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174。揭開愛情神秘的麵紗(11)

(2005-07-19 08:15:28) 下一個

 

 

作者:郭知熠

 

第七章         愛情的滲透理論(四)

 

 

十三。影響愛情產生的基本因素

 

我們在這一節裏考察一下影響愛情產生的基本因素。考察為什麽很多愛情的產生不是隨心所欲的,以及愛情產生的基本困難在哪裏。

 

在筆者看來,愛情的產生與六種因素有關:第一種因素是主體的自負程度,第二種因素是外界可能的客體群體,第三種因素是所謂的催化劑,第四種因素是主體已有的愛情經驗,第五種因素是主體的唯一性的滿足,第六種因素是主體愛情的神聖感的滲透。

 

主體的自負程度是指主體對自己的自戀程度,或者說是主體的自信程度。一個自我感覺太好的人往往對愛情對象的選擇過於挑剔。他們也許永遠也離不開懸置階段而進入彷徨階段。這個道理是這樣的,一個人覺得自己了不起,他(她)就會有較高的選擇標準。自然,能夠成為他的愛情虛擬框架的指向的對象就會自然地減少。也就是說,隻有極少數的人才能讓他產生愛情尊重感。如果其中的某些人不能通過他的愛情可能性的驗證,譬如有些意中人已經結婚,或者已經有戀愛朋友,或者他遭到了對方的拒絕等等原因,他就沒有辦法使他的愛情虛擬框架指向任何一個人。

 

在這種情形中,女人的要求往往比男人苛刻。一個男人有時即使無法使他的愛情虛擬框架向某一個人滲透,他也會因為某些其它的原因,譬如家庭或者性欲或者孤獨的原因,與其它女子交往。而一個女子,是很難僅僅因為孤獨的原因,與一個男子隨便交往的。她情願在那裏繼續等待。

 

往往學曆很高或者修養很高的女子對自我的感覺良好,因此,她們對戀愛對象的選擇就格外挑剔。這種挑剔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絕大多數人沒辦法使她們產生愛情尊重感。但因此也造成了她們在很多情況下選擇了獨身。這也許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吧。她們的一生也就會在不能被人理解或無法被人理解中度過。一旦社會對獨身的個體有更多的容忍度,筆者相信,社會上高學曆或高品位的獨身女性一定會繼續增加而不是減少。

 

筆者前一段時間在《華夏文摘》上讀過一個女子所寫的一篇文章,題目好象是《永遠的情人》。筆者不知道這個女子的學曆,也不知道這個女子是否現在已經找到了她的另一半,郭知熠先生隻是就事論事。從這個女子的文章可以看出,她是受過良好的教育的,而且她的文學修養很高,其文章的美麗使筆者深深折服。可是,在她的文章中卻有那種揮之不去的悲涼。在這篇《永遠的情人》中,作者宣稱孤獨和寂寞是她一輩子永遠的情人。孤獨相伴一時可以,成為永遠的情人就有些可悲了。也許筆者不過是一個俗物,無法理解一個女子與孤獨相伴的真實感受。但孤獨一生總是違背人的本性的。至於偉大人物的孤獨,通常是指他們思想的孤獨,則又是另一回事。因與我們的主題無關,筆者不在這裏討論。

 

影響愛情產生的第二個因素是主體“周圍”的客體群體。這個“周圍”是打了引號的,表明是在主體眼中的“周圍”,這個周圍裏的客體可能與主體實際所處的位置相差遙遠。因為主體必須在她的“周圍”尋找客體,那麽,這個客體群體的“質量”就決定了主體是否能產生愛情。舉一個例子說,假如我們讓林黛玉置身於一群“焦大”之間,並且除了這一群“焦大”她不知道世界上的任何男人(我們隻是作假設),那麽,完全可以預料的是,林黛玉必然永遠處於愛情的懸置階段,因為她的周圍沒有任何人能夠使她產生愛情的尊重感。

 

必須指出的是,這個客體群體的所謂“質量”也是與主體的感覺有關的。這個“質量”有可能並不是實際的情形。有些時候主體想當然地以為他(她)了解這個群體,但可能他(她)實際上並不了解。前一些年,筆者知道有很多女性在找對象時受挫,於是,大發感歎:中國沒有一個真正的男子漢。諾大一個中國,沒有一個男子漢?!恐怕這些女性說笑話了。有些人看日本電影,依照電影中的形象來要求自己的戀人,在中國艱難地尋找“高昌健”式的男人,這是一種明顯地不足取的方式。每一個男人都有軟弱的一麵,恐怕很少會有例外。而電影中的男人有可能是“鋼鐵鑄造”的,這種比較會使人失望是沒有問題的。文學作品或電影對人類愛情的影響是有點奇怪的。一方麵,文學作品中愛情的狂熱會感染我們,使得神聖感向我們的愛情虛擬框架滲透;另一方麵,文學形象也通過實在的或想象的方式影響我們,使得我們用這些文學形象來作我們生活中情侶的選擇標準。可以這麽說,文學作品加強了愛情的覺醒,我們現代青年都會有自動追求愛情的傾向,這或多或少得益於文學作品,甚至小孩子們在性和愛這方麵愈來愈早熟也得益於文學作品(電視,電影,小說等等)的廣泛流行。但另一方麵,有些文學作品也加深了青年對愛情的誤解,增加了某些青年尋找愛情的難度。

 

我們把愛情產生的催化劑留到後麵討論。愛情產生的第四種因素是主體已有的愛情經驗。主體過去的愛情經驗一般來說(筆者不排除一些例外),會對新的愛情的產生有負麵的影響,這種影響會增加新愛情產生的難度。“曾經滄海難為水”,是很多人產生新的愛情的主要絆腳石。

 

如果一個人因為對方離開自己而失戀,從某種意義上說,在他(她)新的愛情尋找中,他(她)會在有意或無意中尋找過去戀人的替代品。要他(她)從這種誤區中走出來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我們都知道先入為主。一旦先入,就很難抹殺。特別是那些盡管失戀,可是自己卻仍然愛著對方的人,他們必須先從這種失戀中完全擺脫出來。很多人說真正的愛情隻有一次,筆者覺得這種說法的正確性是值得懷疑的。但這種說法也不是毫無道理。這在於經過了第一次刻骨銘心的戀愛後,一個人要擺脫第一次戀愛的影響所必須經曆的種種困難。這些困難都是心裏上的。有些主體一輩子都無法擺脫,那麽他們也就一輩子無法再接納別人,愛情這扇門對於他們是永遠地關閉了。

 

其實,完全擺脫第一次戀愛失敗所產生的後遺症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這裏首先需要一個心理上的完全轉換。如果是失戀,需要從自憐中走出來。需要那麽一點點狂妄,需要那麽一點阿Q精神。失戀所造成的那種挫敗感是不可避免的,但個體精神的堅強可以幫助補救。歸根結底,如果你是世界上的強者,你決不會失去你的愛情。在這裏失去,你可以在新的生活中補救。如果失戀者能夠懂得這一點,事情就好辦了一些,至少他不會自暴自棄,或者走極端自殺。當然,筆者在這裏隨便說說容易,但要作為當事人,任何失戀都不是一件容易輕而易舉地處置的事。郭知熠先生在這裏要對那些失戀的朋友們說:堅強一些,請相信天涯處處有芳草。

 

有些時候主體會在自己的心目中有具體的模式(盡管大多數人都沒有。即使有,他們也不完全拘泥於該模式)。譬如說,我們在前麵提到過的許多女性尋找“高昌健”式的人物的例子。她們因為看電影,在自己的心目中已預先設置了一個非常具體的模式(“高昌健”),並且在她們的實際愛情尋找中拘泥於該模式。這種情形與主體已有愛情經驗這種情形極相仿佛。所不同的隻是她們的愛情經驗得於電影的情節,而她們沒有親入其境罷了。

 

影響愛情產生的第五個因素是主體的唯一性驗證,是主體覺得該客體對於自己是唯一的選擇。在很多時候,唯一性要求的滿足也不是很容易達到的。你怎麽能夠保證你現在的對象就是你最好的選擇呢?你怎麽能夠保證你不會在今後碰到另一個人而使你更加滿意呢?

 

據說,關於什麽是愛情這個問題,柏拉圖曾經問蘇格拉底。蘇格拉底要柏拉圖到一片麥田裏采一根最大的麥穗回來,條件是他不能回頭。柏拉圖按照蘇格拉底的要求做了。但他回來後,卻兩手空空。蘇格拉底問他為什麽沒有采到麥穗,柏拉圖說,當他看到一棵很大的麥穗時,因為不知道前麵是否有更大的麥穗,因此,他沒有采摘。而他繼續往前走,卻發現沒有一棵麥穗比以前的那棵更大,但他不能回頭,因此,他就隻有兩手空空回來了。蘇格拉底告訴他,那就是愛情。筆者聽說柏拉圖一輩子都沒有結婚,不知道是否因為柏拉圖受到這種思想的攪擾的緣故。

 

筆者知道一個女子,她在年青時有很多人追求她,她沒有理睬他們。她的年齡一天天大了。她遇到了新的追求者。可是,這些新的追求者還不如她的以前的追求者。於是,她也不想理睬他們。後來,她的年齡更大了。原來的追求者都已經結婚生子了。她仍然有新的追求者。但相比之下,這些新追求者又遜一籌,她就隻好吃後悔藥了。

 

愛情唯一性驗證的困難在於主體沒辦法對自己的將來進行準確的預測。主體不知道在他今後的人生道路上他還會碰到什麽人。有些人太拘泥於這一點,他就會錯過好的時機。筆者以為,大多數人都沒有過度拘泥於這一點。他們往往對那種“近似於”唯一性的程度感到滿意。因此,“近似唯一性驗證”而不是“唯一性驗證”是很多人實際上采用的方法。

我們知道,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主體是沒有婚姻的選擇權的。婚姻是按照雙方家長根據門當戶對的原則所預定的。筆者以為,這也是某種程度上的“近似唯一性驗證”。當然,這種“近似唯一性”更加粗糙,可能與“唯一性”相去十萬八千裏了。

 

影響愛情產生的第六個因素是主體神聖感的第二級滲透。主體的神聖感向某一個客體滲透有時候是很困難的。我們知道,當主體完成了對某個客體的神聖感滲透後,主體實際上愛上了對方。究竟主體的神聖感向某客體的滲透是怎樣一個過程,我們事實上無從得知。我們隻知道它有時候很快(如一見鍾情),有時很慢,有時候需要某種催化劑,對於催化劑的問題我們稍後談到。

 

主體的神聖感完成第二級滲透後,不僅愛情在主體的眼中變成神聖的,而且該客體也在主體眼中變得高大起來。客體的缺點一下子不見了,甚至客體的任何在以前會令主體討厭的習慣,性格等等都變成可愛的了。毫無疑問,愛情修飾了客體,使之完美化。

 

因此,俗話所說的“情人眼裏出西施”不是無稽之談。即使一個很醜的女子,在她情人的眼裏就變得美麗無比了。這決不是這個女子的本來特征,而是神聖感的滲透後主體主觀的效果。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女子都是美麗的。

 

但是,要使得主體對於一個醜陋的女子產生神聖感的滲透還是難啊!有時候比登天還難。至少這裏需要無窮多的時間。這就是為什麽一見鍾情的情形中的女子往往是漂亮女人的緣故。一個醜陋的女子,一見鍾情的幸運往往無法臨到她。甚至於對於一個長相平平的女子,一見鍾情的幸運也是無法臨到她的。

 

基於相似的理由,互不相識的男女雙方容易發生神聖感的滲透。因為隻有互不相識,男女之間才會有神秘的感覺。如果你太了解對方,知道對方太多的缺點,神聖感的滲透即使最後能夠發生,也決不會迅速。

 

我們設想一下,主體明明知道客體有這樣那樣的缺點,而在愛情的作用下,這些缺點在主體的眼中消失了。這些缺點真的消失了嗎?沒有。因此,我們要解釋愛情對客體的美化現象是不能從客體的身上來尋找的。這個原因隻存在於主體身上。是主體的神聖感向客體滲透,從而“神化”客體的結果。

 

當主體愛上對方時,主體對於客體的愛就很象一個聖徒對於基督的愛,他(她)對於客體的“崇拜”也非常類似於一個聖徒對於基督的崇拜。這一點西蒙波娃在她所著的極其有名的書《第二性-女人》中這樣論述:

 

“學者發現,色情言語與女人所吐訴之宗教言語之間,有極其類似之處。譬如聖泰綺思如此下筆寫耶穌:哦,我深愛的,通過你的愛,我已甘願不感覺,在下麵此處,你嘴唇的不可形容之吻。。。但我求你,以你的愛將我燃燒。。。啊,讓我在熾熱的瘋狂中躲藏在你心中。。。我願變成你的愛之犧牲品。”

 

比較一下宗教和愛情也許是有啟發性的。世界上本沒有一個十全十美的女人(或男人),而因為神聖感的滲透,主體會將客體變成十全十美;同樣,世界上沒有一個宗教是完美的,它們或多或少都有這樣或那樣的漏洞,而因為信徒神聖感的滲透,在信徒的眼裏,他們的宗教就是最完美的了。因此,愛情中對客體的“神化”或者美化,完全是因為主體的神聖感的第二級滲透,在本質上是與客體的實際情形關係不大的。

 

我們把影響愛情產生的第三種因素,即愛情產生的催化劑留給下一節討論。

 

首發於《華夏快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