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虎韜

(2023-12-03 12:31:23) 下一個

虎韜 軍用第三十一

  武王問太公曰:“王者舉兵,三軍器用,攻守之具,科品眾寡,豈有灋乎?”

  太公曰:“大哉!王之問也。夫攻守之具,各有科品,此兵之大威也。”

  武王曰:“願聞之。”

  太公曰:“凡用兵之大數,將甲士萬人,灋用:

  武衝大扶胥三十六乘,材士強弩矛戟爲翼。一車二十四人推之,以八尺車輪,車上立旗鼓,兵灋謂之震駭。陷堅敶,敗強敵。

  武翼大櫓矛戟扶胥七十二具,材士強弩矛戟爲翼。以五尺車輪,絞車連弩自副。陷堅敶,敗強敵。

  提翼小櫓扶胥一百四十六具,絞車連弩自副,以鹿車輪。陷堅敶,敗強敵。

  大黃參連弩大扶胥三十六乘,材士強弩矛戟爲翼。飛鳧、電影自副,飛鳧赤莖白羽,以銅爲首;電影青莖赤羽,以鐵爲首。晝則以絳縞,長六尺,廣六寸,爲光燿;夜則以白縞,長六尺,廣六寸,爲流曐。陷堅敶,敗步騎。

  大扶胥衝車三十六乘,螳螂武士共載。可以擊縱橫,敗強敵。

  輜車騎寇,一名電光,兵灋謂之電擊。陷堅敶,敗步騎。

  寇夜來前,矛戟扶胥輕車一百六十乘,螳螂武士三人共載,兵灋謂之霆擊,陷堅敶,敗步騎。

  方首鐵棓維朌,重十二斤,柄長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棓。大柯斧,刃長八寸,重八斤,柄長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越。方首鐵錘,重八斤,柄長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錘,敗步騎群寇。

  飛鉤,長八寸,鉤芒長四寸,柄長六尺以上,千二百枚,以投其眾。

  三軍歫守,木螳螂劍刃扶胥,廣二丈,百二十具,一名行馬。平易地,以步兵敗車騎。

  木蒺藜,去地二丈五尺,百二十具。敗步騎,要窮寇,遮走北。

  軸旋短衝矛戟扶胥,百二十具,黃帝所以敗蚩尤氏。敗步騎,要窮寇,遮走北。

  狹路微徑,張鐵蒺藜,芒高四寸,廣八寸,長六尺以上,千二百具,敗走騎。

  突瞑來前促戰,白刃接,張地羅,鋪兩鏃蒺藜,參連織女,芒間相去二尺,萬二千具。曠林草中,方胸鋌矛,千二百具,張鋌矛灋,高一尺五寸。敗步騎,要窮寇,遮走北。

  狹路微徑,地陷,鐵械鎖參連,百二十具。敗步騎,要窮寇,遮走北。

  壘門歫守,矛戟小櫓十二具,絞車連弩自副。

  三軍歫守,天羅虎落鎖連一部,廣一丈五尺,高八尺,百二十具。虎落劍刃扶胥,廣一丈五尺,五百一十具。

  渡溝塹:飛橋一間,廣一丈五尺,長二丈以上,著轉關轆轤,八具,以環利通索張之。

  渡大水,飛江,廣一丈五尺,長二丈以上,八具,以環利通索張之。天浮鐵螳螂,短內圓外,徑四寸以上,環絡自副,三十二具。以天浮張飛江濟大海,謂之天潢,一名天船。

  山林野居,結虎落柴營。環利鐵鎖,長二丈以上,千二百具。環利大通索,大四寸,長四丈以上,六百枚。環利中通索,大二寸,長四丈以上,二百枚。環利小微縲,長二丈以上,萬二千枚。

  天雨蓋重車上板,結泉鉏鋙,廣四尺,長四丈以上,車一具,以鐵杙張之。

  伐木天斧,重八斤,柄長三尺以上,三百枚。

  棨?刃,廣六寸,柄長五尺以上,三百枚。

  銅築固為垂,長五尺以上,三百枚。

  鷹爪方胸鐵杷,柄長七尺以上,三百枚。

  方胸鐵叉,柄長七尺以上,三百枚。

  方胸兩枝鐵叉,柄長七尺以上,三百枚。

  芟草木大鐮,柄長七尺以上,三百枚。

  大櫓刃,重八斤,柄長六尺,三百枚。

  委環鐵杙,長三尺以上,三百枚。

  椓杙大槌,重五斤,柄長二尺以上,百二十具。

  甲士萬人,強弩六千,戟櫓二千,矛楯二千。

  修治攻具,砥礪兵器,巧手三百人。

  此舉用兵之大數也。”

  武王曰:“允哉!”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君王起兵征伐,三軍的武器裝備和攻守器械,其種類的區分和數量的多少,是不是有可遵循的標準?”

  太公答道:“您提出的問題多麽重大啊!軍中用於攻戰防守的器械,種類和數量,各自都有不同的門類,這是關係到軍隊戰鬥力強弱的大問題。”

  武王說:“我想聽您詳細講講。”

  太公說:“凡是用兵作戰,所需武器裝備有個大概的標準。統率甲士萬人,所需武器裝備的標準是:

  武衝大扶胥的戰車三十六輛,由精銳勇猛的戰士拿著強弩和矛戟在兩側作為羽翼。一車由二十四人推動,車輪高八尺,車上設置鼓旗以便指揮,兵法上把這種車叫做震駭,可以用來攻破堅固的陣勢,擊敗強大的敵人。

  武翼大櫓矛戟扶胥的戰車七十二輛,也由精銳勇猛的戰士拿著強弩和矛戟在兩側作為羽翼。車輪高五尺,車上附設絞車連弩若幹,其作用是攻陷堅陣,擊敗強敵。

  提翼小櫓扶胥的戰車一百四十六輛,車上設有絞車、連弩作為輔助裝備,車輪較小與鹿車相同,其作用是攻陷堅陣,擊敗強敵。

  大黃參連弩大扶胥的戰車三十六輛。也是由精銳勇猛的戰士拿著強弩和矛戟在兩側作為羽翼。車上附設飛鳧、電影作為輔助裝備。飛鳧是紅杆白羽的箭,箭頭用銅製造;電影是青杆紅羽的箭,箭頭用鐵製造;白天用赤絹作為旗幟,長六尺,寬六寸,名為光耀;夜晚則用白絹作為旗幟,長六尺,寬六寸,名為流星。其作用是攻陷堅陣,擊敗步騎。

  大扶胥衝車三十六輛,車上載乘敢於奮勇衝擊的螳螂武士。其作用是可以縱橫衝擊,擊敗強敵。

  輜車騎寇的戰車,也叫電光。兵法上稱為電擊。其作用是攻陷堅陣,擊敗步騎。

  敵人乘黑夜前來突襲,用矛戟扶胥的戰車一百六十輛,三名螳螂武士共乘一車,兵法上稱為霆擊,其作用是攻陷堅陣,擊敗步騎。

  方首鐵棓維朌的鐵棒,重十二斤,柄長五尺以上,需一千二百根,又名天棓。大柯斧,刃長有八寸,重八斤,柄長五尺以上,需一千二百枚,又名天越。方頭鐵錘,重八斤,柄長五尺以上,需一千二百枚,又名天錘,其作用是攻陷堅陣,擊敗敵人步兵騎兵等群寇。

  飛鉤,長八寸,鉤芒長四寸,鉤柄長六尺以上,需一千二百枚,可以用來投擲鉤傷敵軍的部眾。

  三軍用於拒敵防守的器械:木螳螂劍刃扶胥馬,廣兩丈,需一百二十輛,又名行馬。在平坦開闊之地,步兵可以用它來擊敗敵軍的車騎。

  木蒺藜,設置時其尖刺要安放在高於地麵二丈五尺的位置,共一百二十具。可以用來擊敗步兵與騎兵,攔截勢窮力竭的敵人,截堵潰敗奔逃的敵人。

  軸旋短衝矛戟扶胥,一百二十輛,黃帝當年以此戰車大敗蚩尤氏。此戰車可以用來擊敗敵人的步騎,攔阻勢窮力竭的敵人,截堵撤退逃跑的敵人。

  在狹路小道,張設鐵蒺藜。刺長四寸,身寬八寸,每具長六尺以上,共一千二百具,可用來擊敗敵人的步兵與騎兵。

  敵人乘著黑夜突然前來逼戰,白刃相接,這時應張設地羅,鋪上兩鏃蒺藜,中間參雜織女,每具芒尖相距二尺,共一萬二千個。在曠野深草地區作戰,設置方胸鋌矛,一千二百具。布設鋌矛的方法,應使矛尖高出地麵一尺五寸。這些器具,可以用來擊敗敵人步騎,攔阻勢窮力竭的敵人,截堵撤退逃跑的敵人。

  狹窄小路,在地下淺埋鐵鎖鏈,共一百二十具。可以用來擊敗敵人的步騎,攔阻勢窮力竭的敵人,截堵撤退逃跑的敵人。

  高壘營門拒敵防守,用矛、戟、小櫓十二輛,並附設絞車連弩。

  三軍進行拒敵防守,用天羅虎落鎖連一部,每部寬一丈五尺,高八尺。共一百二十具。虎落劍刃扶胥的戰車,寬一丈五尺,共五百一十具。

  渡越溝塹,要用飛橋一座,寬一丈五尺,長兩丈以上,飛橋上裝備轉關轆轤,共八具,用鐵環和長繩架設。

  橫渡江河,要用名叫飛江的浮橋,寬一丈五尺,長兩丈以上,共八具,用鐵環和長繩把它們聯結起來。天浮鐵螳螂,內方外圓,直徑四尺以上,有鐵環和繩索聯結,共三十二具。用天浮鐵螳螂架設飛江可以橫渡大江。這種渡河工具叫做天潢,也叫天船。

  軍隊在山林野外駐紮,需搭結虎落柴營。環利鐵鎖,長兩丈以上,共一千二百條。環利大通索,環大四寸,長四丈以上,共六百枚。環利中通索,環大二寸,長四丈以上,共二百枚。環利小微縲,長二丈以上,共一萬二千枚。

  天雨蓋,即重型兵車車廂上的蓋板,板上契刻齒槽,與車子吻合,每付木板寬四尺,長四丈以上,每輛車配置一付,用鐵杙固定安裝。

  伐木天斧,重八斤,柄長三尺以上,共三百把。

  棨?刃,寬六寸,柄長五尺以上,共三百把。

  銅築固為垂,長五尺以上,共三百把。

  鷹爪方胸的鐵耙,柄長七尺以上,共三百把。

  方胸鐵叉,柄長七尺以上,共三百把。

  方胸兩枝鐵叉,柄長七尺以上,共三百把。

  芟草木大鐮,柄長七尺以上,共三百把。

  大櫓刀,重八斤,柄長六尺,共三百把。

  委環鐵杙,長三尺以上,共三百把。

  椓杙大錘,重五斤,柄長二尺以上,共一百二十把。

  每一萬人的甲士,需要裝備強弩六千張,戟和櫓兩千套,矛和楯兩千套。

  修理作戰器具和製造兵器的巧手工兵共三百人。

  以上所述即是興兵作戰按一萬人計算所需要的裝備器材的大致數目。”

  武王說:“好!軍隊就按此配備。”

虎韜 三敶第三十二

  武王問太公曰:“凡用兵為天陣、地陣、人陣,奈何?”

  太公曰:“日月、星辰、鬥柄,一左一右,一向一背,此為天陣;丘陵水泉,亦有前後左右之利,此為地陣;用車用馬,用文用武,此為人陣。”

  武王曰:“善哉!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凡用兵列陣有叫做天陣、地陣、人陣的,其意義如何?”

  太公答道:“依天象日月之明暗、星辰之顯隱、鬥柄之旋回,可測知風向、晴雨、霜雪雷電、方向、季節的變化等,以此為依據可定列陣之左右向背,這是依天象而列陣。依地形上山陵的險易,水泉的深淺,並依據其位置的前後左右,選定最佳地勢布陣,這是依地利而列陣。根據敵軍的情況,決定我軍用車戰還是用騎兵,用文伐還是用武攻,這些取決於人事的是人陣。

  武王說:“講得好啊!”

虎韜 疾戰第三十三

  武王問太公曰:“敵人圍我,斷我前後,絕我糧道,為之奈何?”

  太公曰:“此天下之困兵也。暴用之則勝,徐用之則敗。如此者,為四武衝陣,以武車驍騎,驚亂其軍而疾擊之,可以橫行。”

  武王曰:“若已出圍地,欲因以為勝,為之奈何?”

  太公曰:“左軍疾左,右軍疾右,無與敵人爭道,中軍迭前迭後。敵人雖眾,其將可走。”

譯文:

  武王問太公道:“敵人包圍我軍,切斷我軍前後的通路,斷絕我軍的運糧路徑,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麽對付呢?”

  太公答道:“這是天下處境最困難的軍隊。在這種情況下,急速突圍就能勝利,行動遲疑就會失敗。突圍的軍隊,要結成“四武衝陣”的戰鬥隊形,使用強大的戰車和驍勇的騎兵,衝擊震駭敵軍使之驚亂從而迅速襲擊以破重圍,這樣就可以橫行無阻地突圍出去。”

  武王問:“如果我軍已成功突圍,還想乘勢擊敗敵軍,應該怎麽辦?”

  太公答道:“左翼部隊在左側快速前進,右翼部隊在右側快速前進,不要和敵人爭奪道路。中路主力忽而落在後麵,忽而超出左右翼的部隊,輪流交替,敵軍被誘來追,可依此三麵陣型圍殲追軍。敵軍即使人數眾多,也能擊敗他們迫使主將逃跑。”

虎韜 必出第三十四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敵人四合而圍我,斷我歸道,絕我糧食。敵人既眾,糧食甚多,險阻又固。我欲必出,為之奈何?”

  太公曰:“必出之道,器械為寳,勇鬥為首。審知敵人空虛之地,無人之處,可以必奮而出。將士持元旗,操器械,設銜枚,夜出。勇力、飛走、冒將之士居前,平壘為軍開道;材士強弩為伏兵居後;弱卒車騎居中。陣必徐行,慎無驚駭。以武衝扶胥前後拒守,武翼大櫓以蔽左右。敵人若驚,勇力、冒將之士疾擊而前,弱卒車騎以屬其後。材士強弩隱伏而處,審候敵人追我,伏兵疾擊其後,多其火鼓、若從地出,若從天下,三軍勇鬥,莫我能禦。”

  武王曰:“前有大水、廣塹、深坑,我欲踰渡,無舟楫之備。敵人屯壘,限我軍前,塞我歸道,斥堠常戒,險塞盡守。車騎要我前,勇士擊我後,為之奈何?”

  太公曰:“大水、廣塹、深坑,敵人所不守。或能守之,其卒必寡。若此者,以飛江、轉關與天潢以濟吾軍。勇力材士從我所指,衝敵絕陣,皆致其死。先燔吾輜重,燒吾糧食,明告吏士,勇鬥則生,不勇則死。已出,令我踵軍設雲火遠候,必依草木、丘墓、險阻,敵人車騎必不敢遠追長驅。因以火為記,先出者令至火而止,為四武衝陣。如此,則吾三軍皆精銳勇鬥,莫我能止。”

  武王曰:“善哉!”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統率軍隊深入諸侯國境內。敵人從四麵合圍我軍,切斷了我軍的退路,斷絕了我軍的糧道。敵軍數量眾多,糧食充足,而且占領了防守牢固的險要地形。我軍想要成功突圍而出,應該怎麽辦?”

  太公答道:“成功突圍的方法,兵器兵械至關重要,又以奮勇戰鬥為最首要。仔細偵明敵軍守備空虛,無人設防之處,可以從此薄弱處奮力突圍而出。突圍時將士們手持黑旗,各拿器械,口中銜枚以禁喧嘩,乘著夜色開始行動。派遣勇猛有力、敏捷善跑、樂於冒險犯難的將士擔任先鋒,平毀營壘為全軍開道;又選精兵帶著強弩作為伏兵埋伏在大部隊的後麵;老弱士卒和車騎在中間行進。部署完畢後沉著徐行,謹慎從事不要驚慌。用武衝扶胥的戰車在前後掩護,用武翼大櫓的戰車在左右掩護。敵軍如被驚動,派譴具勇猛之力的敢死將士迅速發起衝擊,將隊伍向前推進,老弱士卒和車騎緊隨其後。強弩精兵埋伏在暗處,審慎觀查並等候敵人前來追擊我軍,埋伏的精兵在我軍後方疾速襲擊敵人,大量使用火光、鼓聲,製造人數眾多的假象亂敵耳目,使敵軍覺得我軍仿佛是從地下冒出,從天上降下,三軍奮勇戰鬥,誰也無法抵禦。”

  武王問:“如果我軍前麵是大河、寬塹、深坑的阻礙,我軍想要逾越而過,但卻沒有準備船隻。敵人又屯兵築壘,阻止我軍前行,堵塞我軍退路,敵哨又戒備森嚴,險塞盡被敵軍把守。敵人的戰車騎兵攔截我軍前麵的部隊,勇猛之士攻擊我軍後麵的部隊,此嚴重局麵我軍應該怎麽應對?”

  太公答道:“凡是大河、寬塹、深溝之地,敵人一般不會設防。偶爾可能設防,兵力一定不多。這樣的情況,就可以用飛江、轉關和天潢等工具將我軍渡過去。勇敢的武士依照命令所指,衝鋒敵軍切斷其陣型,雙方皆以死相拚。先焚毀我軍的輜重,燒掉我軍的糧草,明確告訴全軍將士,奮勇作戰才能生存,畏縮怯戰隻能死亡。一旦突出重圍,命令我軍緊跟前鋒的後續部隊點燃煙火為信號,派出哨兵去遠地偵查,我軍必需依憑叢林、墳墓和險阻等險要地形為行軍路線,這樣,敵軍的戰車和騎兵則必然不敢長驅遠追。因我軍以煙火為號,引導先行突圍的部隊至有火的地方集結,從而組成四武衝陣。這樣,我三軍將士個個精銳、勇猛戰鬥,誰也無法阻擋得住!”

  武王說:“好啊!”

虎韜 軍略第三十五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遇深溪大穀險阻之水,吾三軍未得畢濟,而天暴雨,流水大至。後不得屬於前,無舟梁之備,又無水草之資。吾欲畢濟,使三軍不稽留,為之奈何?”

  太公曰:“凡帥師將眾,慮不先設,器械不備,教不精良,士卒不習,若此,不可以為王者之兵也。凡三軍有大事,莫不習用器械。攻城圍邑,則有轒轀、臨衝;視城中,則有雲梯、飛樓;三軍行止,則有武衝、大櫓,前後拒守;絕道遮街,則有材士強弩衛其兩旁;設營壘,則有天羅、武落、行馬、蒺藜;晝則登雲梯遠望,立五色旌旗;夜則設雲火萬炬,擊雷鼓,振鼙鐸,吹鳴笳;越溝塹,則有飛橋、轉關、轆轤、鉏鋙;濟大水,則有天橫、飛江;逆波上流,則有浮海、絕江。三軍用備,主將何憂?”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統率軍隊深入諸侯國境內,遇到深溪大穀中勢險水急的河流,我三軍部隊尚未完全渡過,而這時天又突降暴雨,流水奔集河水大漲。我軍被大水橫截,後麵的部隊無法跟上先頭的部隊,而且即沒有船隻和架橋器械,又沒有治水用的草捆物資。我想使三軍全部順利的渡過而不被滯留,應該怎麽辦?”

  太公答道:“大凡統率軍隊率領部眾,如果事先對可能遇到的困難不做周密謀劃,對軍用器械不配備精良,平時的訓練不切實可用,士卒不能熟練掌握該具備的技能,若是這樣,這支軍部就不是完成大業的部隊。凡是軍隊準備采取重大的軍事行動,沒有不訓練士兵熟練使用各種器械的。如果圖謀攻城圍邑,就用轒轀、臨車、衝車這樣的攻城戰車;觀察城內的動靜情況,則用雲梯和飛樓;部隊行動的行止,就用武衝、大櫓的戰車在前後護衛;遇到斷絕的道路、有遮障的十字路口,就派精銳的勇士手持強弩在部隊兩旁護衛;宿營築壘,就用天羅、武落、行馬、蒺藜等防禦設施;白天要派人登上雲梯瞭望,三軍樹立五色旌旗;夜間點燃眾多衝天火炬,不時的擊響雷鼓、敲動鼙鼓、搖動大鐸、吹響鳴笳;跨越深溝天塹,就用飛橋、轉關、轆轤、鉏鋙等器械;橫渡江河,就用天潢、飛江等器械;逆流而上,就用浮海、絕江等器械。三軍所需的這些器械如果裝備齊全,主將還有什麽可憂慮的呢?”

虎韜 臨境第三十六

  武王問太公曰:“吾與敵人臨境相拒,彼可以來,我可以往,陣皆堅固,莫敢先舉。我欲往而襲之,彼亦可以來,爲之奈何?”

  太公曰:“分兵三處。令我前軍,深溝增壘而無出,列旌旗,擊鼙鼓,完爲守備。令我後軍,多積糧食,無使敵人知我意。發我銳士潛襲其中,擊其不意,攻其無備。敵人不知我情,則知我來矣。”

  武王曰:“敵人知我之情、通我之機,動則得我事,其銳士伏於深草,要我隘路,擊我便處,爲之奈何?”

  太公曰:“令我前軍,日出挑戰,以勞其意。令我老弱,曳柴揚塵,鼓呼而往來,或出其左,或出其右,去敵無過百步,其將必勞,其卒必駭。如此,則敵人不敢來,吾往者不止,或襲其內,或擊其外,三軍疾戰,敵人必敗。”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我軍與敵軍在國境線上相互對峙,敵人可以前來攻我,我也可以前去攻敵,兩軍的陣地都十分堅固,雙方都不敢輕舉妄動。我軍想去襲擊敵軍,但敵軍也可來襲擊我軍,這種情況應該怎麽辦?”

  太公答道:“遇到這種情況,可把部隊分為前軍、後軍和勇銳突擊部隊三個部分。命令前軍掘挖深溝、塹高壁壘,但不要出戰,布列旌旗,敲擊鼙鼓,作好守備達至無懈可擊。命令後軍積貯糧食,不要使敵人覺知我軍想要作戰的意圖。然後,命令精銳突擊部隊秘密偷襲敵軍要害部位,襲擊敵軍於意想不到,攻打敵軍於毫無準備。這時敵軍不知道我軍的戰略部署等情況,隻知道我軍的到來而已。”

  武王問道:“如果敵軍己偵知我軍情況,明了了我軍的機謀,我軍一有行動,敵軍就得到情報,事先派出其精銳部隊埋伏在深草叢中,在我軍必經的狹窄險隘的路上攔截襲擊,占據有利的地形攻擊我軍,這種情況下我軍該怎麽辦?”

  太公答道:“命令我軍前軍,每天日出時便開始挑戰,以疲憊懈怠敵人的鬥誌。命令我軍的老弱士卒,拖著柴把揚起塵土,擊鼓呐喊往來不停,有時在敵軍左方出現,有時在敵軍右方出現,距離敵軍不超過百步,敵軍不斷受到騷擾迷惑,其將領必定疲於應付,其士卒必定驚惶恐懼。這樣,敵人就不敢前來進攻,而我軍則反複不停地進行襲擊騷擾,或者襲擊其內部,或者攻擊其外部,三軍再迅速地投入戰鬥,敵軍必定會失敗。”

虎韜 動靜第三十七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與敵之軍相當,兩敶相望,眾寡強弱相等,未敢先擧。吾欲令敵人將帥恐懼,士卒心傷,行敶不固,後敶欲走,前敶數顧。鼓譟而乘之,敵人遂走,爲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發我兵,去寇十裏而伏其兩旁,車騎百裏而越其前後,多其旌旗,益其金鼓。戰合,鼓譟而俱起,敵將必恐,其軍驚駭,眾寡不相救,貴賤不相待,敵人必敗。”

  武王曰:“敵之地勢,不可以伏其兩旁,車騎又無以越其前後,敵知我慮,先施其備,吾士卒心傷,將帥恐懼,戰則不勝,爲之奈何?”

  太公曰:“誠哉!王之問也。如此者,先戰五日,發我遠候,往視其動靜,審候其來,設伏而待之。必於死地,與敵相避,遠我旌旗,疏我行敶,必奔其前,與敵相當。戰合而走,擊金而止,三裏而還,伏兵乃起,或陷其兩旁,或擊其前後,三軍疾戰,敵人必走。”

  武王曰:“善哉!”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領兵深入諸侯國境內,我軍實力與敵軍實力相當,敵我兩軍相互觀望,雙方兵力的多少強弱都勢均力敵,誰也不敢率先發起進攻。我想使敵軍將帥心中恐懼,士卒滿懷憂傷,部隊士氣低落,陣型隊列不能穩固,後陣的士兵企圖逃跑,前陣的士兵頻頻後顧。此時我軍擊鼓呼叫,壯大聲勢乘機攻打,使得敵軍潰敗逃走。怎麽能做到這樣呢?”

  太公答道:“要做到這樣,先派遣一支步兵,在距離敵軍十裏遠的地方埋伏在道路的兩旁;又派戰車和騎兵埋伏在距離敵軍百裏的地方,來回運動,忽而在敵軍之前,忽而在敵軍之後,軍中多懸掛旌旗,多增設金鼓。敵軍出而應戰,金鼓齊鳴打殺呐喊之聲與我軍伏兵車騎共起於四麵發起進攻,敵軍將帥必定驚惶失措,士兵必定恐慌畏懼,各部隊無論人數多少都不能互相救援,軍中官兵無論身份貴賤都隻顧自己奔逃而不能互相照應,敵軍必敗無疑。”

  武王問道:“敵軍所處的地勢,使我軍不能在敵軍的兩旁布置埋伏,我軍戰車和騎兵也無法迂回到敵軍的前後去進行騷擾,敵人知道了我軍的意圖,提前做好了防範的準備,我軍士兵憂傷疑慮,將帥心懷恐懼,如果與敵軍交戰則無法取勝。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麽辦?”

  太公答道:“多麽真實啊!君王所問的問題。遇到這種情況,在交戰前五天,先派人去遠方偵察,前去窺探敵軍的動靜,準確掌握了敵軍來攻的情報,就布置好埋伏等待敵軍的進犯。我軍一定要在險阻死絕之地,避免與敵軍狹路相遇。此時我軍務必要把旌旗疏開,並將軍陣之間的距離拉大,我軍隊伍必須快速跑至敵人陣前,與敵軍旗鼓相當的對峙應戰,在與敵軍短暫交鋒後便快速敗走,並且鳴金收兵,誘敵至我敗走三裏之處轉身還擊,埋伏好的部隊也四起而應戰,或者攻陷敵軍的兩翼,或者攻擊敵軍的前後,三軍疾速奮力作戰,敵軍必定逃走。”    

  武王說:“說得好啊!”

虎韜 金鼓第三十八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與敵相當,而天大寒甚暑,日夜霖雨,旬日不止,溝壘悉壞,隘塞不守,斥堠懈怠,士卒不戒,敵人夜來,三軍無備,上下惑亂,爲之奈何?”

  太公曰:“凡三軍以戒爲固,以怠爲敗。令我壘上,誰何不絕,人執旌旗,外內相望,以號相命,勿令乏音,而皆外向。三千人爲一屯,誡而約之,各慎其處。敵人若來,視我軍之警戒,至而必還。力盡氣怠,發我鋭士,隨而擊之。”

  武王曰:“敵人知我隨之,而伏其鋭士,佯北不止,遇伏而還,或擊我前,或擊我後,或薄我壘,吾三軍大恐,擾亂失次,離其處所,爲之奈何?”

  太公曰:“分爲三隊,隨而追之,勿越其伏。三軍俱至,或擊其前後,或陷其兩旁,明號審令,疾擊而前,敵人必敗。”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率軍深入諸侯國境內,敵我雙方軍力相當,而天氣或者是嚴寒或者是酷暑,或者是日以續夜的連綿大雨,一連十天都不能停止。防禦用的溝塹營壘已全部崩塌毀壞,險阻的路口要隘都無法防守,派出的偵察哨兵精神不振懈怠失職,士兵喪失了應有的戒備,此時敵人乘夜前來襲擊,三軍毫無準備,上下官兵疑懼混亂,出現這種情況應該怎麽辦?”

  太公答道:“所有軍隊都是因嚴密的警戒才能堅不可摧,都是因防禦的懈怠而導致失敗。用來提高警戒的口令在營壘上口口相傳,任何人不能用任何理由使它停止,人人手持旌旗,軍營內外以旌旗相互聯絡,以口令相互傳達命令,不要使金鼓之聲斷絕,士卒一致麵向敵方保持警戒。我軍以三千人編為一個屯,並以此為單位嚴加警誡和約束,各處皆審慎守備。如果敵軍前來進犯,看到我軍戒備森嚴,即使到達也必定撤回。敵軍來而複返必定誌氣懈怠,此時派遣我軍精銳部隊,緊隨其後攻擊敵軍。”

  武王問:“敵人知道了我軍要尾隨而來,就埋伏好了精銳部隊,然後假裝退卻也不停止,當我軍進入伏擊圈時便反身折回對我軍進行圍擊,或者攻擊我軍前部,或者襲擊我軍後部,或者直逼我軍營壘,我三軍大為驚恐,互相驚擾亂作一團以致失去了各自的次序行列,脫離了各自所處的崗位。這可怎麽辦?”

  太公答道:“把我軍分為三隊,相續出動追擊後退的敵軍,不要進入敵人設置了埋伏的地帶。我軍在未達敵軍埋伏之前三支部隊已同時追上敵軍,此時我軍或者攻擊敵軍前後兩頭,或者襲擊敵軍兩翼,嚴明號令,迅猛進攻,敵人必敗無疑。”

虎韜 絕道第三十九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與敵相守,敵人絕我糧道,又越我前後。吾欲戰則不可勝,欲守則不可久,爲之奈何?”

  太公曰:“凡深入敵人之地,必察地之形勢,務求便利,依山林險阻,水泉林木,而爲之固,謹守關梁,又知城邑、丘墓地形之利。如是,則我軍堅固,敵人不能絕我糧道,又不能越我前後。”

  武王曰:“吾三軍過大林廣澤平易之地,吾候望誤失,卒與敵人相薄,以戰則不勝,以守則不固,敵人翼我兩旁,越我前後,三軍大恐,爲之奈何?”

  太公曰:“凡帥師之灋,當先發遠候,去敵二十裏,審知敵人之所在。地勢不利則以武衝爲壘而前,又置兩踵軍於後,遠者百裏,近者五十裏,即有警急,前後相知。吾三軍常完堅,必無毀傷。”

  武王曰:“善哉!”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領兵深入諸侯國境內,與敵軍對壘相持不下,敵人截斷了我軍的糧道,並迂回到我軍的前後來回驚擾。我軍想交戰但不能取得勝利,我軍想據守又不能持久。這該怎麽辦?“

  太公答道:“凡是領兵深入敵人的國土,必須察明地理形勢,務必占據並控製對我方有利的地形。依靠山勢叢林險道阻礙,江水泉河森林樹叢,要以此為屏障使駐軍防守堅固,謹慎嚴密護守關隘橋梁,保證我軍後路的暢通,又要了知掌握周圍城邑、丘陵、墓地等地形,充分利用占領優勢。這樣,我軍防守就能穩固,敵人既不能斷絕我軍的運糧道路,也不能在我軍前後來回騷擾,構成威脅。”

  武王問:“我軍通過大森林、寬闊的水澤及廣大平坦的地區時,士卒與敵人相遇逼近,與敵軍交戰則不能取勝,采取防守又無堅固陣地,這時敵軍已包圍了我軍的兩側,迂回到我軍前後準備夾擊,我三軍大為驚恐。此時應該怎麽辦?”

  太公答道:“凡是統軍作戰都應遵循最基本的法則,應當首先派出偵察人員到遠方收集情報,在距離敵人二十裏時,就要詳細了解敵人所在的位置。如果地形對我軍行動不利,就用武衝戰車結成營壘向前推進,同時部署兩支殿後部隊尾隨跟進,先頭部隊與殿後部隊相隔的距離,遠的為一百裏,近的為五十裏。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則能做到首尾相顧、前後相救。我三軍如果能恒久保持完善而堅固的部署,就一定不會遭受傷亡和失敗。”

  武王說:“好啊!”

虎韜 略地第四十

  武王問太公曰:“戰勝深入,略其地,有大城不可下,其別軍守險與我相拒,我欲攻城圍邑,恐其別軍卒至而薄我,中外相合,擊我表裏,三軍大亂,上下恐駭。爲之奈何?”

  太公曰:“凡攻城圍邑,車騎必遠,屯衛警戒,阻其內外。中人絕糧,外不得輸。城人恐怖,其將必降。”

  武王曰:“中人絕糧,外不得輸,陰為約誓,相與密謀,夜出。窮寇死戰,其車騎鋭士,或衝我內,或擊我外,士卒迷惑,三軍敗亂,爲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當分為三軍,謹視地形而處。審知敵人別軍所在,及其大城別堡,爲之置遺缺之道,以利其心,謹備勿失。敵人恐懼,不入山林,卽歸大邑,走其別軍,車騎遠要其前,勿令遺脫。中人以爲先出者得其徑道,其練卒材士必出,其老弱獨在。車騎深入長驅,敵人之軍必莫敢出。慎勿與戰,絕其糧道,圍而守之,必久其日。無燔人積聚,無毀人宮室,塚樹社叢勿伐,降者勿殺,得軍勿戮。示之以仁義,施之以厚德。令其士民曰:罪在一人。如此,則天下和服。”

  武王曰:“善哉!”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我軍戰勝敵軍乘勝深入,奪取敵國土地,但敵國的大城池難以攻克,而且另有一支部隊固守險要之地與我軍對峙,相持不下。我軍想要圍攻城池,又害怕這支部隊突然向我軍逼近發起進攻,與城內敵軍裏應外合,襲擊我軍攻與守互為表裏的部隊,使我三軍大亂,官兵恐懼驚駭。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麽辦?”

  太公答道:“凡是攻城圍邑,必須派遣戰車、騎兵在離城較遠的地方,扼守要道,封鎖警戒,斷絕城內與外界的聯係。被困在城中的敵軍糧草斷絕,外麵的糧草又無法送入。城內軍民人人恐慌,守城的敵將必然投降。”

  武王問:“城中的糧草斷絕,外麵的物資無法輸入,敵軍暗地與我軍將士約好誓言,相互秘密謀劃,乘著夜色發動襲擊。進犯我軍的敵寇必定拚死一戰,敵軍的戰車、騎兵、精銳戰士一起行動,或者衝入我軍陣營,或者攻擊我軍外側,我軍士卒驚慌迷惑,三軍失敗亂作一團。出現這種情況,應該怎麽辦?”

  太公答道:“遇到這種情況,應把我軍分為三部分,周密審慎地觀察地形,選擇有利的地點分別駐紮。詳細查明敵軍其它部隊所在的位置,以及另外的大城池和軍事據點的方位狀況,故意給被圍困的敵軍留出一條通道,以利誘城內敵軍使其生起外逃之心,此計謀必須周密完備,要做到萬無一失。首先逃出的敵軍驚慌恐懼,不是逃入山林,就是撤往另一城邑,或者投靠其它的部隊。這時我軍的車騎精銳在遠處等待逃跑的敵軍並準備攔截,切勿讓敵軍這股突圍的先頭部隊漏網逃脫。守城敵軍誤以為其先頭部隊已突圍成功,打通了撤退的通道,精銳士卒及有才能的士將必定會繼續出城外逃,城內隻剩下些老弱殘兵獨守空城。此時我軍戰騎部隊長驅直入,兵臨城下,敵軍必定不敢出城迎戰。我軍千萬不要發動攻勢與其交戰,隻需斷絕敵軍的糧道,圍困固守敵城,必須要多守些時日。不能焚燒民眾的財務積聚,不能毀壞民眾的院落房屋,宗室的祖墳以及旁邊的古木大樹不能破壞砍伐,投降的士兵不能殺戮,被俘的士兵不能虐待。對敵國民眾示現出仁慈與大義,對敵城人民施予深厚的恩德,並向敵國軍民鄭重宣布:有罪的隻是無道的君主一人。這樣,天下之人都會和順歸服。”

  武王說:“您講得太好了!”

虎韜 火戰第四十一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遇深草蓊穢,周吾軍前後左右,三軍行數百裏,人馬疲倦休止。敵人因天燥疾風之利,燔吾上風,車騎鋭士堅伏吾後。三軍恐怖,散亂而走,爲之奈何?”

  太公曰:“若此者,則以雲梯、飛樓遠望左右,謹察前後。見火起,卽燔吾前而廣延之,又燔吾後。敵人苟至,則引軍而卻,按黑地而堅處。敵人之來,猶在吾後,見火起必遠走。吾按黑地而處,強弩材士衛吾左右,又燔吾前後。若此,則敵人不能害我。”

  武王曰:“敵人燔吾左右,又燔吾前後,煙覆吾軍,其大兵按黑地而起,爲之奈何?”

  太公曰:“若此者,爲四武衝陣,強弩翼吾左右,其灋無勝亦無負。”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領兵深入諸侯國境內,遇到茂密的草叢樹木,圍繞在我軍的前後左右,我軍已連續行軍數百裏,人困馬乏疲憊不堪,必須宿營休息。敵人憑借天氣幹燥和大風的便利,在我軍上風口縱火點燃草叢,又派戰車、騎兵、精銳的步兵堅固緊密的埋伏在我軍後退的路上。我三軍驚恐畏怖,混亂中四處奔逃,這該怎麽辦?”

  太公答道:“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我軍應在宿營地豎起雲梯、飛樓,登高瞭望四方,緊密觀察前後左右的情況。發現火起,立即點燃我軍陣營前方的野草使之蔓延,又點燃我軍陣營後方的野草清理出一條防火帶。敵軍如果來進攻,我軍就撤到這塊燒淨草木的黑地上列陣以待。如果我軍後方有伏兵前來,他們處在我軍下風,看到火起,必定遠遠地退走。我軍以牢固地陣型據守在黑地,用強弩和銳猛的戰士守護左右兩翼,又繼續放火燒掉我軍前後的野草。這樣,敵人就不能以火攻加害於我。”

  武王問:“敵軍在我軍左右縱火,又在我軍前後縱火,我軍被濃煙覆蓋,敵人的大軍已搶先占據了黑地並向我軍發起了進攻,這該怎麽辦?”

  太公答道:“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我軍結成四武衝陣的戰鬥隊形,以強弩掩護左右兩翼。這種辦法雖然無法取勝,但也不至於失敗。”

虎韜 壘虛第四十二

  武王問太公曰:“何以知敵壘之虛實、自來自去?”

  太公曰:“將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登高下望,以觀敵之變動;望其壘,則知其虛實;望其士卒,則知其來去。”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聴其鼓無音,鐸無聲,望其壘上多飛鳥而不驚,上無氛氣,必知敵詐而爲偶人也。敵人卒去不遠,未定而復反者,彼用其士卒太疾也。太疾則前後不相次,其行敶必亂。如此者,急出兵擊之,以少擊眾,則必敗矣。”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怎樣才能知道敵人營壘的虛實和敵軍進攻、撤退、來去調動的情況?”

  太公答道:“將帥必須要上知天道的變化規律,下知地利的險易優劣,中知人心細微的變化。登臨高處向下觀望,就能看到敵軍陣營內的動靜變化;眺望敵軍的營壘,就可知道其內部的虛實;觀察敵軍士兵的動態,就能知道敵軍是要進攻還是要撤退。”

  武王問:“憑借怎樣的跡象可以知道這些呢?”

  太公答道:“細聽敵軍陣營既無鼓聲,又無鐸聲,遠望敵軍陣營上有許多飛鳥自由飛翔毫不驚恐,空中也沒有飛揚的塵土以及部隊屯聚時的雲氣,憑借這些就可斷定敵人在用假象迷惑我軍,此時營壘已空,用的隻是些稻草紮成的假人。敵軍的士卒從營中撤出尚未走遠,部隊尚未安定停留就不斷有返回的,這表明敵軍主將在極其匆忙的情況下命令士兵行動。行動過於匆忙,隊伍前後就失去了秩序,秩序顛倒則行軍的陣列就必然混亂。看到這種跡象,應該迅速出兵攻打,即使以少擊眾,敵軍也必會失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