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真正丹道理法及工程次第闡真

(2024-01-04 07:39:40) 下一個

丹道學問至今有五、六千年曆史。丹道修煉之學的創立,反映了我中華民族不屈不饒,征服自然,維護生命尊嚴的偉大精神。五千年的曆史長河中,無數大德大智、高真大隱賢哲聖者不計名利,不計得失,為征服自然;探索生命真諦付出了一生的精力。這一切奮鬥之目的也隻是為了我們人類能生活得更加美好,使我們人類不被天地自然所控製與擺弄。

   丹道乃實人、實物、實證之事,丹道決非唯心之說,決非迷信,更不搞偶像崇拜,不信仰與崇拜“神權”。丹道修煉注重自我生命的存在與價值,乃是一種獨立自主之精神支撐著修煉者。求神拜佛,祈求神靈大師保佑護持,乃是放棄自我之個體,依賴他物的一種消極逃避的人生態度。對此,丹道修煉者更是極端反感與厭惡。“人定勝天”、“我命由我不由天”才是修煉者的奮鬥理念與人生觀。

   丹道修煉是以自我生命體為實驗品,並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上,以期完善我這個有缺陷的肉體生命與人生,希望能達到與完滿無缺的“天道”想融、相生。故此又可以說,修煉者若無決大之毅力與實踐精神,以及不計成敗得失的忘我精神,是絕難全部成功的。故此,也可以說丹道學就是我們中華民族與大自然作鬥爭,並改造自然,完美人生的終極學問,其中積極向上的偉大奮鬥創造精神,更有甚於現代科學家們對於現代科學的汲汲追求。

   若有人說,丹道修煉之學根本就是虛假和不切實際的,並列現代科技理論以解釋之。愚以為,現代科技僅有數百年曆史,而丹道科學已有五、六千年曆史。現代科技之發達以及她所帶給我們的便利是舉世公認,無容置疑的,但是並沒有達到萬能之地步。現代科技並非達到能解釋天地宇宙間一切是非真相、真理奧義的地步。現代科技仍在自我完善與進步,孰或不能與丹道不謀而合乎?因為他們所奮鬥的目標是一致的,皆是使人類由必然王國向自然王國飛越。

   世上隻要有其事,必有其理,因未有者,在於我們學識不足;世上有其理者,當有其事,所以無者,在於我們經驗不夠,科學之所以稱為科學而不名迷信,就在於不斷的自我否認與完善。

   從某一種意義上說,現代科技是人類對困難的一種變相逃避,一種變相消極。因此,曾有人戲稱現代發明創造是懶人的結果。比如:一段遙遠且崎嶇的路途,以至於是我們這個肉體生命用雙腳是難以完成跋涉任務的,於是我們動腦子,發明創造出代步工具如:馬車、自行車,繼而飛機等,以此輔助工具代替人類完成跋涉目的,如是形成了人對機械的依賴,人反成了機械的奴隸,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的尊嚴已經喪失。

   但是丹道科學並非如此,而是迎難而上,想辦法完善,完美自我之心靈以及肉體功能,使空間距離以至時間之箭皆不能成為我之障礙,不須借助外物,以期達到相同之結果。

   現代科技是以外物作為實驗對象,丹道科學乃是以自我作為實驗對象。因此現代科技可以一代一代完善,一代一代的發展,能保持其連續性。如果前人發明了某種機器,後人可以在此前人的成功基礎上完善發展,因此,現代科技之優點顯而易見,可以說是一種接力賽。而丹道科學則不然,如果前賢從頭開始,一步步驗證,直至成功,並將其方法與詳細過程記錄下來,而後人也隻能憑籍此方法,但必定仍得從最初步開始,來實現自我之升華,再後來者,亦複如此。可以說,丹道科學是一種個人獨立賽。因此,丹道科學雖有五、六千年曆史,但幾乎仍停留在開始之階段,隻留有一大堆前賢高真大隱對此方麵研究的大量文獻而已。

   正因上述之原因,現代科技逐漸占住了主導地位,凡是才能,學識與聰慧的人才絕大多數都投入到了現代科技的研究中,並不斷推動其進步,而丹道科學,少有人問津,正因為如此,使丹道科學日益為人不識。現代科技已被人共認。凡研究現代科技者,即使終其一生亦未能攻克某一難關,但也會贏得絕大多數人的尊敬。可是,對丹道研究者,如能成功,固然能引起世人的廣泛關注與崇敬以至盲目神化,如:魏伯陽、張紫陽、呂純陽、張三豐、全真七子等,但也有終其一生,因條件不具備而未能成功者,此輩先賢又莫不默默無聞,不但未能得到人們給予其應有的尊敬,反而受到不斷的擊評和嘲諷。因此說,研究實證丹道,非是有超凡之見識、超凡之毅力,圓融靈活應世之才幹與不計名利得失,功過是非的大丈夫,大英雄,大豪傑而不可為。

   由上諸多原因,使丹道學問塵封以久,使丹道科學之研究斷代已久。現正值國泰民安,科技昌明之時代,重整丹道科學已正當其時,也刻不容緩也。若使此學問消沒,我們愧對五、六千年來的曆代先祖,也愧對後之來者。

   基於上述原因,愚等特將天元丹法,畢生所得,凡可泄露者皆露於《中國真正丹道理法及工程次第闡真》與《丹道指南》兩書中,二書相互闡釋,相互補充,前者對於天元丹法之修煉、功法以及曆代所傳心法口訣,並附內景真機,細微火候,驗證標準等莫不真實的披露在諸同好麵前。《丹道指南》乃是對前書的解讀,並設有丹道實修問答,以及女丹功法等內容,同時此書又通過縱向之比較,試圖將天元丹法之理法清晰無誤的完整再現在讀者麵前,庶幾,使諸同好修行有路,驗證有據,前進有階也,縱或不能實證超凡入聖之功,但對消除疾病,修養身心,解除因生活緊張所帶來的心理壓力,並完滿人生,亦是綽綽有餘。祖師曰:“人身難得今已得,大道難明今已明,此身不向眾生度,更向何處度此身。”愚願與諸君共勉!

 

第一篇 理篇

   我鴻蒙一派,直授於太上道祖,乃先天自然大道,貫通天、地、人三元丹法,為性命雙修之學,故學人學此法之前,必需明理,方不至入魔道。

  

第一節 道說鴻蒙

   本門丹經雲:“時空一體,性命無二,鴻蒙化氣,觀化無究,心物始成”,何謂“鴻蒙”?萬物天地,宇宙未生之前,稱之為“鴻蒙”。無形、無相、無動亦無靜。或曰:“混沌無極”。應之於人身心,則曰:“清淨之時”,此刻氣候氤氳陰陽流轉,皆未成形,待此“氤氳”運釀至一定“時機”,火候滿足則鴻蒙化氣,恍惚杳冥之中產生一“信”,謂之先天鴻蒙一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萬物出矣,性命出也,鴻蒙之刻,萬物一體,人天合一。仙家丹道修煉,乃來源於我國古老偉大之天人合一思想,整個丹道修煉即是仿照宇宙產生之過程而修行,所謂鴻蒙化氣,觀化無窮也。

性命與觀化

性者,吾人靈覺之觀也;命者,吾人生機之氣化。本門以觀化立門,對觀、化二字有特別之解,何謂觀?一為有識之觀,為識神用事;二為真觀,仿佛千百萬億之燈同照一室,無影無形乃至無相,一體同照,不分彼此,此觀乃鴻蒙中初現,故稱之為先天真覺、元神,其體寂然不動,其用則感而邃通,又稱無中妙有,吾人之真性,不神之神。此元神雖說有層次之分,但也隻不過是“用”與“通”之不同而已,其體則一也,丹道修煉之最終目的,隻是將此“靈覺元神”放入陰陽造化爐中,造化烹煉至極精純之地步,最後合於天地宇宙本體之“元神”,而修成永劫不死之元神,所謂“天地壞時,這個不壞也”。何謂“化”,有兩層含義,一為氣也、意也,一為虛無、無形,所謂“一”也。丹經有雲:“存神達化”之化即為虛無無我之意。觀者,我之神,為觀察者,化者,彼之神,為被察者,人類之所有文化科技思想......之發展和創生,皆來源於一覺一觀。有化,定具相應之觀,有觀定具相應之化,二者不可割裂,易曰“遂感而通”,於是“化”乃出也,化即觀,觀即化,觀化合一,始入鴻蒙,能無觀,即無我,能無化,即忘氣。忘我以養虛,忘氣以養神。鴻蒙內丹總訣雲“觀化一體,因果互變,生生不已,綿綿矣,細細矣,泛泛矣,觀化無窮,用之不盡,觀化合一,無觀無化,無物無我。合歸虛無,歸於先天至道--鴻蒙一炁,其道乃成”。

鴻蒙一炁淺釋

   鴻蒙一炁者,非物質,非能量,非有,非無,非心,不可以以精粗論,亦不可以以大小論,不但凡眼不能見之,即道眼亦不可見之,行者需於天人合一,物我兩忘之中“求”之。《悟真篇》雲:“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用現代語言勉強描述為,產生宇宙萬物,並維持之的一種無形“能力”。但鴻蒙一炁,雖說不可見,並不是說不可知。鴻蒙一炁雖說無可捉摸,但其用至大無剛,至微至柔,其“真用”一出,則露出“真象”,我們據此真象,自然知之,而產生所謂鴻蒙一炁之說,故道經有雲:“恍恍惚惚,其中有象,其中有情,其情甚真。”丹經有雲:“玄關火發”。此即對鴻蒙一炁之“真用‘的勉強語言描述,而實不可完全說明之。故本門有雲:“鴻蒙一氣自虛無生”此虛無者,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神氣完全合一之時,非死寂頑空、枯木頑石之“靜態”也。鴻蒙一氣故又稱之先天一氣。

先天與後天

   何謂先天,此有三層含義:一是指宇宙萬物產生之前為“何”?二是指父母未生我之前,其中又有層次可分,(一)為胎兒在母腹之時期,(二)指父母交合之初始,(三)指陰與陽轉變與過渡之中和點,如白天與黑夜之交界處,極動與靜之交界過渡點,生與死之中和點。故丹經雲:“物物各具一太極”,“太極有時候,有真種”,時候之意即是“真種”,有此太極之中和,萬物才能生發,中和之中更有“真種”,否則,萬物何以創生?故本門有雲:“事事有虛無一刻,時時有先天一點”,有中含有真無,無中自生妙有,道無所不在,三層之含義,實一以貫之,中和之態,即先天,人之先天更應於天地之先天,人身乃一小宇宙也。

   所謂後天,指一切有形有象,有質之事物和東西以及層次境界,於丹道說來,最初後天指外呼吸,思慮之神、交感之精。到高層,人身一切內外形相之運化皆為後天,其實,修至一定層次,行者定能明白,所謂先天與後天之說法皆為相對之言,唯是有為無為之區別而已,無為者先天,有為者後天。丹經又雲:“先天不得後天,無以招攝;後天不得先天,無以變化”。無後天陰陽之交和則無法“采取”先天一氣,在父精與母血交合之時刻,必入虛無,則先天一氣自歸其中,如後天父母壯者而交合又得其時,則子女亦先天充足,打個比方,嬰兒雖先天充足,但後天沒成人強大,所以抵抗力弱,力氣小,故必須補充後天營養和後天教養,而漸使其先天之能力全部顯象,如力氣增長,身高增長,智慧增加,否則,不補充營養,不吃不喝,則先天無以顯其變化待死而已,反過來,如無嬰兒之先天遺傳和先天無形生炁,則後天無所依托,故常有嬰兒早死,兒童夭折,未老先衰之事發生,此先天不足,無論如何補充後天,皆毫無用處,反促其速死。丹經有雲:“若將有形成變化,細酒羔羊亦上升”。隻有補充先天無形之生氣,才是根本。我中華丹道,最偉大之處就在於補充先天。

   於層次來說,無緣因,無條件的自虛無中而生,曰先天,故不落因果,先天而天不敢違也。丹經雲:“不憶過去,不思未來,不擬現在,三心皆無”,無為而為,佛經有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皆對先天及如何進入先天而說之。有中生有,思憶存想而得,有為而為,落於因果,稱之為後天,故為天命所製,天生之必天殺之,有生有死,有命有運,是宿命的。

   果真窮究至無上之根源,先天即後天,後天即無天。先天後天,言語道斷,心行滅處(另,先天後天於丹道另有特別意義)。

 

第二節 動靜之說

   動分陽動與陰動,由中和趨於生長的運化稱之為陽動,有放射發散之意。由中和向衰敗及死亡,歸入於寂靜的動,稱之為陰動,有收縮之意。靜也分陽靜與陰靜,一為覺照合一之靜,一為頑空,死寂之靜。動若無靜主入其中而製之,則其動變大,成為亢陽,不可收拾,最終走向死亡。而靜若無動包之,則無以暢通和順,而其神不清明,必入昏沉,成為濁陰,大事壞矣。故丹經有雲:“以鉛製汞,以息運神”。丹道修煉必須動靜相得、相宜。況絕大多數人,皆是動特多,而靜少之又少,其神紛芸變動,未能定止,日夜操勞,無而了時,一時之內,念起念滅,心隨物轉,本我已迷。故吾人之神,日為外物所奪,神去,氣亦隨處,神氣日耗,趨於死亡。而吾人身體也日日奔波,被物所使,神氣更失,必以靜來製之,故丹道入門之始,必以靜主之,明白靜之含義,靜者在於“安”,在於“無念”,在於“休息”,靜功之道,即是告訴人們最佳休息方法而掌握之,“動”用於煉氣,動者在於“和順”,在於“連續而不滯礙”,無一絲間斷,莊子雲:“神無隙,乃成純氣之守”,放入火不焚,入水不溺,刀兵不能害。此為氣長生。又“安”之意在於自然,安於連續之動而無念,所謂一靈獨存是為真神,丹經而雲:“內煉之道,全在於綿綿若存,勿忘勿助”。擻纖埾0 ろ 

   本門認為:“無絕對靜止,也無絕對運動”,任何運化和動機,都必需一“靜止”的背景場所,以此暗暗隱含的無形“靜止”來允許“運化”之存在和成立,此遍一切之處的“靜止”即為大道一體同觀之“覺照”,寂然不動,無形無象,無我之“真觀”也。靜與動本一體,實不可分,由靜才能體現動機、化機、丹道之要,在於靜以得之,無靜、無以察動,無靜無以製動,丹道所有妙處之產生,都來源於一“靜”。隻有“靜”才能做到順其自然,才能主宰命運,因命運本身是一種運動變化也,故修真聖典《陰符經》雲:“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故製之以至靜之道”,丹經有雲:“其靜曰元神,其動曰真意”。

   修煉之士,使此後天紛芸變化之各種識神歸於寂然不動之元神,使後天粗短、急促、間斷之呼吸歸於細長連續無滯之真息,使形體不再奔忙勞累,歸於靜養休息之狀態。如是神亦歸於身,氣亦歸於身,神氣形渾同一體,歸於吾未生之前的“形態”,神氣相抱,不分彼此,化為一氣,於吾之祖氣想吸相連相應,則玄牝立焉,玄關成矣。動靜合一,情性合一,性命合一。

 

第三節 天、地、人三者的關係

   何謂天,渾萬物而為一者曰天;分萬物而為二者曰地;合萬物而為三者曰人。天乃無形之天,地乃有實之地,人乃陰陽相間之人,人本於地而生於天,故人身亦是一小天地,人身之氣候亦同於天地氣候之規律,故《陰符經》有雲:“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天理即地理,人心即天地之心,天機應於人機,人機反於天地之機,人身之真造化,無不合符天地之自然造化,凡人不能直接察之,唯道人知之,天地之冬至,必應於人身之冬至,天地之夏至必應於人身之夏至,凡人後知之,故稱後天,道人先覺之,故曰先天。行者果能修至自然而然之天然層次,則人身內外之精氣之運化規律無不具一定之韻律而與天地氣候真消息相契,合符一定的運行規跡和運化內景。否則,說明煉已不純,心性未清。又如,上半月,人之無形氣機趨於旺盛,此時應上弦月逐漸明朗、圓滿,在此一階段,人之性天也象中天寶月一樣,逐漸明朗、清醒,精神也振奮起來,而下弦月則反之,人之氣機和本性易入混濁和衰減,其中玄妙雖言語難說之,但修行之人自心能覺之,故丹經有雲:“有人問我修行路,遙指天邊月一輪。”煉已精純,性地極其潔淨,就如天上無一絲雲,而一輪明月常懸空中,無形無相之真氣候自得之,不假絲毫作為矣,就怕人“人心不死”,而“道心難生”。又如太陽之周期變化,太陽係之黃道應於人身之黃道,天地將雨未雨,將雷未雷之氳氤氣象亦有合於人身之氤氳氣機,天地有“子”時,人身亦有“子”時,此天人之機的相應,不差毫發,人身一“小天地”也,真能達到天人合一之極則,行者將與天地之情,天地之精神相往來,完全超乎後天凡俗之情,莊子曰:“與天和者,謂之天樂”,最後,悟通天心即人心,人心亦能改變天地,不在五行,不受陰陽支配,更能提契天地,把握陰陽。

 

第四節 清靜總論

   中華丹道雖說異常玄妙而神秘,但總括所有精深內涵,亦不過“恬淡虛無,清靜自然”這八個字而已,無甚奇異所說,行者果能把此八字理解透徹,且行之極細極微處,則還丹易於反掌,可惜大多世人不知此理,以為越奇越玄,則越為上乘法訣,誰知大道至簡至易,杏林真人雲:“其口訣不過半句,驗證不過片響”,大道貴簡,忌煩。《老子》雲:“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悟者自悟,迷者自迷,丹道於迷者欲修欲繁難,對悟者,越煉越易,乃至無法無修,完全的無為。最上乘丹法,簡單圓融,以一貴之,此“一者”、清靜也。天仙口訣有雲“徹始徹終,唯無念”。所謂“火候”之說,其實是針對後天而言,先天本無“火候”,“一意精純”即為火候之真口訣,又有所謂“微細火候”之說乃是針對每個人在不同之時,不同之地等,所現內景之不同設論說,從行者所生“內景”之情形而確定行者之後天中哪一方麵或哪一步未煉至精純,對症下藥,以方治病,治後天之病,使之“清靜”而已。故古仙有雲:“還丹容易,煉已最難”,此“已”即“恬淡虛無,清靜自然”也,行者果得清靜,則下元自無漏失而返還童體,行者果得“虛無”,自然真陽時生,天地之氣時歸身中,不結丹,而丹自結也。能恬淡自入虛無,能時入虛無,“心”自易清靜,心得清靜,自合於自然,功修完全不假入為。

第五節 丹道命功與性功之異同

   丹道之命功在於煉氣,屬有為之法,最後歸於無為自然,雖曰無為,實亦有作,丹經雲:“無為也有功夫在”。性功主於清靜,以養為主,所謂靜能生氣,性功首先需止念,最後忘我,無我歸入“虛無”。命功主“動”,心神、心意必參入“氣之運化”中,先以意隨氣,再以意領氣,最後意即炁,炁即意,性功基本屬於靜功之道,須行者自悟,方可全明,非師能授。命功則必需師傳,否則,恐有大患,命功有極限,真胎息者為命功之極,性功無限,丹經雲:“煉已無限”。

   但是,靜中自有動機,靜到極處,心有大動,況且無靜無以察動,無以製動,命中含有我之真性,煉性之時,即是煉命。煉氣之時,行者必須一心一意,不可有遊絲雜念,故需行者靜功達到精深之地步,方可做到一心一意,所謂:“一靈獨存”,行者煉氣,行氣之時,因曆劫以來所累之各種積習使得出現種種雜精和凡氣等,如果行者性功不精純,則不易分清誰是凡精雜氣,誰是先天真氣,以至認假為真,禍及本命靈根,氣動,而心不動,方才為真功,氣行即神行,純以神行氣,而非意識行焉,此種層次,需行者修行到處,方可明白何謂“神行”。氣動之時,行者心性不安定而飛揚散亂,雜念眾生,則其氣迅速變濁,不可得也。甚或連本帶利一齊為天地所奪。又,命者,代表人的肉體方麵;性者,人的精神方麵,丹經雲:“神依形存”。丹道的任何修煉皆離不開肉身,性無命不存,命無性無主,隻有一具僵屍而已,誰看見頑石死屍能自覺修成而得道者,但是反過來,離開肉身談修煉隻一個無居遊魂,無所憑依,皆為虛妄。隻修性不修命,一則修證無據,二則欲念難伏,降伏欲念沒有把握,隻修命不修性,猶如盲人騎瞎馬,半夜臨深池。從人出生起,人之精神和肉體皆是相連在一起的,在某種程度上相比較而言,是先有命,後才有精神,如嬰兒初生時,是先呼吸(大哭一聲),漸次才有了意識精神,故丹道修煉,對大多數人說,命功重要,命功有限,性功無限,需先做到長生,才能功德圓滿,才能了性,生命有限,急需延我之命,才能了性完滿。如專做性功,性未煉成,命已不存,修行到頭一場空。

   大道不拘於有形無形,物物皆含道性,有即無,無即有。丹道修煉就是將此玄妙無形之“道”修煉成有形“靈感”之丹。所謂“形神俱妙”也。何況,仙貴有形,故需性命雙修,而以命為重要。先做到肉身長久而不壞,方可再談“性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總之丹道命功之極則為胎息,果達真胎息之層次,則後天之命已了,以後隻需入於先天中搜求和體悟即可,到此,全為性功,功修全不假人為,全為天行。

 

第六節 口訣中之口訣--元神與真意

   元神者,吾人之性體,為有中之無,無中妙有。當天地人物未分這時,混混沌沌,無任何憑跡與因緣可尋找,無觀察者,更無被觀察者,動靜俱無,陰陽未分,忽偶感而“動”,自混沌中憑空一驚一跳,而生出一“覺”,此即為先天真覺元神也,此一覺即是天地人物的真主宰。此一“靈覺元神”前無所依,後無所靠,非因緣合和而生,乃無微不透遍一切處,光光淨淨,照耀萬有之本性靈光,道書雲:“神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即此靈覺元神,故丹經又雲:“吾人之性乃虛空一光”。

   我們修丹之士,首要之務必先弄明白此元神真覺,要認得“真”。因此行者必先從杳杳冥冥虛極靜篤之中尋找到我未生以前太虛本體,才不會落入邊見和方所,莊子謂:“無何有之鄉”,再於“虛無”中體悟出那先天真覺元神,由此直覺再來認識那太虛之本體。實際上,也隻有那先天真覺才能“團聚”那“太虛”。此個元神不生不滅,出有入無,吾人本來就有。在何時用何種方法才能體悟到?於至陰之中,恍惚之時,此刻行者無任何知覺,在混沌無覺中,忽然有了知覺,不是思議,不是模擬,不是觸物,不是觸境……。而是於杳冥衝醒而來,苟或妄為,則全體皆非,夾有絲毫暗想暗意,都非真正元神。丹經雲:“靜時固非,動時亦非,其機在靜極而動之初,其間隻一息耳”。普通之人,欲念紛紛,雖時有元神出現之景,但都被後天識神蒙蔽,一瞬即過,移時即非,不能知此真機。

   何謂真意呢,即在此一“覺”之後,如何“保持”此一“覺”之意,禪宗有雲:“何謂無念?無者,無妄念,念者,念真如”,即是一心一意持守此“覺”,念住此“覺”而無它念。覺後意動,此意與覺是一是二,有別亦有相同處。行道之人,意發之時,心中仍是無任何欲念遊思,心內無有一物,此時之意謂之真意。丹經雲:“無心忽覺為真覺,一心內守為真意”,看似有別,實是一覺而已,一意而已。真意實際就從那一覺之後,隻保持純潔一心,而無二念罷了,丹經雲:“守心如一曰真人”也。就如同一個走路之人,順著一條大道一心往前,並沒有絲毫念頭要尋岔路,這就是真意,一句話順其自然,道經雲:“道法自然”,修丹全在順其自然,但非完完全全無作為的任其自然,如一放任而漫不經心,則又可能墮入頑空,無法成就變化莫測之元神,如果執於有作,則入於魔道,害人害己。故曰:“順其自然,勿忘勿助,綿綿若存”。

   真意有二,丹經謂:一稱作已土,一稱作戊土,知靜之時叫已土,知動之時叫戊土。意動而氣動,神在炁先,意炁一體,不可分之,靜而有覺炁歸入神謂之已土。

   行者性功必須極度精純,心中無有一點欲念,身體無有一點陰濁之氣。方可窺入並把持此元神和真意,此為不持之持,不守而守,到此地步,才能完全明白元神與真意之深刻內涵。如行者修功之時,稍有測度,摸擬之心,則得之非真,丹經雲:“不可思議也”。丹道不過以此真意為丹頭,意即炁,炁即意,神即炁,炁即神矣。

   整個仙道修煉過程,無非是對此“覺意”進行反複煉養,先在身內安爐立鼎煉養,再入於天地之爐中煉養,最後入於宇宙太虛之爐鼎煉養,再入於天地之爐中煉養,最後入於宇宙太虛之爐鼎中煉養而修成曠劫不壞之元神。

   故我們修丹之士,首要之務,最緊迫之事,必先對此元神、真意認得明白,方不至步入岔路。

 

第七節 丹道基本名稱及術語淺釋  

一:道

   道有兩重含義一曰後天之道,指一切在有形有相之東西和事物的運行和發展規律,《易經》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也。二曰先天大道,即老子所雲:“……獨立而不改……運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強名為道”。先天大道,無形無相,不可說是有,也不可說是無,言詞極難描述。

二:一陽

   即一陽初動,行者通過對身心的調節入靜,使得身中生發出新的生炁,此剛生之陽炁,稱為一陽,其卦象“地雷複”,一陽爻生於五陰爻之下,故稱一陽來複。此一陽亦有層次可分。

三:黃芽

   鴻蒙一炁最初發象之時,其炁萌動,至微至細,如種子入土之後,剛剛拱出的嫩芽,雖極其微小,但是蘊含無限生機,故稱“黃芽”。此“黃芽”為先天神炁合一,天地人三家相見之後得來。故又稱刀圭、戊己土、些子。其它異名更多,如黍米,一點,一粒,丹頭,半黍,可點化全身陰質,如同點豆腐之鹵水一般。

四:活子時

   子時即半夜11點至1點之間,此時太陽開始從東方升起,喻之人身、應之人身,即為一陽初動之炁

   從下元(北方)氤氳升起,與太陽初升之子時相同,因此,一炁之發生隻要合符其理,未必就在真正時間上的子時發生,故稱為活子時。如《入藥鏡》雲:“一日內,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伍柳丹法以外腎興起之時為活子時。

:“時至神知”

   時者,活子時,神,先天真覺、真意,非後天識神,乃自然而然於虛無中忽生之“覺意”也。不是暗想和後天粗相之感覺也。所謂時至神知,在丹道中是指炁動之時,元神自知也,因為神在炁中,

   炁抱神外,神炁本為一物故可時至神知,唯炁未動時,稱之為神,炁動時,稱之為炁動或意動。

六:鉛汞

   一指為外丹中金石的真正藥物,二喻指人身之神氣。鉛者,人身之腎氣(炁),屬腎水,其性易沉,而使人欲念紛起,故以鉛喻之。汞者,指人之神,屬心火,其性易飛,故以汞喻之。修丹之士在於先使心腎二氣(炁),相交相合,化為一炁。

七:真鉛、真汞

   真鉛者,喻指坤宮北方(指下腹)真陽之炁,乃水中之金,後天清水源所生之炁也。也有以黃芽作為真鉛之說,此說更為上乘。真汞者,真心之火,真火也,指吾人之靈覺元神,在人元金丹之中另有所指。

八:水源清濁

   水者,腎水,人身中之所有生炁,又稱精,源者,產生生炁之方所,水源濁者,喻後天識神用事於中而生之炁,此炁生中有殺,又稱陰精,非單指生理上之精液也,采之回來,隻能成就幻丹,最終必將漏失,水源清者,喻先天元神主事,不識不知,虛極靜篤下而生之陽炁,又稱陽精。

九:精、炁、神

   精者,炁也,精、炁、神皆是指先天,由於所處階段之不同,故有精與炁之區分,實不可分,最初萌動之時,至微至細,叫做精,到騰發之後,叫做炁,或在不識不知,無形無相遍布全身內外之氤氳炁候,叫做炁,聚於一處、一點,稱之為精,神者,氣中之主也,神即炁,有此神,才能體現此炁,三者為一,不可強分,運化階段不同而稱呼不同罷了。

十:丹田

   分上、中、下三個丹田,一般單指下丹田。丹田者,顧名思議,結丹之田,養丹之土地,生丹之田地也。丹道修煉皆離不開丹田之運用,無丹田,不能成丹,不能養丹,無法對肉身進行改造,無法重創性命。上丹田在泥丸宮,即眉心入內三寸左右,虛空一穴,丹成之後,為出神之所,其異名甚多,如:太微宮、彼岸、內院、流球宮、天堂、交感宮、瑤池等。中丹田心下腎上之間入內三寸左右,虛空一穴,丹成之後,此處為養丹之所,又稱之為:中土釜、中田、黃庭、中黃、中宮、洞房、守一壇、戊己門等,下丹田,位於臍內,入裏一寸三分之下,方圓一寸二分,虛空一穴,人身之精皆從此生發,故稱藏有先天真一之精,此處為結丹之所,異名甚多:“氣海、氣穴、生門、土釜、造化爐、北海、曲江”又有稱作此為黃庭、中宮的說法。

十一、刀圭

   指在修煉之時,口中所產之津液,和丹田所產生之元炁,咽此液,服此炁,即為飲刀圭,因津液實為修煉之元炁化生,含有先天炁之玄妙作用,乃是真意凝合而成,不比普通人體之津液,而是極具靈性,故稱刀圭。

十二:鼎爐

   鼎爐最早是外丹所用的名詞,鼎為烹煉丹藥之用,爐為煉丹火力所需,後來引入內丹,在煉精化炁階段,就人身而言,以下丹田為鼎,而以心火降下為爐。針對人身而言,以煉神還虛的層次,以坤腹為爐,而以乾頂為鼎。以上專是就人身說法,因丹道修煉無論如何是離不開人身體的,但修煉者不可執於形色之死竅,此竅乃是活竅。

十三:後天呼吸與先天呼吸

   後天呼吸即是指口鼻呼吸,先天呼吸指的是嬰兒在母腹中之時,以臍帶隨生母呼吸受氣,這個呼吸叫做胎息,又稱先天呼吸,人下生之後,變為口鼻肺呼吸,則胎息之路已斷,丹道修煉必須使生命逆轉,重新回到嬰兒時期的胎息狀態以反奪造化,成就長生久視之道。高層次時,指與天地同其呼吸。

十四:陰蹺

   陰蹺,針炙上名為會陰穴,處於前後陰之間,又稱海底,含有日月交並,陰陽和合之意,陰蹺脈即處於此,其脈在尾閭前,陰囊下,道家修煉言此處為任督二脈之總樞,煉精者,守此陰蹺,真意注入此處,精自化炁,采氣之時以此先,此脈一動,諸脈皆通。陰蹺,又稱為天根、死戶、複命關、生死根、豐都鬼戶等。

十五:火

   指心神,用心、用神、用意,皆稱“用火”,內煉之時,心神放得集中、凝定、收縮、呼吸亦隨之振作,以助火工,稱為進火或武火。文火,又稱退火、溫養、沐浴等,是指內煉之時,心神放得極輕極微,呼吸亦若有若無,如同爐中之火,封固之後,僅存溫溫一點火焰,在修煉中,是指進火之後,藥已歸爐,須以文火養之,以防傷丹,武火者在於烹煉,追攝而不使散失,文火者在於知止、知足,而以防過尤不及。

十六:止火

   有二種含義,其一是指停住前麵之用火,而換以後麵之文火,其二是指在用火封固之後,應當停止一切用火,歸於無知無覺大靜,返入先天層次,才有出神入化之妙用。

十七:風

   風,內外之呼吸也,因心神屬火,若加呼吸吹噓,則可加大火的力量,如同風箱一般,故又稱為橐龠,丹經雲:“真息為火之橐龠”。

十八:火逼金行

   火,指先天真意,金,指真炁,火逼金行,即是以真意引導真炁運行,以為內丹之作用。

十九:三寶

   一指外天地日、月、星三寶。在丹道修煉中,三寶是指精氣神,即生殖交感之精,口鼻呼吸之氣,念想思慮之神,此是指後天三寶,丹道修煉所用應之三寶為先天三寶,即元精、元炁、元神。後天三寶可分,故稱後天。先天三寶實不可分,故稱為先天。《心印經》雲:“三品一理,妙不可聽”。即指此先天三寶不可聽,不可聞,不可見也,因是不可分之緣故也。

 

 

  第二篇 太和玄功修煉秘旨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雲:上藥三品,神與氣精,精氣神彼此作用互存,或精化氣,氣化神,或神化氣,氣化精,不斷循環施化流行於吾人之周身。隻要吾人具有此三物,則人的一切功能係統可運轉不息,人便可以康強健壯,便可以不死,若此三物減少,則衰老,病弱死亦隨之俱來。人、口、鼻之飲食以及呼吸等,皆不過是欲保養此三寶。

   眾所周知,我們健康人的心髒都均勻跳動,以及大腦神經都能不停地運轉,以及一切功能係統均都有條不紊的運轉不息,以至於細胞的分裂。現代科學力求證實和尋找的是什麽一種能量使人之一切運行本能得以進行,那一種最原始的推動力量來自何方,在我國丹道修煉學來看,這一切吾人所具有之循環施化功能皆來源於神、氣、精三寶。

   其間,又有先天三寶和後天三寶之分。先天三寶,即是先天真一之炁,先天真一之精,先天真一之神,而所謂一分為三者,實則皆是一物,並無區別,先天真一之炁,即是先天真一之精,亦是先天真一之神,異其名而同其實。大家在丹道實修中將會深刻體證到此一點,也隻有體證到此點,方算真正進入了丹道門坎。故此在丹道實修中,根本不存在以後天神識去領氣,等等之說。因為神即炁,炁即神,神又何須領炁,炁又何須神領,神炁本來就是一物。

   隻有後天三寶才有區分,稱為呼吸氣,思慮神和交感精,常人所用軀除疾病維持吾人正常功能者為後天三寶,所謂順則凡,即是以先天三寶轉化為後天三寶而為吾用之,最後,又似無根之浮萍,其身中三寶反被外物所盜,所謂逆為仙之修煉家所用者,乃是反使後天三寶氤氳團結,化用一炁,轉為先天三寶,然後憑此先天三寶為根,為依托,如磁吸鐵,遂感而通,抬攝收積太虛清陽之炁,以期補充吾先天三寶之根本,並強壯後天三寶之能力,故丹經雲:“先天不得後天,無以招攝;後天不得先天,無以變化。”

   太和玄功之目的亦在於逆返後天三寶,為先天三寶,因此外在之姿式動作並不太重要隻求行者能夠做到身體中正、安然,四肢百骸鬆靜舒適便可。

 

一、太和玄功修煉之外在身法

   太和玄功外在形式或采取坐、站、臥、行皆無不可,關鍵在於神氣合一,神氣相抱,形神相守相融,身心相守相融而已,茲將各姿式外在形式分列如下:

  (一)坐式:A盤坐式:此式不宜結跏跌座,因長此跏跌雙盤,勢必造成上、下盤氣血不暢而百病叢生。初學或青壯年人,因身體效為強壯、氣血充沛、又加之每次練功時間不長,故初不覺其危害。待雙盤時間延長或年老體虛,氣血衰弱之時,其雙盤危害不期而至,君不見許多寺廟長年打坐之僧眾反較常人壽較短。故此煉功者不宜雙盤,散盤就可以。但必須坐於帶有鬆軟之墊子上。關鍵又在於要做到頭頸、脊柱皆中正放鬆,全身各處徹內徹外,上上下下,皆宜鬆靜舒適。然後兩手掌分放於雙膝,或雙手結太極印覆蓋相抱於下丹田。B平坐式,平坐於凳子之上,但凳上需墊有綿墊,小腳垂直於地麵,關鍵在於要做到頭頸脊柱中正,其要點如盤坐式。

  (二)站式:A無極式,雙腳、雙腿並立,雙手自然下垂於兩腿外側。B太極式,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自然下垂於兩腳外側或雙手結太極印相抱覆蓋於下丹田。

  (三)臥式:A、仰臥式,雙腳雙腿分開伸直(略帶曲意)與肩同寬,頭頸脊柱中正放鬆,抑睡須躺於帶有鬆軟墊子的木板床上,雙手抱太極印於肚臍,其中頭可置於枕上,但勿須太高,以合適為度。B側臥式:一手曲肱枕頭,手掌置於耳竅下,但食指與拇指須分開來置於耳竅之下,以便耳竅不受壓迫,另外一手置於胯下兩腳之間或抱撫於肚臍,兩腳亦成一伸一曲之狀,不使其相互疊壓,唯左手伸者,則左腳須曲,右手曲者,右腳則伸。

  (四)行走式:全身須放鬆,萬慮皆須去,唯使心神寄托於緩步徐行之中,不可再有浮思雜念,如此怡然自得,如行雲端,雙目似閉非閉,如醉漢行步,什麽都不考慮,不持心,似有微微醉意,怡然自得,周身輕飄飄如行雲端,何持此氤氳恍惚之態即可。如此神不外遊,自然歸於炁,自然神氣相抱,而身心相依。

 

二、外在身法修煉之要點

  (一)雙目垂簾:初修之士,因神不靜,若睜開雙眼,各種念頭即與之俱來,不利入靜。如全閉雙眼,又因神不清,身中後天陰濁太重,又易落於昏沉。故此需要微閉之法,功家稱之為垂簾。具體心法如下:雙眼無力地垂下眼簾,而外界事物仿佛雙眼一般亦隨之俱去,紅塵俗事隻在低眉之間,生死輪回僅垂簾之際,采用如此心法,如是外界俱忘,萬念皆泯,雙眼雖能看到眼前之物,但又不能辨別清楚,隻是模模糊糊,如同虛像,如夢如幻,俱不真實,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心中留此境界而守其虛致其靜即可,以上是垂簾之心法。

  (二)舌頂上齶:輕合其齒,微抿雙口,舌尖反卷,以舌尖底麵,輕舔上齶兩個小窩處(天池穴)以此溝通任督。其心法,行者輕舔上齶,如嬰兒吮乳之狀,依依不舍,昏錯默默,全然不曉外界之事,全然不想其它念頭。

  (三)調身鬆靜:首先要做到身正,身若不正,則氣血不通,經脈凝滯,故須頭頸虛頂,脊柱中正,但若隻求中正,則莫免失這僵硬呆板,仍是氣血不暢。故又須放鬆,具體做法:乃是在身正的基礎上,使雙肩順其自然下垂,再鬆腰,鬆跨如此自然可以獲得中正放鬆之效果,我們煉功者首先就是要做到糾正不良生活習慣,不良動作姿勢,使之中正放鬆,便於經胳通暢而利於長期修煉下去,如若脊柱不正,則會壓迫內髒,長期下去,易造成五髒六腑之氣不調而生病。

  (四)雙手掐訣:太極印訣,男子左陽右陰,故左手抱於右手,而左手拇指須放於右手虎口之內,這樣兩手拇指交叉,兩手其餘四指相疊相抱,就形成了一個太極八封陰陽連環之狀,此時修煉者之雙手譬如電之正負兩極相連,自身陰陽二炁自然溝通,使之陰陽平衡,利於入靜取得功效。

 

三、修煉之時間安排及其它事項

   初次煉功,每天一般應保持在一個小時左右,並且早晚各一次,隨著功修進展,須逐漸增加時間,一次比一次時間增加,直至增至每次修煉達2個小時,並且早晚各一次,一天共4個小時的修煉,或一天三次共6個小時的修煉,對於業餘修煉者而言,以上時間安排已基本足夠。

   對於專業修煉者,則須酌情增長時間,最初每次為半小時,一天於子、午、卯、酉四正時各煉一次,因為此四正時正是陰陽二炁相互消長之時,故此,於此時行功,便於體察體內陰陽二炁之變化,以增加煉功信心,且此四時又多在工作之空餘,便於行者自我安排。

   又須知丹道修煉者的人生觀,也就是最為積極向上不甘為造物者所弄的人生觀。故時刻要有不斷向上進取之精神與毅力,使吾之精神麵貌不斷有所升華,每日不斷增加進取向上之毅力,不可使吾之心神稍有懈怠情緒。故專業修煉者,待每次能靜坐一個小時,每日能行四次之日,須以二日為一基本單位,一次比一次增加一分鍾的修煉時間,這樣每兩日增加一分鍾,一年即是增加180餘分鍾,再加上原來每次能靜坐的60分鍾,於是,修煉者每次就能靜坐4個小時,每日如煉4次,即是每日能靜坐16個小時,如此遞增,修煉者5年以後,即可一次靜坐15個小時,如此之後,修煉者勿須每日行動4次,隻需每日行功靜坐一次,並以靜坐代替睡眠,而白天仍可照常工作學習,修煉者還須知道,吾人之生機陽炁均與天地之機相應,每日皆按時發生,用以維護吾人之生命,但一般人由於欲念紛芸,迷於外物,不得清靜內返於自身,故極難體察此先天造化,逐使此先天造化轉為後天之機,且被外物所奪時,我們方至察覺。如:體內真炁於子時發動,我們不能覺察,唯至寅時,因陽旺盛,故衝撞心氣而使吾醒來一次。或體內真炁極細微之內動轉為後天氣之外動,使外陽勃舉等等,吾隻有待此氣機成形為後天時,吾人才能察覺。

   唯我修煉家行神氣合一,清靜虛無之法,故能體察此機,且不使其轉為後天,並不斷用法積累利用之,最終改造升華吾人之生理結構。吾人每日子時,一陽初生,陽炁自尾閭起,醜時二陽來臨,衝入命門,寅時三陽開泰,陽炁旺盛,衝入內腎,繼而進入內腎與陽關之間,而欲衝陽關而出,此時不老不嫩,采藥正當其時,故此即使不煉功者,平常之人,也多在此時醒來一次,故老年病弱之人又多在此三時病逝,皆因身中僅剩的一點陽炁,於斯時發動,又不知采取,逐使此機轉為後天被天地萬物所奪也,因此,專業修煉者更應以此三個時辰為修煉之要。

   若待陽炁散失,或落入後天,則難為我所用也,因為陽炁至四時卯時,已是陰陽相勝,陽中有陰之時,不似三陽之陽炁純厚,及至五時辰,六時巳皆已是生中有殺後天之氣多於先天之炁,及至午時,即是吾人之身體內陰陽二炁升降消長互遞之時,吾也可借此行功,體察陰陽二氣之動靜,增強練功信心,此時身中之氣機已經以陰氣為主陽為鋪。至如到五陰戌,六陰亥之時,此時,乃吾人身陰陽二氣相交默會於中宮之際,陰陽二氣不再向前時運轉劇烈,而是默會中宮,氤氳蘊釀。若修煉者於此時行功,則易入於混沌,使心、腎二氣相和、相融,心氣下降,腎氣上升,二氣氤氳,至子時之際,陰陽二氣氤氳又育養產生出新的生機陽炁。故此平常之人須於戌亥二時睡覺且又須睡好,至第二日方有精神。若戌亥二時未能保證足夠的休息時間則身內陰陽二氣很難氤氳蘊釀出新的生機,由此失去了人身自我調節的天然時機,故第二日醒來,皆神疲體倦,仍然貪戀睡眠。故此,又不能於寅時起來鍛煉,使吾人之炁機白白消耗,不為我用。故此說修煉者又須重此戌亥二時,使吾人身之陰陽二氣能充分調和氤氳蘊釀新的生機。為何人都少不了睡眠,或在疲倦時需睡眠休息,這皆是因為通過睡眠休息使吾之形體陰陽二氣不再向前時運轉劇烈,使之主動轉入混沌狀態,使陰陽二氣默默含情交匯融合,育養新的生機,以供吾人身體運動之所需。故此,吾人在醒後有煥然一新,如蟬脫翼之感覺,這也就是利用人體戌亥二時的道理,以上就是一日十二時辰修煉安排之要點。

   其它注意事項:①心情大起大落時不可行動,須心靜平靜後方可行持;②雷雨大風之時不可行功,避免驚醒元神,憂亂氣機;③過饑、過飽時不可行功。

 

四、太和靜功築基修煉法

  《黃帝陰符經》嚐雲:“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製之至靜之道。”故此丹道築基全在一個“靜”字而已,太和靜功之目的亦在於要修煉者能做到身心的徹底安靜與休息,大腦神經停止一節思索之活動而處於大休息之狀態,身體各部分也徹徹底底徹內徹外的放鬆下來,而不存在局部之緊張,要做到周身放鬆和協無有滯礙。然後做到紋絲不動,身如木石,處於大休息,大放鬆,如此方可謂真靜,如此就算達到了太和玄功之要求與目的。但是,我們的生活習慣,大腦總是在不停地運轉,未曾有一刻之清靜,大腦神經高度緊張,各種念頭均不期而至,莫能定止。而吾人身體也未曾做到一刻之清靜輕鬆,總存在一定部位之緊張,均未能達到太和靜功中鬆靜之要求。

   即使是在睡眠中,身心也未達到太和靜功中對於靜之要求,一般人在睡眠中,大腦神經由於慣性使然,仍在動作運轉,猶在思考各種問題,萬念紛芸,亂糟糟一團,熱鬧得很。故此我們在睡眠中,有各種夢境產生,在夢境中亦有喜怒哀樂,亦有金錢名利、權力之紛爭,與醒時無異。因此也談不上大腦心神的真正休息。至如身體,一般人在睡眠中,雖躺在床上,也未能徹底放鬆,身體總有局部之緊張,且一般人睡覺姿勢不得宜,反生出一些弊病,因此,在睡眠中,我們身體也算不得上真正之休息。

   而唯有修煉太和靜功,才算真正身心的大休息,也隻有做到此點,太和靜功才算真正做好了,掌握好了,太和靜功就是要修煉者做到身心的徹底放鬆與休息和清靜,故此,真正丹道功夫做好了,是完全可以代替睡眠的。

   不似彼氣功家在修煉時,仍抓住念頭不放,什麽觀想、意想,在身體內玩各種花樣,使吾之心神不能保持一刻之清靜與安寧,使吾之氣機不能保一刻之平和自然,這樣無異於火上澆油,須知無論什麽惡性意念良性意念,皆是後天意識之作用,其間並無二致,何能做到“內想不出,外想不入,意靜心純,大定真空哉。”現具體闡述太和靜功之修煉法。

1、損止入靜法

  《道德經》雲:“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所謂損者,在太和靜功修煉而言即是減少念頭,減少一節負累,減少一切心理負擔,減少不必要之人際關係,等等此須分兩方麵而言之,其一,於具體靜坐時而言,修煉之先,要把須要做好的事情事先辦好,須要考慮好的事情考慮好,以減少心理負擔與牽掛,以免到靜坐時又牽腸掛肚,兩相失誤,而且能夠專心專意,又有足夠的空餘時間去修煉靜養功夫,這樣心中不抱負擔,用“損”法減少各種靜坐負累,然後方可安安心心,無牽無掛的去正式靜養煉功,這樣行功之先就杜絕了諸多不必要之煩惱,杜絕了雜念產生之根源,自然易於入靜。

   以上是僅局限於實際開始靜坐之時的“損”法,但是,損之一法可大而化之到各個方麵,須知修煉一事並不是煉功時就靜一靜了事,而是在平常生活之間亦要保持此身心皆清靜之心態,畢竟對於大多數煉功者而言,煉功之時間遠比平常工作學習應酬之時間少得多。若隻煉功時才靜養身心,而在平常之際又放縱念頭,大喜大怒,大悲大惱,豈不把煉功時積累的靜養功夫衝消無餘。

   在平常生活中如何損?若以“清”為標準,①生理上,須飲食清淡,少吃葷腥等刺激之物,以素食為主,當然也要注意營養;呼吸的空氣要清潔,性生活上青年人要節製,中老年要需戒絕;行功期間煙酒更需戒絕,不可做強度極大的體力勞動等事。②心理上不可異相天開、妄念不斷,不可對某事物太癡迷,所謂玩物喪誌也,如此等等。若以“少”為標準而言,則須減少各種不必要之應酬,不必要之知識,不必要之思想,不必要之念頭意識,使心盡量做到無牽無掛,坦坦蕩蕩,平和安然。

   以上損法修煉務必在生活中也鍛煉運用得純熟自如,凡可損者,皆隨時損之,去之,以盡於無為也。

   以上損法並不能完全減除雜念意想,因為大腦神經運轉,思考念頭起伏,已成慣性,平時猶未覺察,一但入靜,因心中有初步之清靜態,故反而能體會到念頭之起伏,雜念之紛芸,因此,必須接損之法再用“止”法。

   何謂止,止者,停止,停頓之意也,在實際太和靜功實修中,待用損法以後,念頭已較少,然後,這樣前念已過之時,使吾之心神意識突然打住,停止於靜止之態,這樣前念已滅,後念不生即得清靜。然後守此清靜,止於此清靜之地,心中亦微微有絲醉意,感覺五官六識混同一體,自身心神如嬰兒熟睡般恍恍惚惚,這就是“止”法。

   但是“止法”不僅僅隻用於太和靜功修煉之時,必須把“止”字法應用到生活的極細微處,把“止”訣用得純熟自如。須知功夫之長進,關鍵就在於修煉者平常日用之際的修心煉性之工夫深淺如何耳!

  “損止”之法乃有意之法,猶如兩人在吵架難分難解,鬧得不可開交,旁邊添上一個強製勸和止念之人,三人鬧作一團,固能保一時平安,但莫免手段太拙。

2、導忘入靜法

   所謂導者,乃順心中念頭起伏自然把這個念頭引向清靜之地,煉功伊始,可以想象萬物未出生之前一片虛無,空空洞洞,也可體察身邊各靜止的物體,眼前的空虛,體察觀照這靜默之機,如此之後,再反觀於自身,使吾之心神與這靜默之機契合,自可獲得內心世界之清涼寧靜.

   必須注意的是:此法需要一定悟性,才能掌握好,因為此法雖是有為,其實無為自然之旨深契其中,隻可神悟,貴在有意無意而行之,方能得其機趣,因為所謂“導”者,並不是又產生一念頭去引導原來之浮思意想,而是那少許念頭順自我起伏之自然而歸入清靜之地。

   心中雖能清靜,但終究還有一念,未能忘我,同時,有些初學者也許還有微微雜念。故必須接著用“忘,就是把這所有之念頭忘得一幹二淨,甚至把這“清靜”之念也忘得一幹二淨,不知己在行動靜坐,如同無心之人,訣曰:“忘其精相合其細相,忘其微相,合其無相,忘無所忘,寂無所寂,渾然無我,湛然常寂,與道合真”。雜念來時,用微意收歸於“忘境”之中,一忘,念自無。此需行者有一定悟性,方可領會,忘者,非枯木頑石之寂靜之忘也,乃是將雜念之境移入更高層次的清靜之靜,忘也含合之意,即用清靜之境界與雜念相合,然後如火爐雪般化掉所有雜念,如此一合一化一忘,層層遞進,直鑽至無相之相,後天形色全部忘掉,忘者,乃忘形忘色、忘氣、忘聲、忘相也,合者,合於虛,合於清靜。

   忘字還有一層含義,即隨修隨忘,不可執著於眼前之功修,達到這一層次,要打破這一層次,進窺更高層次,故曰:隨修隨忘,得得失失,皆負之東流,不必去管,自然而然,功修日進。

   以上導忘法乃微意之法,貴在有意無意行之,效之損止有意法,較高一籌,譬如是一個強製勸和,一個是用巧妙手段。

3、順其自然入靜法

   順之法,乃順其自然也,即雜念來時,任之來,去時,任其去,順其自然不加任何幹涉,也不意守,唯穩坐身形,一動不動,此乃不用任何方法之方法,乃無為有作之法也。自然而然,各種雜念,皆成“假想、幻境”。我心自如不動,雜念自然無活動之根本源動力,最後仍歸於自心,其中將猛然一覺,雜念全無,即得清靜。譬如一池塘水,水麵之波乃吾人之念頭,而池水如吾人之心,隻要池水安然不動,不另外起波,自然,池塘水麵之波因失去其根本推動相助之力,自然也歸於寧靜。

   此法隻求清靜,不論其它。須知,靜坐與念頭原是兩回事,念頭並不會影響靜坐,你隻要一門心思靜坐,其念頭也會自然歸於無,歸於寧靜。此法乃無意之法,效之於“導忘”更勝一籌,此法即使無特別功效,但絕不會產生不良後果,人人皆實用。但也有其缺憾,當惡念產生時,必須用“損止導忘”諸法斷然去之,不可姑息養奸,免得一放縱而礙功修,還有一缺點就是心神易散失而墜入昏覺,終究一生,毫無所得,故此行此法前,應需睡足後方可做功。

  4、小結

   總之,以上之法,各有針對,各有利憋,相比較而言,順法乃上善之法屬無意範疇,導忘乃中善之法,是微意之法,損止次之,乃有意之法。修煉者需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而運用之,如一法可入靜,則用一法可矣,不可畫蛇添足,貪多務奇,大道在於清靜,貴簡也。如一法不夠,可上、中、下三法循序依次運用之。

  5、太和靜功修煉要旨及驗證標準

   《黃帝陰符經》雲:“……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製之以至靜之道”。丹道以“靜”入門,且丹道所有層次之修煉皆與“靜”功有極大關係,由靜方能反奪造化,尤其絕大多數人是動特別多靜極少,因此築基口訣在“守靜”而已。太和靜功之所有目的是使修煉者能做到身心的徹底的安靜,大腦神經停止一切思維活動,身體不存在任何緊張,周神鬆和,全身紋絲不動。人之整個身心處於大休歇層次。

   但是,我們的生活習慣,大腦總是在不停地運轉,未曾有一刻之清靜,白天神經高度緊張,各種念頭,明的,暗的,不期而至,莫能定止。肉體之每一處肌肉、筋骨不是此鬆彼緊,就是此緊彼鬆,或是處於散漫的神氣分離,無有一刻達至鬆和寂靜之休息狀。即使處在睡眠之中,大腦也未曾有一刻之清靜,總有一處神經在運作,而產生夢境,喜怒哀樂,與醒時無異,同時肉體也在暗中勞作,因此普通人即是處於睡眠之中,仍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休息,隻略比醒時清靜一點而已。

   太和靜功就是要修煉者做到身心徹底的休息、清靜,在清中培補後天虧損,使後天三寶轉為先天三寶,從後天返入先天境界,其中雖略涉命功煉炁之法,也不過靜以主之也,如何驗證行功效驗呢?因太和靜功之目的是休息和清靜,故最基本之效驗是行太和靜功一小時,相當睡足四個小時,這時行功初級階段之效驗,到高層次時,完全不需睡覺,以功代睡即可,更有一起其它奇妙反應,則需因人,因時,因地而異。

6、太和靜功之層次

   太和靜功關鍵在於“和”字一訣,以“和”入靜方達真靜,方可產生造化和生機,非枯木頑石之無念頑空靜態也,怎樣把執“和”字一訣為入靜之至要,“和”有三層境界:一,形和,周身舒適不丟不頂,不散不僵,頭脊中正,全身做到中正舒適而能耐久為宜。二、念和,心不動而念和,念和則炁暢,隨之念起念滅,我心唯如如不動,心情不起波,外不聞不視,內不執不忘,隨息出入不生它念。故曰心不動而念和,念和則氣暢,氣暢則形體更加通暢鬆和。三、太和,一意不生,自然而然,自造自化,五官感覺渾同為一,七竅相通,身心不存,此謂太和,入於丹道之門矣。

   靜之層次:一曰形靜,身體一動不動,身不動為煉精,二曰識靜,粗細辨別意識基本不存,識不動為煉氣。三曰念靜,此時,有覺無念,但還有“我”之存在,心無任何情緒波動,心不動曰煉神。四覺靜,不知有我,覺不生曰煉性,到此,無動無靜,無人無我無物,全體泯通為一。此方為“真靜”,才算入於虛無先天之門,以後的做功,在先天中體會即可,以上對靜功四層次的分法為一般之情形,為方便說法而使修煉有所憑依,在實際修功中,不一定按此次序遞進。

  7、日常生活處事入靜止念之法

(一)事來則應,事去則忘,靜心應之,當做一事情,要全心身投入,不可三心二意,關鍵在於認真專一,不可生它念。做一件事,要盡量做到完美,以免心中有所牽掛,但又不可執求完美,認真一心而已。丹經雲:守心如一曰真人。故別小看了這認真專一,實是入靜之妙方,大道之內涵也。平常中出非常矣。如何做到專一,訣雲:“不思前,不憶後,執守現前一刻”,訣又雲:觀照現在而超越古今。做一件事時,情緒不可起伏太大,如果雜念實在太多,則可用前四法靈活運用於中,事情過去後,能忘則忘,不可掛在心頭,尤其是不好的壞事,更應忘掉。

(二)得之下喜,失之不憂。一般人的心理,得到一件東西則歡天喜地,失去一件東西則憂傷,得失之間感情隨物而起伏,自心成了外界事物的奴隸而不自知,自心無主,都受上外物所支配,其實,得失是相對,禍福是互為要基的。修煉有成之人,自心的境界高尚,一塵不染,萬慮皆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修行者應當跳出世欲圈子,不為外物所局限和迷惑,身在塵世忙忙碌碌,而心在虛空,清靜自然。

(三)謙虛謹慎,誠信敬人,大道貴簡,忌煩,謙者才能與人樂,虛者才能納萬物於胸中。謹慎則避免小人迫害,道經雲:水利萬物而善下。修煉要時時保持謙下的態度,不論對任何人,都不可自高自大,這種推己及人的人生觀,並不是一種軟弱的表現,而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曠達胸懷,日常更需誠信待人,答應別人的事,則一定要做到。否則,一定將在功修之中留下陰影和滯礙停止不前。

   總之,日常生活中的修煉與專做功夫同樣重要,因吾人畢竟生在現實中,定要解決衣食住行及應盡的人生責任和義務,大道為公,善與人同,道無所不在。日常心法是保持及精進功修的關鍵。丹經雲:打坐不打坐,心靜即是坐,應萬物而其心寂然

 

五、太和玄功煉炁築基法

   此為太和玄功修持第二步,待前麵三法訣基本掌握,並達一定層次後,方可行持此步之功訣,經過損止,導忘順之訓練,吾人之心已基本處於平和安靜之態,但須知我們的心神若停止下來,由於慣性積習使然,勢必又靜久思功,對初修者而言,此動則為妄動而雜念橫生,心隨物轉,清靜後,在外物誘惑之下又妄動起來,如是又清靜,如是又妄動,反反複複,無有了時,吾人之心神勢必不能長保清靜,如何使此清靜長保下來並不斷提高呢?這就是必須在吾人心神清靜安定後,必找出一個依憑,使心依係於此,如同被鎖之猿被係之馬,不能反複而再加燥動不安,這樣靜定工夫自然能層層遞進,最後連清靜之心亦清靜了。

   但是最好的依憑莫過於呼吸,最好之方法莫過於心息相依,所謂心息相依法在於心隨息轉,呼吸代表人之命,當經過損止導忘順諸法的修煉後,雜念全無,甚至形體也不存在,唯一感覺到的是呼吸,如嬰兒剛生下時無任何意識,首先是大哭一聲,而體現到呼吸的存在。實際上,自吾人生下後,無論怎樣,最先體驗到的最基本的自己的起初存在為身體、呼吸,過後才是其它覺受,故此心息相依法最利於入靜,最利於係住心念,何況聽屬耳,耳屬腎,呼吸屬肺,肺為金,腎為水,而金能生水,水能養金,而聽為內聽,故腎水將不會外漏。故而心息相依之初步,乃有聽息之存在,心息相依之法也甚為簡單,待調身做好姿勢後,用損止,導忘順諸訣清靜以後,使吾人清靜之心神與呼吸配合在一起。心隨息轉,順呼吸之自然,隨呼吸之一出一入而一升一降,心意隻跟著呼吸走,自心絕不可作主,應以心為臣,息為主,切切不可以後天意識調節呼吸,應去盡一切後天心神之作用,完完全全使大腦神經處於休息之狀態,隻留下吾之呼吸原始本能,完完全全由呼吸之本能作主,使呼吸之運動控製吾之心神。所謂心息相依,在於虛心以聽炁之往來,心為臣而息為主,心依息而立也。如此後天浮躁性情,各種識神之凡火自然平穩綿綿,細細深長之呼吸所冶煉,由此逐漸去掉後天一切凡火,不具一絲火性。但行心息相依法之先,宜先深呼吸,用口緩緩吐出體內濁氣,再自鼻吸入清氣,如此二十一度即可,切不可多吐納,否則反而吐出身中元炁也。

 

六、太和玄功觀光法

   修道煉丹者無非悟真,悟者,吾心也,真字中間為目,真者觀也,照也,吾人心的性之所指也。且真字從匕,匕為化為劍,太上雲:吾從無量動中來,以觀心得道。無觀、無照,何來修丹,修丹須先煉目。收心離境,聚性止念其機在目,二目乃丹功樞機,內視、采藥、烹煉、養胎及至出神等等,均以目為機。我們人類任何思想和技術及對整個世界的看法,都是由觀察而來,因為有此一觀,才有了人類之社會發展,而在人身之中,集中體現觀照之意的則為雙目,有的丹經雲:除一雙眼外,餘皆屬陰質。耳鼻舌身膚雖含有觀覺之意,但偏於陰。所以,眼為性之外在表現,人身小天地,這一小天地之日月就是雙眼,有此雙眼神光照之,才能蘊育生炁,就如大地愛太陽照耀,植物草木才能生長,故修真聖典《陰符經》雲: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六書雲:人受氣以生,目為最先,為神之所聚

   胚胎在母腹時,五官中眼睛最行先生出,煉目方能聚炁成丹,煉目並可收心,三豐真人雲:識得此機,便見真機,識得此機,便知息機。所謂真者,於丹道說來,則是與雙目中煉出一個真。此真者,稱為真意性光。丹經雲:眸光所到皆為真意之所發,此目光乃神光,其中含有元神之真實妙用,非凡人雙目有識之光也。吾門觀化,最講雙目之修煉,煉炁修命先需煉目。煉目即是煉性,因人之性宮處於眉心之內,而雙目更是性之外在集中表現。

   凡人用眼看事物,隨便任(非用也)眼一觀一照,來不及別此事物為何的一瞬間時,此即為真意所發,因不是有目的、有意想、有計劃的去看某物,於層次境界來說,此觀此光非因緣而生,故可稱為性光。人的耳之真意神也同其理。如鏡子之無心而照,過不留痕。普通人由於欲念紛紛,此觀此照立刻變為有識之觀,而不為照,其機不可得矣。光有識尚何有光哉,鏡有影已無鏡矣,是故本門有觀光之一法,用於修性,使人煉性有所把持,而不至落入浮泛無根的地步。

   其訣曰:似照非照,不照而照,無心而照,無觀無照具體行持方法,待心中基本平和安寧後,將心意自兩眼角收攏至眉心處,再將集於一點,後觀照於眉心前一二寸處之虛空,微微見之即可,不可太用心,更不能用心看,似存非存,似看非看,靜功深者,眼前將現出一片白光,待潔白一片,穩定不動,則可用微意,雙眼收攝此光,觀照丹田、或全身或內炁之運化。觀化同時進行,心息相依之法與觀光綜合運用,此光之顏色度,穩定度,體現了心性入定的程度,光圓者,則說明行者入於大定,功中雜念一生則此一光立刻消失。但是行者千萬不可用後天意識追求此光。雖然用後天意識刻意追求,也可出光,但此光為光觸幻景,不為光,所謂觀者,乃無心而觀,無心而照,有光無光皆不必放在心上,不可著它,庶幾如中天寶月,光耀太虛,丹經謂之曰:性光,此性光乃吾人之性的外在表現也。

   另 :用觀光亦可收心,穩定此光行往坐臥不離這個,心一出便用雙目收來,觀於鼻,再觀下麵之心,乃至丹田,此乃回光返照之訣,訣雲:一出便收來,收來立放下,放下複能安,能安即生悟。此觀光收心法至簡至易,至深到妙,關鍵在於行者能領會放安之訣竅,此實乃自然而然也,非勉強可到達和領會。

   修煉者更應注意的是,所謂觀照丹田,或全身或內炁之運行皆乃自然而然,功到自然如此的事情,切不是後天意識而為之,在後麵筆者將論到此點,而且觀光與心息相依是二而一之事,看似乃兩種修煉之法,實際上行者在修煉中,兩種方法皆須用上,兩法即是一法。

 

七、注意事項及其它

   1、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饑渴,則可靜心吐納服炁,自無饑渴,患病之時,也可用微意以炁攻之,自然炁到病除,種種效驗,日久自知。

   2、習此命功,定要在幹淨的開闊之地,空氣要清新,樹木要眾多,無聲音,且無其它幹擾。如條件實在不具備,則可在一無幹擾的靜室內行持,但是一定要做到空氣清潔流通。

   3、此煉命之法,一定要結合動功修習,動靜之分配則是,七分靜,三分動,煉完靜功後,即接行動功,動功收功時,必行一會兒靜功方可再做其它事。動功以太極拳為最好,形意拳次之。

   4、養氣期間,尤其對於老年人,各種香辣、酒煙、葷腥等刺激性之物應當戒絕。食時,七分飽即可,過饑傷氣,過飽傷神。

   5、不可當風練習,煉到好處時,更不可見風。

   6、煉炁期間,平日注意保持元和,話最宜少說,言多傷氣,少逸樂和交接人事。

   7、煉炁期間,更要注意修德,時懷善心,德正則心自安,心安則氣自順而無微不透,否則,功修不前,更有退轉之患,慎之!

 

八、命功輔助築基法

1、退符之法

   做功之時,因需用心神,心屬火,故曰進火。收功之時,稱之為退符,即用文火封固,放下心來,鞏固煉功效果。①放下抵住上齶之舌頭,再緩緩鬆去訣印,待心神恢複常態後,用雙手幹洗臉36次;②接次,捂住耳竅,不使漏氣,再以雙手十指按於腦後,雙手食指壓住中指,再以食指往下叩腦勺,連做36次;③兩手捂住左右雙眼,手心發熱更好,然後兩手心揉動雙眼,先由內向外,再向外向內,內外各十八次,再緩緩睜開雙眼;④接下叩齒36次,先叩腮齒,後叩門齒;⑤後用兩手食、中、無名三指相對按於心窩部位,手心向內,慢慢揉摸36次,先順時針18次,再逆時針18次;⑥接著用此六指從上至下腹推摸21次;⑦再以兩手相疊,男左女右,先順時針揉動丹田,然後反手,男右手在上麵,女左手在上麵,再以逆時針方向揉動丹田,各18次,共36次;⑧接次,雙手兩手心捂住左右兩腰眼,一上一下搓動,搓到發熱為止;⑨如此收功後,自然散一會兒步,即可接行動功。

  2、回陽止漏化欲法

   初修者修習太和玄功築基法時,靜久而動,或在睡眠剛覺時,陽炁生成,必衝動陽關,引起外腎勃舉,此乃無欲無念靜中生陽,為免陽炁散失,則當用回陽止漏之法追回體內,以培充後天形身,需注意的是,真正煉性精純的行者則不必用有為的方法,興陽勃舉時,不必管它,繼續入靜即可,外腎自然回縮。此法實非采藥,而是回陽,收回吾所煉之陽炁而已,不使陽炁化為有形而生欲念,更深一層之內涵是:起到化欲之作用。對煉性不夠精純者而言,興陽時不管,則此陽炁衝動陽關,引發後天生理本能,進一步陽炁化為有象有形而生出後天欲念,使修煉所得付諸東流。在欲念未生時防患於未然,用回陽之法追回體內。同時補充後天形體。

   如果是有欲念時興陽或靜中興陽後來不及時追回即生欲念,則不必再用法追回,追回也必將漏失,甚至積存體內作怪使人更難清靜。

   回陽之法:①興陽時,用吸、抵、攝、閉,循環督運河車輸入於下丹田。即是從會陰穴提起,沿督脈直上丹田,再下降經上齶至舌,再經喉管直下丹田,略存一會兒,一次不行,再行幾次,直到外腎完全不再勃起為止,接著入靜還虛,此法偏於有為,行使時,隻能用微意,不可強行運轉,最好順其自然之勢而升降河車。②循中黃而收攝,興陽時,用微意自會陰穴提起,同時吸氣,提入下丹田略存一存,多行幾次,直到外腎完全回縮為止,接後入靜還虛。③另有一訣較為簡便且不易出偏,訣雲:一吸便提,息息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具體做法為:陽生之時,先是吸氣,至會陰穴,然後以微意提攝之,隨息歸入下丹田(即臍內);同時咽下津液一口,即為水火相見,水喻為腎陽;火煮喻為心意,水經火煉,化為真炁,歸於自身,此法可連用數度,直至陽回為止,然後再入靜,以微意觀照丹田,大體大歇,守而不守,若有若無,不管其它。②和③法有相同之處,行至深處,實乃一法,悟之可也。

   總之,回陽之法的運用,貴在自然,不可用意太過,必須注意微意之運用,此節所講回陽之法,是針對修至二、三步的層次時而應用,如在第一步的修習中,則不可應用,隻要入靜即可,在二步中動用時,則不可太用意,略略做到即可。

3、中老年培補虧損之法

   對中老年人,精氣大量虧損,有的甚至患了精枯之症,無精,不能精化炁,故必用法補充腎陽,其法有:

   ①種陽大法,此法能使腎陽立刻由弱變強,乃中老年培補虧損妙法,造精捷法也,青年人則慎用。訣雲:心清靜平和後,心神用力凝放入下丹田,聽於此,覺於此,待其臍內熱生,跳動後,則以意送入會陰穴,心神安於其中,不管發生何種內景,我一概不管,我唯安居於會陰穴之虛無竅內,切不可生它念,淫念更絲毫不可,總之,務要此虛靈不昧之神歸入陰蹺穴中而不出,直直至無人無我,歸入虛無矣。此法在於以神補氣,氣再化為精。②回歸祖炁法,此法能以氣補神,再以神通氣,先用意微守於山根之處,順隨呼吸之自然守之,若有若無,待其熱生而跳動後,或其它妙處,則以意穿印堂至腦後,再送歸入夾背竅內,心神安居於夾脊竅內,似守非守,勿忘勿助,不可執,不可,不管發生何種景象,我一概不理,我虛靈之元神唯隻安居此虛無之竅內而不出,直至歸於大靜,此法貴在自然,絕不可勉強,此法適於青年人應用。背者,無欲之所地,守夾脊能清心,如在修功中感覺心煩意燥之時,也可退守此夾脊內,片刻火烈頓除,而生清涼,此竅連通我未生之時的祖竅,開通此竅,則天地之元炁不吸自進,培補我日喪之元炁,身形日壯,精神日振矣。③津液煉形法:待心清意靜之後,已清之神默注絳宮(心下一竅,心窩入內三寸左右),用意用目觀照之,待其熱生及跳動,則立以意順流沿上注入舌根下之玄膺穴,心神安居穴內,一意凝定於中而不出,不久,靈液自生,待其滿口,微分意將靈液引頸吞之,用意直送到下丹田,隨著咽而又生,生而又咽,我心愈靜,入歸虛無矣,此法煩燥之時,憂急之時不可持,心火太旺之人不可行法。

   以上之法皆在清靜,無一點幹擾,空氣清新的環境中習煉,姿勢不限,其中以臥勢為好,站式次之,需第一步修至高層次,進入第二步的修習後方可持此培補虧損之法。

 

    第三篇 太和玄功性命雙修功程次第

一、煉心歸真 初涉真景

  1、正法行持

   煉心二字,是千真萬聖修煉之不二法門,丹道修煉之初尤重如此,如伍柳派丹法未煉丹之先,必須行返虛之功等。行者經過太和玄功之靜功築基法的修煉後,即可轉入太和玄功之煉炁築基法---心息相依的修煉,心息相依法目的有二,其一,通過心息相依的修煉,使吾牢栓意馬,緊鎖心猿,使吾之心神被細柔綿長之息所牽引而逐漸一念不生;其二,通過心息相依的修煉可以使吾神氣合一還歸先天。

   修煉之初,在於磨煉吾人之性情,把各種浮燥之性情,無名之烈火,衝動之性格皆銷鑠得變成詳和安然之狀態。一般初次煉功,隻能靜坐不太長的時間,心中就生煩燥而耐不住久坐,身體也由於平常運動之慣性,不能長保靜止中正狀態,種種不適更紛至遝來,修煉者於此處更要耐住性子打醒精神,使其神誌不昏,猶如用兵防賊故曰武火,又必須始終行心息相依之法,如同風箱,吹滅一切後天凡火,去盡一切後天心神之作用,使衝動浮燥之性情平和安穩下來。但是呼吸宜柔細綿長,如若粗短急促,會反把後天凡火吹得更大,浮燥之性情更加衝動,而不利於久坐,但是,呼吸怎樣才能細柔綿長呢?答曰:我們切不可用後天意識調節,隻需去掉所有意識之作用,完完全全隻留下呼吸之原始本能,完完全全由呼吸之本能作主,使呼吸之運動控製吾之心神,如此,心神不動,自然寧靜,而呼吸亦隨之細柔綿長。如此,各種識神之凡火,自然被平穩綿綿,細細柔柔之呼吸所冶煉,由此修煉者能逐漸去掉後天一切凡火,不具一絲火性,也隻有這樣才能現出天然真火候。

   果能如此,常久修煉,毋稍放逸,在平常日用之際亦不放縱心神,去掉後天偽火,唯保心中一團詳和之氣,如此修煉,自能心與息戀,息戀於心,心息和融,而識神退位,偽火頓去,行者於此時似睡非睡,恍恍惚惚,接著突然一覺,雜念全消一心不亂,隻覺一片清明氣象,隻覺一片空明寧靜,正是前無所憶,後無所思,現在無念,幹幹淨淨,此即是乾元一炁本來麵目顯露其作用也。這正是丹道修煉的初步真景,修煉之士若現此景,須順其自然而觀照之,如燃天燈照九幽,並且神凝而不散,氣和而不亂,神氣合一,心息相融,神凝於此,炁包裹於此,遂使此本來麵目浩養壯大起來,正如孟子謂:吾善養吾浩然之炁

   修煉者初入此景,一般難以保持長久,有的在功態中隻出現一刹那,忽焉而來,忽焉而去,有的修煉者則能長現此景,此皆在於修煉者平常日用之際修心煉己,伏性止念之功夫深淺如何耳。此景並非可以後天擬議得來。

   在這階段,行者隻能體驗元神顯露之功,所謂一覺,突然一醒者,稱之為神動,真可謂神在炁先,此神動即是吾之真心顯露而開始作主,但神即炁,炁即神,炁與神本是一體,何分彼止。行者於此處不見炁動,唯見神動,乃功修尚淺,真炁不足之故。

  2、內景真機

   附呂江波功友內景一則:近日靜坐,以澄心靜慮,修神炁合一為主,有時雜念甚多,形如做夢,想是我修性不純,凡心未斷之故有時會忽然似入睡中,片刻即醒,醒後,雜念全無,一心不亂。

  上段內景乃識神退位真心顯露之初步體驗,正乃丹道真氣象,隻可惜功修未純,火候未足,隻能體證神動而不能炁動,如若能長保神氣合一,自然能真炁發動產生氣之作用,到時,自然能凡心立死,真炁衝洗銷鑠泥丸宮之陰濁,心不煉而自煉,自然而然,無為而化也。關於此點,湯盛光功友體驗較深,呂江波功友宜向其互通有無,共同探討。再一點就是江波功友在閑時宜專修太和靜功,專在靜字上做工夫。當然,太和煉炁法與觀光法亦不可缺。

  3、細微火候

    此層次修煉要點在於武火,武火是運用要適宜得當,方能進步。對於武火之心傳口訣《道德經》指示為:用之不勤,所謂用是指要努力勤修,凝神不分,神誌不散,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如用兵防賊,使心神勿有放縱。所謂不勤,是指在凝神時,須保持安然自在,輕柔平和,猶如無事無為一般,故曰:用之不勤,即要用,又要不勤,這句口訣即是此段工夫之真口訣。

   若一味用力蠻幹,一則心神猶如繃緊的弦,容易崩潰疲倦;二則猶如火澆油,因為心中浮燥性情以及意念皆是後天熾熱之凡火,如又用後天識神加上一個凝神修道之念頭,這樣兩團火混作一團,豈不是吾凡火大增,燥火更甚,更耐不住靜坐行動。其實用之不勤,亦隻是一個和字。

   此層修煉之第二個要點是:要牢鎖心猿緊栓意馬,心中若有燥動,必須始終以用之不勤調馴之,並配合呼吸使之銷鑠冶煉為溫溫之火,使心中一片詳和之氣,不見一絲火性,這段工夫最為緊要,若修煉不得力,將在後來真景現前時,因煉性伏心不定,而會心中念頭一動,落入後天保不得先天真機,這樣即使先天真景現,亦是忽焉而來,忽焉而去,更不用說以後真炁發生之景象,否則難免鼎倒爐翻。故此段工夫最為要緊,修煉者不可隻求效驗,隻需調訓猿馬,伏心煉性即可也,可要調訓猿馬,仍然用之不勤,若要做好用之不勤,還須心息相依,無觀而觀,若要正確掌握心息相依,無觀而觀,必須以順以靜功為核心。

   隻要做到上諸法,方能功修日進,基址指日可築。

   千萬別小看以上各條,實是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到功修,平常中出非常也。

 

二、橐龠開通,炁息歸根

1、正法行持

   大家須知,我們初始煉功隻有在元神用事之情況下,才有先天炁機的運行,在修煉心息相依時,鼻之一呼一吸,務必令心神與之俱行,以神依於息,心隨息轉不可使其稍有分散。此神依於息,與息俱呼俱吸,但凝神而不分者,謂之武火。一呼一吸者謂之采藥。采藥者,以口鼻之呼吸采集虛空清陽之炁也,此中要訣在於:神依於氣,氣依於形,形依於虛。

   最後,神氣將逐漸融合為一體,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渾然交合,氳氤不散,最終神炁不分,化作一團,化為一炁,此炁者吾人身之先天炁也,行者修煉至此,譬如樹木之有根,能不斷取外界之營養,外界虛空清陽之炁,以補養吾曆年之虧損,點化吾全身陽質,改造升華吾人生命巨係統。

   以上就是吾神氣合一化作吾人身之先天炁的內在變化,既然有神氣合一的內在變化,必然也有其具體在吾人身的現象,否則,何以知吾有所得乎?大家可知,原人受生之初,在胞胎內,隨母體呼吸,與母聯屬,吾之祖炁通母之氣,母之氣通天地之炁,天地之炁通太虛清陽之炁,竅竅相通,脈胳相聯,無有隔閡,吾之祖炁由於造化使然,又由於一根臍帶連通於母,故一呼一吸,漸吹漸開,使吾之臍內形成一管道,以此後通於腎,前連於臍,上通於肺,肺又至山根而生雙竅兩而成鼻之兩孔,此肺腎之間的管道,謂之橐龠。《道德經》雲: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此橐龠之功效無窮,在丹道修煉學中,正因為嬰兒有此通道,故心腎相連,神氣合一,心火薰蒸腎水,腎水上流於心,心腎陰陽二氣,循環施化,氳氤團結,故嬰兒無識無欲,能通過母體盜取天地萬物之造化,而吾之先天炁並不會天地萬物所反奪之

   及至嬰兒出胎,外界空氣由鼻而入,通過咽喉氣管而至肺,再由肺之開合,遍達周身,而橐龠關閉,吾之呼吸不能由橐龠這一管道而進入丹田,與先天祖炁相連,如魚飲水,而口進腮出,即莊子所謂眾人之息以喉也。此時吾人如同撥根之樹,不能祖炁相連,吾之元炁反被天地外物所盜,而逐漸精衰氣弱。

   故此真人之息貴在通此橐龠,其息深深,使吾之呼吸於內通達丹田,於外連接太虛清陽之炁,不斷補養吾之虧損,所謂道士仙人非有神,積精累炁以成真是也。

   而人之下丹田,位於肚臍之後,命門之前,兩腎之間的虛無所在,此處乃結丹、溫養之處,因為此竅上通天穀,下達尾閭,中通心腎,有招攝靈陽先天精炁之作用,故不可不知此竅。

   待行者修煉至神氣相融時,自然能化作一團先天靈陽,又因為吾人之下丹田有招攝靈陽之作用,故下丹田會產生一般吸力,使吾之一團先天炁被吸而逐漸下達丹田,使吾之心神被這股吸力所引,而自然安放下沉於下丹田,自然凝於丹田。此時吾之心神凝於丹田者,謂之進火也。

   吾之機亦被丹田這股吸力,牽引而匯入丹田,口鼻呼吸漸微丹田之真息漸生,而機一上一下一呼一進入丹田者,可謂之采藥也,此時肺呼吸轉化為丹田呼吸,吐惟細細,納惟綿綿,似有若無,謂之真息。

   正因為吾神氣相抱,化作一團先天,故能如磁吸鐵,不勞取不須意引,自然能吸取外界清虛之陽,正因為吾神氣相抱,化作一團先天,又因為下丹田,有招攝靈陽之本能,故能自然而然產生吸力,吸引此吾人身之先天漸次開通,而歸於下丹田,又通過此先天,如有根之樹,能不斷吸收外界之清靈之,歸於吾之下丹田,而補充吾曆年之虧損壯益吾之身心,此即謂添油接命之上乘秘訣。

   此法使吾心腎之氣相連,使吾息不調而自調,心神靜而自靜,身內夫婦長日配合,抱作一團,如此又何來識神雜念呢,欲念自然容易降伏,這也正是以命功,促進性功之修煉,堅固性功之功修。

   3、細微火候

    此層次皆在於進火,采藥之細微掌握,第一步在於打通橐龠,在修煉中,吾之神氣合一,是漸次融合無間的,故丹田之吸力亦是由極微難察而漸次增強的。在極微弱時,修煉者不能體察知道,故有可能不隻把握時機,層層遞進,反而精神煥散不能凝聚而浮思亂想,停滯不前。故此在修煉時,一吸一呼皆令出入於丹田,有意無意之間,在吸氣時,以氣隨心之清靜下沉,而注於丹田,丹經稱之雲:以意領氣。但切不可勉強行事,有人初學氣功,會發生胸悶,呼吸不暢之感,就是由於行氣不當,用後天意識勉強引導後天之氣把橐龠管道衝壞之緣故,所以此處火候之掌握貴在有意無意之間,以心清靜下沉之自然,炁機亦下沉於丹田,這樣,炁機越細柔,心神越清靜下沉,神氣始終合一,順水推舟,自然可以慢慢衝開此管道,這種方法需要行者具備一定悟性方能掌握好,故曰:火候細微。此處掌握之要點在於無為但有作,無為者順其自然,有作者推舟也。綜而言之,無為有作,順水推舟。

   第二步在於打通橐龠,氣息歸於丹田之後進火、采藥的配合與掌握。待氣息歸根後,元神自然安放凝於丹田,謂之進火。呼吸自然達於丹田,謂之采藥。但神氣始終合一無間,若徒知采藥,不知進火,則吾之精神散漫於周身,而氣機亦隨之如此。若徒知進火,不知采藥,必然下元漏失。故此,藥不得火不化,火不得配則不聚,火藥皆須,配合相當,火若大,則下元漏,火若小,則散漫於周身。其實火藥配合也就是神氣要相抱如一,三豐祖說得好:神炁如夫婦,呼吸如母子,夫婦相抱,母子相戀,庶幾大丹乃成。觀今之丹功修煉者,多患下元漏失之症,究其因,皆是以後天凡火,後天意識注於此,而呼吸又何曾能到達下田,肺呼吸仍究是肺呼吸,神炁不能相抱,故下元漏失,莫若,先神依於息,自然而然,順水推舟的打通橐龠,下通下丹田

第四篇 悟道心言

   皆平日修煉之心得,心靈內忽生而出,不假邏輯推理,也非他人陳言舊語,故曰:心言。---忘憂居士,涵空子謝懷宇;嘯龍先生,涵光子謝懷昭,謹記。

一部分:初次煉己

   1、做學問,研究任何問題,最關鍵,最根本處是:研究者必須進入忘我而合一之思維狀態,才有所真正之成果,才能避免過多的主觀影響,研究者和觀察者忘掉了自己,忘掉了世界,身心與被觀察和研究的對象溶為一體,而主觀性幾乎完全消失。達到某種絕對之客觀性。研究者醒來後,回到現實將合一狀態中提取的最客觀,最全麵的有關對象之信息用正常之邏輯思維表示出來,於是就形成了真理。但,常態思維是一種主觀唯心的,而帶有片麵性,不管怎樣避免,對提出之信息總會有所變形和校正。故,我們顯意識(理性)層次等常態思維最後得出的真理總是相對的,發展的,而無絕對真理,總括起來,因我們有顆區別辨識之心,故無絕對真理。

   2、大道無言、無聲、無形。前輩大德首重心傳,身授,心心相印,此實語也,非象征比喻,人類之心靈感應現象為其低級層次而已。

   3、道書雲:製之一處,無事不辦,此一意不散的堅凝真觀,實為忘我合一之境,乃修行必不可少之功夫,涵空子詩雲:瞑耳瞑目觀自在,清神清意守黃庭,心心專一至精誠,自然江邊春水生。隻要心心專一,忘死忘生,自然有無限生機,無窮之圓滿。

   4、凝神為一曰精,不可久居於一,而有化,這時即體現出了“炁”之深刻內涵。化之不可窮盡,為神

   5、形者,精氣神之運化處於暫時的平衡狀態,可稱作後天神氣,非單指呼吸之氣和思慮之神。

   6、無中生有,不落於因果,此為先天。先天而天弗違也,況人乎,鬼神乎!仙家無它,唯利用此先天一炁改變我之形神,超越時空矣。

   7、在絕對的虛無混沌中,突然發生一偶然的量子起伏,物理上稱之為或然和偶然事件,物理學家認為,宇宙可能是如此產生的,仙家言曰:先天也。

   8、有中生有,由初始之條件而來,有因有果,為後天層次,後天者,有命有運,故曰命運,仙家修煉無它,貴在超越後天,直入先天,過錯全掌握和改變命運也。

   9、後天者,有時間有空間,故有注定和不可改變之命運。先天者,超越時空,故我命在我不在天

   10、後天者,相對也,先天者,超越相對。

   11、一者,虛無也,元神也,元炁也,元精也。何謂?合一,必無人,無我,無物,無天,無地,無時間,否則,有你我之別,天地之別,過去,現在,未來之別,怎能稱作一。有所識、有所辯,即不為真正合一,有此六無,故一者,虛無也。不可久居於一,故有最初之動機,此曰先天元精,極微、極弱、無形無象、動而有變,又稱為元炁。能察此者,曰元神。

   12、元炁者,無形圓環之運化也,自造自化,無首無尾,旋而為一之意。

   13、先天與後天有層次可分,窮究至無上根源,先天即後天,後天即先天。

   14、先天一炁者,修行者隻能合於此,而不可得也。

   15、萬事萬物,都存在先天之一刻,丹經雲:物物各有一太極。修者能知此和把握此天地人物之先天炁機,則成道不難矣。

   16、世上所有學問,研究到底,最終歸結為清靜虛無而已。

   17、修道最上乘有為之法,唯“清靜”二字。清者,淨也,澄也,洗也,光明也,覺也,靜者,止也,定也,連續運動而無間斷也。

   18、何謂三才,非單指天地人,廣義說來,觀者、被觀者、觀與被觀所依憑之背景場所。此三者相互作用、生生不已而成萬物。

   19、觀者、神也、我也、意也、識也;被觀者,氣也、形也、物也、他也、命也;所依憑者,虛無也,空間也,性也。

   20、觀即被觀,被觀即觀,所依者即被觀者,三即二,二即一。

   21、觀流不流,察變不變,與物合一,留住時間,仙經有雲:攢年、攢月、攢時長生久視之道也。太極有時候,有真種也。

   22、巨大的悲傷從胸中升起,心似寒灰,身如槁木,行者當順其自然,勿忘勿助,持守此心。寒灰死寂之中,殊不知,隱蔽、萌動著無限生機。在嚴冷、荒涼的寒冬,看似一片生命絕跡之景,而生命之種子卻深深地埋在泥土裏!以此煉心,也可進入忘我定境故助行者看破世事也。

  23、在悲傷之極點,在歡樂之極點,在極點與常態之間,必有一空白。順其自然,忽忘忽助,由此,反而比平常容易步入玄關定境,關鍵是行者在此類情緒中不能迷失而神氣分離,那又取決於行者平日修習靜定之功力如何矣。

   24、偶然看看小小的草芽從泥土裏冒出,頓覺身心一片愉悅,默默地無形生機在心靈深處流淌。仿佛自己與小草溶為一體,當此之時,須順其自然,勿忘勿助,持定此一覺。即可進入與物合一之境。行者以此培養體內之生機,可謂良方也!

   25、熟睡中,忽然一覺,這最初的一醒一覺,即我之真我,真神也,普通人很難感受到,唯修者知之。

   26、望著廣闊無垠的大地延伸向遠方,仿佛沒有究盡,心中一片透亮而寧靜,恍惚中,極寧靜內,升起一念,此即真念,真意,一陽來複也!

   27、內煉之道,勿忘勿助為真口訣,保謂勿忘?即略存,微微照著,在意即可,但不可片刻離之,所謂知而不守也,保謂勿助?順其自然之運化也。它為主,我為賓也,我心唯虛而已,初修之士需經千百次艱苦之修煉,方可完全達此,並保持此勿忘勿助,非是一步而就的事。

   28、勿忘勿助又稱綿綿若存。唯層次更高,若來若去,成連續之體,無滯無礙,圓活如意。

   29、先存後忘,為口訣之口訣也。當行者勿忘勿助之功夫達至極深極細微之境地時,忽渾然忘我,神氣合一矣,故曰:後忘。先有綿綿若存之真存,後和有神氣合一之真忘

   30、勿忘勿助,綿綿若存,有覺無念(先天元神),先存後忘,此十二字口訣為丹道修煉之真正總口訣,分層不斷即可,忘形以養炁,忘炁以養神,忘神以養虛,忘虛以合道矣。

   31、有覺無念為寂照之真旨,所謂一靈獨耀,清淨元神也。

 

二部分 二次煉己

   1、當其人在先天時,一念未生,形軀未動,先天元精則氤氳布滿於五髒六腑,心身一動,念頭一起,則識神用事,於中醫配五行而言,心即藏神,而屬火,隨之凡火立生,先天元精即化為後天之氣,如若情欲動,則心火大生,凡火愈積,遂使此氣化為濁精從陽關而出,或成大汗自皮膚泄出。

   2、有人在做功夫時,下田一般生機沿督脈而上,因其靜定工夫尚淺,陽炁難以衝過三關,有的不明此理,妄用後天意識相助和導引,殊不知,心念一動,靜定工夫更失,真火遂散,而識神用事,欲心為王,隨之那股生機也轉化為後天,修煉者當遇此種情形時,更應保持原有形體之狀態和心境,它動它的,不要管,任其自化,我隻靜以待之,庶幾不勞費神,自可衝關而過。

   3、初做工夫,覺有氣在任督二脈運轉,此為河車初動,可稱之為氣河車。此雖氣至,但神未全,當此之時,行者不要管它,我隻微微凝照,定於中宮橐龠,心靜息調,隻抱住內呼吸做工夫,一念不生,如此行之一月二月,或一年,自然一陣回風,上衝百脈,後天神氣完全打成一片,頓時渾身炁欲衝天,心如朗月空明,一陽來複,河車運轉,到此,方為河車真動,丹經所謂鉛花現也,可稱之為精河車。

   4、後天陰氣,濁精縱然一時用後天有為方法伏住收回身中,但假以時日,必有漏出之時。欲化此濁精,行者需達胎息之先天境界。丹經雲:煉己時,隻用真鉛,即此理也。

   5、守靜、致虛即丹道初入門之法。抱中守一,神炁合和,是真口訣。

  6、築基時,行者必須先明白橐龠為何物?老子雲: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人為一小天地,故造化亦同天地,人在母胎時,心肺與兩腎之間有一虛管相連相通。真炁往來不絕,心腎相交,水火既濟,胎兒以此才能形全氣足,此一虛管名為人身之橐龠,也與天地相通,當人生下來後,心腎隔絕,橐龠極不通暢而引起我心身之逐漸衰敗,故初修之士,入門之初,首先在於開通橐龠,使心肺之氣通於兩腎之氣,則神氣和合,玄關之體成矣。

   7、煉己之關鍵在於以鉛製汞,凡人之神識凡火若用後天之心理暗示或意識強迫製止反而將欲壓欲強。需自然而然,明白以氣才能製神之理,所謂以鉛製汞也。但又不可強使後天之氣,真正的煉己,隻用真鉛。口訣雲:順其自然,他主我賓,以息運神,綿綿若存,神入炁中,真鉛產矣。此也為栽接之道也。

   8、清靜門中無一字,唯清方不茫然昏沉落入死寂頑空,唯靜,方可去其識神,還其本初。所謂,小靜小動,大靜大動,故唯有清靜才能活潑圓通,自生造化之生機矣。

   9、何謂坐?心靜即坐,心放下來即坐,道在平常日用之間矣。

   10、煉丹修道,切不可隻在打坐之時用功,下坐時,心猿意馬,欲念紛紛。需在平常之時伏性,養靜,所謂動中求靜也。

   11、做工夫,切忌不可心急求速,此心放得越慢越好,最後慢至極點而靜也,正可謂用之不勤。初學者,每做工夫,不可求效驗,神安心靜足矣。

   12、應常察其山河大地靜肅,天空虛無空洞,樹木花草悄然無聲。如此,我們即可安寧清靜,我心與外界之清靜互相映照,自可入於恍惚窈冥之門。青山相對看,流水常自閑

   13、所謂采取,盜取天地之炁,並非今日氣功家們所稱之用意念引導外界虛無之氣歸於身中,外界虛無之炁之生機造化非是能用後天意識可招攝得來的。實乃借吾身之元炁生機,而此感彼應,內感外通,如磁吸鐵,自然得來,雖曰:得,實非得也。故采外藥需成內藥,欲求天元大丹,必須煉己精純,結成內丹不可。故重陽真人雲:內真外應,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自然感合,造化之妙,藥以外來,非假存想。

   14、何謂先天一炁?天地未生之時、之造化、之生機也。故先天一炁無處不在,又無處在,故此,它不能用意念采取,隻能遂感而通。

   15、處於紛紛擾擾、喧嘩嘈雜之鬧市,更宜體察天地山河之靜默,宇宙虛無之空洞。如此動靜之機強烈對比,我隻需應其靜與我心相照,再反照嘈雜喧鬧之動,反而更易進入清靜之門,庶幾與物人同化矣。

   16、丹道初修無它,唯在神止於炁,炁止於形,形歸於虛矣,所謂,以形攝炁,再忘形於虛也。

   17、執心住空則有所,收心離境則合道。

   18、夢中,有樂,有悲,有驚,有喜,亦有得有失,人當其時,並不知處於夢中;醒後,生之於世,亦有歡樂苦痛哀喜,身心沉靦其中而不能看破、識穿。何異於夢哉?同理,當行者於混沌虛無炁生的動態中,後天心識全泯,不能做主,行者又安能識得破而心不動,此時,全仗進入動態前的正知正見和平日伏性養靜之功力如何,修至極高功境時,更必須道侶在外護持不可,所謂知音塵侶也。www.taoismcn.com

   19、能夠戰勝魔障,看破識穿而心不動,則必須在平日之中亦能看破世間萬物,泰山崩於前而不動,迅雷及於耳而不驚,見境破境,見相雲相,我之真性優遊自如怡然不動,我之元神真意自可把持得住而不迷,功力精進,道力益深,醒夢如一矣,真幻如一也!

   20、性功精深,命功方能精進而無礙,反之命功精深亦可培養堅固性功之城廓。

   21、何謂金丹?金者,無極混沌之元神也,丹者,如環之無端,自造自化的無盡生機也。故真胎息者即金丹也。金丹非能量,非物質,非心也,而我之真心,真神,真炁,真精無不出其中矣,施肩吾真人雲:天人同一炁,彼此感此而通,陽自空中來,抱我主人翁

   22、《中庸》雲: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一切情感念頭均起於人之中和真性,亦不離乎真性,故有喜怒哀樂之最初,之最後,當立即覺醒反省內觀,體悟以至把握人之本來,並持守之,如此煉性養性,中和之真意道心自然顯露而不退失。

  23、一切至誠,至情,至性之心皆藏乎我之真性道心,殺身成仁之誌士,身死之時,一意不散,凝而至堅,任他刀砍斧傷,隻當他妖魔小醜,如此堅凝不散之真意將與天地相通相感,天人連成一炁,故常有金丹返還之景發現,有甚之者能改變天地氣候,古語雲:匹夫含冤三年不雨、至情感動天地也。故修道之士要有此至誠、至性、至情之心,之手段,臨爐下手,才能死心踏地,而奪盜造化天機矣。所謂守心如一曰真人皆指此意也。

  24、若在晴朗的夏夜,處於喧鬧的街市人群中,可遙望天邊之星辰,體驗其靜機,自可溶於其中,渾然無我,頓時,喧鬧之人群逐漸遠去,天地萬物不複存在,我之身心歸於虛無,再次回醒時,望著人群,必有恍如隔世之感。

  25、大悲大喜之時,正是我之真性最易顯露之刻,於此,應當立即用本我返照此情境,心境合一,對境而望情,突然一瞬可悟入無上佳境。

  26、何謂活潑圓通,當察嬰兒熟睡之時,是那樣柔嫩、安詳、平和、自然,而在柔弱中又隱蔽著無限之生機。在安詳寂靜中又萌發著一股活潑之動機,如此動靜完全為一,是為活潑圓通也,煉丹入門之初,就需把我心放得活潑圓通。

  27、何謂莊嚴?你體察那深廣無垠的星空,靜默無語的山河,它們有喜怒哀樂嗎?這就是莊嚴,修行者在無事時,應常體其靜,常悟其動,以此返照於己,即可使道心真性更加堅固澄明。

  28、丹道修煉,站、坐、臥、行等各有其長,亦各有其短,於初修言之,當就具體而靈活應用。

  29、何為道?道在哪裏?道不為“何”。道沒有在“哪裏”。就如宇宙存在於何處何時,如宇宙在“何處”?那“何處”之外又有什麽,又是什麽?如宇宙存在於“何時”,那麽“何時”之前之後又有什麽?道在道裏,宇宙在宇宙處,莊子去:“藏天下於天下”則無所尋處也,此之謂也,故,修道者,非是得道,而是合“道”也,道不可得,得則非道,彼可得者,名德不名道也,所以前輩真人雲:“大道無形、無聲、無象,求而無應,何而無聲”,《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雲:“名為得道,實無所得,為渡眾生,強名得道。”

   30、大道有二部分:一曰體,先天之道,二曰用,後天之道。一曰無:中、一、虛,二曰有:相、形、色、物;一曰靜,二曰動,一曰生,二曰死。魚在水中而魚不識,人在道中而人不知矣。

   31、合其道者,必可得其“相”,有“無”者,必具“有”,故合道者,體內有諸般內景,體外有諸種變化,而有所得,否則,非道也,頑空也。

   32、中和以先天,成就以後天。莊子所謂:“和以天倪,成以是非矣”。丹道修煉也無出於此也。

   33、以“無極”伏其神,以“太極”育其炁,丹道之修煉包括無餘矣。

 

三部分 煉己總論

1、何為神,我之觀為神;彼之理為神,觀理合一而有“化”,又稱作神。觀、化無窮,互為根基,互造互化若環之無端。觀者,覺、醒也。理者,性也、心也,化者,炁也、神也。

  2、有“觀”必有相應之“化”,有“化”定具相應之“觀”。它們互為因果,生生不已,觀化無窮而用之不盡,以至於觀化合一,而無觀無化,合於太虛,歸於先天至道,鴻蒙一炁生矣!

  3、我之觀“和合”於彼之理,兩神合一,謂之虛無。此“合一”者非比喻也,非明白也,實真正之合一也。

  4、以虛無真空為環樞和總體,而觀化無窮無盡,無首無尾。時時有虛無之點,事事以虛無作環樞中心。通過虛無造化出生機,通過虛無造化出死機。

  5、何謂虛無?動靜合一,動靜俱無稱之為虛無,虛無者,無極也,一也,中也,忘我謂之虛無,忘物謂之虛無,忘時謂之虛無,層層有訣,層層有境。虛無者,非虛無也,故曰虛無矣。

  6、所觀處之無相的精微的循環的流行動機稱之為元炁,故者,動也,化也,動化之中而有至理,此理者稱之為神,此曰彼之神,故神即炁,炁即神。合於理者謂之神合炁,由觀而生“化”者,謂之神生炁。

  7、觀化有先天後天之別。

  8、“善”之一字,其義深奧。“善”為和合之真義,“合一”為“善”的至深內涵。與人合一謂之善,與物合一謂之大善,與理合一謂之真善,與天合一謂之至善,老子雲:“天道無親,恒與善人”此言妙哉,至哉,誠天人合一之真口訣矣。善者,平等,無分別執著之真義,古語有雲:“善者亦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善之一定將修德煉性包括無餘,無善,則不可能有德,無善是不可能達天人合一之層次,無善則心不能放下而欲念紛紛……

  9、何為心?心者,中內之中也,靜也,虛無也,靜與動之間也,故心不“為何”。

  10、心之無形運化為神,運化而有所分別謂之意,神為體,意為用,意為體而想為用,有所思意稱之為想。

  11、何謂真神,真心,真意。人在先天時,神即心,神即意,意即心,故稱之為真神、真心、真意。後天執識為心,執意為神,非真心、真神、真意。心、神、意三者皆本於道而發生總自虛無矣。

  12、靜坐之時,心中不得有所掛念,需辦的事,靜坐前辦好,為靜坐做一些必要之準備,必須一心放下,一槍下馬,免得來第二槍,一心分作數心矣。

  13、丹道入門之初,首先需做到身體一動不動,再談其他,不動者非是僵硬,而是鬆和中正的“一動不動”。

  14、何謂道境?隨時隨地能與物與人與事與理合一而忘我,又隨時隨地能自忘我之中醒來,此醒者先天元神。故,能與物人事合一則對人情物理之奧義無所不知,並心能轉物,心想事成。能隨時隨地自忘我中覺醒則又心超物外矣。合一即分離,分離即合一矣。

  15、心為神之舍,神為意之體,意為神之用。

  16、自然者:自是也,自己本來也,如此這樣也,本來這樣也,物物各有自己之性,需依循它們之本來,使之各有所歸,各有所願,不可用一法、一律來強行規製它們。用於丹道初修,則可稱為他主、我賓。炁為主,而神為輔,唯順其自然之勢,以息運神,我心唯虛而已,但如果完全的無所事事忘掉一切,則又不自然矣。

  17、自然者,有後天之自然,所謂習慣成自然,又有先天之自生自然。後天自然為生,老、病、死的生命之化盡,我們必須在生命之生機未化盡之前,行仙家丹道之特殊方法使我之生命的後天運化變慢直至停止(大死方生也),再應用玄妙的仙家返還先天之道和法使我歸於未生受炁之初,而逆轉後天造化,而合於先天自然造化。

  18、掃除後天各種習氣,清靜後天“自然”之神識,方才能合於先天,入於丹道之門。

  19、修道之無它,唯清靜、清靜、再清靜而已。

  20、丹道乃最神聖,最深奧,最根本之學問,乃逆轉天地,再造乾坤之修行。非一年二年之事,更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湊效。故需行者全心全力,死心踏地,方有所成。所謂“隻問耕耘,不問收獲也”。世間凡俗枝末學問和事情都需人數十年刻苦學習和實行才能取得一定成果,況丹道乎!

  21、保謂仙?沒有了人之所有煩惱和苦痛,形神靈動合一,得道以後,方可修仙。仙集中體現了道的無上妙用。

  22、元神無形象,一靈獨耀,寂靜不動,乃不神之神,不是神也,故不需依形而存。元神動則是陰神或陽神,不存在所謂元神出遊,元神出竅,出遊者乃陰神和陽神也。元神為體,陰陽二神為用。

  23、何為陽神?陽者,生機也,陽神是一種生機之神,能變化億萬,隨物而應,隱顯莫測而形象無定。

  24、神者,運化而沒有窮盡之時。鬼者,化而有盡,最後歸入頑空,鬼超越了物質空間之障礙,而有時間之規則,神超越了時間和空間,故生機不可窮盡。

  25、何謂法身?一也!

  26、釋氏外其身者,一體同觀渾融之法,玄門內其身者,神炁和合“鑽”定一訣。

  27、“忘我”於相續為波而無間斷,真空煉形也。“忘我”於分離為點而有間斷,物質煉形也。

  28、不觀察生與死,不關心存與亡,不分析形與象。唯隻觀其所然而合於生死、存亡、有無之所由來之根蒂。

  29、順物情之自然而使其自適其意,至謂此德之修矣,故我心身虛靜而無為自然,不修德而德自修也。

  30、先有善,方可忍;否則,恐有入於無情義的魔道和偏執之流。“靜坐孤修氣轉枯”此一弊病皆乃“無善”之原因也。

  31、無形與有形,實相與虛相,本體與末用都自道來而無貴賤,它們二者不能相離,離則非道,關尹子真人去:“一灼之火,能燒萬物,物亡而火何存?一息之道,能冥萬物,物亡而道何在?”至哉,斯言矣!火者,神也,息者,氣也!道依物存,物因道生。

  32、真意者,元神之妙用也,以眼為樞機,顯元神之妙用。元神為本,真意為用,真正達至先天層次,自然而然,後天意識皆化為真意。

  33、真意者,一念一覺也。此一覺自虛無中生,前念已斷,後念未生,忽的打住,所謂正念,所謂無妄念也。非窺至先天層次,不能有真意;不見性,則無真意,心不全虛,無有真意。

  34、身心真靜曰元神,身心真動曰真意。

  35、而顯真意之妙用者,為目,目之神光所注即為真意之所發,又有心之心光所注為真意。三曰心神合一之寂照真意。此三訣皆是先天不神之神的自然妙用,非意識,雖有覺但無念也!

  36、忘其粗“相”,合理細“相”,忘其細“相”,合其微相,忘其微相合其無相……,直“鑽”至虛無之穀地,忘無所忘,寂無所寂,而湛然常寂!不知天地人我!同歸一炁一神矣!此“相”者,形也,象也,聲也,色也,時間也空間也,動也,化也,靜也,境也,炁也,神也,念也,覺也!

   37、金丹大道,實為忘我合一之絕學,實為天人合一之絕學!

   38、從運化的形式說來,稱之為真息、內呼吸;從妙用之角度說來,叫元炁真命,皆自先天一炁而來。

   39、真空煉形為玄關一竅之極高層次的境界。

   40、何謂性,情,意,識?答曰:性動為情,情者,無形之覺愛受也,情動化而為意。三者之區別,稱之為識,丹道初修無它,唯使識歸入“一意”,使意合於情,再使情歸於性。所謂“情來歸性初,金木並也”。故行者最初必須做到完全的“無念”,方可入於先天,情來而歸性。性者,我之元神也,情者,我之元炁也。情為萬物生發之機、之源。所謂“兩情相悅”、“有情眾生”。因為情生,故有陰陽交合,故有萬物化淳。情又有先天與後天之分總之性即理,命即情矣!

   41、何謂水府求玄?水府者,內外呼吸之運化所成之妙竅也。求者,真意靈覺也。玄者,真鉛,真陽也。水府求玄有著不同之層次和境界。

  42、“存無守有”此四字口訣為丹道至深之法和理,有極深之奧義。存無者,貯入虛無之穀倉而無盡藏也,既曰“無”。故永遠不能盛滿,且不會留失,一得永得矣!故此虛無之倉穀含有無限之生發種子也,因此,將又有妙“有”之產生,於是有“守有”之訣。守者,合也,和也,存無守有,又存無守有……層層遞進,心之所得,所受,所覺為有,使此“有”化歸於“無”,再又有自然而生之“有”。又使之化於“無”。丹道之修煉從低到高無不以此包括之,又,無者,性也,內也,我之虛無元神也,神也。存無者,以炁歸神也,以虛合於太虛也,有者,命也,元炁也。凝神於虛謂之“存無”。神凝,自然守有,守有而漸入存無,二者為一,一而為二,不可拘泥。

   43、結丹之所在下丹田,為煉精化炁之功,結丹之目的是,延我之命,固我之形,此丹之意義非是金丹大道之金丹也。可稱之為己土內丹,真胎息,有或稱之為人元金丹者。此時,離道尚遠,與道成所結之天元大丹不可同日而語。何況還有地元神丹(所謂陰陽二品丹)之一中乘階段。

   44、火候之說,有文火與武火。所謂文火者,即綿綿若存之胎息,為天然真火,完全不假人為後天意識,此為養丹之火,非到胎息層次,不能行此火候之法,因為此皆自然而然也。武火者,分有為之武火,自然之武火,武火煉丹之火,戰退陰魔之火,武者,剛烈至大之陽炁,進陽火也可稱之為武火,此一階段為自然無為武火。在此自然之基礎上,順其自然之勢,而以我神助長其勢,以此來驅煉三關九竅武火。訣雲:“趁此火發,著意加強”,此稱之為有為武火。唯此武火不可多行,準則為神炁配合相當即可。

   45、結丹功成之後,養“丹”之所在丹田。即心腎之間,心肺兩腎之間有一“虛管”相通。道門稱之為“橐龠”。玄門稱之為“洞房”。為神炁和合運化之鄉。養“丹”之所即在此“虛管”之中,行者修行至此,已為煉炁化神之層次。

   46、丹道中之結丹之“結”,凝炁凝神之“凝”,“聚”炁之聚等皆為和合,合一之真義,“結”者,神炁完全合一歸於虛無矣。凝神者,以神合虛也。所謂“凝,聚,結”,即實質是和合,合一也,隻不過是神炁和合,合一之深度和層次不同而已。

   47、“鬧處煉神,靜處煉炁”。丹書此語對初修者確是至言。在鬧處,耐住性子堅持我身體一動不動,將心放下,外界之聲音,任之去來,我心不可強加入主觀意識,若一純粹之旁觀者,心之雜念任之生滅,不可強止,不可意守某處。唯留一點“照心”,可矣。如若雜念太多,嘈雜太甚,不可或止,可立用雙目收心一處,觀物如似看非看,身體凝聚,也即把整個世界用眼光不分層次,不分區別地融為一體,再進一步,我之心神也融於其中。所謂“靜處煉炁”,在無幹擾安靜處心息相依,忽忘忽助,無事之中尋有事矣。總之,“鬧處煉神”,在於動中求靜,動中悟到靜機,不可拘於一法。“靜處煉炁”。在於靜中察動,無味之中尋有味,而靜已察之矣,無靜心,不可能察動機也。此二步工夫,於初修者而言,不能顛倒用之,否則,恐有損神氣和性命,未見其利,先見其害矣。

   48、“理”之一字,頗堪研究,所有書上之理,言詞口語之理,窮究到底,終不為實在之真理,因為,此所謂“理”都是從人的覺受而來。先由此覺受通過言詞的折射而化為“理”,都屬後天,一個人不可能直接地完全地將自己的某種覺受傳給另一人,除非受到某種特別之訓練。何況對大道的覺受?就若形體物質之影子,影子絕對不是實物之本身,故實在之真理者,需人自心自身實際直接去“覺受”。此直接之“覺受”得來方叫真理,方叫真悟,途中無任何間接形式,言詞口語隻起到對此“覺受”的翻譯和近似而已。三豐真人有雲:“儒書佛典仙子經,盡瘤,皆附癭,都是各道其道人……,不執跡,不泥文,即是神而明之人”。故修道之要,需自心,自身去直接體證而得那無形無相之“覺受”,才叫真悟,古德雲:“書上得來終覺淺。”否則,明即非明,即使心上認為全明了,如不去真修實驗,最終還是轉入迷茫,永遠不可能明白實在之真理。

  49、所為煉精化炁,即是以炁來化精,使精來化為炁,炁者,內外呼吸之運化也。精者,先天之真覺真意也。以此意覺合於呼吸運化而不作一絲一毫它想,所謂使神合炁為煉,以炁歸神為溫養於黃庭,神炁完全合一曰止火,曰得藥,如此神炁不斷地反複配合,而運煉溫養此先天一覺,真至礦盡金純而終成曠劫不壞的大覺元神,禪宗所謂見性見徹也。

50、煉炁即是煉神,因神在其中矣,煉神即是煉炁,因炁在神內矣,神生炁,炁生神,此之謂也。

51、何謂中?無太過之病,無不及之患,太過則為妄想,不及則執守舊境。故恰好如此,恰好如是叫“中”。丹道之“中”意,是神炁和合之義,八兩真鉛配半斤真汞也,否則不得中道,有所偏頗,陰陽不能配合相當,而神氣不可能交合,故中之更深之涵義為乾坤交合之處曰中,神炁合一之時曰中。所以,守中為得一,得一為虛無,虛無為寂靜,守中又叫自然,又叫無為矣,又曰玄關一竅,等皆涵於“中”字之內矣。而“中”更有層次可分,大道以中字入門,先尋身中之中,再以此為基,求得身外之中也。

52、何為我?本是無我,何來為我!為我,故稱我,執物為我,執念為我,執識為我,故本是無我,無我即我,故我本無矣,二者皆一,一而為二。

53、煉精化炁,為炁化精,此時以炁為主,以炁運神而成丹,煉炁化神,為神化炁,以神為主,所謂沐浴和封固也。所謂煉神返虛,為虛去化神,無主無賓矣!真達先天混沌層次,煉神即是煉精,煉精即是煉炁,煉炁即是煉神,“精、炁、神”三者實不可分,精即是炁,炁即是神。

54、無心無念有二,初入無念,必是一清明寂照之元神,如不順其自然使元神更清明無念,則可入於昏沉,此時也可稱之為無念,但神已散而未凝矣。前為凝神之無念,後為散神之無念,二者有天壤之別。

  55、火候不在老與嫩,得其中和方為宜,關鍵在於功無間斷,一絲到底。

  56、不調之調是為真調,不煉之煉是為真煉,故無意之意是為真意,不息之息是為真息,不神之神是為真神。

  57、丹道陰陽分為,後天陰陽,先天陰陽,由此兩層次才可達到先天之先,無所謂陰陽動靜之執著矣。

  58、丹道全在凝神,分層次不間斷即可,凝我清靜之神,使神炁反複配合而至合一,凝我清靜之神為一,使之更加清靜,神即精,精即神矣,此精稱之為內藥,內藥是性,在此精生,方得炁生,炁是命,是外藥,又凝神自然炁聚,炁聚自然精生,精即炁,炁即精矣。

  59、禪定與丹道靜定之區別,禪定境界中,依禪宗之理,認為境中所起諸相皆為幻覺、魔境,故行者任其內景流失消亡,入寶山空手而歸,而我丹道靜定則不同,當景觀前,我唯順其自然(非任其自然),順隨境相流轉,於境相流轉中循入本源,得其中和,最終於境相中超脫而出。所謂進得去,出得來,故丹道與禪宗是不同的,禪宗在於解脫而偏於心性,丹道在於超脫而性命雙修,禪宗從一步步起,乃至最後證得究竟的階梯修行次序內,皆是行的空掉一切的解脫之法,故有肉身是臭皮囊之說,偏於心性而對肉體終無辦法,如非上上根器者,不能證得究竟,達性即命、命即性的心物一元之無上境地,因此,總的說來,對絕大多數修行人來說,禪宗專是走偏狹之途,仙家丹道則不同,行一步,踏實一步,再超脫一步,肉體和精神相互配合適應,逐步超升而達究竟。對絕大多數修行人,都可適應,皆有所成,丹道更有頓超直入法,對不同根器有不同之法。

  60、隻滅識心,不滅照心,若千百萬億之燈同照一室,無影無形,是謂清靜,是謂無相之相,是謂先天真覺,否則,或為昏沉,或為散亂,或為頑空,不得神炁合一。“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

  61、青壯年人氣純而神浮雜,適於從煉炁化神開始,即心息相依,神氣合一也。中老年人神定而氣少氣雜,適於從“意守”開始,但不可死守,製心一處而凝之澄之之法。也不可一概而論,需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兒童少年之人,神氣精純,可直接從守中至虛,清靜神意的無為法開始,不需做返還之道而直超先天,與虛空陰陽接通而達天人合一,直接做煉神還虛一著即可矣,三豐真人雲:“靜裏一炁自升天”也。

  62、采藥之法分為後天之法和先天之法。後天采藥為極有為之法,所采者為後天交感之精,不能作為丹質,隻能培補後天形身,說穿了,隻不過為一種化欲的方法而已。更有所謂待外陽勃舉或微舉後,再用吸提撮閉等調整後天呼吸之法而采藥,如此的勞神損氣,怎可還丹,即使采回,也不過是一團陰氣而已,必將漏失,此種方法行之太過比遺精其害更大。產生屢補屢泄之毛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執著此法不放的原故。先天采藥為“不采而采”,此方是丹道之采藥,達先天境界而虛無炁生之時,不勞費心,隻要身心如如不動,藥自采,自然歸爐。先天所采者元精。元精者,即炁也,可作為還丹之本,丹道采藥求不煉精而自化炁也,故丹道以無為作丹基。如果在虛無炁生之時,身一動作或心一動念,則所生之炁迅速由清轉濁,生中有殺,不可得矣。

   63、丹道以“虛無”為體,以“戒行”為本,以“定靜”為基,以“無念”為功夫,以“知而不守”為法則,以“慧覺”為火候。

   64、丹道所謂煉炁歸神,煉炁化神,是指陰陽莫測之神炁精微運化歸入不神之神,此時,動靜陰陽俱無,一切返入虛無寂照的先天真覺之一體混融同觀中此不神之神即元神,即仙胎,即金丹,一切精氣神的精微運化都是此元神之妙用,此時,元神即元炁即元精,包涵無限生發之機而又虛無寂照,神精一體也。但此元神也有不同之層次。

   65、丹道以層次而論,可分為三:一、後天陰陽,二,先天陰陽,三,先天之先,已無陰陽運靜之執著,而後天相對於先天說來,後天又為陰,自家元神於後天說來,為陽,對先天而言,即是陰。

   66、何謂抽鉛添汞?即是以他家之真陽歸入我家之元神,煉炁歸神,神炁合一,即鉛已在汞中,入於虛無混沌矣。

   67、何謂先天?即神是炁,炁是神,精炁神三才不可分,故稱為先天。神氣精有所區別,故稱為後天,故達先天層次,煉神即是煉精,煉炁即是煉神矣。

   68、虛無寂靜之中,忽然一“覺”。隨之炁生,神在炁先,此方為真正元神,真正一陽來複,吾人之完完全全的一太極本體也。所謂六陰之下一陽來複也,與五陰之下一陽來複實不同也。

   69、何謂元精?①一種含義。一陽初動時,或將動未動,而其生機之用極精極微,故稱為“精”,到二陽、三陽,其生機之運化增大,此時則稱之為“炁”。精即炁,炁即精矣。隻不過是運化的階段不同而有精與炁之稱謂不同。②二種含義,在虛極靜篤的一陽初動時,現出吾人完完全全的一個太極本體,之中有一靈覺,“覺”在炁先,“覺”在炁在,此“覺”亦稱之為“精”。神即炁,炁即神,“覺”在炁中,炁在“覺”內矣。故先天層次,精炁神三者實不可分矣。①而是②,②而是①也,兩種含義不貫而通。

   70、禪宗參話頭,說穿了,隻不過是道家之“守竅”法訣和原理的應用。

   71、丹道修煉,貴在先天,故丹道所說“采藥”實非采藥,采藥乃“自己”采而非你去采,如若有“你采”,則不為采藥,“不采而采”是為真實,藥自采自歸爐也,為何如此,神即炁,炁即神,精即神,神行而非我行,神動而非我動,炁行即神行,神行即炁行。

   72、煉性至訣,對境忘情,應而不迷,需應需靜,不可不應,否則,或入魔道,或入散亂,或入昏沉,或為孤寡頑空。

   73、丹道修煉中,“神”和“元神”是有區別的。一為妙用莫測運化之神,主於“動化”。一為不神之神,主於覺照,其實二者為一,一為“體”,一為“用”而已,不可強分也,實一“物”矣!故其靜曰元神,其動為真意,非是後天識神,意識也!

   74、凡人任何動機之產生,皆是觸境相而生的。隻要是觸物,感應於物而生的各種動機都屬虛妄,隻有在不住相、不住於空之時,忽然自“虛無”中自然生一真覺動機,此即為真一先天炁,真一之神,此過程稱作無為而為,此真陽者為自生,而非因它而生,無原因的獨立自生之動機,無來無去,不生不滅也,此曰先天之先。老子曰:“迎而不見其首,退而不見其尾”此語就是對真一先天元炁的形象和本質描述。凡後天,皆是由因緣合和而生,也即觸境相而生發此一“後天”。隻有先天無因無果,故不生不滅,無任何憑借和依托,獨立運行不息,故超越時空。莊子曰:“逍遙無何有之鄉”、“入於無所待之境”,凡是有所標準,有所待,皆為“虛妄”。仙家無它,全貴在得此真一先天元炁而改變我之形神。老子雲:“恍兮,冥兮,運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道法自然”也。如有所憑借、有所相對,有所對待,則不為“獨立”不為“自然”,非先天大道矣,仙家將此真一先天元炁喻為一粒“黍米”,或靈明寶珠,此黍米為宇宙生身之處,包含一切生發之機,潛藏萬有,古仙有雲:“黍米一粒包天地”。推而廣之,我們也可知,整體宇宙既不為一開放係統,更不為一孤立係統。如為空,空立於何時?故不能執於空,如為“有極”,極之外為何處?故不能執於“極”。如為“一”,必有一之對應“二或三”。故不可執於一,如為“中”,那“中”又立於何時,何處?故不能執於中……。無為而為,不住而住,不神之神,不煉之煉,不定而定,是為無所不為,是為真住,是為真神,是為真煉,是為真定。故曰:“自性自渡,自心自渡,他人無可渡得”。“神炁合一,無為而為”丹道核心妙訣矣,誰已透徹明白,即己已是仙,即己同佛。

   75、真陽分為腎中真陽,先天真陽,先天一炁,此雖分為三,實一也,隻不過是先天一炁運化於不同層次時,而在相應的某一特定之“處”或特定之時顯現之妙用也,由此有所謂腎中真陽,先天真陽,先天一之炁產生,因有為和無為之深度不同,故有真陽發動之廣度和深度之不同,而分為三個層次,故發動之處,之時,也不同。腎中真陽者,在內腎之處發動,此還屬後天層次。可培補後天,氣至而神未全也。人身皆有“竅”(此不僅僅指中醫穴位)。炁生時方顯其真形,煉者也好,不煉者,每天真陽之炁都是按時在“竅”中發生,由此之“發生”維護人體生命之存在,唯修行者能覺此,凡人欲念紛紛,不得清靜,所以不能靜以察之,三豐祖師雲:“不打坐於枯木寒堂,打坐於身內‘妙竅’也,即是指出方法和此陽炁之意義,因此,說穿了,所有真陽之層次劃分,隻不過是‘清靜’之中的不同的忽生‘覺受’而已。‘清靜自然,神炁合一’的工夫越深,則對陽炁之感受越深,也由此產生了腎中真陽,先天真陽,先天一炁之說,故雖分為三,實一也,皆為‘一’之妙用也,老子雲:‘我無為也,天下將自正’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一損曰腎中真陽,再損再清靜曰先天真陽,損之又損,放下的又放下,先天一炁產矣,無為而無不為也”。

  76、真意分為三個層次:一層,形體一動不動之“靜”意,不動屬坤,屬土,己土也,以此“不動”方可勾引後天神氣和合合一。因此丹修入門,先要做到形體的一動不動,如連此一點都做不到,則無論其它。二層虛無中的自生之意,此意亦含“靜”意(察靜之時的意也,為己土)。亦含動意(察動之時的意也,為戊土)。此二意為一意,靜能入乎動,動能歸入靜。有此“覺意”。故金丹才能返還成功,否則,不存在所謂和合還返之道也。三層,無為而無不為,此時意為真正之真意,即心物一元之意也,所謂想什麽有什麽,心想事成等皆指此真意妙用,此時,意即物,物即意,意到物隨,故曰真意。

   77、真正的入於先天層次,神隻有一個神,乃不神之神,意隻有一個意,乃真意,一為體,一為用,皆一也,故古仙雲:“餘二已非真”矣。

   78、何謂真陽?交和之生炁曰“三”,道書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三”者即真相,陽者生機也,真者,非假,純正不雜也。真陽者,真正之生機,由此機長養萬物,丹道貴在得此生機之“三”而延我之命。

   79、“真陽”必定是“不采而采”得來,無所謂漏不漏,真陽之妙用,真炁在體內運行時,必須去掉情識,了照閉鎖九竅,以防漏泄。

   80、丹修中,必須注意“真意”之運用,以此“真意”慧劍去除後天情識的產生,具體施行如下,功修中,真景顯現,真炁大動劇烈之時,各種人欲之本能,生理之本能常常將連帶顯現,在各種後天情況隱若將出未出(細微之“我”的存在)之刻,立以二目神光窺在動之“處”,神清靜而不絲毫外遊,一意至堅凝而不散,神炁不相離,神動而非我動,炁行而非我行(“我”已不存矣),炁在神內而不知,神在氣中而不識,故慧劍喻“二目之神光”。二目神光乃真意之所發,有此真意慧劍,方不被內外之魔侵擾,方能勾引陰陽二炁合一運化而產真陽。不達先天層次不能有此二目之神光真意,此真意者,元神之妙用也。總之,以上之法隻是針對煉意不淨,先天中雜有後天(情欲、生理本能、潛意識等)果真性功精純,元炁充足,則自然而然,元神自生妙用,神炁“自己”相抱至合一,不勞絲毫用心矣,除非先天本就充足,而又心性本就純樸,悟性極高之未破童身的人之外,絕大多數人是不可能的,故有所謂真意勾引為媒,慧劍斬心魔,神炁合一等之說也。

  81、凡有所相皆屬虛妄,不執不失方為道之真心。

  82、後天分為三個層次:①粗相之層次,顯意識的各情識欲念。②再往裏一層:潛意識、下意識層麵的情識欲念。③各種肉體生理之原始本能。修仙的目的即是將此三層後天完全轉化為先天係統和結構,此三層次一貫而通。相互依存,相互轉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83、初次修行中,外陽勃舉或微舉屬正常現象,不必多心,兒童、嬰兒不知男女之事,外陽也勃舉,此後天之生理本能也,任之自然,我心自壽行清靜,不去管它,自然此現象消失。

  84、如果行者身內不具備一定的精微的神炁之運化基礎,後天沒有與先天炁機接通,而強閉九竅之出入的外在後天運化,而更無適應之法度。則必得各種怪病,勞神費氣,損伐性命而已。不如任之放出體外,反而易得清靜。

  85、“覺”論。吾人之“覺”,一曰後天,觸物有感而生,由細微和複雜之原因引發。如:痛覺,五味之感覺、體感及情識和欲念所引發的萬般“覺”受,雖有覺無念,但皆屬後天,二曰先天之“覺”,稱之為真“覺”,無所感觸而生,由虛無中來,沒有原因,獨立運化。

  86、丹道之修煉對絕大多數人而言,第一步之目的,是先煉化人之生殖係統,生殖本能,使這由外的生機轉而向內。即返精補腦,修成不漏精(經)之身,如此可無道解之患。再由此基礎之上,逐漸改變和轉化人的其它的各種生理結構和精神形式。如,腸胃功能的完全轉化(辟穀),植物神經係統之轉化(不需睡覺),皮膚的功能轉化(不需排汗),呼吸係統肺功能之轉化(完全內呼吸)等等。形變,神也隨之變化。吾人之精神也日益不同,每天皆是煥然一新。

  87、“無根樹”真解。根者,原因、緣故之意也。樹者,生發,生機,生炁也。故無根樹之意為,沒有原因,沒有條件,應無所住而獨立的自生之炁也。丹經雲:“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至哉斯言矣。對於此一方麵,此一層,此一角度,稱為無根,而在另一更精深的,更廣大的層次中,無根卻又是有根,如此一直層層遞進,終至超越相對,三豐真人雲:“無根樹,花正無,無相無形難畫圖,無名姓……”無可說也。故曰:“無根樹”。而人之心身,感悟至徹底,終歸也是無根之樹也。丹經雲:“父母未生之時,一片太虛”,無原因又包涵無限生發之機,此機者,即人身先天與後天之鉛氣也。故先天後天都自無中生有,有裏還無,仙家於應無所住的虛無內養出根株。都是以有無相生,有無相成,有無相煉而成道。有者,機、炁。無者,性、神。

   88、非經脈全開,骨髓俱通,不能達物我兩忘之真空妙境,也不能天人合一,不能天人合一,也就不可能產黃芽,而終有道解之時,隻有經脈全開,皮膚骨肉內髒,毛竅全通,方可產生“先天一炁自虛無中生”之玄妙道境。故“邪無,鬆靜”是有諸多層次的。

   89、經陰陽二炁的反複烹煉先天一意一覺(即名慧劍)。待其數足,元神老成(所謂待它真汞有半斤)。真意堅凝,才可再行還虛混元之法,采取鴻蒙未判之先天一炁。否則,必有陰魔之患而不能靜定一時,生身處即殺身處矣。

   90、內煉之道,全在於綿綿若存,勿忘勿助,不可強自間斷,須成一絕對連續的若“波”一樣的整體,如果完全悟透此意,則築基可翻掌即至。

   91、初修之士,有為絕不可廢棄,因此一時期,行者神氣未經煆燒,身心定有滯礙,有滯礙,則神氣不可能配合,如果直接行無為之法,恐有神氣分離,失魂之患,有為功夫做足,內外全通,方可自然步入無為。

   92、虛無之中,忽然一“覺”。隨即炁生,神在炁先,此之神方曰真正元神,方曰真正炁動。

   93、“水府”有兩層含義,一曰,先天之水府。二曰後天之水府。先天水府為(一)自身之內呼吸;(二)天地之呼吸(三)天人合同呼吸,後天水府為空氣呼吸係統和血液循環係統之統一體,先天呼吸為天人合一時的神氣往來運化。

   94、何謂持齋和戒行?齋有外齋和內齋之分,外齋者,所謂“不見可欲”。在於去除五賊。清眼、清耳、清鼻、清口、清身,達目無所見,耳無所聽,鼻無所聞,口無所食,各種肉欲盡無而天理現矣。內齋者,意清,念清,神清,心清也,無妄念也,最後至心無所想而歸虛無矣,古語言:“心齋”,即此,所謂戒者,是使持齋能達到目的之儀規和方法及手段也。

   95、丹經雲:“欲令情歸性,須將性合情。”情歸性者,炁歸入不神之神,成一大圓智鏡,一靈獨醒,寂照萬物,性地圓滿矣。性合情者我心清靜虛無而後定靜於元炁之中,凝神入炁穴,神入炁中矣,此為順其自然,神合炁之法。

   96、丹經雲:“三五一都三個字,古今明者實稀然”,“妙玄一點包天地,毫厘大小人不知,返三回五透天機”。“一”者,合一之意,大道之渾元太極也,一心也,一意也,一炁,一神也,分層次不斷理解即可。三者,陰陽交合之生炁曰三,稱之為真陽,陽精、真鉛。也有層次,身內陰陽之交合,內外陰陽之交合。“五者”五行也,五行之土也,真意也,合一才返三,神炁合一才可真陽產,又有此一炁,一神,才可產生陰陽二炁,再又才可交合而生“三”。合一與一即一矣。合一才可返於我之未生受炁初,而再顯現陽精,故曰“返三”。五者,土也,五行以土為中而圍繞土,籍土而生發,喻我之真意,故曰“回五”。

   97、何謂返還?需明辯之,返者,返回來,回頭也,佛曰“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謂“覺”之意,窮取生身受炁初也。又返者之意為:返歸本我也,即性也,內地,此也,還者之意,為歸還,還給“彼”也。“彼家”者,炁也,命也,屬外,以合一之真意為媒,還返之道方可形成,無專一精誠之意,丹道將無所成果。

   98、“覺”之一字含有極深之含義,忽然醒悟的那最初之一念的“寂照”為“覺”,修行之人不執迷於物,心不妄想,自然而然時時有“覺”。如,做夢之時,不知是夢,忽的一醒,此“醒”也即吾人之“覺”矣,這樣,用此“覺”之一訣,不斷尋覓一切情識欲念之源頭,層層深入,最後入於虛無的無人、無物、無我之極致。

   99、人之源頭潔淨而無妄念,自然吾人入於虛無,自然而然產生先天真覺,自然天理時時現前,自然而然無妄念。

   100、用此先天空靈真覺再“返照”和觀察自身之運化和天地運化。與天地真消息接通,則我之元神更加靈明矣,“常應常靜,常清靜”此之謂也。

   101、有事時,使我之靈覺合一於真息,凝順於真息之精微運化。以真息之妙有來煆燒我之元神,漸漸由內達外,合於太虛之元炁。

   102、從靈關產真神,從炁穴產真精,二者歸入玄竅,神即炁,炁即精。

   103、無事時,使六識各歸其根,使我之真覺元神常歸舍於無邊虛空而不即不離。

   104、命者,真息也,性者,真覺也,而性中含有我之真命,命中亦有我之真性矣,性命合一為我生身之處,為我之真主人。

   105、所謂丹道大周天,為玄竅大開,中黃開通,天人連成一炁之大胎息,所謂小周天,即任督二脈及八脈之陽炁運轉真息,又有所謂小小周天,丹田呼吸及橐龠往來,其實三層為一,本不分層,皆為真胎息之妙用也。不過,隻是為了說法方便,對下乘者分層也。

   106、以神栽入炁中,以炁為主,謂之“栽接”。

   107、玄關一竅含有三義,一曰時候,火候,節律。二曰:方所,虛無之所,有“地方”的意義;三曰:真種,一陽來複,真心,真性也。竅是“中”而妙是“一”。天得“一”以清,神得“一”以靈,玄關一竅者,中一之竅,先後二天總歸於一竅。

編後語

   此太和玄功乃本門丹道築基秘法,從未全盤公開外傳,修習者需按次序行待;循序漸近,不可躐等而進,這樣,則無任何流弊,行持時,必須需反複看書,領會明白方可行持,其中一些法訣通過一定時間之修習方可明白,故不能望文生義,功修深者,悟性高者或以前有基礎之行者可依實際情形自二步或三步開始修煉。以後之一、二、三、四、五、六轉酎情按照每一修煉者之功修層次而分發之,修習前,必須反複翻看書本,尤其是說理和後麵悟道心言部分,修習中遇到難題,可隨時來信詢問。

 

 

 

    第五篇 築基概說及補充部分

第一章:築基總說

   鴻蒙內丹築基法理在前一部分已詳述,但還有未盡之處,故需在此略為補充一部分。

   所謂築基者,乃是堅固肉身以及平和心理。故此主旨是增補虧損,達炁滿不思食,精滿不思淫,神滿不思睡之效果。但並非說不食,不睡,讀友諸君切勿誤會,築基之法,分為數種。第一,從性功入手,以清靜之法入門;第二,性命同修,隨機運用;第三,從命功煉炁之術入手;第四,以服藥為主,修煉為輔;第五,從男女陰陽雙修入手,且輔以服藥與器械。下麵分別作詳細介紹。

第一節:性功入手法

   從性功入手者,多以“清靜自然,致虛守中”之口訣為修煉之入門,不必注重炁機之運化,並輔之戒律以規範言行,高尚情操,提高精神境界,務必使自己性格歸於平和仁慈,行為端正莊嚴,此法適用於絕大多靈敏人,如果真能明白口訣真意,則無任何出偏與弊端之可能,但自己無法完全把持住,基本上貪天之功,與命功上乃不煉自煉,全順天行,不假人力。故此要達到理想之效果極難極慢。因為已放之心難以收擾,已欲之身難以控製,非決裂大丈夫難迅速見功。此法最適於童體未破,心性純樸之青少年。因青少年先天炁足,且身心未遭汙染,隻要能下決心修煉,僅僅隻要保持心理上的清靜自然,完全以靜為功,不要走許多彎路,直接用“鑽”字一訣,“鑽”入恍惚遝冥之中,自然真陽產,真心現矣,不必用許多有為之法,損卻許多功夫,自可命名神合於炁,炁歸入神,常使心神保持在先天境界即可矣,真訣雲:“守靜致虛,守其入而防其出”丹經又雲:“神返身中炁自回,如此朝朝還暮暮,自然赤子產真嬰”“性住炁自回,炁回丹自結”。

第二節:性命雙修法

   性命雙修,乃築基上乘大法。此法修性修命並無偏重,乃隨機運用也,因人因時而異,所謂補不足而損有餘。一個時期以修性為主,一個時期又以煉命為重,終歸性命同修,實無主次偏重,此法一般以“神炁合一,清虛守中”為口訣,此派最重要的就是“玄關一竅”。

第三節:先命後性法

   偏重命功入手而兼煉性,先已靜為基,後主以接命之術。此法一般適應於中老年人,其入門之訣很多,如:守竅,導引,行炁,內家拳法,樁功……等。根據每一個人之不同情況而傳授之,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一般以守竅入門。但行者需注意,此竅者乃活竅,非死死之竅。故守竅時,乃是似有若無,似守非守,順炁息之自然,而守之,守者,非守也,乃是安和放也,放心於其“中”也。如能明白安放之自然妙旨,則得守竅之真旨矣,此處最重要之竅乃炁穴也。中老年人一般守下丹田,或者守湧泉,命門,夾脊,陰蹺之竅,但切不可死守一竅,死守則非弄出毛病不可,待以一竅純熟後,則需運神周身,如守下丹田久了,必有昏沉之感,則可內視上丹田而昏沉自去,又如下丹田守之太過而發熱,跳動,則應順息之自然,而守陰蹺穴或夾脊。總之一個順之自然,不可一個竅還沒守出個好處,又運神另處,切記,運神之法乃是順體內某種炁機之自然或外呼吸之自然而守於它處。守竅還有一個重要口訣,即是“先存後忘”。即“放安”到後來,則忘掉此竅,此忘非是神散於體外,乃是凝神於體內也,所謂凝神於虛也。

  煉命者,即煉炁也。守竅之同時結合煉炁。需培補者則待炁息自外降入體內後,略存一存再呼出。但又切不可勉強,具體煉炁之法的其餘部分已在第二篇和三篇中說明,在此則不再另述。

  下麵略為補充有關人身之關竅的法理部分。學習接命之術,學者先必明白人身絕大部分關竅及絡脈和五髒之作用。(關於此,諸君同好不可不讀《黃庭經》與《黃帝內經》貳書)練炁第一關竅乃橐龠管,第二關竅乃丹田(此處有上、中、下三丹田)。第三關竅,乃背後三關,即尾閭,夾脊,玉枕。在此重點要闡明的是,夾脊有二處,其一乃腰部正對前之臍輪的脊柱骨空穴內;其二乃背部正對膻中穴的脊柱骨空穴內。清靜之神注入脊柱骨這兩處空穴內,在下者可添油接命,可保精不漏,因為此處與陽關相通,且前通入二內腎與臍輪,在上者可洗心沐浴,可清心煉炁,正水火既濟之處;如收心太緊而心火煩躁,則可放心於此,而入於虛無,則火燥心煩之症立除,此竅亦有回陽化欲止漏之神效。第四關竅乃陰蹺及八脈秘旨。人道運行十二經絡。仙道運行八脈,而陰蹺一脈更乃八脈之樞,陰蹺才動,八脈皆動。另外,各種修煉關竅皆從運煉八脈中而顯其功效。故可由八脈探得我身造此之源,而接我之命。《悟真篇》所雲:“玄牝一穴”“虛危穴”即由八脈之造化而來,此“玄牝一竅”也是八脈和所有煉炁之總持門,乃先天和後天共同運化之竅,或曰:“九竅渾同為一,是為玄牝”,究其實,隻不過為一神一炁而已,是為先天接命之術。

  再說一說五髒秘旨,後天延命之術,以保腎安心為法理,脾屬土、肺屬金、肝屬木、腎屬水、心屬火。後天調養之法在先調和脾胃,使脾胃健康,能納取後天水穀精微之炁,再調理好肺金。後天之運化在於土生金,金再生水。心安,則脾胃調和而土旺,土旺自然生金。少思慮,戒絕大的情緒波動以養脾土。少言語以養肺金。隻有土金相互調和,後天之本堅固,則腎水自旺。再加以靜心煉炁之術,則坎陽自升而調養五髒,而心液亦自然下降流布五髒肌肉化為津液潤澤周身,此津與炁互生互化洗滌吾身之陰濁,潤澤吾身之結構組織,正乃玉液煉已初步。

  但先天之道的生機造化則不然,完全以先天金水相生為主,此水者,乃先天胎息也,在先天造化之時刻,則脾土不動,肺金停運,心腎之炁交融,而產生先天真鉛(金)。進入先天之機,則呼吸俱斷,食飲俱斷,睡眼亦無。

  各種內家拳法及有為導引之術皆已包涵於此法作用之內,諸君同仁於此處又必須注意,在丹道修煉中須用內家拳法和導引之術,以期待所煉陽炁作用周身,使津與炁互生互化,洗滌吾身陰濁。

第四節 服藥為主 修煉為輔

   以服藥為主,修煉為輔,此乃外丹及部分中藥之服食運用,現時此種修煉法已基本絕跡。除中藥服食(丹餌補藥)之外,其外丹(此處單指地元爐火所煉神丹)服食法已不適應於現今社會,即使中藥的丹餌服食亦配製甚難,耗資巨大。中藥服食不外乎補不足和損有餘,此需辨證施藥,關鍵在於調和五髒之炁,其始在於祛除疾病,進而改變吾原有之氣質使自我之性格歸於中和,故此中藥丹餌服食亦可應用於各種築基修煉法中。

第五節:男女雙修 神仙栽接

   男女雙修之術,此法乃在第三法的基礎上而行之,故需明白第三法的所有關竅和理法秘旨。男女陰陽雙修之術分為數家。其一,房中衛生術,此種實非丹道修煉。其二,神仙伴侶,夫妻俱仙的法子,引乃最上一乘人元丹法。條件是男的必需已緊鎖陽關,能返精補腦,修成不漏之身,女的需斬斷赤龍,即是不來月經,女子不懷胎也,否則終不可施行,其三,三家之術,此法即《參同契》、《悟真篇》所介紹的法子,三家之術不一定夫妻雙修,修煉之外界條件極嚴,如需要二三道侶,及必要之器械和許多丹餌中藥,道侶之中定有一個女子等等,所謂法,財、侶、地也。而且自身修煉之條件也必須達橐龠開通,且具備一定層次的靜定工夫,此法條件太苛刻,不利於施行,現今基本無人具足以上諸般條件。此法較為代表性的乃是明朝孫汝忠所傳的《金丹真傳》一法。值得注意的是:《金丹真傳》雖淵源於《參同契》、《悟真篇》但又有所不同,《金丹真傳》偏於陰陽栽接,條件較多苛刻得多。《悟真》與《參同》則含有“火裏栽蓮終不壞”的煉性之道,而且大定真空,自引大千人元,乃此法之上乘,並不局限於《金丹真傳》之狹隘範圍。讀者於此,不可不辨。

  在此還須注意的是,所謂陰陽雙修之術的陰陽運煉乃是修煉者自身內之陰陽。《悟真篇》之“玄牝”竅乃自身內之陰陽運煉之竅。故陰陽非在身外,在某種大的全局說來,外部乃是起到無意的調和與依憑依靠之作用,所謂外部資助乃是不求而自得,遂感而通。修煉者切不可有“須求”外部之心。功修當中,隻專一自身之陰陽二炁的修煉即可,唯在於雙方必定要同心同德,生死與共,且對方必需心性純樸很有慧根。雙修之男女雙方必需無一絲一毫之淫欲之念。所謂“敬如神明,愛如父母”“男不寬衣,女不解帶”。訣雲:“有情無欲,同心同德,同功異法”。再而:“無情似愛,同心似離,同法同功。”如修煉之時,如有男女之相,求助采取之意,則必入魔道。

   總之築基之法雖有數種,究其實不過一性一命,一神一炁,不過因人,因時而取法不同也。要活學活用,不可執守陳法不放,除第一種法外,其餘數種都需具備一定之靜定工夫後方可施行。

 

第六篇 鴻蒙內丹工程次第四步法程概

第一章:四步法程概說

第一節:四步法程

   一般丹道之修煉,可分為“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四步。其實,唐代以前之丹道法理本不分段落和層次,從始至終都是一法貫之。及至唐代後,特別是元明清之際,根據實際情形和說法方便,而將丹道之修煉劃分四個階段和層次。雖分為四,實則一也。有了層次之劃分,能使修煉者,有所把持和依憑,不致躐等而進。實際上,根據丹修的真實功修層次和境界與效驗(如:對肉體的改變情況,精神的變化深度,天人合一的深淺程度)也可分為四個層次,從此一點,故有四步法程之說。

   四步法程的劃分是有其深刻內涵與理由的。“為說法”方便起見固然為其中原因之一,而更重要的是,丹修的真正“內景”之層次對於每一個修煉者大致相同,不同之內在運化和外在表現則代表了不同之層次。丹修必有高低層次之不同,故按功修層次而言,必可分為四個時期和四個層次,進行真正的丹道修煉絕大多數行者的功修都將按照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之次第逐漸提升,不管是從性功入手,還是從命功入手,皆是如此。

   而更重要的是,在每一次開始做功直至收功的這一連續不斷的行持過程中(一般為二至三個時辰),也定可劃為四個時期和段落。即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這就是從始至終都是一法貫之的涵義,一時有一時的煉精化炁,一刻有一刻的四步工程,一天有一天的四步工程,一年有一年的四步工程,直至十年,幾十年,都是一法貫之。

   所以,一,從總的方麵說來,即從行者開始修煉丹道直至完全成功的這一極長時間內,可劃分四個功修層次,故有四步工程之說。二,從每一次真正的做功而言,更可分為四個時刻,丹經雲:“冬至不在子,身中自有一陽生。”又如:“一刻即一年,一時即一天。”“無卦、無爻、無斤兩。”“慎終若始”等等都是說的此意。

第二節:煉精化炁概言

   從對肉身的改變而言,在煉精化炁這一步工程的總的大體修持中,可使行者的陽關緊鎖,男子修成不漏精之身,返老還童,白發轉黑,炁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眠。從理法上而言,煉精化炁為有為命功,偏重於精化炁,炁煉精,而在每一次的修持中,亦含有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否則,即不為丹道真正之煉精化炁(或處於初級築基層次)。煉炁化神在於使炁合神而歸神,(此也有深淺之層次)丹經謂之“溫養”。又進一步使此綿綿之神歸於虛無的不神之神的寂照,此又謂之煉神還虛,丹經稱,止火或文火(煉神返虛也有深淺之層次)。最後完全入於混沌虛無的不知不覺不照中(真意之運用也無),所謂寂無所寂與道合真,神炁完全合一。如此靜極而動,動極而靜,陰陽反複交合,形成煉精化炁之小周天循環。

   為何單單將此一修煉時期稱為煉精化炁呢?一、前麵已經說過從對肉身之改變而言可稱為煉精化炁。二,從內在運化而言,炁之升降開合運化在總的周天循環的時間中,所占比例為多,也即有為武火之法諸多。動的感受多,靜的感受相對少一些,靜定的深度不及後麵高層次。故煉精化炁稱之為有為命功。此階段則重於煉命而兼煉性。功修一次與另一次功修常有間斷。甚或在一次的行持中也有中斷。

   丹道之煉精化炁之精者,乃無形之精,而非後天有形之精,通過修煉使精化為陽炁,滋潤周身及補充腦部之真陽不足,後通過周天火候之運行任督二脈及八脈,使得自家神炁初步達到合一,神炁反複配合采煉,而入於下丹田。日久自可結成內丹,成就長生不老的乾坤之軀,此一階段主要是小周天之修煉而兼行大周天。修煉者修煉的主要為自家自身之神炁,身內陰陽之交和也。當然,並不是說沒有外界之資助,而是外界資助為輔助。到煉精化炁功夫完成,則胎息初成也。

第三節:煉炁化神概言

   再說一說煉炁化神,相對於煉精化炁而言,煉炁化神乃無為命功,自身之炁機與天地連通,此時之者非後天呼吸之炁,實乃胎息元炁及至天地太虛元炁。在每一次的功修中“炁化神”之功修時間所占比例大大增加,元神長覺長明(以前煉精化炁若靜定工夫不深者,恐仍有昏睡,散亂之時)全無昏睡,功修基本不再間斷。丹經雲:“丹光不離”,即是指此。當然,“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返虛,煉虛合道”這四個功修段落也不斷周而複始地在行者體內運化。此時主要行大周天火候,就人身而言,大周天運行規律在中黃正道,就總的天人感應而言,我與天地精神相互往來謂之大周天。其中“文火”運煉之時間比以前大大延長,乃有“無為火候”之稱。丹經雲:“但安神息任天然”。在大周天中,精自化炁,炁自化神,神自返虛,有的稱此為“中黃直透”,乃仙家頓法。有慧根的童體無漏之人可免去煉精化炁這一關,而直修此煉炁化神之仙家頓法,而頓超直入。

   煉炁化神乃無為命功,真胎息已成,後天生理之運化大大變慢,先天呼吸占主導地位,後天呼吸為輔。修煉者靜定工夫更深,時間更長。而大靜必有大動,動機之感覺也隨之變得更精微更深了。到極高功境時,完全乃無為火候,不采而采,無為采藥,直至八脈俱停,外呼吸和外脈博完全停止。自然而然,以神主炁,以神煉炁,至完全沒有炁之升降開合氤氳之精微運化,則炁盡化為元神,結仙胎於中下二田,陽神成也,接後乃煉神還虛之出神的功夫。

   為何說煉炁化神乃無為命功呢?因為,此時修煉者自身之陽炁已與天地之陽相連相通,不勞取舍,其炁自采歸爐,完全無須人力,隻順天行可也,順天地陽炁之生發而自然充溢吾之陽炁,故說,此段乃無為命功。為何又稱煉炁化神呢?因為所謂煉炁化神者,乃神煉炁也,在天人成一炁,彼此感而通,陽自空中來,抱我主人翁時,若吾元神真意不主宰期間,那麽,天人雖成一炁,但收功後尤恐吾無所得也,吾之炁,歸吾之炁,天之炁歸天之炁,兩不相幹,更可慮者,吾之炁有可能隨太虛之炁而去。故此要有吾之元神長覺長明,主宰其間,故需元神老成,性功精純,煉精化炁完成方可行引步功修。故曰:煉炁化神。

第四節:煉神返虛概言

   煉神返虛,為性功,乃跳出肉身的修煉功夫,也即對陽神進行修煉的功夫,對肉身言,丹經曰:“真空煉形”。此乃實為形神同煉,煉形即煉神,煉神即煉形也。此時,自性元神遷居於泥丸宮,“以泥丸為床,以天地為室,以太虛為屋。”息脈俱停,後天之生理運化基本停止,全部轉為先天造化。行者長時間地返於至靜,當然,也還是有運化之機,但運化之機所占比例雖極少,但是運化之機可比以前功修深廣得多,精微得多,運化已經深達構成身體之精細微塵以及全身的每一個細胞深處。丹經雲:“真空煉形,焚身煉質”也。

   針對肉身而言,其中亦有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返虛、煉虛合道這一個周天循環,但此時“精已非前文所指之精,此精乃先天一炁也。此時元神更非先前之神,乃神精一體之陽神也。此時之炁,乃天地人至精呼吸之真息往來也。神即炁,炁即神,精即神也。神即形,形即神矣。但此一段修煉偶爾還有真意之運用,所謂:“調神出殼以目為機也。”最後,終至形神渾化,肉身盡化為微塵炁體。

   但另有一法,專行調神之功,不待形全部化為炁,而陽神衝舉,拋棄部分肉身。此也可與宇宙同泰,萬動長存。按照古代丹道學說而言,行天元丹法之煉神返虛將肉身盡化為炁,約需要的時間為600年-1000年之久方可盡全功。如果結合地元神丹之外丹服食,則一紀(十二年)功成。故此,煉神還虛相對於煉虛合道而言可稱之為有為性功。因為仍有作為,此作為即是“調神之功”。

第五節:煉虛合道概言

   最後之煉虛合道功夫,實際上也可稱為煉神返虛,此時,靜無所靜,寂無所寂,照無所照。以前之修煉都離不開真意(丹經喻真意為“土”),到此,真意之運用方完全停止,故稱寂無所寂,照無所照,湛然常寂,同歸一炁一神也。故此段工夫乃完完全全的無為性功,身心完全溶入於無限宇宙的大道運化之中。動亦是靜,靜亦是動,最後,過去,現在,未來連為一體,無時間,無空間,丹經謂“我之元神劫劫相連”也。佛經雲:“無限過去無限未來,歸於一瞬。”陽神化為千百萬億無量數而遍布於太虛。虛空粉碎,神之光芒無處不到,涵括太虛,“時空滅時,這個不滅”、“宇宙壞時,這個不壞”。虛空已不能成為我之無形障礙。故曰:虛空粉碎。“宇宙生時,我則開化度人。”此時自性元神以虛無為床,以天地宇宙為室,以古往今來,以劫應劫為屋。修成礦劫不壞之元神矣。

第六節:綜述小結

   綜合上述,煉精化炁,以炁為主,以息運神而成丹。煉炁化神,主靜立極,長覺長明,以神為主,以神煉炁,而炁盡化神,結成聖胎。煉神返虛,主要為煉神之功,以神合虛,以虛化神。乃不煉之煉也。煉虛合道及返虛之功,此虛者乃古往今來,劫劫相連之虛也,乃道之本體也,到此乃完完全全的無法無修。其實,真達先天混沌層次,煉炁即是煉神,煉神即是煉精,煉精即是煉炁,實無可分。

   整個修煉過程是天人合一之程度不同而劃分不同層次,人體內一切精炁神之精微運化都是一神一炁之妙用,丹經雲:“得其一,而萬事畢。”果能把丹道所有義諦和法理貫通為一,則以上之言盡為廢話也。得其意而忘其言,得其一而忘其意。與天合一程度越深,則修煉之層次亦越離高,“隨修隨忘,一動即覺,一覺即無,不著於相,不著於空。”此實為修行之深層真口訣也。真修行士豈不味於斯言乎!

 

第二章:兩重天地四個陰陽與先天一炁

   二重天地者,先天地和後天地也。四個陰陽者,後天陰陽,先天真陰真陽。先天一炁者,就是其生命能之本源力而言,稱之為一炁,此炁不可察,不可思議,就靈覺而言,謂之真神、真心,亦不可察,不可思議;就其實質性而言,則稱之為真空妙有,亦不可察,不可思議。三種涵義同歸於一,無形無相,無處不在而又無處在。進行真正的煉丹修煉,行者首先必定要弄明白此個兩重天地與四個陰陽以及先天一炁之關係和異同。否則,無法下手,不知何為真機,何為真動,何為真靜,何為真景。甚至認假為真,產生幻丹,不能達至大乘至境,終離道甚遠矣。

第一節:後天地淺述

   後天地有三個含義。一,總的說來,在功修中,行者覺受到的各種有象有形內景運化,皆屬後天;二,在功修中,行者隻能覺知到神之動,神之明,而執於此種內景上,而更無炁之精微運化。此時,說明行者還處於後天地上修持。丹經雲:“孤陰不生也。”最終落入頑空。當今崇尚禪宗之徒容易流於此弊。仙家稱此等之士,“隻知離宮修定,不會水府求玄。”此種修法非特別具備上根上智之大德之土不能實行之。三,在功修中,行者隻能感受到炁之有相運化,而執依於此種內景上,而無元神之澄徹清明。這也說明行者處於後天地上修持。

   或者,神不清不明,炁不定不精,而此時專務於杳冥中滅神滅想。但是以前神炁並未經過充分煆煉,就想一步登天,入於杳冥中求取所謂“真鉛”,最終將落入頑空,最終還是處於後天地上修煉。

   後天地與後天陰陽相對應。後天陰陽者,一指口鼻呼吸的一出一入,一來一去。入者為陽,出者為陰;升者為陽,降者為陰。二指體內某種能覺知到的升降開合炁機,升者為陽,降者為陰。三指念想思慮之神。四指平和安靜之人心,以上四者又互為陰陽。

   後天凡陰凡陽的最大特點是其運化具有明顯的歸所和出處,即行者自心靜知該種炁機歸入何處,何時。凡屬後天心神(亦包括安和平靜之心與雜亂之心)能覺受到的皆稱之為後天陰陽。後天陰陽有頭在尾,有來有去。如所謂腎中陽升之時的覺受,心內靈液之下降,剛入胎息的呼吸升降開合,體內的各種熱感和痛感等等皆屬後天陰陽之變化。修丹之士,千萬不可執於此,此隻不過為入門之必要依憑和權宜也,但離開此,也是無法下手修煉的。

第二節:先天地淺釋

   先天地:一,指功修之中,神炁完全合一後,身心歸入虛無混沌的無知無覺,但又絕非枯木頑石之靜態;二,指在虛無中忽生一動一覺,神炁皆動,且神在炁先,其動至精微而無形無象,此種之動需元神才能感知到。此時,神炁一體,神在即炁在,炁行即神行,功修到此,說明行者已入於先天地上修煉。

   先天地與先天陰陽相對應,先天陰陽乃自然而然,完全不假後天人為,忽然而來,忽然而去,無所尋處。行者要尋找它,則它消失無蹤。如著意(後天心神)迎接它,則又消失無蹤,如果先天真陽生起時,一念轉濁,則其陽迅速變為後天。《道德經》曰:“迎而不見其首,退而不見其尾”。無來無去,無頭無尾,真陰者,乃先天元神,真陽者,乃先天祖炁,其實,先天元神也就是先天祖炁,異其名而同其實也,若有二者之分別,則不名先天,而叫做後天。

   丹經上先天陰陽一般是指真胎息的那種運化狀態。所謂:神在炁中,炁抱神外,蓬蓬勃勃之清明生機充滿一身內外。但此為至精至微無形無象之生機。而且此時,修煉者口鼻呼吸俱無,此種元神感知的氳氤無形無象之“狀”,即可稱之為先天陰陽,此時似覺非覺,切不能起常態之明覺心,此種氤氳之機乃真陰真陽之餘炁也。

   總之,虛無覺生乃為先天真陰,虛無炁生乃為先天真陽,先天真陽真陰自不內不外“處”生起,於不內不外“處”消失無蹤而無所尋處。或有謂坎腎陽生謂之真陽,離內心神之陽生謂真陰,此說實離道遠矣,勉強可稱之為後天中之先天,後天之真陰真陽,但絕不是先天真陰真陽,行者此處需辯明白,方不墜入方所與邊見及對待。此先天真陰真陽方為煉丹之真種子。得此“一點”並不斷保養煆煉之,則可還丹矣。

第三節:先天一炁

   但是,行者不要認為先天真陰真陽為先天一炁,如果錯認之,則又入魔,離道遠也。此個先天陰陽乃吾人身之先天祖炁(或謂元神)也。非先天的大道之元炁“體質”也。先天一炁者,乃指天地宇宙未生之時,混沌未開陰陽未判,生天地人物的最原始之炁也,先天一炁不是一種“狀態”,一種“內景”,一種“運化”。而是主宰這所有內景,所有狀態,所有運化的無形無相,無處不在的“玄德”,謂之“先天一炁”。

   先天一炁自含於真陰真陽交合的那一時刻,表現為行者心身俱入於混沌無極之時,此時,方可謂有先天一炁來歸也。或者在此種真陰真陽的交合運化狀態中,好似有一點“清明廣大,安閑恬靜”主宰其中。也說明先天元炁,天地真陽歸入我身矣。故先天真陰真陽交合則自然先天一炁來,正如施肩吾真人雲:天人連一炁,彼此感而通,陽自空中來,抱我主人翁。此中不參雜任何思議與模擬,乃是自然來歸,故先天胎息一成,自然天地之元炁不吸自入,不取自得,如磁吸鐵,遂感而真忘而後不期而“遇”,自然而來,以此真陽陰之交合不斷抽添攝取先天元炁,補我曆年來被天地所奪之元炁也。

第四節:綜述小結

   總之,丹道之陰陽層次可分為:一,後天地層次,後天凡陰凡陽,後天真陽真陰(真鉛、真汞)二,先天地層次,先天真陰真陽(先天祖,元神)再就是陰陽無分之先天一炁也。若將先天一炁稱之為真陽,那麽,吾之先天真陰真陽(先天祖炁)則可稱之為真陰。但是,以上分別乃說法而言,切不可強為分別,他們之間無明顯界限,實皆為先天一炁之不同妙用也。故丹經雲:“靜時亦在,動時亦在;濁時亦有,清時亦有。”

   先天一炁,凡眼不能見之,即使元神道眼亦不可見也。“隨修隨忘,一動即覺,一覺即無,不可思議,不可執守”。丹經雲:“用念即非,道不屬心知意為也。”總之要一切放下,無區別,無分辯之心,方可得現先天真陰真陽,方可得先天一炁來歸。即使所謂得者,實無所得,切不可生喜。故曰:“用念即非”見道易,守道難矣。

 

第七篇 煉精化炁修煉秘旨

第一章 煉精化炁第一轉

第一節:修煉正法--心息相依

   築基功成,則需進行此步之功修,此乃煉精化炁之初步,心者,平和安靜這後天神識;息者,一往一來,一升一降,一開一合,之精微運化也。此一步之目的乃是,不使通體內外無形之精炁(勉強可稱為無形之原始生命能量,此乃吾人身之元精)化為後天陰氣和後天津精。進一步可使此無形之精化為先天陽炁(此處指吾人身先天陽炁),再而神炁混合入歸虛無,產生真陽之炁(丹道中結丹,還丹之元精,乃吾之先天祖)我順之自然行法采此真陽之藥歸入丹田。

   心法口訣:“調息凝神,凝神調息。神安注腹,初炁伏田。旋而為一,自生造化,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心法具體解析如下:

   第一句口訣在於保我通體內外無形之元精,不使化為後天。故能時時做到心神的平靜悠閑無執,炁息能深長細柔無滯。如此,則可以時時是化精,保精。一度不泄,即一次添油矣。

   第二句進一步順之自然微微用意之具體方法和真機。神者,我清靜之神也,注者,神之妙用意也,而意之所發為耳光和眼光。觀之於無,聽之於無,不執形色音氣,腹為下腹內腔,一般指下丹田,經過凝神調息之修煉後,我神悠閑地安放入腹中,下腹化為一片虛空境界,此時切不可起明察之心,自然我之身內初步之生炁運化歸於命蒂。外呼吸若有若無,神入炁中,蟄藏於炁之深井中,其形身遂歸虛無,久之,升降開合之精微形相運化連成一體而無形無象無開合升降矣。自然入於混沌,故曰“初炁伏田”。

    神炁初步合一,“旋而為一”入於虛無。我中忽然神炁皆動,真陽之藥自生矣,故曰:“自生造化。”接後,行“凝神調息,調息凝神”而采藥。凝神者,進火也,調息者,采藥也,凝神者,此時之神乃初步之元神。元神返照於陰蹺一穴乃為凝神。調息者,乃是自然而調,自然而息,微意觀照而已。順之自然升降開合,我神安放入陰蹺,再向陰蹺攝入丹田。總之,必忘形忘身,方得其大旨,以上所述為後天工法,屬於煉精化炁之初步。

   後天神氣有分別,故進火是進火,采藥是采藥,不可混為一談,但雖是後天工法,實含有自然無為妙旨。下手之時有一個“有為”,中間全為“順之自然,順水推舟”也。此屬“心法”範疇,築基完成後,方可以行持,如此才可明了心法之妙處,才能悟到心法中不容言傳之內涵,千萬不可躐等而進,否則,一定落入後天意識為之的下乘功夫,與真正的此步工夫相關甚遠也。

   至於火即藥,藥即火,“但安神息任天然”之無為火候和不采而采,藥自采,自歸爐等法乃是後來之事,已入先天層次也,後麵將論述到此。

   此節工夫使行者達到“心息相融”之境地,進而後天神初步結合,產生後天真陰真陽。其中“內景”因人而異,但論及層次實質則為一樣。

   此步反複行之不久,自然從後天初步返入先天,初識內胎息之妙處,但非真胎息,此時,後天真陰陽進一步運化全身毛竅肌肉和內髒。

第二節:煉精化炁之切要

   心息相依,神安注腹與凝神入炁穴

   以層次而論,心息相依乃後天層次,但又切不可執於形象之後天升降開合之運化。心息相依之目的乃是心與呼吸相互依靠之意,不使呼吸和心散亂。神安注腹乃心息相依之深入層次,凝神入炁穴已入於先天境界,何謂炁穴,炁包神包,神在炁中,根深蒂固,二者氤氳。

   丹經有雲:“以汞煉鉛,以鉛製汞。”以汞煉鉛者,是以元神覺照,凝照後天元炁或後天氣。如果隨物而逐,則一瞬又落入後天,非元神之凝照矣。此中之微妙極難掌握。其要訣在於,元神未老成時,切不可用神,時時以虛無默默混沌為鄉。以自然之呼吸包裹於外為屋。不可放縱,待其老成,方可行武火凝照以及運炁之訣。總之一個口訣:“行神炁合一入於虛無混沌。”

   以汞煉鉛另一個最緊要之處又在於:主宰之元神需惺惺不寐,長覺長明,不能稍許昏沉。故元神初顯時,更應保持純潔一心,不生它變,保持最初之元神“狀態”。心胸全要坦坦蕩蕩,無有一物,放下一切。此時,切不可隨後天之呼吸升降而升降,消長而消長,但又不可完全忘掉一切,歸入頑空,訣雲:“綿綿若存。”果認得此四字真旨,則煉汞之道全得矣。

   凝照久之,鉛炁自生,上升入腦,順之自然,自停泥丸片刻,煆煉我泥丸陰質,消融神中陰濁。如此,元神就更不易飛揚。其性老成。行之久久,真鉛自生,來歸伏我之陰汞,一得永得。“以汞煉鉛”乃以火蒸水之術,乃煉炁之道。“以鉛製汞”乃以陽伏陰之法,乃煉神之途。如從炁之點化運煉而言,謂之:添汞,如從神之“觀照提取”而言,則曰:“抽鉛”。

   元神之返照微意運用,即乃“真意”。一般情況下,切不可用神用意太重,重則落入後天,不得真意之旨。需性功澄徹,方可全明“真意”。凝照一處即凝神。凝神者,非是凝於有形,乃是凝於有中之“虛無”,但又絕非後天神識之所謂“照”,後天神識不可能“照”,一照則是為執為識。故此讀者諸友更須注意,後天識神不稱之為照,而稱之為識。

   凝神入炁穴者,乃是寂照不動之元神凝入先天胎息之內(元炁),不是用意調後天呼吸,人之先天胎息之根最初成象於臍內空處,故凝神入此化歸虛無,乃稱作凝神入炁穴。

   後天神不可凝,後天氣不可聚。以不定之神合不定之氣,則神更加不定。日修月煉,促死而已,現今所謂內丹修煉速成之術,即犯此病。無主張的神合無主張的氣,反而更易導致散亂與昏沉,反而欲念紛紛,燥火更甚,今日有起氣功家死死守住下丹田,弄得下田一團火熱。反美其名曰:結丹,殊不知,後天一團心神燥火反促修煉者下元漏失,促其速死也。故此至少要達到築基太和功法中的“元神初顯,炁通橐龠”,才可以行“凝神入炁穴”“神炁合一”之法,如果沒有達此境地,千萬不可太執著於後天肺呼吸之氣。順其自然,我心唯虛而不可“用意”,口訣曰:“心隨炁轉”。

   丹道乃凝神之道而已,與禪宗不同。禪宗隻重見“性”,丹道則更進一步,不但要見“性體”更須“凝神,住性”。故無師傳,切不可行凝神之道,因本已性明,如又加上一個“凝”“住”之有為法,則其性一動,如果無特別真訣,則為頭上安頭,反落後天,因此,丹道乃奪天地造化之道,窮究天人之際的學問,重創性命之方法,不遇真師,實難強精。

   如何使用“凝照”之真意,在何時應用,應用之“輕重”在何處用之?即所謂火候也。此真意之應用雖有節次法度,但總不過一天然妙旨,合其自然,天然符契,則無不如意,不合其符契,則處處有危險。明白於此,餘下所有行功全是無為,無念,清靜自然。丹經中所謂的“著意”“求”“尋”“入”“勿忘勿助”“神光”等,皆是指“真意”也。故看丹經切不可望文生義,佛家或稱“真意”為“慧覺”,實乃不思而議之謂也。

   不照而照乃為真照,無心而凝是為真凝,此又何謂也,譬如明鏡,若無灰塵,自然可以照見萬物,若有灰塵,則不可照見萬物。若心有“照”之意,譬明鏡有塵,心若無照無意,則似明鏡無塵。使後天神識化歸虛無,自然先天顯現,而神自凝矣,用後天神識和理性是不可能虛擬和暗想出來的。唯得一抽象言詞而已。丹經雲:“丹屬心知意為者,皆非矣。”陳泥丸真人在《丹基歸一論》中雲:凝神入炁穴,以神合炁等豈是容易明哉!迷者自迷,悟者自悟,今有所謂丹道學者將凝神入炁穴標為“意守丹田”此乃誤已誤人,以盲引盲啊!

第三節:精炁之辨

   煉精化炁使元精化為陽炁。

   一、陽炁通過任督二脈及八脈或小周天火候調和及采煉,入於下丹田。日久,結成內丹。二、陽炁薰蒸改造五髒六腑及筋骨皮肉。三、使修煉者初知神炁之妙,明白何謂神,何謂炁,進而會用神,但進行煉精化炁之先,則不可不首先大略明了何謂“精”否則,將錯過時機,入寶山空手而回或認假為真。

   煉精化炁之“精”非後天之精,乃先天之無形無相的吾人之原始總能力也。念動,情動化為後天形質之精(如:汗、津、尿、生殖交感精等)。無念,觀照則化為輕清之陽炁,此無形之精分為三種層次。

   一、性精:神動之性陽生也,此精屬內,屬心神之範圍,又謂離中真陰也;二、命精:命陽生也,屬彼屬炁之範疇,腎中真陽,坎內陽炁也;三、元精:真陰真陽交合而後產生的生機妙用,丹經謂為“一點”“一黍”,吾人一個完完全全的太極本體也。神在是,炁亦在是,其初萌動之叫元精,初騰時為先天真陽之炁,其中之靈覺謂之為元神真意,又有些丹經稱此為“真鉛”。神在炁先,神既炁,炁即神,實不可分,故曰:先天。

   那麽,先天無形元精之生發為陽炁,以何為證候呢?有什麽效驗呢?依實際情形,大略有四種驗證,此數種驗證之效驗乃對不同之功夫深淺層次而言。

   一者,神動之驗,行者初次體驗到“神”之靈。如:忽有靈覺,心內省悟,一念不生,心中有一點清明氣象,且此清明氣象完全由內心而自起,不假外觸,心神變得比以前安閑適意。其二:炁動為效,覺丹田有溫暖之炁旋轉,似有非有,非寒非燥,如同小蛇似有靈性,活活潑潑,或一身上下,貫流為一,似融非融,似交非交,蘇綿美快,氤氳炁機充滿一身內外。其三:口中時時生出甘美津液。其四:見性之時也,最後之景漸無,隻化為一“景”(極難用語言描述)。即是在極杳冥中,混沌又混沌後,自不內不外之虛無中,忽現出“浩大清明,包容天地人萬物”之一完完全全的太極本體,此時初見性體,禪宗謂之見性,我們丹道仙家謂之真正“元精”發生。丹道煉精化炁之正功即是將此“元精”入於水府(胎息),不使一毫一絲化為後天,胎息自然運煉,精自化炁。

第四節:日常精生和靜坐精生運煉心法

   此法訣隨時應用於日常空閑之刻,心法口訣曰:“和身落坐,暝目暝念,耳觀運化,心息相依”此為應用於日常之際,隨方便放下心頭,回光返照。

   開始則以耳觀照整體形身表皮之開合運化,漸次宏觀參照內外整體之升降開合運化之炁機。凝神合身,身心相融,形神相守,自然漸入胎息,完全地無執無失,安閑自在,最後入天虛無混沌鴻蒙。

   如覺精生,則我唯靜以待之,順呼吸之自然,凝神入於腹田,不可生念,口中時時生出甘美津液(此乃腎水上湧也)。則順之自然引頸吞入腹中,後接行凝神調息心法。丹書謂此為玉液煉已,玉液煉形,又謂返精補腦,總之,精生之時,不可生念,唯靜以應之,順之自然。訣雲:冥目冥念,耳觀運化,入歸腹田,渾化虛無。

 

第二章 煉精化炁第二轉

   心法:“五官渾同,凝神合炁,氤氳流旋,鴻蒙化精,命胎歸田。”心法解析如下:

   下手興工,耐住性子,調和身心,調息凝神,凝神調息,遂使五官之覺受渾同為一,唯留“神”之妙用。我之“神”不執於全身任何一處一點。整體關照,一體同照,自然而然和於全身氤氳陰陽炁機。全身炁機交感生化不息,河車初動,腎水湧流,自然漸入鴻蒙混沌,精自化炁,炁自歸神,及至入於腹田。河車真動,真胎息初成,外呼吸漸斷,本命之胎自歸入下腹。

   此節修煉的目的是使行者體悟到“神”。進而知“神”,用“神”。下麵分幾個章節詳細介紹此節功修內景,及火候細微等其它問題。

第一節:內景真機與微細火候總述

  (一)入手做功,耐住性子,調合身心。“一點”生起,身心俱入虛無,此時行者不可驚恐,需順之自然,勿忘勿助,自然又於無知無覺中又一動,直覺一片清明空朗之氣象充滿一身內外,心內自性微生樂意,一念也不能生起,此即為性陽生也。性精露象也。元神覺知中,全似從內而生,非從外來。此時,我更需順之自然,無念無欲保和此一清明氣象。但切不可著它,留念它,逐又忘掉歸入恍惚杳冥之中,此為正功初步之景,但因人而異或在其它景象,待到調養久久,精自化炁陰陽流轉於一身內外,之後皆自然行正功心法。

   不久又自然入於虛無,從無知無覺中,忽的一“動”(實機動)(乃動與靜之間也)現出一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吾人之一個完完全全的太極本體。本體一動生出一“覺”。我在此,當完全以此靈“覺”主宰一切,順之自然行持正功心法,心神完全返歸身中,自然一點炁機至會陰升起,頓時全身內外炁欲衝天,渾身融融泄泄,無可言喻。此時,唯順其自然,觀照於呼吸,順之升降自然,而我中自有主宰,不隨有形有象之炁機運轉,待其炁之運化達到飽和之時,順之自然,或行河車,或歸入丹田封固,心意最後放下來入於丹田。照於此,神歸入炁。

   此中一點微細動機自虛竅中生起及至全氤氳布滿,丹經稱此為命陽生,覺受中,好似從外而來。

   經過日夜之調養和鑽查冥,則口鼻呼吸變得越來越微,而真陽充足,滿於下田,自然一點炁機上衝,如上不能,則轉入尾閭,運行任督二脈,經過河車運轉的調和,身內陽炁漸趨入平和,不久八脈自然開通,煉采日久,內丹自可“生成”於下田。

第二節:微細火候

   應用總訣:“順之自然,無執無失,功無間斷,隨修隨忘,隨覺隨修。”切不可執於內景之氣象,對一切內景和身體之運化,皆以平淡之心對待,以“虛靜”二字應之。

   ①神動火候。所謂神動,即為性陽生,性陽之生,內景不一,因人而異,但總含有一股清明浩大之氣象,其中一刻行者總可自然達至一念不生之境地,此乃真陽之精的作用初顯也。對於修道煉丹之人,達此一境界很容易,但如何保持,則較難一點。此時,火候之掌握,關鍵在於順其自然,繼續保持我一心一念不生,凝神入虛,歸入混沌的不知不覺中,性陽生時,最好不生出辯別之明覺心,則得其火候真旨矣。另有一法,此乃不得已而為之。神之初動,其自然作用有二,一種覺醒於身中;一種覺醒於身外。覺醒於身中則可行“凝神調息”之法工,順最初之狀態,清靜之神合於呼吸之息,順之氣息之自然而不執,歸入丹田合於虛無混沌,如果覺醒於身外,後天念頭已生起,則也可急行以上調息之法,心自如如不動,卻不可再生出一念去製止那已生“念頭”。不去管它,順呼吸之自然,使歸虛無,一切奇怪功景皆不必去管。

   ②炁動火候,在平常之時或靜坐之中,忽覺身下腹或海底之虛無竅內有炁上衝,此乃炁動也,此時我也是順其自然,“勿忘勿助”,一念不生,後天身形卻不可動,隻保持住“炁動”之時“身心狀態”,即使躺著,也不可坐起,我心身唯靜而已。

   但是,由於一些行者煉性不夠精純,在炁機大動之時,各種人欲之情性(如恐懼、喜悅、明察辯識心、生理本能、下意識、潛意識)在炁機之激發之下必將顯露和隱動,有甚者,神意飛揚,入於魔境,大事壞矣,不得已有一法子應用,其法如下:炁大動之時,我必奮提精神,以雙目神光窺定大動之處,一意不散,但又不可用意太重,重又落入後天,乃是一“照”字訣,而我之元神真主人自坐鎮夾脊中宮之虛無竅內(正對膻中之背椎骨空穴)主宰全局,但非是執守夾脊,乃是自然而然的心神,安放於此處之意,則絕不是有意的去執守此竅,如此,隨之即可放鬆心神,入歸虛無。

第三節:泥丸溫養

   泥丸溫養火候,神炁皆動,時至神知,神者,我之元神也,知者,真陽生起之時,自然神炁一體,運行周天,自然升入大腦泥丸,隨後,我之心意停頓安放於泥丸宮內,似守非守,勿忘勿助,內想不出,外想不入,關閉五宮,混同為一,形身虛無,元神回光返於泥丸性宮,不久自然泥丸陰精化為甘露,下入口中,入於絳宮,我心頓變清涼,心性愈加清明。此乃一陰生起,活午時之妙用,三陰卻是絳宮沐浴溫養,此景實難用語言描述。

第四節:消陰秘訣

  有在剛入於神炁合一的邊緣時行者開始昏沉,覺身內微有重濁陰炁和不通,神亦雖之昏沉,不能一意清純了照,此時,行者可雙目內視上丹田泥丸(非真的是看視,乃警覺於內也,以目為機警覺於泥丸)。不久神自清靜,昏沉自除,此乃以雙目之陽銷燭泥丸之陰,又有一法,行者或者睜雙目幾次攝入天光(睜眼之時,不可分辯是何東西,不見形象,唯見天光,迅速睜眼,即刻閉下),昏沉自可消失,又接次入定行功,行以上之法,不可用意太重,意重則落入後天,貴在自然行之,乃自自然然,此景一到,迫你非如此用功不可也,行者修煉,未至此層,多望文生義,以為是有意識為之。

第五節:日常用功

  日常微細火候,日常之際或剛睡醒之時,無原因的心內忽的一“悟”,隻覺前程往事世情恍然如夢,而我之本真隨之顯其作用,一念不生,內外空明,此亦為元精之露象。但切不可誤會,此清明氣象即為元精,不然,離道遠矣,當於此時,順之自然,凝神調息,不使一絲泄露,返觀入身內丹田虛無玄竅,入歸混沌,或者忽感心地清涼,恬淡甘美津液,順之自然,送入下腹,凝神調息,神氣合一,收歸虛無,總之,采藥始下手則有微意,過後皆是順之自然,丹道大患為用念,丹道之煉精化炁貴於神返身中而炁自回再化炁,總訣雲:“凝神為一,精而化炁,炁運周天。”

 

第六節:內火與外火

   內火與外火

   外火者,依行者在功中覺受而言,好似從外而來,觀照上,乃粗相(非後天形象)之覺受,乃真炁大動之時的運用火候,如呼吸之往來,後天有相胎息之運化。火即神,用火即用神,用神則炁大動,此“大動”者即外火發生也,故外火乃武火之範疇,此武火能對肉身進行改變,神凝照入於炁(氣)動之穴,稱之為進火,同時呼吸也變得振作起來,神放得輕微,隻微有照顧之意,則為文火,以上乃外火之說,河車之運轉亦可屬外火範疇。

   內火者,依功修中的覺受而言好似自內而發,不由外在原因引發,無形無象,完全無粗相之外在炁動感,全為意動和神行(非後天意議)。如心內忽覺,泥丸陰生,丹田意動,內火之運用之訣在於:“內想不出,外想不入,元神主宰,長覺長明”。丹經雲:“但安神息任天然”此乃內火運行主宰其中而調停之所達到的效果。

   內者,元神之妙用法度;外者,胎息之開合升降運化也,需行者煉性精純方可完全領會,內火者乃調布主宰之意,即“惺惺不昧,凝神入虛”,一般屬溫養沐浴之火候。

   外火者,炁也,呼吸運化之火也,內火者,元神之妙用法度也,元神長覺長明,不亂不昏,收神入內之虛無竅,即為內火旺,訣雲:“我於此,唯隻一靈炯炯,獨照當中,內外渾化,有無不立”,不隨形相之炁運轉,則外之符火自然包涵全身,此時,我則順其自然運神矣。

   內火者,煉性養性之火。等性地圓滿此時從性地上“凝神入內”,則自然元精產,外之符生矣,凝神則炁聚,炁聚則精生,神為精之根本也。

   內火一旺,則必行外火以包裹之。外火者,呼吸之火,以呼吸包裹於外(呼吸乃是向內吹噓,口鼻之呼吸隻起到最初的憑依作用,過後全為內呼吸)。不使一點“內火”散失外,久之炁歸入神,完全為內火,全無炁之運化升降開合矣。

   先以神合炁,神盡化炁,充滿一身內外,此乃外火始旺之時,必需“元神惺惺不昧,凝神入內丹田”切不可隨炁逐物,自然而然,“神返身中,炁自回矣”炁又歸神。

   內火始生之初曰精,故以上為煉精化炁之深層奧秘和法訣,於此訣破也。

   丹經雲:“精從內守,炁自外生”。內火者,養性之火,外火者,煉炁生發之火,內外一通,內火即外火,外火即內火,都為一神一炁之不同妙用也。

   內火者,一為自家元神的惺惺不寐,寂寂長明,收神入內,二為天地合為一神的一體同觀之妙用,二者為一。

   外火者亦有層次:一為外呼吸之吹噓運火。二為胎息之運用。三為河車之調和,造之極處,內外全通,神化精,精化炁,炁化神,循環不已,終達炁盡化為神,唯有一靈普照,一體同觀。

   總之內火之法度在於:“長覺長明,凝神於虛,有無不立,合歸無極。”外火之法度:“順其自然運神”而已。

第七節:藥之老嫩細微

   經雲:“上藥三品,神與炁精……三品一理,妙不可聽。”故所謂藥者隻一“味”也,對於煉精化之層次而言,“藥”乃虛無中一“一點”真陽之藥,它即是,又是精,稱作元精,對一於煉化神而炁言,藥者乃“先天一炁”。對於煉神返虛而言,藥者乃陽神之虛也,現專說煉精化炁之藥。

   人得此“一言”生機且不使散失,則一瞬即可點化全身部分陰質,原先心難降者,因此“一點”自然而降,原先有病者,得些“一點”,病自然愈也。丹經謂此種作用為:“真鉛煉已。”所以從對肉體和心身之改變和治療而言,稱之為上藥,丹經喻為“水鄉鉛,真鉛。”但切非某種東西和物事。

   如何得此“真陽”且不使散失,則需細辯火候,即丹經所謂老嫩。

   不老不嫩,達到中和,方可有用,其實火候之老嫩法則,隻不過一“中和”二字,而口訣又在於“功無間斷,一線到底。”

  (1)下手之初,神氣未能融和,身心沒有入於混沌,此時稱之為無藥,如果此時停止行功,則稱為無藥,故需耐住性子,放下心頭,功無間斷,繼續調和神炁,使之趨於“中和”。(2)雖入鴻蒙,但神炁未能完全融合,神雖基本入於炁中,但還是有一“微覺”之“我”存在。如在此時起一“明覺心”和它念,則其功行間斷,此時雖有某種生機,但在此時行采藥一法,則為藥嫩,故需更加耐住性子,全體放下。“凝神於虛無,合炁於浩蕩。”坦坦蕩蕩,混沌又混沌,調合神炁,功無間斷,一線到底。(3)及至神炁完全打成一片,神完全歸入炁中,行者入於混沌又混沌之中,形身渾忘。不久,從虛無混沌中忽的一“動”(非動也,乃靜與動之間)。動而即“覺”。我急忙順此靈覺,行凝神調息,順之“一點”真陽之自然,我之神光注入陰蹺一穴,自然而然,精自化炁,內火一旺,外之符火包裹周身,久之,精盡化炁,全身踴躍,無可言喻,待炁機充滿一身內外之極盛之時,我則需順之自然,運神入於內之丹田,“調息凝神”。此即不老不嫩之藥及采藥之“時至神知”奧秘,於此以揭示無遺,接後可行河車工法而進一步調和。(4)所謂藥老者,即是混沌一“覺”之後,不能保持此覺,覺及它事,雜念飛揚,後天各種情欲及生理本能顯現作怪,而不有繼續保持“中和”,做到功無間斷,一線到底,自然念動化濁,轉化為後天,如不是備大丈夫大英雄之堅凝氣慨而稍注意,其藥必失,或者炁動之後,不知凝神入內和於呼吸,則藥散於體處,或待其動變大,炁機極盛時,不知凝神收攝,和河車運轉調和,則藥必散於體外,甚至連本帶利都去之,此皆為藥老。在此初“覺”和“大動”過後,再來行工采藥,則其景已先,先天化為後天,不可得也。

   若要完全做到不老不嫩,則需依仗平時行者精純的性功,因在此虛無混沌炁生之時,人之後天智慧和辯別之神識全泯,自心不可能作主,隻有在虛無一覺一動過後才算稍有把持,即使如此,也要依仗行者的智慧根基和靜定功力。

   應該注意的是,先天炁發隻在一息之間,時間極短,故采藥過程隻不過幾息時間而已。故非是性功精純者和具備大豪傑,大英雄之手段,則不可擒捉住,故丹經常有:“再砍秋筠節”之歎,一息不亂,自可奪天地之造化而透玄關精微。

第八節:河車秘旨

   河車有三,一為氣河車,乃皮下氣通或意通也,二為精河車,乃真陽之餘炁運行督脈,三為金水河車,乃神炁合一真陽大藥(水鄉鉛)穿骨透髓運行任督,金水河車者乃煉精化炁之真正河車運轉,其間有六根震動之景發生,丹經或謂“大藥”顯象。

  (一)先說金水河車,通過不斷的返觀,內照和行神炁合一之法有精煉精和溫養,做功不過一月二月,全身生機鼓蕩,真陽充足,自然虛無混沌中,先天炁發,此時要一息不亂,擒促住,收歸腹田,自然而然,真陽之全體大用現象,其大用之真炁,迅猛粗壯,如雷行天地,震動全身,其炁穿透骨肉,從海底之虛無竅中升起,過尾閭,上升督脈(非皮下氣通,乃是穿透整個背椎骨,在中樞神經細胞之髓質中心的條形“細孔”內運行,人在童年少年,此一條長圓柱細孔是通暢的,到了成年,此細孔逐被神經灰質填滿,充滿陰質,尤其在尾閭,夾脊,玉枕三處關卡,陽炁無從通過,故修士唯有聚集真陽大藥打通此條形細孔,以通大腦,才可複返青春)。過三關,入於泥丸,再穿過印堂,下入天池穴,此時舌抵住上齶天池穴,接下此炁,經喉管(丹經謂十二重樓),直入下丹田,再行觀照凝神溫養,歸入虛無混沌。

   此段功修火候前麵部分已解說清楚,口訣為:“順其自然,惺惺不寐,一意窺定,以目為機,胎息運炁,內想不出,外想不入,閉合穀道(肛門)”。神合於炁,炁合於神,神領炁機,到得其炁入於泥丸,炁歸入神,已無所謂藥,藥即神也,故丹經曰:“移神入乾頂”。此時,即為泥丸溫養(前麵部分已說明)。

   在河車運轉過程中,同時伴隨有各種內景,此因人因時而異,總之,其炁總是往上衝,最後炁化為神歸入乾頂而全身動機轉弱。

   河車運轉乃是起到調和作用,進一步使神炁返歸中和,如果不運行河車,則其真陽大藥不能全部被我吸收,神炁極盛之時容易散於體,真陽之藥之全體大用不能顯露,或者說明行者真陽還不充足,但是,切勿認為那種景象及覺受和炁運即為真陽,此隻不過為真陽的作用也,如果在那裏認為或者暗暗的想自內景中找出一點什麽“真陽”之物和東西出來,則離道遠矣,更違背“順之自然,一念不生”之旨。

   丹經常謂沐浴,何謂沐浴?即,其炁不動,忽歸虛無,不知消於何處,則我神也隨之不動而放鬆休息,保持一意清純,此即叫“沐浴”;或真炁融融泄泄薰蒸身內外,我心清靜,一意清純也可稱為沐浴,炁不動之時,我神也不動而休息叫沐浴,炁動之時,順之自然,提起精神,加強神意,以助運行,總之,絕不可違反此先天之機,沐浴要訣在於:“一意清純,放鬆休息,無象薰蒸,心虛意靜”不可加強用神,更不可忘掉一切而歸入頑空。

   最後入歸丹田封固火候,我神放得極輕極微,任其丹田胎息天然運轉,神居安於內,光照不離,真息來往於心下腎上之間,外呼吸遂斷。隻有內炁在橐龠管中運轉,我心身全體放下,任之天然,神歸炁,入歸混沌。

(二)精河車,精河車乃真陽之餘炁運轉河車也,此是真陽之全體大用未完全顯露,此乃藥嫩之時的炁至而神未全。我不要管,任之升降,功無間斷,繼續調息凝神行正功心法,在此混沌邊緣可能更有其它異景出現和魔障幹擾。此時更加不必管,皆收回“虛無混沌”為要,及至渾沌又渾沌方可大藥發生,生而采之,不使散失,方可運行金水河車。

(三)氣河車,乃皮下氣通或意通,神炁未能合一,雖初入靜定,但神炁實未打成一片,此乃無藥之時,此時如有粗相之形氣運行任督,是為氣河車,實後天氣,更加不必去管。

 

第三章 煉精化炁第三轉

第一節:心法正功

   經上一轉的心法運煉,到周天河車運轉,已開始歸入無為之境,靜而養,綿綿而采,動而煉,摶摶而運,時時行周天,漸至精盡化為陽炁,炁又歸神,神又化為炁,陰陽反複,最後,終與天地炁機感通。

   順之自然,此步心法為:“神炁相依,心身虛無,天人無別,鴻蒙化炁,真陽育胎,三田合一,中黃初開。”心法略釋:神與人身之真息元炁,相戀相依,炁運無礙,神行無滯,不空不有,天然運機,心身無存,清靜之極,人身之宇宙無異於外之大宇宙,全是一炁貫流。內之炁機和合於腹田炁穴,外之炁機薰蒸全身骨頭毛竅。內外無別,神注入炁,自然入鴻蒙而化生新的真陽之炁,一炁自湧泉上升直貫三田,三田合化為一虛空境界,真陽服食於虛無本命元胎,反複養育,元胎炁足,內丹結成,全身神炁初步融為一體,如環之無端,透入充滿毛竅骨肉,就人身而言,神炁收之則入於腹田,外呼吸俱斷,丹田仿若有一氣候,非真有某東西,非冷非燥,神炁相抱,若有若無,身心俱無,全為一團中和妙相。此神炁相抱之中和妙相的狀態,丹經謂之“內丹”,乃初步所結之丹,故丹經雲:“假名胎息,實曰內丹。”此此,方達先天真陰真陽之境地。

第二節:注意事項及其它

   ①以素食為主,葷食和刺激性食物最好戒絕。②在平常之際,少講話,戒絕嗔念,其它情緒不可放縱,靜心應物,謙下待人。③行功不必拘於定時,有閑有空,皆可行日常法。④站坐臥皆不必限製,隨方便放下心頭行持。⑤靜功行完,可接做動功,以太極拳和形意拳為好。⑥第一轉修煉之收功法可用築基部分之收功法訣。二三轉收功之法可順之自然,隻要長保心身之平和,做功與不做功皆以平淡應之。⑦行功之時最好選擇空氣清新,樹木眾多,及無幹擾的開闊地域或者靜室,如有感應,則隨感而行,行而後忘,不可拘時,此為切要,以上為一二三轉之注意事項,其餘同築基部分。

第四章 煉精化炁之效驗及其它

第一節:效驗

  ①八脈開通及至中黃正道初通。炁機遍達周身毛竅骨髓,命胎炁足。②口中時生甘美津液,隨功修加深,津液愈加甘美恬淡,寒暑不侵,宿疾盡消,童體無漏,全身輕快等。③飲食減少,漸至不食,厭惡葷食,性欲全無,淫根已斷。④精神平和充沛,以功代睡,恩愛名利及世間複雜人情和物理之因果能一眼看透,任何事皆以平常心對待,很難生起情緒。

第二節:總結

   所謂煉精化炁之工夫,隻不過為一個“凝神調息,神氣合一”而已,分層次不斷深入即可,神氣相合的層次不同而有不同的相合狀態,不管何時,行者如能總保持心性清明淡然,呼吸細長柔和不斷,神光內守,不使放縱,自然時時是凝神調息,時時為煉精化炁,豈在做功才是?自然身中時有一陽生起,我則順之自然運神周身而已。凝神即進火,采藥即調息,凝神者,凝神入下田之虛無玄竅也。采藥者,收回又放下,放下又收回,順呼吸入於下田也。真陽生時雖另有口訣,但也不過是及時迎奉它(真陽之藥),餘則全是順之自然,“存無守有,回風混合”八個字概矣。

 

 

   第八編 煉炁化神

第一章 功修關竅及法理秘旨  中國道家—http://www.taoismcn.com/

第一節 總論

   經過煉精化炁一關,元精盡化為陽炁,胎息已成,身形已歸乾陽之象,此步之目的隻不過又進一步運煉我初成之乾陽神炁,使之與天地之元炁配合,以天地之元炁來調合煆煉我之元神,以天地而言,自身之乾陽神炁,屬陰,天地之元炁屬陽,以我之乾陽感天地之真陽,自然內外合一,行之極處,先天太虛一點黍米玄珠自然從造化爐(天人合一之太極)中生出。玄珠點化我之乾陽,我之身中所固有的曆劫以來之積習陰炁盡化為先天真陽,全是清空一炁,此炁無形無相,故無任何炁的運化感受,唯覺一靈普照天地,丹經謂為:“玄珠呈象”。故謂炁盡化神,神即炁也,到此陽神成就,煉炁化神成也,煉炁化神可分為三步功修,一曰:下田封固,真陽育胎。二曰:泥丸煉性,玄珠服食。三曰:黃庭溫養,陽神成就。

第二節 關竅秘旨

   煉炁化神乃無為命功,就人身而言,此節所運用之秘密關竅乃“黃道”,丹經謂曰:“無孔笛,真囊龠,真爐鼎,中黃、玄牝”。此竅總括一身經脈,乃百脈歸源之“所”,此竅貫通三田三關,總持任督二脈,下達湧泉,上至泥丸,先天一炁實從此“竅”而來,此竅容不得半點意念,故乃稱煉炁化神為無為命功。此竅是與天合一之竅,乃自然天然“妙竅”。苟或妄為,則非黃道。必須見“性”之後,性功精純,命功深厚,此竅方可完全開通,開通以後,自然而然與天合一,煉炁化神之大定於中宮,也即是定於此竅內。此竅有三義:一曰無,不可以形求意取,乃虛無真空之竅,無內無外。二曰有,乃妙有,人以此竅為祖根,人在母腹未成人之前,最先是生成此一“虛竅”,接次再生任督二脈,再生腎,生心,最後才成形。此妙有者,乃感而遂通之意,虛而方有感也,如稍一用念,則非矣,此實乃虛無元神之感。三,此竅為先天元炁與元神相結成一的一“乾坤圈子”之“狀態”,對應於肉身之作用,則為從頂至海底一“虛空”管通,丹經所謂“上柱天,下撐地”也。(注:黃道絕非中脈,修者需明辨)。

   此竅不通,則不可與天合一,六脈俱停,日月合璧。九竅歸於一竅,即是指此中黃正竅,先是外呼吸和外脈博跳動停止而開通部份此竅以成內丹之作用,再進而造至黃道極深境地,內呼吸和內炁運化也皆俱斷,入於更深層的宇宙精微運化,與宇宙同體也,返於父母未生我之以前,此時亦無胎,亦無息,亦無炁,至此陽神方成,仙胎方結,中黃正道溶入虛空宇宙之“黃道”中,無內無外,天地人我同歸一炁一神矣。

 

第三節 真胎息秘旨

   真者,虛無元神也,胎,生機剛萌發之態,息者,停止或精微之運化也,胎息運炁,神主胎息,綿綿若存,長覺長明,天然自然,乃真胎息,以“先天地生”為母體,以元神為用,我真息與天地同往來,自然造化即我之造化,到此全為天然火候,至此方達完全的火即藥,藥即火,神即炁,炁即神之先天妙境,內息全無,外息俱斷是為真胎,元神一覺一感,在內則胎息運化於中下二田橐龠虛管,神炁相抱相戀,在外則天地元炁流貫一身,不知有多深廣,有多浩蕩,訣曰:“凝神於虛無,合炁於浩蕩,隔隔泄泄,妙不可言”。總之,一個虛無,一個太和而已。

 

第二章 煉炁化神一轉

第一節 下田封固,真陽育胎

   此乃煉炁化神之初步,開始與天地感通,天地真陽與我身真陽合歸而服食於中黃正道之虛無境中,炁之精微運化強烈而深廣,神炁入歸大定,動極而靜,靜極而動,自有無限天機,神息相依於虛空之中,無內無外,肉身之運化任其自然,到此入於真空煉形之初階。

   心法如下:綿綿若存,寂照不空,真陽來歸,內外合一,服食虛無。心法解析:①綿綿若存者,無一點滯礙,不有不無,旋為一炁,非實非虛,如環之無端而成一絕對連續之整體,無來無去。②寂照不空,寂者,止之極,照者,清之極,明之極,醒之極,不空者,空無所空,非頑空,乃真空。③真陽來歸,內外合一,天地之真陽流貫於外之一身(外其身也)。內之真陽,生起於內,內外合一於中黃正道,神炁相戀。④服食虛無,神炁合一,遂歸虛無無極之元神,故曰服食虛無。

第二節 火候細微

   此節工夫,正式行功途中,呼吸全以胎息和內在運化為主,外之呼吸真正達到至若有若無。胎息之運化為行者一身炁(氣)行之總動力,天地之元炁合辟從全身毛竅透入,包裹周身,最後合歸而相戀於神,入中下二田虛無境界,以元神為體,眼耳為機,使神光返照於中下二田之虛無境界。以下田命蒂為根,以身之虛空炁化為用,但切不可執於下田,任之炁機運化,我中自有主宰,切不可隨炁機之消長而消長,升降而升降,不可逐物而去,隨息而散,以命蒂為根,了照炁機,長覺長明,自然而然,天地真陽從毛竅而入,歸於身中,全身生起清明暖意,我之元神和元炁與之合歸為一,形身在炁運之下,如雪入水,漸融漸化,直至神炁完全合一,則覺形身無存,遂入混沌,我之元神與天地之炁不斷配合修煉,消融曆劫以來之各種積習及陰濁,我之元神愈明,元神感覺下的有相之炁機的運化漸至於微,最後合歸於虛無中黃正道。

   此節火候無它,“中和自然”而已。中和者,無太過之病,無不及之患,自然者,順炁機之自然,而我元神不動,神意行而非我識行,乃無為火候也,乃大周天火候也。以中黃正道為主要路徑而兼及八脈之炁運,運之一日即為一日之大周天,運之一月即月之周天,運之十月即十月之周天,功無間斷,一線到底而已。

   行者需明白,此節工夫主要目的是使炁化為神,但誰來行使這一目的呢?虛無元神也,煉炁化神,是以神去化炁,故在此節的修煉中,我之元神千萬不可隨有相之炁機的變化而變化。時時刻刻,月月年年,元神不能有絲毫昏沉,完全以功代睡,口訣雲:“無念無情,寂照不空”。入歸虛無混沌,久之,天地人合一而產“黃芽”(此時,與煉精化炁藥不可同日而語)歸入泥丸性宮,點化我元神,我神更加光明寂靜矣,久之,中黃正道自然完全開通。

第三節 內景真機

   ①虛空真機,修煉當中,感覺形身自然而然被炁之精微運化消融為“虛”。消消融以胎息之中下二田之命蒂開始(命蒂乃人身之太極,故內丹結於此)。逐漸放射至全身,此乃身之虛空,此時心性空明,浩然清靜,無有一物,此心之虛空也。天地真陽呼吸之炁渾化全身,覺全身有無窮快活,直覺天地為一虛空包藏。此乃身外之虛空,由心之虛至身之虛至天地之虛,再由天地之虛至身之虛,最後收歸心之虛,功修深者,及至內外合一,呼吸俱斷,入歸太虛,三虛合一。

   ②甘露真機,心腎二炁合天地之炁生出真陽,入歸腦部,而化生甘露,從上齶天池吞入口中,下歸五髒,堅固形身,其味難言,勝過世上一切食物之味,丹經稱此為飲刀圭,乃金液煉形,動意和靜意合一而化生之甘露也。

   ③炁運真機,有炁從上而下入歸中田,同時亦有炁從湧泉而上直歸中田,合心腎二炁,相抱相戀,相抱至合一的刹那,我心身立歸鴻蒙混沌。

   ④真空煉形真機,自虛無混沌中,忽有炁從腦位而降,由黃道而下,衝刷全身,直覺強劇震,此乃中黃完全開通也,或自虛無之中,一點至陽之精從陰蹺一脈往上衝刷全身,焚身煉質。

   ⑤元神真機,真景生時,完全以元神為主而自心無主,性體晝夜長明,心性如中天寶月,其真意運於無間,各種神通漸現。

 

第三章 煉炁化神二轉修煉秘旨

第一節 泥丸煉性,玄珠服食

   經不斷的攝取融合,各種形相之氣(炁)化狀態覺受漸無,不管是從內而生,還是自外而來的形象運化皆歸入精正純和,全是不內不外,旋為一炁之蓬勃妙相真機,先天真陰真陽之氤氳也。我之性體元神居於身內乾宮虛無玄竅,我心更加安閑自在,性地比以前更加圓滿光明。久之,全身之炁機初次全部合歸於神,化為神,此時,無所謂藥,無所謂火,元神若中天寶月,圓陀陀,光爍爍,活潑潑,其用照之時則光耀昆侖乾頂,涵蓋天地萬物,其不用之時,則藏於虛無,無所尋處,杳無蹤影,莊子所謂:“藏天下於天下,無所尋也”。丹經謂:“五炁朝元,三華聚頂”。某些行者未得後麵之口訣心法,不知重立乾坤,再造性命,於此時屍解,則落入下乘,必在此基礎上進而又進,以我之元神玄珠妙合天地至全法身玄珠乾陽真金,再重入原來舊處之橐龠虛管中黃正道之生身處,再立胞胎,再運天機,以結仙胎,故此二轉功修為泥丸煉性,玄珠服食。

   心法如下:“神注乾宮,寂寂長明,不內不外,日月合璧,玄珠妙合,聖胎複道”。

   心法解析:①先凝照於中下二田而生藥,現入歸乾宮而化神,神息相依集中於乾宮虛無玄竅之中,綿綿若存,浩然無礙。時時刻刻,天天月月,不可一絲一毫昏沉,不可離開泥丸虛無玄竅。②不內不外,自然而然,先天一點乾金自虛無中而來,遂感而通也。③日月合璧,日者,太虛先天乾金也,月者,我身之真陽元神乾金也,兩重乾陽合而為一,以神息采歸泥丸,不使一絲一毫滲露,我之元神服食此天地至精真陽生機入於歸虛無。④玄珠妙合,當服食之後,自然玄珠顯現全體大用之“真相”,日月合璧乃玄珠之妙用而已,此時玄珠者,天地人合一太極本體也。⑤聖胎複道,服食之後,我新成聖胎隨神息複歸入本位(吾人身之太極本體也)中下二田的虛無玄竅,我之元神比以前更加清靜光明。從此以後即為十月三年溫養神功,合於宇宙更深層次之精微運化也。

第二節 火候秘旨與內景真機

   泥丸煉性在於放下一切,一意不散,惺惺不寐,五官覺受完全渾化為一,神息相依於乾宮玄竅至微至深之虛無內,漸全身皆歸太虛,不可著相,不可著空,不可用後天意念,自然而照,不照而照,丹經雲:“久視上丹田,神長生也”。真神與真息相依定於色身外之太虛也。當日月合璧之時,身中內景萬千,就人身而言,“一點”自虛無中生起,從乾頂而吞入腹中,從上至下,一路轟鳴,浸透骨肉,深至全身每一個微塵分子,全身億萬細胞皆化為陰神,此時最緊要不能驚懼,皆以元神之光照之,心胸放下,坦坦蕩蕩,無視無聽,神息相依於虛空之中,久之陰神盡化成純陽,與元神合為一體,此身毛孔有金光透露,身如木石,一動不動,待玄珠妙合,聖胎複道以後,一切歸入平常,直覺全身一片太和充盈。

   此節修煉是否能成功,全依仗行者平時及以前之功修是否精純,根基福緣是否深厚,勉強不得,以前功修深者,則無魔幹擾,隻有一純粹單一之清明溫暖的浩大之景,否則,將出現各種怪異內景,行者易認假為真,或者入於頑空,全身冰冷,故此節之功修更需同心同德和生死與共之道侶在外護持不可。

   待陰陽交戰完畢,自然歸入平常,我之元神得天地太虛之先天乾金一炁點化,自然合於天地之太極,“妙合玄珠”也。內外兩重太極合而為一,法身服食乾金,感應於人身之大用則為:乾金一炁合元神元炁與中下二田,神炁相戀氳氤於心下腎上之間的虛元竅內,丹經雲:“神丹入口壽無究,始知我命由我不由天”。此時,全身內外再無各種無形凡精和雜炁,全為綿綿若存之元神運機,此元神運機於吾身太極的太和妙相之“狀態”即為聖胎,道經喻為:“道胎神胎,嬰兒,男兒懷胎”等。

 

第四章 煉炁化神三轉修煉秘旨

第一節 黃庭溫養,陽神成就

   聖胎複道之後,專行無為火候,入於中田溫養,入於黃道極深境地,故曰,黃庭溫養,陽神成就,此段工夫,丹經謂為:“溫養子珠,長養聖胎”。心法如下:“無滯無礙,長覺長明,念茲在茲,不離方寸,天然運機,真空煉形,凡身渾化”。心法解析:惺惺不寐,不管在何時何地,皆不可有一絲一毫之昏沉,更不可有一絲一毫之神炁放縱,息無來去,總為一炁,處處時時皆合於我之真如元神,任其天然而息,天然而止,養之久久,我之元神與虛空之息連為一體進而合為一炁,此時神息俱定於虛空之中,色身已是空殼,故真陽乾金鍛煉肉身之後,受神息靜定之吸引,自然跟隨之,真陽乾金之炁亦包元神之處而隨同靜定,炁又歸神矣,如此反複養之,或十月,或三年,或九年不等,內呼吸俱無,胎息停運,炁歸入靜定之元神,此乃又一次炁盡化神,此乃元炁化為元神也,八脈俱停,內外呼吸俱斷,天人合一之初層次呼吸俱無,入歸更深層次之運化,天地同歸一神,到此境地,方返還到父母交合之初,丹經雲:“五行不到處,父母未生前”。

   上節工夫,基本入於“大定”。入定容易,隻防定有時或出。到此地位,純是自然,定中天魔屢試。不可被之誘惑而出我之大定,要知:“凡有所相,皆為虛妄”。一概不理,隻管入我“大定”。訣雲:“念不可起,意不可散,含光默默,胎息綿綿,圓明覺照,任期自然”。隨著溫養工夫的不斷加深,與虛空天地合一之程度愈深,此段工夫,切不可用武火,隻以綿綿文火養之,最後文火亦無,完全止火,則胎圓,陽神成也。

 

第五章 煉炁化神防危慮險總論及其它注意事項

第一節 防危慮險

   丹經常說的危險,一為煉精化炁之最後階段,一為煉炁化神之階段,而煉炁化神之危險也是整個丹道修煉的最危險之時,但危險是相對的,隻是在某幾個特定時期而已,對於煉已精純命功深厚之修煉者,如得口訣真旨,則無任何危險,否則,必有危險,故不可預先防止和知曉而在功中施行辦法解除危險。

   ①危險一,神之早出而不歸,此乃入於頑空和神散,預防之辦法則在於外護之道侶,侶先撫其行者頂門和心胸,如覺微冷,則急用寶鈴振於行者耳邊,由小至大,使之回醒,或道侶在其耳邊呼喚,由小至大,使之回醒。

   ②危險二,外魔及諸妙境來擾行者入定,此時行者唯有:“無視無聽,不可認它”。無視無聽者,眼閉歸其根而內外不視,耳關歸其根而內外不聞,更重要的是所有後天之覺盡皆化為烏有,唯一神光慧劍常懸於虛空,而橫掃內外之魔。

   ③肉身之實質劇痛和損傷,一法,則必須外護之侶不使行者肉身受到異物和人獸侵害。二法當此之時,神息相依於虛空之中,完全忘掉肉身之存在,與天地同其呼吸,自然而然,諸痛盡無,歸於平常。

第二節 修煉外部之條件及其它

   煉精化炁乃是從後天返入先天,故也可在塵世中修煉,而煉炁化神則不同,乃是從先天返入先天之先,再進一步而“玄珠妙合”,雜不得半點後天之運作。故行此法之前,必定需找一處藏風閉氣,有山有水,有眾多鬆柏長青樹之地方,此地更需清靜,完全與外界隔離。否則,更需交結同心同德,生死與共,本性淳樸,修行境界極高之道侶作為外護,不使驚散元神,此道侶需二至四人,最後一個條件必須具備足夠的金錢財物作日常打點,如果不具備上述條件,則不可抽出專門之時間修習此功。

第三節 效驗略說

   進入此段功修,行者已完全斷絕人間之飲食,開初一年或幾年,以服少量藥物代替飲食,不久,隻需喝少量的天然泉水,最後水也斷除,行者不需睡覺,全身汗液津精異味漸無,開初之時,口中時吐出各種汙穢之物,不久,漚吐也無,隻覺全身內外及五髒清爽無比,全身骨頭與血肉開始連成一片,赤血開始轉為白血,此時,觀自身之造化無不符合於天地自然之真消息,察風雷氣候,陰晴圓缺,等自然景觀,無不符合妙道之機,神妙莫測,不可言與人,行者自然俱全六大神通,更有其它不可思議之異能,自然即我,我即自然,實非比喻,乃極真實效驗,達此境,更需慧而不用,默默含藏。和光同塵,以更求精進,而入煉神返虛。

 

第九篇 煉神還虛修煉秘旨

第一章 煉神還虛正法

   煉神還虛者乃煉神之功,就人身而言,乃是真空煉形,煉神者在於止火,以太虛之虛來鍛煉我之陽神,煉神即煉形,因到此時,形即神,神即形,神形已初步融合,故煉神即煉形。煉之久久,十年、百年、千年,自然形盡化為炁,到此地步乃是身外有身,如果不待肉身完全炁化,而直接陽神衝舉拋棄肉身,則也可和天地同其長久,與宇宙同在,但不名落入中乘之道。大丈夫者當取法於上也。

   心法:“一動即覺,一覺即無,止而又止,入歸太虛。”經煉炁化神之功,移爐換鼎,陽神歸入乾宮泥丸,此步全為泥丸溫養。①一動即覺,一動者,天人合一之太極開基也,即覺者,忽自混沌太極中而生之靈妙神覺也。②一覺即無,覺意生發之時候,心中無有一物,全為真感真應,隨應而度人,隨感現形於身外,出神於外,切不可隨物而逐,隨境而戀,即無者,則又收歸泥丸之虛無玄竅,歸入太極混沌,“定”的時間長而出的時間極少。③止而又止,即為真意之運用亦無,全歸虛無大定。④入歸太虛,心之虛合身之虛,合虛空之虛,三“虛”合而為一,故曰入歸太虛,訣雲:“忘神以合虛”。因此陽神之虛有三個層次,一為心之虛,二為身之虛,三為虛空天地之虛。

   口訣雲:“泥丸為床,天地為室,太虛作屋’。一動之時,不可放縱,即刻收歸泥丸之虛無無極玄竅,最後真意之運用亦無,入歸至定,一般有感既動,出神以眼為機,但切切注意,不是有什麽東西從身內出來,或衝破頂門,否則,必入魔道,煉神還虛之目的有二:①衝破自身之“虛空樊籠”。②衝破天地虛空樊籠。故要粉粹兩層“虛空”。這樣才能合歸太虛,陽神方可老成而隨心所欲。“覺”者乃陽神之真意妙用,一出之時,以目為機,絕非後天神識,修煉之中,更不可著意於“一收一放”,總之,乃是自然中和,遂感而通,通而後即刻歸入虛無玄竅,出神之時,肉身有內景可顯,一為金光從毛竅射出,全身散發異香,收歸身之虛無時,金光又從毛竅而出,還有更多其他異象,此乃因人因時因地而不同。

第二節 內景真機與火候

   此節實無火候,必須完全止火,名為煉神,實曰止火,開始幾年可能有真意之妙用,但到後來,連此真意之文火,之真火亦止矣。即使有所深層次之感應也不通不動不覺也,進入更高層次之遂感而通,隻有宇宙天地發生大變化之觸發應感和因緣聚合之真感,方可“一動即覺”而神化形於天地時空之中,煉之久久,而不拋棄肉身,自然肉身被我陽神感動而來的太虛先天至陽之炁漸化為炁體,毛竅骨髓經脈中之陽炁變化為億萬真意陽神。訣雲:“萬炁齊仙”,到此,形神完全隔合,形體即思維,思維即形體,隨感而慶,隨物成形,意即物,物即意,超出天地之外也。

第三節 真空煉形法則

   以上之論述,乃針對煉神而說,針對肉身之變化而言,則曰:“真空煉形”,此時,神息相依,定於虛空至極至微之地,而入於大定,大定之中,形身渾忘,我之炁之與天地之炁連通,天地之炁與太虛元炁連通,此感彼應,自然而然,虛無中不知不覺,天地太虛至精陽炁薰蒸炁化全身關節肉質,或從上、或從湧泉,或回旋包裹不斷融濁肉質骨頭和血液,最後形身盡變為微塵,不論肉身發生何種劇烈變化,我皆不管,如一純粹之旁觀者,最後神息相依於太虛之中,形神渾化矣。

   形初修煉之時,可對日月而行,心法同上,口訣為:“凝神為一,日月合身,存而後忘,心身無極”。總之,不過,“一動即覺,一覺即無”,此一過程如電中之光,石中之火,收之極處,也不過為一太虛,放之極處,亦為一虛無,與太虛同體,“一動即覺,一覺即無”,前無所依,後無所靠,不增不減,仍就不過是一杳冥無極混沌。

 

 

  第十編 煉虛合道秘旨

第一章 煉虛合道

   煉虛合道乃完全的還虛之功,真意全無,宇宙之成壞隻不過為吾之一“定”,一“定”可曆百年,千年至億億年。而定中性體之神光普照於無數時空層次,無微不透,無所不能,一體同觀,“宇宙閉時,我不隨之閉”。“天地壞時,我之元神不壞”。此時已無心法,勉強說個法出來,反而落入下乘。

   丹經謂此為粉碎虛空,打破太虛,此太虛者,乃“古往今來,以劫應劫”之合一太虛也,此時以虛無為床,天地宇宙為室,“古往今來,以劫應劫”之太虛為屋,開初修煉,陽神化為無數量充滿虛空,“煉”之久久,陽神又歸入虛無太極玄竅,陽神粉碎,隻有元神之光照徹三千大千世界和更高之時空層次,到此乃為真正之“一體同觀”。訣雲:“寂無所寂,湛然常寂,照無所照,湛然恒照”。修成永劫不壞之元神。

 

第二章 最上一乘性命雙修法訣

第一節 功修法理

  以太虛為鼎,太極為爐,自然造化為藥,結丹於虛無,無為作丹基,清靜為妙用,真空而煉形,慧覺為火候,停息為封固,一意清純放下為沐浴。

第二節 心法篇

   心法:“虛無為體,戒行為本,無念為宗,存無守有,回風混合,真空煉形,隨修隨忘,一動即覺,一覺即無,不執於相,不執於空,寂無所寂,照無所照,湛然恒照,與道合真。”心法略釋:①虛無者,無始本體也,無動無靜,無陰無陽,混沌為一,總曰:“天地之先”。為體也,既得其子(神炁),其返即體(虛無)。②戒行為本,善之一字而已,訣曰:“天道無親,恒與善人”。神炁不可放縱,守其入而防其出,以戒行規之而善與天人同樂,故戒行為本。③無念為宗,無者,無妄念,念者,念真空覺性。④存無守有,無者,虛無元性,元神或虛無混沌,有者,鴻蒙妙炁,以有入無,無而歸有,有而入無,炁而化神,神而化炁,陰陽反複,有無相成。⑤回風混合,真空煉形,內外呼吸旋為一炁,混合為一,如環之無端,無首無尾,無滯無礙,無始無終,及至天、地、人之真息連為一體,神息相依於虛空,自然真空煉形,訣曰:“綿綿若存,神炁無間,廓然無礙,圓活如意,浩然融然。”⑥隨修隨忘,過去不憶,現在不尋,未來不迎,不執舊境,不擬新境,自然天然,心等太虛,訣雲:“上德無為,不以察求。”⑦一動即無,一炁自虛無中來,覺者,時至神知之湛然真覺真意,先天自發,不可速成,不可存想。⑧一覺即無,覺後意發而心中無有一物,即無者,又自然歸入本體之虛無,此一過程如電之光,石中之火,一瞬一息而已,到此身外有身;⑨不執於相,不執於空,空相不執則自歸鴻蒙,性體長明,真空妙有。⑩寂無所寂,靜之極,連靜亦無,空亦無,到此真意之妙用全無,照無所照,湛然恒照,照無所照,真意無有而入歸本體元神,則無不照。合古往今來,為一息一虛,故曰湛然恒照,大千萬有同歸一“光”所籠,隻有一神“照”臨所有時空,一體同觀矣,與道合其真,粉碎太虛矣,訣雲:“至德無為,不以觀求,無觀無化,無所不為。”

   行持此仙家頓法之先,必須具備以下二種中之一種條件方可行持,否則恐入頑空或入魔道,一為,心性純樸,悟性極高,元炁充足的童體無漏之青少年兒童,二為,命功完成之修煉者。

 

 

    編後語

   丹道之修煉,乃一步一個腳印進入,不可躐等越級而進,前一層次修功不到,則後麵之口訣極難明白,所有口訣與心法皆需實修後悟之方可徹底全明,切不可望文生義,但行者需實修後悟之,四步法完是一法貫之,絕不可強為分之,隻是效驗不同而分四個工程次第,最後願大家同證仙階,入於先天至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