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論生命和自殺》評論的答複
作者:郭知熠
看了許多網友對我的文章《論生命和自殺》的評述後,我覺得似乎還有很多要說的話。也算是我的答複吧。
其實,自殺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自殺的人們一般是不得已,否則,誰會在快樂逍遙的時候自殺呢?人們在快樂的時刻隻會祈求延長自己的生命。有些網友說,自殺的人自願地選擇死,與別人無關。但我們應該從這種“自願”中看到自殺者萬分的無奈。這種無奈是因為生活的逼迫,是因為自殺者深深的心靈創痛,哪裏還有真正自願的影子?
筆者原來看過一些報道,有很多美國人在前幾年的經濟蕭條中自殺了。他們失去了工作,購買的股票也跌得分文不值,更要命的是很多人因為投資股市而債台高築,房子還要付,老婆孩子還要養,工作又找不到。於是,他們看不到前途在哪裏,選擇了自殺的道路。
在青年人中自殺更多的也許是因為戀愛。戀愛的人把其鍾情對象神聖化,將其看作自己一生的唯一選擇。失戀就意味著失去了一切。我想有很多書籍和文章都教過人們如何擺脫失戀的痛苦。當然,不可能有一種靈丹妙藥對所有的人有效。最後的擺脫是依賴於當事人的。如果無法擺脫,有人就選擇自殺。
如上的兩種情形導致了大多數人的自殺。在這兩種情況下,其實導致自殺的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一個人的心理因素。筆者一直在研究人生哲學,想找到一種積極的非悲觀性質的人生哲學。希望發現人生可能避免痛苦,但我一直未能找到,我現在相信這樣的哲學根本不可能。我發現人生在本質上是痛苦的,隻有在心靈的特殊作用下一個人才能免於痛苦,才能有幸福感。而這種特殊的心靈作用並不是人人都能援用的。
非常不幸的是,痛苦無法避免,這是由人的本性所決定的。並且我發現,其實痛苦的絕大部分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心靈作用,而與外界的環境關係甚微。可是,人類的本性決定了我們的思維模式。盡管痛苦由心靈所引起,卻很難由心靈的作用而避免。
但一個人在極端痛苦的時候, 還是可以試圖用兩種方法來擺脫其痛苦: 其一是轉移自己的比較方向,其二是轉移自己的比較對象。如果一個人失戀了,他可以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其它的方向上去,比如更專注於他的事業發展。如此他轉移了自己的比較方向。如果一個人突然失業,他可以設想一下世上該有多少人失業,甚至還有多少無家可歸的人們,如此轉移自己的比較對象。
以筆者自己為例。我現在在專門研究哲學。如果我象大多數人一樣,要和其他人在金錢上作比較,我沒有辦法專心地做研究,因為我現在的研究是完全自費的。我必須轉移自己的比較方向。我不能和人們比財富,隻要衣食不缺就夠了。而我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哲學研究上。哲學在某種意義上說,成了他人財富在我這裏的替代品。如果我今生不作哲學研究,我老了的時候一定會後悔。而如果我今生沒有多少財富,我是不會後悔的,至多會有某種遺憾。然而人生遺憾之事太多,再多一個又有何妨?
在《論生命和自殺》中我要朋友們珍惜生命,這不是在唱高調,也不是說我是生活在真空中,完全無法體會中國大陸青年們的苦痛。正是因為我也生活在塵世中,我也經曆著人世間的喜怒哀樂,而且因為我思考了,我才會加倍地體會出生命現象的難能可貴。我還是會說,人世有苦難,但我們無論有多大的苦難,我們還是沒有理由也沒有權力放棄自己的生命。
寫於2005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