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23-11-02 11:21:04)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四)7【原文】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病。寸口脈沉而堅者,曰病在中。寸口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脈沉而橫,曰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寸口脈沉而喘,曰寒熱。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脈小實而堅者,曰病在內。脈[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11-02 11:17:49)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八)13【原文】帝曰:有故病,五藏發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徵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肝與腎脈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原文通解】●帝曰:有故病,五藏發動,因傷脈色,各何[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11-02 11:13:57)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三)7【原文】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原文通解】●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1】精明五色者,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11-02 11:10:47)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一)1【題解】此篇內容,有兩個重點:一個“診要”,是講診察的要道,說明了天地人三氣間的相互關係及其與針刺方法的關係,並強調“治不本四時,必內傷於五藏”的精神,另一個“終論”,是討論十二經脈終絕時的情況,並具體地描寫了臨死時的症候。【注釋】【1】診要經終:診要,就是診斷疾病的要領。指十二經脈。終,是敗絕[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11-02 11:07:27)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一)1【題解】“湯液”和“醪醴”,都是古代用來治療疾病的劑型,由五穀製成的酒類。其中清稀淡薄的叫做湯液,稠濁味厚的叫做醪醴。本篇首先論述湯液醪醴的製法和治療作用;其次指出嚴重病情和情誌內傷治病,非藥石所能見功;最後介紹水氣病的病情和治療。由於開首是從湯液醪醴談起,所以篇名《湯液醪醴論》。本篇對道德的重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11-02 11:01:32)
五髒別論篇第十一(一)1【1】五髒別論篇:本篇主要以藏瀉功能特點論述髒腑,從分析問題的方法上,有別於其他討論藏象的文章。所以篇名為“五髒別論”。【題解】本篇主要討論了奇恒之腑和五髒六腑的功能特點及區別,討論方法與《六節髒象論》和《五髒生成》均有不同,所以名曰《五髒別論》。所謂“奇恒之腑”即異於一般的腑。中醫認為五髒是儲藏精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11-02 10:58:29)
六節髒象論篇第九(四)8【原文】帝曰:善。餘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岐伯曰:悉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sì)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11-02 10:54:55)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二)3【原文】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點評】◆本段主要說明人體十二髒器之間的關聯。◆【原文通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以上這十二官,雖有分工,但其作用應該協調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11-02 10:50:46)
陰陽別論篇第七(一)1【題解】◆本篇運用陰陽學說,討論脈象及其主病,並根據所屬經脈髒腑,論述病情和決斷預後,是一篇脈學的專論,由於本篇所論陰陽與一般所說的陰陽不同,所以篇名為《陰陽別論》。本篇主要內容有:首先,指出了四時正常脈象和十二經脈的變化,必須順應四時十二月的自然變遷。其次,指出臨證應根據陰陽學說來辨別脈象、診斷疾病、推測預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11-02 10:46:50)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五)11【原文】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