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複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悟則信在其中。舉修則[
閱讀全文]
不要抱有僥幸的心理,隻要你選擇墮胎,下麵的事必將發生,隻是時間遲早的問題。 本文收集了大量真實資料,並分析選出其中的常見惡報,有網友懺悔文中,談及的惡報和一些身邊發生的真實事情,數據真實可靠,而這些惡報還隻是冰山一角。 1.感情破裂 如果未婚墮胎,最終墮胎雙方結婚的可能性極低,即便結婚也爭吵不斷,諸事不順。 這意味著如果未婚墮[
閱讀全文]
問:我是哲學係文學專業的,想請教您一個關於安樂死的問題。當一個人到了生命末期,如果疾病對他造成了很大的痛苦,對於佛教徒來說,也許能依靠修行佛法來麵對;但非佛教徒可能覺得,結束生命是一種解脫,因此他會申請安樂死,就是請求醫生的協助來結束生命,也叫醫助自殺。閱讀全文]
編按:「眾生平等」是佛教教義中最基本的觀念;因此,佛教徒以護生、吃素來表達對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對於任何情況下受孕成胎便已存在的人類生命,佛教徒更是重視胎兒生存的權利。本文以佛教的慈悲、因果觀點,說明佛教對「墮胎」的看法,期望大眾能借此了解「墮胎」的真相和本質,從根源上避免造成「殺生」的惡業。用慈悲、懺悔心,接受畸形兒■問:若是孕[
閱讀全文]
人生五福: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 “五福”這個名詞,源於《書經·洪範》,現在已是家喻戶曉。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五福臨門”這個成語,可是很少人知道“五福”所指的究竟是哪五種福。至於福臨門的原理,明白的人就更少了 到底“五福”是什麽呢?閱讀全文]
一切眾生,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為,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所以此識有能藏的含義。佛法唯識學中的“八識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1、眼識:我們的眼睛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就是眼識的功能。注意,眼睛隻能看見,而不會分別;如果你在區別這個是書、那個是筆,這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2、[
閱讀全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深夜,有一天神殊勝光明遍照園中,來至佛所,恭敬禮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眾天神與人,渴望得利益,思慮求幸福,請示最吉祥。世尊如是答言:勿近愚癡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居住適宜處,往昔有德行,置身於正道,是為最吉祥。多聞工藝精,嚴持諸禁戒,言談悅人心,是為最吉祥。[
閱讀全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
閱讀全文]
允許一切發生,允許一切事與願違,人生沒有完美,快樂從接受遺憾開始。
善惡法中一切事物正以他自然的規律運行著,盡人事,順天意。
天之道,利而不...[
閱讀全文]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於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豈非有見於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