方民主怎麽和你文章中談到中國的民主時給人有完全不一樣的感覺?還有人曾經問過更直接的問題:既然民主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就是學校與牛奶,那你為什麽在中國不去關心教育經費與牛奶?而常常高談闊論?”楊恒均的這段話似乎是想證明民主離中國人的生活其實非常近。因為民主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很遺憾, 筆者在楊恒均的文章裏“翻箱倒櫃”,還是沒有找到其它的關於民主離中國人的生活非常近的有意義的證據。楊恒均的這個結論非常荒謬。民主首先是一個政治體製,而不是別的。離開了使得民主存在的政治體製,民主絕對不是什麽生活方式。學校和牛奶,這些充其量隻是民生的問題,是與民主完全不相同的東西。離開了民主的政治體製,民生與民主就完全不相關。因為對於民生的問題,在非民主的國家裏,人民完全沒有最後的決定權。楊恒均把“民主”和“民生”混為一談。中國人離民主依然非常遠。中國人離民主的生活方式也依然非常遙遠。因為沒有政治體製的變革,我們根本就沒有辦法談論民主。現在許多的中國網站甚至不讓出現“民主”這個詞匯,“中國人離民主其實非常近”, 或者“中國人離民主的生活方式非常近”,豈不是一個天大的笑話?!楊恒均這麽一個極其錯誤的東西都沒有人反駁,中國人的腦子都進水了?!寫於2011年2月10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