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書屋

有時間看看書,打打字挺好的。
個人資料
夏維東2015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博文
劉歆、鄭玄者流說《周禮》乃“周公之典”,完全就是閉著眼睛說瞎話,周公自己聽了都會不好意思。周公充其量是個總編輯,他把前朝官製匯總了一下,連名稱都沒改,也許他調整了一下“六官”的職能——這是完全可能的,因為他攝政時總會把自己的親信安插在要害部門,讓他們管得更寬、更廣。於是我們看到夏朝的“五服”:甸服、侯服、綏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周公在曆史江湖上聲名顯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周禮》。不過這也許是個誤會,周公並不是超人,跨越時空的《周禮》其實是數代人合力完成的。關於《周禮》的作者曾引起大辯論,從古代爭到近代,梁啟超、胡適、顧頡剛和郭沫若都曾為此爭得麵紅耳赤。 如果我們理解《周禮》是不斷發展的,非一人一夕之功,爭論就可以避免了。關於《周禮》成書年代至少有六種說法[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成王九年的春天,一個我們都很熟悉的外賓出現了:肅慎氏來朝。肅慎的情商真的不是一般高,當年武王回光返照之際,它及時“來賓”;成王站穩於東階之後,它又“及時”來朝。《周本紀》也特別報道肅慎朝拜的新聞:“息慎來賀,王賜榮伯作《賄息慎之命》”,“息慎”是肅慎的誤寫,另外“賄”字應該是“錫”之誤,帝王賜賞曰&ldqu[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第十三章周公製禮 有了召公的內部支持和外公的外部威懾,成王的日子好過多了,這個年輕人看起來真的像個王,而不是一個“不敢言”的懵懂小子。他在位的第六年,也即洛邑動工的第二年,成王在岐山之南搞了場大型的狩獵活動。(《竹書》:六年,大蒐於岐陽。)狩獵是成年男子的文體活動,他用這種方式告訴自己的叔父周公:額已經長大成人,玩膩泥巴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當周公威風凜凜地征討在外、以天子的行頭和名頭喝令諸侯時,成王姬誦玩泥巴之餘不動聲色地觀察周圍,他要找到自己的靠山,讓自己真正成為王,而不是一個可笑、可憐的傀儡。 怎樣找靠山的技術含量極高,首先不能找太強的。太強的靠山其實不用找,現成的,就是周公,隻不過那座靠山比泰山還沉,隨時可以壓頂。弱得像根筷子的當然更不需要考慮,電影裏的解放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司馬遷說周公“做《召誥》、《洛誥》”,其實說錯了,《召誥》的作者是召公,《洛誥》的作者是周公,讓我們把召公的還給召公,把周公的還給周公。“洛邑中心說”成立的前提是必須要削去東北、西北、西南和東南等大片不規則的土地——這些土地麵積遠遠大於以洛邑為中心的那塊“中原”,你讓千裏迢迢由東北而來的肅慎情可以堪?他們走的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竹書》裏也有關於唐叔虞的記載,條理清晰,既不魔幻也不戲劇化。滅唐的不是周公旦,而是成王自己——他在位的第八年,也即親政的第二年,“冬十月,王師滅唐”,又過了一年,才把唐國封給弟弟姬虞,“十年,王命唐叔虞為侯。”相比較而言,《竹書》的樸素記載比《晉世家》的神神叨叨靠譜得多。成王沒有馬上把唐封給弟弟是有原因的,因為姬[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另一個從犯霍叔姬處的處境稍微好些,他沒有遭到流放,被貶為庶民,其爵位和封國由其子繼承。霍國據說是在現在的山西霍州一帶,它在周朝的諸侯國裏籍籍無名,姬處的兒子姓名都不為人知,隻知道它在春秋時為晉國所滅。它被滅一點都不稀奇,西周到東周雖然亂成一鍋粥,但主旋律很清楚:姬家的一大幫七大姑八大姨互扯頭發,誰力氣大誰就贏了,輸了的一方頭發被揪[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第十二章成周洛邑 周公的政績相當多,其中最大者莫過於平三監之亂,挽狂瀾於既倒,否則嶄新的西周可能突然提前二百七十年直接過度到東周,比王莽的新朝更“新”。 不過換個角度來看,周公的最大政績也許是個偽命題。設想一下:假如周公“踐祚”得不是那麽高調踩了三哥姬鮮的腳,那麽還會有“三監之亂”嗎?《管蔡世家》裏說周公大權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奄、薄姑忠於武庚,明白無誤地證明了所謂“帝辛時諸侯皆叛離”是胡說八道,商朝被滅兩年之後,奄君、薄姑依然在心裏把帝辛的兒子當做領袖,可見帝辛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甚至在祿父被殺後,奄君、薄姑依然沒有投降,堅持戰鬥到最後一刻,《竹書》載,祿父被殺的當年,薄姑被滅;次年,奄國也被滅了。他們對得起逝去的商朝,既盡忠又盡力了。 周公動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7)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