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眾生,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為,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所以此識有能藏的含義。
佛法唯識學中的“八識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
1、眼識:我們的眼睛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就是眼識的功能。注意,眼睛隻能看見,而不會分別;如果你在區別這個是書、那個是筆,這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2、耳識:耳朵具有聽的功能,同樣耳朵隻是具有聽見的功能,而不會區分這個是長笛的聲音、那個是小號的聲音。一區分,就是意識在作用了。
3、鼻識:鼻子具有嗅覺,但它也隻是具有嗅覺功能,一區分香臭,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4、舌識:舌頭具有味覺,同樣它也隻是具有味覺的功能,一區分甜和鹹,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5、身識:身體具有觸覺的功能。
前五識是感識,認識具體對象。
6、意識:意識是第六識,具有認識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
此外,意識對內外之境,不分有形無形,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比知、推測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業,皆由意識而作。現在心理學上,研究到前六識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還有第七、第八——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存在。
7、末那識:末那是梵語manas的音譯。末那識是意識的根本,其本質是恒審思量。因為它是執取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見分或其種子為我,使意識生起自我意識,所以末那識又稱為“我識”。這基本上是一種我執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煩惱的根本。
這種我執的具體表現是,我的具體生命在過去現在未來所思想所經驗的東西,有其餘勢,以種子的形式,攝藏於第八識的阿賴耶識中。末那識在下意識層麵執取這些種子,以之為我。實際上,這些種子都是無始來前滅後生、非常非斷的作用。《金剛經》中最重要的三句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中本來無常,末那識以這樣虛妄的東西為我,因此生起貪、憎、癡、疑、慢等種種煩惱。
末那識屬於潛意識的範圍,它本身並不造作善惡之業,但因它執著自我,所以成為一切眾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識所執著的我是什麽呢?就是最後一個阿賴耶識。
8、阿賴耶識:阿賴耶是梵音,又稱為藏識,含能藏、所藏、執藏三義,是一切善惡種子寄托的所在。
阿賴耶識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由無明而起的妄想概念稱為阿賴耶識的見分,再因這妄想概念而幻現一種對象的境界,稱為阿賴耶識的相分。
一切眾生,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為,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所以此識有能藏的含義。前七識的作用是能熏能緣,第八識是前七識所熏所緣,所以有所藏義。第七識恒定執此識中的見分為我,而為它所愛,所以有我愛執藏義。
來源於網絡
八識
【整理自淨空法師《金剛經》、《華嚴經》、《唯識研究》等講演資料】
◎ 八識,是法相唯識家所用的名相。法相唯識是佛門的「心理學」,也是佛門各宗共同的學習科目。
◎ 八識,包括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加上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
◎ 中國人常說的「三心二意」,「三心」即是指第六意識、第七末那、第八阿賴耶,「二意」合指第六意識與第七末那識。末那識稱為「意根」,是第六意識所依的體;第六意識即是第七末那識所起的業用。
◎ 凡夫執著這個「我」,大乘教裡講這個「我」是末那識。八識,阿賴耶是能現能變,末那、第六意識、前五識都是所變。
◎ 末那是執著,所以有「我癡、我愛、我慢、我見」 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四大煩惱是根本煩惱,隻要有「我」,這四大煩惱即同時而來。
◎ 「末那」也翻作傳送,內裡它是依第八識為它的自體,外麵依第六意識做為它的作用;它自己既無體也無用,是真正的依他起。末那識執著,執著阿賴耶的見分裡的一分,以為自我,亦即中國人俗話講「靈魂」。
◎ 見分是廣大無邊,執著一分,是阿賴耶見分裡的一分。經上把阿賴耶比喻作大海,那個一分好像大海裡麵起的水泡,它執著那個水泡就是自己,這是錯誤的看法。如果發現整個大海全體就是自己,那就叫成佛,就叫大徹大悟。
◎ 第六意識向內能緣到阿賴耶,向外能夠緣到虛空法界,就是緣不到法性。
◎ 學過唯識的人懂得,現前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相,也就是我們現前外麵境界相,都是阿賴耶識的本質相分,這是不能離的。
◎ 我們起心動念對一切的感覺的世界,是第六意識、第七識與心心所的相分。
◎ 再說得明白一點,外麵這個境界相,我們真的看到了嗎?真的接觸到了嗎?沒有,永遠接觸不到。我們眼睛像個照相機,眼根把這個景象映到裡麵,裡麵那個相跟外麵相一樣,就像照相的底片一樣,我們眼見是見底片的相,沒有緣到外頭的相。換而言之,我們的確沒有接觸到外頭的境界。
◎ 第六意識的分別,第七意識的執著,沒有緣外麵的境界相,完全是緣眼識的相分,它從眼識相分轉播過去,變成第六意識相分,變成第七末那的相分,六、七識的感受與外麵還是一樣大。
【八識】--出《宗鏡錄》
一、眼識。謂眼以色為緣,而生眼識。眼識依根而生,眼根因識能見,而能見者,是名眼識。
二、耳識。謂耳以聲為緣,而生耳識。耳識依根而生,耳根因識能聽,而能聽者,是名耳識。
三、鼻識。謂鼻以香為緣,而生鼻識。鼻識依根而生,鼻根因識能嗅,而能嗅者,是名鼻識。
四、舌識。謂舌以味為緣,而生舌識。舌識依根而生,舌根因識能嘗,而能嘗者,是名舌識。
五、身識。謂身以觸為緣,而生身識。身識依根,而生身根,因識能覺,而能覺者,是名身識。
六、意識。謂意以法為緣,而生意識。意識依根,而生意根,因識而能分別,以能分別前五根所緣色等五塵境界,是名意識。(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七、末那識。梵語末那,華言意,亦名相續。識,又名分別識。此識本無定體,即第八識之染分,依第八識自證分而生,緣第八識見分,而執為我;為第六識之主執,轉第六識所緣善惡之境,而為染淨,皆由此識也。前第六識名意識,今此識亦名意者,謂第六識,依根而得名。此識當體而立。號第六識,雖能分別五塵好惡,而由此識傳送相續執取也。(依根者,根即意根也。當體者,即分別之體也。)
八、阿賴耶識。梵語阿賴耶,華言藏識。以其無法不含,無事不攝故也。此識染淨同源,生滅和合,而具有四分,如摩尼珠,體本清淨。又如明鏡,能含萬像。若以染分言之,無明依之而起,結業由之而生,具足煩惱塵勞,變現根身世界,即前七種識境皆是也。若以淨體言之,即本覺心源,離念清淨,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也。
【八識】--《佛學大辭典》
(名數)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識與末那識Manas及第八識也。
末那為意,意為思量之義,無始已來無間斷,了別第八識,思量我癡、我見、我慢、我愛,故名意識。此識為識體意,故名意識。前之第六識以此意為所依,故名意識。因而為別二識,存梵名也。是為一切眾生妄惑之根本。
第八識,即阿賴耶識也,譯曰藏,以含藏一切諸法之種子故。是為有漏無漏一切有為法之根本。恆了識種子五根器界之三境,故名為識。舊曰阿梨耶,譯曰無沒。無沒為不失之義,與藏同意(賢首)。又雖在生死,亦不失沒,故名無沒(淨影)。
【八識】--《佛學常見辭彙》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佛教的唯識學,把一心分八識。
1. 眼識--眼根緣色塵
2. 耳識--耳根緣聲塵
3. 鼻識--鼻根緣香塵
4. 舌識--舌根緣味塵
5. 身識--身根緣觸塵
6. 意識--意根緣法塵
(以上六者--識,了別為義)
7. 第七末那識(意,思量為義)--
*是第六意識所依之根。
*常隨四煩惱(我癡、我見、我愛、我慢)。
*向內執取阿賴耶為我,向外認識境界為實法。
(以上七識,依第八根本識轉變而生起,稱七轉識)
8. 第八識阿賴耶(心,集起為義,根本識)--
*華譯藏識。
○能藏-能含藏一切法的種子。
○所藏-受第七識所薰習。
○執藏-受第七識所執取。
*無覆無記
*種子現行時,善惡分明,業報相續。
【八識心王】--《佛學常見辭彙》
心王是能緣外境的精神主體,為慮知的根本,也是識的自性,此心王含有八種識,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識,故又名八識心王。
【八識】--《佛學大辭典》
(名數)法相宗謂耳、目、鼻舌身意六識之外。更有末那識阿賴耶識二者,末那之義為我執。謂執持我之見者。即此識也。阿賴耶者。即末那識所執以為我者也。其義為藏。謂能藏一切法。世俗所雲神識性靈,皆指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