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帝內經》精讀46一50

(2023-11-02 11:10:47) 下一個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一)

1

【題解】

此篇內容,有兩個重點:一個“診要”,是講診察的要道,說明了天地人三氣間的相互關係及其與針刺方法的關係,並強調“治不本四時,必內傷於五藏”的精神,另一個“終論”,是討論十二經脈終絕時的情況,並具體地描寫了臨死時的症候。

【注釋】

【1】診要經終:診要,就是診斷疾病的要領。指十二經脈。終,是敗絕的意思。

2

【原文】

       黃帝問曰:診要何如?

       岐伯對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複,地氣合,人氣在腎。

     ▲  重點在於天、地、人相互之間的關係。

【原文通解】

●黃帝問曰:診要何如?

岐伯對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

【1】天氣是指經常不斷變化著的大氣狀態,既是一定時間和空間內的大氣狀態,也是大氣狀態在一定時間問隔內的連續變化。所以可以理解為天氣現象和天氣過程的統稱。

【2】始方:方,盛。始方,指天氣開始旺盛

【3】地氣,一指飲食五穀之氣。二指陰氣。三指運氣術語。指在泉之氣。在泉者,客氣中在位置上與司天相對之氣,為運氣學術語,常與司天聯用。四指主氣。《素問·六微旨大論》:“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

【4】人氣,中醫術語的人氣即人體的陽氣,陽氣是人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的原動力,是人體生殖、生長、發育、衰老和死亡的決定因素。

黃帝問道:診病的重要關鍵是什麽?

岐伯回答說: 正月、二月,天氣開始有了生發的氣象,地氣也開始萌動,這時候的人氣在肝。

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

三月、四月,天氣正在方興,地氣也正在蓬發,這時候的人氣在脾。

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

五月、六月,天氣盛極,地氣上升,這時候的人氣在頭部。

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

七月、八月,陰氣開始發生肅殺的現象,這時候的人氣在肺。

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

【1】冰:“凝”的本字,凝滯,凝結。

九月、十月,陰氣漸盛,開始冰凍,地氣也開始閉藏,這時候的人氣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冰複,地氣合,人氣在腎。

【1】複:厚的意思。

【2】地氣合:地氣閉合。

十一月、十二月,冰凍更其而陽氣伏藏,地氣閉密,這時候的人氣在腎。

【譯文】

       黃帝問道:診病的重要關鍵是什麽?

       岐伯回答說: 正月、二月,天氣開始有了生發的氣象,地氣也開始萌動,這時候的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在方興,地氣也正在蓬發,這時候的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極,地氣上升,這時候的人氣在頭部;七月、八月,陰氣開始發生肅殺的現象,這時候的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漸盛,開始冰凍,地氣也開始閉藏,這時候的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凍更其而陽氣伏藏,地氣閉密,這時候的人氣在腎。

3

【原文】

       故春刺散俞,及與分理,血出而止。甚者傳氣,間者環也。夏刺絡俞,見血而止。盡氣閉環,痛病必下。秋刺皮膚,循理,上下同法,神變而止。冬刺俞竅於分理,甚者直下,間者散下。

【原文通解】

●故春刺散俞,及與分理,血出而止。甚者傳氣,間者環也。

【1】散俞:即散在各經絡的一般腧穴。

【2】分理:肌肉的會合之處與紋理。這裏指“分理”間的腧穴。

【3】甚者傳氣,間者環也:明·吳昆:“病甚者,久留其針,待其傳氣,日一周天而止。少差而間去,暫留其針,伺其經氣環一周身而止。”甚者,言病之重也。間者,言病之淺。

所以春天的刺法,應刺經脈的俞穴,刺至淺層皮下組織間隙,使之出血而止,如病比較重時應久留其針,讓氣傳布以後才出針,較輕的可暫留其針,候經氣循環一周,就可以出針了。

夏刺絡俞,見血而止。盡氣閉環,痛病必下。

【1】絡俞:指各經浮絡淺在的腧穴。

【2】下:去除。

夏天的刺法,應刻經絡的俞穴,使其出血而止,為使邪氣盡去,就以手指捫閉其針孔伺其氣行一周之頃,凡有痛病,必退下而愈。

秋刺皮膚,循理,上下同法,神變而止。

【1】循理:理,指皮肉的紋理。循理,即順著皮肉的紋理而刺。

秋天的刺法應刺皮膚,順著肌肉之分理而刺,不論上部或下部,樣用這個方法,觀察其神色轉變而止。

冬刺俞竅於分理,甚者直下,間者散下。

【1】俞竅:位深的腧穴。

【2】直下:明·吳昆:“言病氣甚,則直刺而下,不必按而散其衛氣也。”

【3】散下:明·張介賓:“謂或左右上下散布其針而稍宜緩也。”

冬天的刺法應深取俞竅於分理之間,病重的可直刺深入,較輕的,可或左右上下散布其針,而稍宜緩下。

【譯文】

       所以春天的刺法,應刺經脈的俞穴,刺至淺層皮下組織間隙,使之出血而止,如病比較重時應久留其針,讓氣傳布以後才出針,較輕的可暫留其針,候經氣循環一周,就可以出針了。夏天的刺法,應刻經絡的俞穴,使其出血而止,為使邪氣盡去,就以手指捫閉其針孔伺其氣行一周之頃,凡有痛病,必退下而愈。秋天的刺法應刺皮膚,順著肌肉之分理而刺,不論上部或下部,樣用這個方法,觀察其神色轉變而止。冬天的刺法應深取俞竅於分理之間,病重的可直刺深入,較輕的,可或左右上下散布其針,而稍宜緩下。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二)

4

【原文】

       春 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春刺夏分,脈亂氣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氣。春刺秋分,筋攣,逆氣環為咳嗽,病不愈,令人時驚,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氣著藏,令人脹,病不愈,又且欲言語。

【原文通解】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春夏秋冬,各有所宜的刺法,須根據氣之所在,而確定刺的部位。

春刺夏分,脈亂氣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氣。

【1】夏分:分,應刺的部位,腧穴。夏分,指在夏天才應刺的部位。

春夏秋冬,各有所宜的刺法,須根據氣之所在,而確定刺的部位。如果春天刺了夏天的部位,傷了心氣,可使脈亂而氣微弱,邪氣反而深入,浸浮於骨髓之間,病就很難治愈,(心火微弱,火不生土,)會使人不思飲食,而且少了人氣。

春刺秋分,筋攣,逆氣環為咳嗽,病不愈,令人時驚,又且哭。

【1】環:轉化

春天刺了秋天的部位,傷了肺氣,春病在肝,發為筋攣,邪氣因誤刺而環周於肺,則又發為咳嗽,病不能愈,肝氣傷,將使人時驚,肺氣傷,且又使人欲哭。

春刺冬分,邪氣著藏,令人脹,病不愈,又且欲言語。

【1】著(zhuo):同“著”,附著,指侵入、深入。

春天刺了冬天的部位,傷了腎氣,以致邪氣深著於內髒,使人脹滿,其病不但不愈,肝氣日傷,而且使人多欲言語。

【譯文】

       春夏秋冬,各有所宜的刺法,須根據氣之所在,而確定刺的部位。如果春天刺了夏天的部位,傷了心氣,可使脈亂而氣微弱,邪氣反而深入,浸浮於骨髓之間,病就很難治愈,(心火微弱,火不生土,)會使人不思飲食,而且少了人氣。春天刺了秋天的部位,傷了肺氣,春病在肝,發為筋攣,邪氣因誤刺而環周於肺,則又發為咳嗽,病不能愈,肝氣傷,將使人時驚,肺氣傷,且又使人欲哭;春天刺了冬天的部位,傷了腎氣,以致邪氣深著於內髒,使人脹滿,其病不但不愈,肝氣日傷,而且使人多欲言語。

5

【原文】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墮。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無言,惕惕如人將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氣,時欲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為,起而忘之。 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臥,且又善夢。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灑灑時寒。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臥不能眠,眠而有見。 冬刺夏分,病不愈,氣上發為諸痹。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原文通解】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墮。

【1】解墮(xiéduo):解,通懈。解墮,指倦怠乏力。

夏天刺了春天的部位,傷了肝氣,病不能愈,反而使人精力倦怠。

  ●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無言,惕惕如人將捕之。

【1】惕惕,驚恐不安心緒不寧的情狀。

夏天刺了秋天的部位,傷了肺氣,病不能愈,反而使人肺氣傷,而聲不出,心中不欲言,肺金受傷,腎失其母,故虛而自恐,惕惕然好象被逮捕的樣子。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氣,時欲怒。

夏天刺了冬天的不位,傷了腎氣,病不能愈,反而使精不化氣而少氣,水不涵木而時常要發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為,起而忘之。

秋天刺了春天的部位,傷了肝氣,病不能愈,反而使人惕然不寧,想有所為起身又忘了。

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臥,且又善夢。

秋天刺了夏天的部位,傷了心氣,病不能愈,心氣傷,火不生土,反而使人嗜臥,心不藏神,又導致多夢。

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灑灑時寒。

 【1】灑灑:寒冷之貌。

秋天刺了冬天的部位,傷了腎氣,病不能愈,會使人腎氣不閉藏,血氣內散,時時發冷。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臥不能眠,眠而有見。

冬天刺了春天的部位,傷了肝氣,病不能愈,肝氣少,魂不藏,使人困倦而又不得安眠,即便得眠,睡夢中見到怪異的事物。

冬刺夏分,病不愈,氣上發為諸痹。

【1】氣上發為諸痹:明·吳昆:“刺夏分而傷心火,則脾土失其母。脾虛故氣上而為浮腫。脾強則製濕,虛則不能製濕,故為痿痹不仁之疾。”

天刺了夏天的部位,傷了心氣,病不能愈,反使人脈氣發泄,而邪氣閉痹於脈,發為諸痹。

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冬天刺了秋天的部位,傷了肺氣,病不能愈,化源受傷,會使人常常發渴。

【譯文】

       夏天刺了春天的部位,傷了肝氣,病不能愈,反而使人精力倦怠;夏天刺了秋天的部位,傷了肺氣,病不能愈,反而使人肺氣傷而聲不出,心中不欲言,肺金受傷,腎失其母,故虛而自恐,惕惕然好象被逮捕的樣子;夏天刺了冬天的不位,傷了腎氣,病不能愈,反而使精不化氣而少氣,水不涵木而時常要發怒。

       秋天刺了春天的部位,傷了肝氣,病不能愈,反而使人惕然不寧,想有所為起身又忘了。秋天刺了夏天的部位,傷了心氣,病不能愈,心氣傷,火不生土,反而使人嗜臥,心不藏神,又導致多夢;秋天刺了冬天的部位,傷了腎氣,病不能愈,會使人腎不閉藏,血氣內散,時時發冷。

       冬天刺了春天的部位,傷了肝氣,病不能愈,肝氣少,魂不藏,使人困倦而又不得安眠,即便得眠,睡夢中見到怪異的事物;冬天刺了夏天的部位,傷了心氣,病不能愈,反使人脈氣發泄,而邪氣閉痹於脈,發為諸痹;冬天刺了秋天的部位,傷了肺氣,病不能愈,化源受傷,會使人常常發渴。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二)

6

【原文】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髒。中心者環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腎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膈者,皆為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刺避五髒者,知逆從也。所謂從者,膈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著之,乃從單布上刺,刺之不愈複刺。刺針必肅,刺腫搖針,經刺勿搖,此刺之道也。

【原文通解】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髒。中心者環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腎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

【1】中心者環死:意思是說刺中了心髒,人頃刻間就會死亡。

凡於胸腹之間用針刺,必須注意避免刺傷了五髒。假如中傷了心髒,經氣環身一周便死。凡於胸腹之間用針刺,必須注意避免刺傷了五髒。假如中傷了心髒,經氣環身一周便死;假如中傷了脾髒,五日便死;假如中傷了腎髒,七日便死;假如中傷了肺髒,五日便死。

中鬲者,皆為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

【1】鬲:通“膈”,指膈膜。

假如中傷隔膜的,皆為傷中,當時病雖然似乎好些,但不過一年其人必死。

刺避五髒者,知逆從也。所謂從者,鬲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

▲ 刺胸腹注意避免中傷五髒,主要是要知道下針的逆從。所謂從,就是要明白膈和脾腎等的位置,應該避開;如不知其部位不能避開,就會刺傷五髒,那就是逆了。

刺胸腹者,必以布憿著之,乃從單布上刺,刺之不愈複刺。

【1】憿(jiǎo):皎,纏繞的意思。

 凡剌胸腹部位,應先用布巾覆蓋其處,然後從單布上進刺。如果刺之不愈,可以再刺,這樣就不會把五髒刺傷了。

刺針必肅,刺腫搖針,經刺勿搖,此刺之道也。

在用針刺治病的時候,必須注意安靜嚴肅,以候其氣;如刺膿腫的病,可以用搖針手法以出膿血;如刺經脈的病,就不要搖針。這是刺法的一般原則。

【譯文】

        凡於胸腹之間用針刺,必須注意避免刺傷了五髒。假如中傷了心髒,經氣環身一周便死;假如中傷了脾髒,五日便死;假如中傷了腎髒,七日便死;假如中傷了肺髒,五日便死;假如中傷隔膜的,皆為傷中,當時病雖然似乎好些,但不過一年其人必死。刺胸腹注意避免中傷五髒,主要是要知道下針的逆從。所謂從,就是要明白膈和脾腎等的位置,應該避開;如不知其部位不能避開,就會刺傷五髒,那就是逆了。凡剌胸腹部位,應先用布巾覆蓋其處,然後從單布上進刺。如果刺之不愈,可以再刺,這樣就不會把五髒刺傷了。在用針刺治病的時候,必須注意安靜嚴肅,以候其氣;如刺膿腫的病,可以用搖針手法以出膿血;如刺經脈的病,就不要搖針。這是刺法的一般原則。

7

【原文】

       帝曰:願聞十二經脈之終奈何?

       岐伯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疭,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瞏絕係。絕係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少陰終者,麵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麵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麵黑皮毛焦而終矣。厥陰終者,中熱嗌幹,善溺心煩,其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此十二經之所敗也。

【原文通解】

帝曰:願聞十二經脈之終奈何?

岐伯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疭,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

【1】戴眼、反折、瘈疭(chizong):戴眼,目睛上視不動的樣子;為太陽經的經氣衰竭,是病在危重階段所出現的一種腦神經症狀。反折,角弓反張、脊椎強直的意思。瘈,指筋急攣縮;疭,指筋脈弛緩不收;瘈疭,形容手足時伸時縮,抽搐不已的症狀。

【2】絕汗:指汗出如油,如珠。這是死亡的征象。

黃帝問道:請你告訴我十二經氣絕的情況是怎樣的?

岐伯回答說:太陽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兩目上視,身背反張,手足抽掣,麵色發白,出絕汗,絕汗一出,便要死亡了。

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瞏絕係。絕係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1】縱:痿弱無力。

【2】目瞏(qiong)絕係:瞏,形容兩目直視如驚狀。目瞏絕係,指兩目上視,說明目與腦相聯的“目係”之氣已絕。

少陽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耳聾,遍體骨節鬆懈,兩目呼圓如驚,如果到了目珠不轉時,一日半便要死了;臨死的時候,麵色先見青色,再由青色變為白色,就要死亡了。

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

【1】不仁:指肢體失去知覺。

陽明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口眼牽引歪斜而動,時時發驚,言語胡亂失常,麵色發黃,其經脈上下所經過的部分,都表現出盛燥的症狀,由盛燥而漸至肌肉麻木不仁,便死亡了。

少陰終者,麵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

【1】齒長:因牙齦萎縮而牙齒似乎有所增長的情況。

少陰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麵色發黑,牙齦收削而牙齒似乎變長並積滿汙垢,腹部脹閉,上下不相通時,便是要死亡了。

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麵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麵黑皮毛焦而終矣。

【1】息:指呼吸。

【2】噫:噯氣。

【3】嗌:咽喉。

太陰經脈氣絕的時候,腹脹閉塞,呼吸不利,常欲噯氣,並且嘔吐,嘔則氣上逆,氣上逆則麵赤,假如氣不上逆,又變為上下不通,不通則麵色發黑,皮毛枯樵而死了。

厥陰終者,中熱幹,善溺心煩,其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此十二經之所敗也。

【1】卵:指睾丸。

厥陰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胸中發熱,咽喉幹燥,時時小便,心胸煩躁,漸至舌卷,睾丸上縮,便要死了。以上就是十二經脈氣絕時的症候。

【譯文】

       黃帝問道:請你告訴我十二經氣絕的情況是怎樣的?

       岐伯回答說:太陽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兩目上視,身背反張,手足抽掣,麵色發白,出絕汗,絕汗一出,便要死亡了。少陽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耳聾,遍體骨節鬆懈,兩目呼圓如驚,如果到了目珠不轉時,一日半便要死了;臨死的時候,麵色先見青色,再由青色變為白色,就要死亡了。陽明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口眼牽引歪斜而動,時時發驚,言語胡亂失常,麵色發黃,其經脈上下所經過的部分,都表現出盛燥的症狀,由盛燥而漸至肌肉麻木不仁,便死亡了。少陰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麵色發黑,牙齦收削而牙齒似乎變長並積滿汙垢,腹部脹閉,上下不相通時,便是要死亡了。太陰經脈氣絕的時候,腹脹閉塞,呼吸不利,常欲噯氣,並且嘔吐,嘔則氣上逆,氣上逆則麵赤,假如氣不上逆,又變為上下不通,不通則麵色發黑,皮毛枯樵而死了。厥陰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胸中發熱,咽喉幹燥,時時小便,心胸煩躁,漸至舌看,嬰丸上縮,便要死了。以上就是十二經脈氣絕時的症候。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一)

1

【診法】

 診法,即診斷疾病的原則和方法。通過診法收集病情、病史等資料,進行分析和判斷,以此了解致病的原因,分析疾病的性質,掌握病情的變化,從而為辨證論治提供依據。《內經》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診斷疾病的原則和方法,望聞問切四診,均有論述,即所謂“視而可見”、“聽聲音而知所苦”、“言而可知”、“捫而可得”。

       《內經》中望診主要重在五色診、顏麵分部望診和身體形態的診察,對眼、舌等官竅的診察也有一定的記述。對切診提出了切脈、觸尺膚、捫按局部等方法。切脈的方法有寸口診法、三部九候診法、人迎寸口對比等診法,尤重寸口診法,倡“氣口獨為五髒主”之說,其脈象已提出弦、鉤、毛、石、遲、數、滑、澀、長、短等20餘種,而辨別五髒平脈、病脈、死脈的關鍵,在於胃氣得失。《內經》對問診也是十分重視的,如《素向·疏五過論》曰:“凡未診病者,必問嚐貴後賤.....凡欲診病,必問飲食居處.....診有三常必問貴賤。”至於聞診,論述較少。《內經》十分強調多種診法結合運用,如《靈樞·邪氣髒腑病形》雲:“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

此外,斷病方法也屬於診法範疇,而這部分內容本書在病機、病證中論述。

       《內經》較為集中論述診法的篇章有《素問》部分的陰陽別論、移精變氣論、玉版論要、脈要精微論、平人氣象論、玉機真髒論、三部九候論、通評虛實論、大奇論、著至教論、示從容論、疏五過論、征四失論、陰陽類論、方盛衰論,《靈樞》部分的邪氣髒腑病形、師傳、五閱五使、外揣、禁服、五色、論疾診尺等篇章。

2

【題解】

       脈要精微:脈要,指切脈的要領。精微,指脈象變化的微妙、脈學的原理精湛深奧。

3

【原文】

  黃帝問曰:診法何如?

     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髒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點評】此段重點講解診脈時的要領。

【原文通解】

●黃帝問曰:診法何如?

     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1】診法:按下文“診法常以平旦......故乃可診有過之脈”之意,診法在此當指診脈,亦含有診脈的法則之意。

【2】平旦:太陽剛升出地平線之時,即清晨。

【3】陰氣未動,陽氣未散:二句可作互文理解。平旦是人氣由陰出陽的交接時刻,此時人剛剛醒寤,尚未進食、勞作,陰氣、陽氣未擾動、未散亂,皆處於相對平靜狀態。

【4】有過之脈:有病之脈。

黃帝問道:診脈的方法是怎樣的呢?

岐伯回答說:診脈通常是以清晨的時間為最好,此時人還沒有勞於事,陰氣未被擾動,陽氣尚未耗散,飲食也未曾進過,經脈之氣尚未充盛,絡脈之氣也很勻靜,氣血未受到擾亂,因而可以診察出有病的脈象。

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髒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1】動靜:脈搏跳動的情況。

【2】精明:指眼睛。精明,指瞳神,或泛指眼睛。

 【3】參伍:張介賓注:“參伍之義,以三相較謂之參,以五相類謂之伍。蓋彼此反觀,異同互證,而必欲搜其隱微之謂。”意思是彼此相參,互相印證,反複參合。

在診察脈搏動靜變化的同時,還應觀察病人的眼睛的神態,以候神氣,診察五色的變化,以審髒腑之強弱虛實及形體的盛衰,相互參合比較,以判斷疾病的吉凶轉歸。

【譯文】

       黃帝問道:診脈的方法是怎樣的呢?

       岐伯回答說:診脈通常是以清晨的時間為最好,此時人還沒有勞於事,陰氣未被擾動,陽氣尚未耗散,飲食也未曾進過,經脈之氣尚未充盛,絡脈之氣也很勻靜,氣血未受到擾亂,因而可以診察出有病的脈象。

       在診察脈搏動靜變化的同時,還應觀察病人的眼睛的神態,以候神氣,診察五色的變化,以審髒腑之強弱虛實及形體的盛衰,相互參合比較,以判斷疾病的吉凶轉歸。

4

【理論闡釋】

 多種診法合參

       本段論述了切脈,察神,望色,以及審察髒腑的強弱和形體的盛衰,多法並用,彼此相參互證,才能全麵把握病情,“決死生之分”。故《靈樞·邪氣髒腑病形》雲:“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

       不同的症狀,需要用不同的診法去了解,如有的病較明顯地反映在神色方麵,則需望而知之;有的脈象變化顯著,則需切而知之;有的語聲改變突出,及分泌物、排泄物氣味則需聞而知之;有些病之隱情,則需問而知之。因此,需四診合參,全麵收集臨床資料,整體分析,方能作出正確的診斷。正如章楠《醫門棒喝·四診合參與脈症從舍論》曰:“望、聞、問、切,名曰四診,醫家之規矩準繩也。四診互證,方能知其病源猶匠之不能舍規矩而成器皿也。蓋望者,望麵色之明晦、舌苔之有無,以辨病邪之輕重進退也。聞者,聞聲音之怯壯、語言之倫次,以辨神氣之爽昧強弱也。問者,問得病之由、痛苦之處,以辨內傷外感、髒腑經絡,尤為緊要也。切者,切脈之浮、沉、遲、數、有力、無力,以辨虛實陰陽,而與外證參合逆順吉凶也。”

5

【臨證指要】

       四診合參的臨床應用

       四診合參是將四診而得的全部臨床資料,以中醫的整體觀,進行綜合分析,由表及裏、辨別疑似、去偽存真、洞察本質、理清關係,從而做出正確的診斷。有些病的病情複雜,會出現脈證不合或陰盛格陽、陽盛格陰、真寒假熱、真熱假寒、真實假虛、真虛假實諸證,臨床時需充分運用四診合參,仔細分析,或舍證從脈,或舍脈從證。以去偽存真、抓住疾病本質。後世醫家對此多有心得,如清·何夢瑤《醫確·卷五》曰:“凡脈證不相合,必有一真一假,需細辨之。如外雖煩熱而脈見微弱者,必虛火也。腹雖脹滿而脈見微弱者,必胃虛也。虛火虛脹,若勘攻乎?此宜從脈之真虛,不從證之假據也。其有本無煩熱而脈見洪數者,非火邪也;本無脹滯而脈見弦強者,非內實也。如寒邪內傷,或食停氣滯,而心腹急痛,以致脈道沉伏,或促或結,此以邪閉經絡而然,既有痛脹等實證可據,則脈之虛乃假虛,當從證不從脈。又若傷寒四肢厥逆,寒戰,而脈見數滑。此由內熱格陰。何以知之?以病由傳經漸致,並非直中陰經,從無熱證轉寒之理,既有數滑之脈可據,則外症之虛為假虛,亦從脈不從證也。"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二)

6

【原文】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急,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

【點評】此段重點講解診脈時的要領。

【原文通解】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  

【1】脈者,血之府:府,物聚之處。言經脈是血與氣的匯聚和流通之處。李中梓注:“營行脈中,故為血府。然行是血者,是氣為之司也。《逆順》篇曰:'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則知此舉一血而氣在其中,即下文氣治氣病,義益見矣。”

【2】長則氣治,短則氣病:長短指脈體。長,指長脈,脈來搏動的位置上見於寸,下見於尺,超過本位。氣治,就是氣平,代表健康狀態。治,治理。短,是指短脈,不及本位。氣病,氣虛或氣滯的意思。

脈應指而長,超過本位,則氣血平和無病。脈應指而短,不及本位,屬氣血不足之病。

【3】數則煩心,大則病進:脈數為熱,熱則心煩不安。脈象滿指而大,大而有力表示邪氣亢盛,大而無力表示正氣極度虧虛,均代表病情在繼續發展。

脈是血液匯聚的所在。長脈為氣血流暢和平,故為氣治;短脈為氣不足,故為氣病;數脈為熱,熱則心煩;大脈為邪氣方張,病勢正在向前發展。

上盛則氣急,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

【1】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上指寸口脈的近腕部,下指寸口脈的遠腕部。張介賓注:“上盛者,邪壅於上也。氣高者,喘滿之謂;下盛者,邪滯於下,故腹為脹滿。”一說上、下指人體上下部之脈,丹波元簡曰“此言上下者,指上部下部之諸脈,詳見《三部九候論》。”

【2】代則氣衰:代,指代脈,表現為動而中止,不能自還,良久複動,止有定數。反映髒氣衰微。

【3】細則氣少:細脈,脈來如細絲。為精氣、元氣虧損之脈,主諸虛勞損。

【4】澀則心痛:澀脈,脈往來澀滯,主氣滯血瘀,故現心痛之症。

上部脈盛,為邪壅於上,可見呼吸急促,喘滿之症;下部脈盛,是邪滯於下,可見脹滿之病;代脈為元氣衰弱;細脈,為正氣衰少;澀脈為血少氣滯,主心痛之症。

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

【1】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渾渾,滾滾之意,指脈象數而亂,次數難明。革,急也。如湧泉,形容脈象如同湧泉一樣隻出不伏,厥而外逆,離形而去。色弊,氣色敗壞。句意謂脈來滾滾而急,如泉水湧出,主邪氣亢盛,病情加重,氣色也見敗壞。另《脈經》、《千金要方》“革”下尚有一“革”字,“至”字屬下讀。

【2】綿綿其去如弦絕,死:綿綿,脈微細欲絕。弦絕,弓弦斷絕。為正氣敗亡之征,王冰注:“綿綿,言微微似有,而不甚應手也。如弦絕者,言脈卒斷,如弦之絕去也。"

脈來大而急速如泉水上湧者,為病勢正在進展,且有危險;脈來隱約不現,微細無力,或如弓弦猝然斷絕而去,為氣血已絕,生機已斷,故主死。

【譯文】

       脈是血液匯聚的所在。長脈為氣血流暢和平,故為氣治;短脈為氣不足,故為氣病;數脈為熱,熱則心煩;大脈為邪氣方張,病勢正在向前發展;上部脈盛,為邪壅於上,可見呼吸急促,喘滿之症;下部脈盛,是邪滯於下,可見脹滿之病;代脈為元氣衰弱;細脈,為正氣衰少;澀脈為血少氣滯,主心痛之症。脈來大而急速如泉水上湧者,為病勢正在進展,且有危險;脈來隱約不現,微細無力,或如弓弦猝然斷絕而去,為氣血已絕,生機已斷,故主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