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帝內經》精讀36一40

(2023-11-02 11:01:32) 下一個

五髒別論篇第十一(一)

1

【1】五髒別論篇:本篇主要以藏瀉功能特點論述髒腑,從分析問題的方法上,有別於其他討論藏象的文章。所以篇名為“五髒別論”。

【題解】

本篇主要討論了奇恒之腑和五髒六腑的功能特點及區別,討論方法與《六節髒象論》和《五髒生成》均有不同,所以名曰《五髒別論》。所謂“奇恒之腑”即異於一般的腑。中醫認為五髒是儲藏精氣的,故藏而不瀉;六腑是傳導化物的,故瀉而不藏。而“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六者,從形態上看,中空而類腑;從功能上看,藏儲精血而類髒,故稱“奇恒之腑”。本篇名言:“五髒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2

【原文】

       黃帝問曰:餘聞方士,或以腦髓為髒,或以腸胃為髒,或以為腑。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

       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腑。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髒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髒使,水穀不得久藏。所謂 五髒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能滿,滿而不能實也。

【注釋】

【2】方士:王冰“謂明悟方術之士也”。通曉方術的人。這裏指醫生。

【3】髓:指脊髓。

【4】女子胞:即子宮。

【5】地氣之所生也:地氣,陰氣。地氣之所生,即稟受於陰、其性屬陰之意。

【6】藏於陰而象於地:兩“於”字為音節助詞,無義。藏陰,藏蓄陰精。象地,象大地載藏萬物。《素間.五運行大論》:“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

【7】瀉:這裏是指接納、轉輸與排瀉。

【8】奇恒之腑:奇,並也。恒,常也。奇恒之腑,即異於恒常之腑,言其與胃腸諸腑不同。王冰注:“腦、髓、骨、脈雖名為腑,不正與神髒為表裏。膽與肝合,而不同六腑之傳瀉。胞雖出納,納則受納精氣,出則化出形容,形容之出謂化極而生。然出納之用有殊於六腑,故言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腑也。”

【9】天氣之所生:天氣,陽氣。天氣之所生,即稟受於陽,其性屬陽之意。

【10】其氣象天:其性象天氣運動不息。《素問·天元紀大論》:“應天之氣,動而不息”。

【11】傳化之腑:指五腑,即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

【12】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傳化五腑以瀉而不藏為其特點,同時也有輸送水穀精微、布散津液的作用,故稱輸瀉。《靈樞·經水》謂:“六腑者,受穀而行之,受氣而揚之”。

【13】魄門亦為五髒使:魄,通粕。魄門,即指肛門,因其能排出糟粕而得名。使,使役、使用之意。為五髒使,一指魄門受五髒支配而啟閉;二是肛門能正常排出糟粕與濁氣,有利於五髒氣機的升降出入。

王冰:“魄門謂之肛門也。內通於肺,故曰魄門。”中醫認為肺藏魄,肺與大腸相表裏。

【14】藏精氣:新校正雲:“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經》、《太素》'精氣’作'精神””作“藏精神”義長。《靈樞·本髒》雲:“五髒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靈樞·本神》亦有每一髒所藏之“精”、所藏之“神”的具體記載。

【15】滿而不能實:本篇“滿”、“實”二字有特定含義。滿,指精神氣血等充盈於五髒;實,指水穀及其消化剩餘物停留於六腑。王冰注雲:“精氣為滿,水穀為實,但藏精氣,故滿而不能實”。

【16】傳化物:傳,運輸、傳送。化物,此指水穀消化後的產物,包括食糜、精氣、水液、殘渣、大便等。傳化物,是對六腑功能的概括,意同《六節藏象論》:“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

【譯文】

      黃帝問道:我從方士那兒聽說,有的把腦髓叫做髒,有的把腸和胃叫做髒,但又有把腸胃叫做腑的。他們的意見不同,卻都自以為是,我不知到底誰說得正確,希望聽你講一下。

       岐伯回答說:腦、髓、骨、脈、膽和女子胞,這六者,是感受地氣而生的,都能藏精血,像地之厚能盛載萬物那樣,它們的作用,是藏精氣以濡養機體而不泄於體外,這叫做“奇恒之腑”。像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者,是感受天氣而生的,它們的作用,像天之健運行不息一樣,所以是瀉而不藏,它們受納五髒的濁氣,叫做“傳化之腑”。就是說它們受納水穀濁氣以後,不能久停體內,經過分化,要把精華和糟粕分別輸送和排出的。加上“魄門”,算是“六腑”,它的作用,同樣是使糟粕不能長久留存在體內。五髒是藏精而不瀉的,所以雖然常常充滿,卻不像腸胃那樣,要由水穀充實它。六腑是要把食物消化、吸收輸瀉出去,所以雖然常常是充實的,卻不能像五髒那樣被充滿。水穀入口以後,胃裏雖實,腸子卻是空的;等到食物下去,腸中就會充實,而胃裏又空了,所以說六腑是“實而不能滿的”。

3

【原文】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髒主?

       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髒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髒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注釋】

【17】氣口:診脈部位,即掌後動脈部位,在手腕上橈骨內側的橈動脈上。中醫認為五髒六腑的脈氣在此表現最為明顯,故稱氣口”,也叫“脈口”。又因診脈部位距掌後橫紋一寸,又稱“寸口”。

【18】太陰指太陰經脈,包括足太陰脾經和手太陰肺經。

【19】變見:見,同“現”,表現。變見,即變化表現。

【20】五氣:指五時之氣。

【譯文】

黃帝問道:診察氣口之脈,為什麽能夠知道五髒六腑十二經脈之氣呢?

岐伯說:胃是水穀之海,六腑的源泉。凡是五味入口後,都存留在胃裏,經過脾的運化,來營養髒腑血氣。氣口屬於手太陰肺經,而肺經主朝百脈,所以五髒六腑之氣,都來源於胃而其變化則表現在氣口脈上。五氣入鼻,進入肺裏,而肺一有了病,鼻的功能也就差了。

4

【原文】

      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誌意,與其病也。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冶,治之無功矣。

【注釋】

【21】適:觀察、審視。

【22】與其病:有謂此三字因語急而省略一個“問”字,應為“與(問)其病”,“病”指病史。

【23】至德:醫學道理。

【24】惡(wù):不信任。

【25】至巧:針石技巧。指最巧妙的針刺技術。

【譯文】

凡是在治療疾病時,首先要問明病人的二便,辨清脈象,觀察他的情誌以及病證如何。如果病人為鬼神迷信所束縛,就無須向他說明醫學理論;如果病人厭惡針石,就無須向他說明針石技巧;如果病人不同意治療,病一定治不好,即使治療也不會有效果。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一)

1

【題解】

本篇論述了居住在東、南、西、北、中不同地方的人,由於受自然環境及生活條件的影響,開成了生理上、病理上不同的特點,因而發生的疾病各異,在治療時就必須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做到因地、因人製宜,故簡名為《異法方宜論》。

2

【原文】

       黃帝問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對曰:地勢使然也。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鹹,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 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注釋】

【1】地勢使然:地勢,指地表高低起伏的狀態和位於地表麵所有固定性物體的總體,如居民地、道路、江河、森林等。地勢不同,氣溫有別,而發生的疾病各有特點,《素問.五常政大論》曰:“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故適寒涼者脹,之溫熱者瘡。”

【2】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張介賓注:“天地之氣,自東而升,為陽生之始。故發生之氣,始於東方,而在時則為春。”域,疆界、境地或自然條件形成的特征性地理區域。

【3】熱中:熱邪滯留在腸胃裏。因魚性屬火,多食使人熱積於中,而癰發於外。

【4】鹽者勝血:鹽味鹹,鹹能入血,多食則傷血。勝,傷。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知方地》注:“鹽,水也;血者,火也。水以克火,故勝血而人色黑也。”

【5】黑色疏理:血脈滯澀導致皮膚色深而黑,腠理稀疏。

【6】砭石:自然形成或人為加工製成的尖石或石片,用以治病。"

【譯文】

       黃帝問道:醫生治病,一樣的病,而治法不同,但都痊愈了,這是什麽道理?

       岐伯答說:這是地理因素造成的。東方地區,氣候像生發的春季,是出產魚鹽的地方。由於靠近海邊,當地居民,喜歡吃魚鹽一類東西,習慣於他們居住的地方,覺得吃得好。但是魚性熱,吃多了,使人腸胃內熱;鹽吃多了,會傷血。所以當地的百姓,大都皮膚色黑,肌理疏鬆,多生癰瘍一類的病。在治療上,適合用砭石,所以砭石療法,來自東方。

3

【原文】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

【注釋】

【7】沙石:即流沙,今稱“沙漠”。

【8】天地之所收引:張介賓注:“天地之氣,自西而降,故為天地之收引,而在時應秋。

【9】陵居而多風:張介賓注:“陵居,高處也,故多風。”

【10】其民不衣而褐薦:褐(he音賀),獸毛或粗麻製成的短衣;薦(jian 音見),獸所食之草也,《莊子齊物論》:“麋鹿食薦。”其民不衣而褐薦,言西方之人不講究穿衣而披獸皮或著麻草編織的短衣。褐,毛布。薦,草席。

【11】華食而脂肥:王冰注:“華,謂鮮美,酥酪骨肉之類也。以食鮮美,故人體脂肥”脂肥,言身體健壯。《靈樞·衛氣失常》曰:“肉堅,皮滿者肥,.....脂者,其肉堅。”

【12】毒藥:指作用峻烈的藥物。

【譯文】

       西方地區,出產金玉,是沙漠地帶,氣候像收斂的秋季。那裏的百姓都是依山而居,多風沙,水土性質剛強。當地居民不穿絲綿,多使用毛布和草席;喜歡吃肥美,容易使人發胖的食物,所以外邪不易犯害他們的軀體,他們的疾病是由飲食、情誌內因造成的,容易生內髒疾病。治療上,就需用藥物,所以藥物療法,來自西方。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二)

4

本段所述為艾灸的起源!

【原文】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髒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

【注釋】

【13】北方者,天地所閉藏:張介賓注:“天之陰在北,故其氣閉藏,而在時則應冬。”

【14】陵居:依丘陵而居。

【15】樂野處:樂於野外居住,即遊牧生活。

【16】乳食:以牛羊乳為食品。

【17】髒寒生滿病:內髒受寒,而發生脹滿等疾病。張介賓注:“地氣寒,乳性亦寒,故令人髒寒。髒寒多滯,故生脹清。”

【18】灸焫(ruo):一種治療方法,即用艾灼燒皮膚。王冰注:“火艾燒灼,謂之灸炳。”艾灸、火針、悴針,皆屬此。

【譯文】

       北方地區,氣候像閉藏的冬季,地勢高,人們住在山上,周圍環境是寒風席卷冰凍的大地。當地居民,習慣於住在野地裏,吃牛羊乳汁。這樣,內髒就會受寒,容易生發脹滿病。治療上,應該使用灸烤,所以灸煙療法,來自北方。

5

【原文】

       南方者,天地之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跗,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孿痹。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

【注釋】

【19】南方者,天地所長養:張介賓注:“天之陽在南,故萬物長養,而在時則應夏。”長養:南方的氣候水土,適宣生長養育萬物。

【20】其地下:言南方地勢低。

【21】跗:同腐,指經發酵的食物,如豉、鮓、曲、醬類食物。

【22】攣痹:筋脈拘攣,麻木不仁。

【23】微針:指針體細小,加工精細的針具。秦漢時已有金屬針具,較古之石針、骨針精細,故稱之微針。

【24】九針:《內經》時期將針具規定為九種,即镵針、員針、(金是)針、鋒針、鈹針、員利針、毫針、長針、大針(《靈樞·九針十二原》、《靈樞·九針論》)。

【譯文】

       南方地區,氣候像長養萬物的夏季,是陽氣盛大的地方。地勢低窪,水土卑濕,霧露聚集多。當地百姓,喜歡吃酸類和腐臭的食品,所以當地人的皮膚致密色紅,容易發生拘攣濕痹等病。治療上,應該使用微針,所以微針療法,來自南方。

6

【原文】

       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

       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

【注釋】

【25】"天地”句:中央之地,地勢平坦,氣候適宜,物產豐富。

【26】食雜:所食之物繁多。

【27】導引按蹻(qiao):古代保健和治病的方法,類似於氣功和按摩。

【28】雜合以治:綜合各種療法,用以治病。

【29】得病之情:能夠了解病情。

【譯文】

       中央地區,地勢平但多濕,是自然界中物種和數量最為豐富的地 方,那裏食物的種類很多人們不感覺煩勞,多生發瘺厥麻熱等病。在治療上,應讀使用導引按矯的方法,所以導引按蹻療法,來自中央地區。

       高明的醫生綜合各種療法,針對病情,采取恰當的治療,所以療法盡管不同,疾病卻都能痊患,這是由於了解病情,掌握了治病大法的原因啊!

 

 

移精變氣論第十三(一)

1

【題解】

移精變氣,即運用某種療法,轉變病人的精神,改變其氣血紊亂的病理狀態,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由於篇首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談起,所以篇名《移精變氣論》。本篇與《上古天真論》一樣,讚同道家以上古為恬惔無為的至德之世的思想。上古之人基本能夠合於養生之道,輕微的患病也可用移精變氣的祝由術治應。對時人背離養生之道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對於古人的崇古思想我們應有正確的認識。在古人的崇古非今思想中,其古今已經不是時間意義上的古今,而成為價值判斷上的古今了。古,指的是理想的合理的生活方式,而今則指當下現實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這一思想即使在當今仍然有著現實的意義。中醫學遺留給我們的不僅是具體的治病方法,更重要的是啟示給我們一種更合理的生活方式,這才是健康長壽的根本。"移精變氣”,所強調的是精神意識對於生理機能的重要影響,心對身的調控作用,其養生意義已經為我們祖先千百年的實踐所證明。《老子》曰:“心使氣曰強。”當今心身醫學的興起和發展正是中醫學強調心神對養生和治療意義的佐證。本篇名言:“標本已得,邪氣乃服。”“逆從倒行,標本不得,亡神失身。去故就新,乃得真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注釋】

【1】移精變氣:移精,是指轉移精神。變氣,就是改變氣血運行的狀態。移精變氣,是運用心理療法調節病人精神,改變其氣血紊亂的病理狀態,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2

【原文】

       黃帝問曰:餘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對曰: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當今之世不然。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又失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虛邪朝夕,內至五藏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注釋】

【2】 惟其移精變氣:通過思想意識調控來改善精氣的活動狀態。

【3】祝由:古代“毒藥未興,針石未起”時,求神祛疾的一種方法,用來改變人的精神狀態類似今日的精神療法。對神之辭曰祝,“由”,從也。言通祝於神明,病從而可愈已。按此篇帝曰:“移精變氣”,伯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言能養其精氣神者,可祝由而愈病,湯藥針石亦能治之,如精神散失,雖有靈丹,無能為已,故有愈有不愈也。

【4】毒藥:泛指藥物。

【5】動作:活動身體。

【6】眷慕:貪戀、仰慕名利。

【7】伸宦:伸,伸曲的意思。宦,當官的意思。伸宦,引申為追求名利。

 【譯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古時治病,隻是轉變病人的思想精神,用“祝由”的方法就可以治愈。現在治病,用藥物從內治,用針石從外治,結果還是有好有不好的,這是什麽道理呢?

       岐伯答說:古時候,人們穴居野外,周圍都是禽獸,靠活動來驅寒,住在陰涼地方來避暑。在內心沒有愛慕的累贅,在外沒有奔走求取官宦的形役。這是恬惔的時代,外邪不易侵犯人體,因此既不需要“毒藥治其內”,也不需要“針石治其外”,所以隻是改變精神狀態,斷絕病根就夠了。現在就不同了。人們心裏經常為憂慮所苦,形體經常被勞累所傷,再加上違背四時的氣候和寒熱的變化,這樣,賊風虛邪早晚不斷侵襲,就會內犯五髒骨隨,外傷孔竅肌膚,所以小病會發展成為重病,而大病就會病危或死亡,因此,僅依靠祝由是不能把病治好的。

3

【原文】

       帝曰:善。餘欲臨病人,觀死生,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聞乎?

       岐伯曰: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夫色之變化,以應四時之脈,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所以遠死而近生,生道以長,命曰聖王。

【注釋】

【8】 嫌疑:疑似。

【9】僦(jiù)貸季:古代的醫生,相傳是岐伯的祖師。

【10】八風:八方之風,即來自東、南、西、北與東南、西南、西北、東北這八方之風。

【11】六合:東、南、西、北與上、下這六方之內為“六合”,指天地萬物。

【12】不離其常:明·張介賓:“色脈之應,無往不合,如五行之衰旺,四時之往來,八風之變,六合之廣,消長相依,無不有常度也。”。

【13】常求其要:經常注意探求氣色明晦,脈息虛實的差異,此為診法的要領。

【14】聖王:清·張誌聰:“聖王者,上古之聖,能修其養生之道,亦歸於真人。”

【譯文】

       黃帝說:很好!我希望遇到病人,能夠觀察疾病的輕重,決斷疾病的疑似,掌握其要領時,心中就像有日月一樣光明,可以讓我聽聽嗎?

       岐伯回答說:對色和脈的診察,是上帝所重視,先師所傳授的。上古時候,有位名醫叫僦貸季,他研究色和脈的道理,通達神明,能聯係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脫離色脈診法的正常規律,並能從相互變化當中,觀察它的奧妙,了解它的要領。所以要想了解診病的要領,那就是察色與脈。氣色就像太陽一樣有陰有睛,而脈息像月亮一樣有盈有虧,經常注意氣色明晦,脈息虛實的差異,這就是診法的要領。總之,氣色的變化跟四時的脈息是相應的。這一道理,上帝是極重視的,因為它合於神明。掌握了這樣的診法,就可以避免死亡而生命安全,生命延長了,人們要稱頌為聖王啊!

 

 

移精變氣論第十三(二)

4

【原文】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荄之枝。本末為助,標本已得,邪氣乃服。暮 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針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兕兕,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複起。

【注釋】

【15】至而治之:明·張介賓:“中古之治病,必病至而後治之。”

【16】湯液:指用五穀製成,用以調養身體、祛除病邪的精汁。

【17】五痹:指皮痹、肉痹、筋痹、骨痹、脈痹五種痹病。

【18】草蘇草荄(gai)之枝:蘇,葉。荄,草根。枝,莖。

【19】本末為助:在醫療活動中本人與醫生的配合是治療的關鍵。本,指病人。末,指醫生。

【20】標本已得:指醫者的診治與病人的病情一致。標:即末,指醫生。

【21】暮世:末世。

【22】不知日月:不了解色脈的重要。日月,指色脈。日有陰晴,月有盈虧,即不知應四時陰陽變化。

【23】粗工兕兕(xiong):技術不高明的醫生,大吹大擂。兕兕,即與“凶凶”、“匈匈”通假。凶凶,魯莽的樣子。

【譯文】

       中古時候的醫生治病,疾病發生了才加以治療。先用湯液十天,祛除風痹病邪,如果十天病還沒好,再用草藥治療。另外,醫生和病人也要相互配合,這樣,病邪才會被驅除。後世醫生治病就不這樣了。治病不根據四時的變化,不了解色、脈的重要,不辨別色、脈的順逆,等到疾病已經形成了,才想起用湯液治內,微針治外,還大肆吹噓,自以為能夠治愈,結果,原來的疾病沒好,又添上了新病。

5

【原文】

       帝曰:願聞要道。

       岐伯曰: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逆從倒行,標本不得,亡神失國。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注釋】

【24】要極:極重要的意思。

【25】真人:指醫術最高明的醫生。

【譯文】

       黃帝說:我希望聽到有關治療的根本道理。

       岐伯說:治病最重要的,在於不誤用色診脈診。使用色脈診法,沒有疑慮,是診治的最大原則。如果把病情的順逆搞顛倒了,處理疾病時又不能取得病人的配台,這樣,就會使病人的神氣消亡,身體受到損害。 所以醫生一定要去掉舊習的簡陋知識,鑽研嶄新的色脈學問,努力進取,就可以達到上古真人的水平。

6

【原文】

       帝曰:餘聞其要於夫子矣。夫子言不離色脈,此餘之所知也。

        岐伯曰:治之極於一。

       帝曰:何謂一?

岐伯曰:一者因得之。

      帝曰:奈何?

      岐伯曰:閉戶塞牖,係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帝曰:善。

【注釋】

【26】閉戶:關門。

【27】塞牖(yǒu):關窗。

【28】係:這裏有交談、溝通的意思。

【29】數:多或細致

【譯文】

       黃帝說:我從您那兒聽說了治療的根本法則。您這番話的要領是,治療不能丟棄氣色和脈象的診察,這我已經知道了。

       岐伯說:診治的極要關鍵,還有一個。

       黃帝問:是什麽?

       岐伯說:這個關鍵就是問診

       黃帝說:怎麽去做呢?

       岐伯說:關好門窗,向病人詳細地詢問病情,使他願意如實地主訴病情。經過問診並參考色脈以後,即可作出判斷:如果病人麵色光華,脈息和平,這叫“得神”,預後良好;如果病人麵色無華,脈不應時,這叫“失神”,預後不佳。

       黃帝說:說得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