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花筒裏看美加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萬花筒裏看美加,走馬觀花看世界。
個人資料
博文
(2018-05-06 23:30:33)

尋找二叔的足跡 1945年終於迎來了抗戰勝利!全國人民還沒有高興幾天,緊接著的就是國共內戰,後來國軍撤退去了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當年國軍的抗戰曆史被改寫。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所有參加過國民黨軍隊的都成了“階級敵人”,遭受到政治迫害,或身陷囹圄,或發配勞役,或生活困頓,或麵對家人的冷漠與隔閡。當年那些保家衛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2018-04-30 11:38:54)

《世界周刊》四月二十九日(周日)第1780期以封麵故事“民國空軍魂斷美國-埋藏半個世紀的真相”發表了我的文章,並加了小標題,可能編輯覺得這個標題更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原文的標題是“尋找封存的記憶”,以下這篇是原文,以饗讀者: 那是一個平常的周末,我們從加州矽穀飛抵鳳凰城,然後驅車7個多小時到達德州邊陲小城EIPaso的布利斯堡國家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0)
(2018-04-05 03:10:00)
今個是周六,郝思嘉約好友康妮一起去看開放屋(openhouse)。 "哎,你幫我看一下路牌,這是到哪條街了?“她一邊開著車一邊急切地問坐在副駕駛位置上的康妮。不知是門牌設置得不對,還是搜索出錯,跟著GPS轉了幾圈都還沒有找到那所房子! 康妮接過GPS仔細查看,發現輸入的路名有誤,南轅北轍,當然找不到了! "你的經紀今天會來嗎?”見郝思嘉調整[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18-04-02 09:14:21)
不知是誰在“同窗的你”微信群發了一條消息:“祝賀程棟和曉莉的千金被耶魯和哥倫比亞同時錄取!”片刻功夫,該朋友圈立刻被熱情無比的賀語、鮮花、各種賣萌的動漫所刷屏,美好的祝福來自四麵八方,令人目不暇接。 通常,為了不影響周圍的同事,溫迪在工作期間刻意將私人手機調靜音。可今天,卻被手機屏上突然冒出的消息“叮咚”敲了一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上海弄堂故事:穿過記憶的河流(前言) 那天夜裏,依稀夢裏又回到了萬航渡路750弄永樂村,就像當年父母親乘坐著三輪車把我從上海紅房子婦產科醫院抱回家那般情景,在繈褓裏我睜大了眼睛四處觀望……這是最具有上海特色的新式裏弄,寬敞的弄堂,兩排三層樓獨立門戶,前樓、後樓、亭子間,二層和三層各有一個小巧的陽台,底樓有個小花園。迎接我的人群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8)
我哥是數一數二的好學生,連續多年擔任少先隊大隊長,進中學又是連年三好學生,抽屜裏獎狀一大堆。老師們隻要一提起我哥,必定伸出大拇指,誇個沒完,無非都是“學習好、懂事、有禮貌、聽老師的話!” 在我們裏弄裏,特別是那些家長,從來沒聽說過誰不喜歡他!這給我一個很大的壓力,那就是,我也必須成為一個像我哥那樣的好學生,至少不比我哥差太[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6)
我的弄堂故事,如果沒有毛毛姐妹,故事可能會遜色很多。毛毛姐妹有三,大毛,小毛和三毛,天長日久,鄰裏們這樣叫慣了,卻忽略了她們原來的名字。毛毛姆媽可能一心想生個兒子,要不然怎麽接二連三,一直到生到第四胎是個兒子才止住? 三個女兒三朵花,一個比一個漂亮!不過,我們裏弄裏那些喜歡暗地裏對姑娘小夥評頭論足婆婆媽媽們,都說大毛漂亮。是的,大[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上海是一個新興城市,大多數自詡為所謂“老上海”的居民主要來自臨近省份,如江蘇、浙江這兩個地方的移民。像我家這樣屋裏屋外都講普通話的北方人,在我熟識的裏弄裏並不多見。我母親在上海居住了五十多年,還是學校裏當老師的,可她一句上海話都不會說。估計首先是不願意學,其次才是學不會,這種固執己見倒也很罕見。不過我父親的語言能力出眾,他大學[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我對舞台的喜愛,還是要歸功於我父親! 早在文革前,我父親經常會帶我去看各種中外電影和文藝演出,令我印象特別深的是在上海小劇場觀看“小刀會”,那是上海歌劇舞劇院將19世紀上海小刀會起義的故事搬上舞台,建團以來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劇。 這場戲陣容之龐大,舞蹈編排之精湛,看得我如醉如癡,坐在觀眾席上小小年紀的我恨不能上台扮演一個角色。回[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8)
上海的弄堂也是人們休閑娛樂的主要場所。每到悶熱的夏季來臨,特別是出了江南的梅雨季節,弄堂裏便熱鬧起來了。家家戶戶會紛紛把封閉已久的門窗打開,讓新鮮的空氣流通進來,屋子因此涼爽些,人們把這一舉動叫做“透透氣”。那些“會過日子”的左鄰右舍姆媽們會利用好天氣把冬季使用過的衣物、被褥取出來放在太陽底下去曬,為了“去去黴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6)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