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知熠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郭知熠在本篇分析這個故事。
話說徐庶走馬推薦諸葛亮之後,劉備急於請他出來輔佐。為什麽劉備這麽急於請諸葛亮出山?這裏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劉備現在的處境。劉備東奔西走,如今靠在劉表的身邊,占著新野這塊彈丸之地,劉備急需要擺脫目前的困境。
第二個原因是劉備知道自己急需要能人輔佐。這一點劉備以前是不知道的。劉備在見到水鏡先生之後,才知道他現有的人才遠非能使他成功之人才。我們把相關的一段引在這裏:(《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隱賢,單福新野遇英主)
“(水鏡)因問玄德曰:‘吾久聞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猶落魄不偶耶?’玄德曰:‘命途多蹇,所以至此。’水鏡曰:‘不然。蓋因將軍左右不得其人耳。’玄德曰:‘備雖不才,文有孫乾、糜竺、簡雍之輩,武有關、張、趙雲之流,竭忠輔相,頗賴其力。’水鏡曰:‘關、張、趙雲,皆萬人敵,惜無善用之之人。若孫乾、糜竺輩,乃白麵書生,非經綸濟世之才也。’”
第三個原因是劉備知諸葛亮乃曠世奇才。我們來看劉備與徐庶的一段對話:(《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計襲樊城,元直走馬薦諸葛)
“庶勒馬謂玄德曰:‘某因心緒如麻,忘卻一語:此間有一奇士,隻在襄陽城外二十裏隆中。使君何不求之?’玄德曰:‘敢煩元直為備請來相見。’庶曰:‘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親往求之。若得此人,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也。’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曰:‘以某比之,譬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此人每嚐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
有了徐庶如此的推薦(豈止是推薦,可以說是大力吹捧!),劉備自然會急於想請諸葛亮出山。
我們看到,劉備在這裏是有用人的準金剛的。在郭知熠先生的《超級厚黑學》中,準金剛有不同的種類,其中有看人的準金剛,也有對局勢的準金剛。在看人的準金剛中,又可以分為從上看下,以及從下看上等等。那麽,劉備對於諸葛亮的準金剛就是從上看下。而諸葛亮對於劉備自然也是有準金剛的,不過,這個準金剛是從下看上。
從上看下的準金剛也有兩個方麵:一個是看人的才能,一個是看人的品德。劉備在這裏主要是看人的才能。可是,劉備與諸葛亮並沒有見過麵,他是如何有關於諸葛亮的才能之準金剛的呢?
劉備的準金剛之得到是通過別人(徐庶)的極力推薦得到的。我們把這種形式的準金剛稱為推薦用人準金剛。當然,這個準金剛的運用是與推薦人有關的。如果徐庶本人的才能平平,那麽,無論徐庶如何推薦,劉備對於諸葛亮還是會將信將疑的。隻是因為徐庶在劉備那裏表現的很不錯,劉備對於徐庶的推薦才會非常重視。劉備問“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就是想得到一個關於諸葛亮才能的“參考值”。
劉備第一次拜訪諸葛亮撲了一個空。第二次正準備去,張飛開始發牢騷(見《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
“張飛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喚來便了。’玄德叱曰:‘汝豈不聞孟子雲:欲見賢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孔明當世大賢,豈可召乎!’遂上馬再往訪孔明。關、張亦乘馬相隨。時值隆冬,天氣嚴寒,彤雲密布。行無數裏,忽然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妝。張飛曰:‘天寒地凍,尚不用兵,豈宜遠見無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風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輩怕冷,可先回去。’飛曰:‘死且不怕,豈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勞神思。’ 玄德曰:‘勿多言,隻相隨同去。’”
第二次劉備又撲了一個空。劉備又準備第三次去。去之前,“乃令卜者揲蓍,選擇吉期,齋戒三日,薰沐更衣”,搞得如此鄭重其事,大有給人以朝拜聖地的感覺。我們再來看劉備的兩位弟兄如何反應,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劉玄德與其他人的區別之處(見《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戰長江孫氏報仇):
“關公曰:‘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兄何惑於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麵。況吾欲見大賢耶?’張飛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為大賢;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隻用一
條麻繩縛將來! ’ 玄德叱曰:‘汝豈不聞周文王謁薑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賢,汝何太無禮!今番汝休去,我自與雲長去。’飛曰:‘既兩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後!’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禮。’ 飛應諾。”
第三次諸葛亮在家,但卻正在睡覺。劉備隻得在一旁等候。“張飛大怒,謂雲長曰:‘這先生如何傲慢!見我哥哥侍立階下,他竟高臥,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後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被關羽勸住。這裏除了張飛為劉備抱屈外,更主要的是張飛沒有對於諸葛亮才能的準金剛。他完全不相信諸葛亮有什麽驚天動地之才。既然沒有什麽才能,值得劉備如此地請他嗎?!
我們說諸葛亮也有對於劉備的準金剛, 那麽,諸葛亮是如何得到這個準金剛的呢?郭知熠以為,諸葛亮是通過四個途徑來得到這個準金剛的。
第一是通過外麵的傳說,諸葛亮雖然不四處奔走,但他對於天下之局勢卻了如指掌,對於劉備自然也是非常熟悉的。
第二是徐庶的推薦。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又怕諸葛亮不肯出山,接著又跑到諸葛亮那裏去。既然徐庶到了他那裏,自然會說劉備的好話。譬如什麽天下難得的明主,漢室宗親之類的話是免不了的。當然,這隻是郭知熠先生發揮他的“天才”想象力的結果,《三國演義》中並沒有記載。
第三是被劉備所感動。劉備三次跑到他的 “小茅屋”,不惜降下自己的身份,向一個“山野村夫”獻殷勤。這一點就正好表明劉備能夠禮賢下士,真明君也!
第四是通過他們的談話。“玄德曰:‘大丈夫抱經世奇才,豈可空老於林泉之下?願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開備愚魯而賜教。’ 孔明笑曰:‘願聞將軍之誌。’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迄無所就。惟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實為萬幸!’”(同上)。諸葛亮由此而知道劉備是胸懷大誌之人。諸葛亮假意推卻後,劉備都急出了眼淚,“淚沾袍袖,衣襟盡濕”。其意之誠,連郭知熠先生都不得不掉下幾滴眼淚。
正如筆者在《超級厚黑學》中所指出的那樣,我們從這裏也可看出劉備極強的恒金剛。那種為了求賢才,而不肯放棄的精神。我們把這種恒金剛稱為委屈求賢恒金剛。
委屈求賢恒金剛:是指某人為了感動賢才,委屈自己,而從來不放棄,直到達到目的的恒金剛。
郭知熠指出過,如果劉備第三次仍然見不到諸葛亮,劉備還會去第四次,甚至第五次, 第六次,直到見到諸葛亮為止。
在《超級厚黑學》中郭知熠先生有一段有趣的文字討論劉備三顧茅廬。我們在這裏引用如下作為本文的結尾:
“史稱劉備三顧茅廬。筆者以為在這個‘三’字上學問不小。劉備請諸葛亮正好三次,不多不少。當然,劉備顧茅廬的次數是受到諸葛亮控製的。諸葛亮也是想出山的。因此,如果讓劉備跑得太多,就顯得自己架子太大。但如果讓劉備跑得太少,又顯得自己太掉價。所以,‘三’字就成了一個非常理想的數目。
這有點類似於男人追求女人。盡管女人心裏情願,卻要在何時答應對方上費盡周折。如果答應得太早,就顯得有些掉價,對方也許不會珍惜。如果過分地拒絕,又恐怕對方誤以為自己完全沒有興趣,從而失去這個天賜良機。”
寫於2009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