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勢利
作者:郭知熠
“勢利”這個詞自然是一個貶義詞。它是指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評價,僅僅以他現在的情形作為判斷的根據。一個“勢利”的人會“瞧不起”所有貧窮的人,並且覺得他們會永遠貧窮下去。同樣,一個“勢利”的人也會去“獻媚於”那些富有的人,隻要他們現在富有,而不管他們明天如何。當然,這裏的“貧窮”和“富有”也可以用其它的東西來替代,譬如可以用“無權勢”和“有權勢”來替代等等。
其實,“勢利”的人是很容易引起人們痛恨的。每當我們談到什麽什麽人勢利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義憤填膺。為什麽一個“勢利”的人容易引起人們的憤怒呢?什麽是一個人“勢利”的真實理由呢?或者,“勢利”現象究竟會在哪些人那裏產生呢?
因為這些問題,郭知熠先生仔細地考察了“勢利”產生的理由。發現人類的“勢利”現象其實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勢利者”古之有之,現在有之,將來也決不會消失。而且,“勢利”現象不僅僅是一個個別現象,而且是一個極端普遍的現象,“勢利”的特性根植於人類的本性之中。
如果“勢利”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且“勢利”根植於人類的本性之中,那麽,我們有什麽理由對於“勢利者”大加討伐呢?既然“勢利”根植於人類的本性之中,作為人類的一員,你我也就免不了“勢利”,我們又有什麽理由來責備別人的“勢利”呢?
我們先來考察中國曆史上的一個經典的“勢利”例子。這個有趣的例子為我們的討論提供了一個切入點。
在春秋戰國時期,鬼穀子的門徒之一蘇秦辭別師傅下山後,回到了家裏。他的父母,他的弟弟,還有他的寡嫂非常歡迎他回來。本以為蘇秦會從此耕田務農,哪知道蘇秦執意要周遊列國,謀取功名。最後,蘇秦不顧全家的反對,變賣了所有的家產作為旅資,開始到秦國遊說。哪知許多的日子過去了,蘇秦不僅毫無所獲,而且旅資也完全用光了,囊空如洗。不得已,蘇秦隻得灰溜溜地返家。據說蘇秦返家的時候非常狼狽。他的父母責罵他,他的弟弟和他的妻子也不理他。而蘇秦這時候又氣又餓,就向他的嫂子求一頓飯吃,可他的嫂子也不肯為他做飯。
這一次的教訓使得蘇秦更加發奮。於是,蘇秦日夜苦讀,那段“頭懸梁,錐刺骨”的典故就出於此處了。後來,蘇秦不顧一切,再次出遊。這一次蘇秦大獲成功。據說當他的儀仗經過他的家鄉的時候,隊伍足足有二十餘裏。他的嫂子望風拜倒在地,不敢抬頭仰視。蘇秦後來問他的嫂子(依郭知熠看來,蘇秦這是明知故問!),當初嫂子不肯為他做飯,而如今卻又為何如此地恭敬呢?他的嫂子說,現在你有錢有勢,誰敢對你不恭敬呢?蘇秦發表感歎說,人情冷暖,原來如此。富貴原來是不可以沒有的東西啊!
郭知熠先生說,人情冷暖,真是沒有辦法的事。連父母兄弟都如此,何況其他人呢?當你榮耀時,世人都會來巴結你;當你倒黴時,世人就都會鄙棄你,連你的親人有時也不例外。所以,如果你要人們永遠地巴結你,你絕對不可失去你的富貴。這也許是許多富人在天災人禍到來之時,突然失去了全部財產,而隻有選擇自殺一途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吧。因為他知道世人會嘲笑他,他再沒有臉麵見人了。
在關於蘇秦的上述例子中,蘇秦的嫂子開始時因為蘇秦的狼狽,而不肯為他做飯。在這時他的嫂子是鄙棄他的。後來,同樣是這個蘇秦,隻是因為他的富貴,她在路旁俯伏迎接,那麽,在這時她是巴結他的。為什麽她會巴結他呢?因為他如今的身份和地位已經大不相同了。
其實,類似的例子在我們的身邊每天都在發生,隻是不具備如此的戲劇性罷了。我們自然會責備蘇秦的嫂子,她是多麽地沒有眼力啊,她也太勢利了一點。可是,難道蘇秦的嫂子是應該受到責備的嗎?如果是你,你對蘇秦的態度又會是怎樣的不同呢?我看你不一定會比蘇秦的嫂子做的更好。
世上的人們評價一個人時,往往依據於這個人表麵的東西。這些表麵的東西包括他的衣著,他的外貌,他的職業,他的現在的成就等等。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當你衣衫襤褸時,人們會瞧不起你;當你貧困時,人們會鄙棄你。
還有,世人評價一個人時,往往沒有用發展的眼光。你如果現在貧困,那麽,在世人看來,你就一定會貧困一輩子;你如果現在倒黴,你就永遠不可能翻身。當然,這個眼光是僵死的,這個眼光是顯然錯誤的。可是,世人就是用的這個眼光來看一個人和評判一個人。
為什麽世人都用這種“勢利”的眼光呢?這是因為用這種“勢利”的眼光往往能夠“成功”的緣故。確實,很多人衣衫襤褸時,他是真的非常貧困;很多人現在貧困時,他的一生也一直處於貧困之中。象蘇秦這樣的例子應該是一個例外之中的例外了。蘇秦本是一個貧困的人,僅僅靠他的三寸不爛之舌,後來身佩六國之相印。這個結果不僅他的嫂子無法想象,恐怕當時沒有任何人會作這樣的想象。也難怪人們會用“勢利”的眼光來看蘇秦了。
筆者小的時候看過一個劇本(這是個手抄本!),劇名好象是《翠花女》。翠花女本是一個富豪的三小姐,後來嫁給了一個貧窮的書生。當翠花女有一次到她父母家為她的父親祝壽時,他的母親居然要她和她的孩子住在牛棚隔壁破舊的房間裏,而安排她的大姐和二姐住在舒適的住處。晚上大雪紛飛,天氣寒冷,她的孩子被凍醒哭泣,翠花女一氣之下冒著大風雪回家了。
後來,一場大火燒掉了翠花女父母的家產。她的父親去世了。她的母親求告大女兒和二女兒不成,隻好以求乞為生。而翠花女的丈夫進京趕考後,得了個一官半職。如今翠花女搖身一變,成了官太太了。翠花女的母親到她的門前求乞,希望翠花女收留她,於是,翠花女向她的母親講起了以前的故事,責備她的母親嫌貧愛富。不過,翠花女最後還是收留了她的母親。
這是一個很感人的故事。筆者小時候每看一次都會流淚,每次都非常痛恨這個母親。作為一個母親,嫌自己的女兒貧困的人還真不會多。可是,人間的事情是說不準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以前窮困的人變富裕了,以前富裕的人又變貧困了。這位母親豈能知道她那一貧如洗的三女兒還會有一天成為官太太?
筆者現在思考這個問題時,發覺不僅蘇秦的嫂子是勢利的,翠花女的母親是勢利的,我們其實都是非常“勢利”的。如果我們見到一個身份高貴的人,我們會尊重他。如果我們見到一個窮困的人,即使我們不會鄙棄他,我們也會可憐他,我們對他談不上特別的尊重。當你請客時,你把身份高且重要的人放在首位,而你會把身份低的人放在末位,這些都是勢利的表現。
筆者要思考的下一個問題是:既然我們或多或少都是勢利的,為什麽蘇秦的嫂子要受到特別的責備?為什麽翠花女的母親要受到特別的責備?為什麽人們能夠普遍接受請客時重要的人物被放在首位,而不重要的人物放在末位這個事實?
我們還是以請客為例。當你請客時,事實上在你的心中,你是將你的客人的重要性在你的心中排了名次的。那麽,你所根據的不過是這些客人現在的地位或身份。因此,毫無疑問,你是勢利的。這個和蘇秦的嫂子在蘇秦極度狼狽時,不肯為他做飯沒有什麽區別。這也和翠花女的母親在翠花女極度貧窮時,把她安置在牛棚的隔壁沒有任何區別。
什麽是這些例子所展示給我們的真正區別呢?
在筆者看來,這個區別可能是結局的戲劇性效果之不同。蘇秦後來成了六國的“紅人”,而翠花女後來變成了官太太,但翠花女的母親卻成了一個沿街乞討的乞丐。這兩個故事的結局是富於戲劇性的,而請客恐怕沒有什麽戲劇性的結局。
但結局的不同不能成為一個行為應該受到責備,而另一個行為應該受到讚揚的理由,因為在當時沒有人會知道今後的結局。難道如果蘇秦一輩子當不了官,他的嫂子開始鄙棄他的的行為就應該受到讚揚?難道僅僅因為蘇秦後來做了官,他的嫂子的最初行為才應該受到責備?難道如果翠花女永遠貧窮,她的母親的行為就應該受到讚揚?難道隻有翠花女富貴了,而她的母親貧困了,她母親的行為才值得被我們責備?
請讀者諸君思索這個問題。
寫於2005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