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別論篇第七(一)
【題解】
◆本篇運用陰陽學說,討論脈象及其主病,並根據所屬經脈髒腑,論述病情和決斷預後,是一篇脈學的專論,由於本篇所論陰陽與一般所說的陰陽不同,所以篇名為《陰陽別論》。本篇主要內容有:首先,指出了四時正常脈象和十二經脈的變化,必須順應四時十二月的自然變遷。其次,指出臨證應根據陰陽學說來辨別脈象、診斷疾病、推測預後。最後,詳論了六經發病的常見脈象、症狀及其預後。篇中特別指出:“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隻有陰陽和合,萬物才能生化,有陽無陰或有陰無陽,則陰陽破敗,萬物消亡。◆
【原文】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
岐伯對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原文通解】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
岐伯對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1】四經:四時的正常脈象。指肝、心、肺、腎四髒,不言脾,因脾為孤髒,寄旺四季,從脈象講指四時的正常脈象,即春脈弦、夏脈洪、秋脈浮、冬脈沉。
【2】十二從:指十二經脈有序運行。
【3】十二月應十二脈:馬元台:“應十二脈者,春應肝膽,夏應心與小腸,秋應肺與大腸,冬應腎與膀胱,而辰戌醜未之月,則合四經而兼之脾與胃也”
▲黃帝問道:人有四經十二從,這是什麽意思?
歧伯回答說:四經,是指與四時相應的正常脈象,十二從,是指與十二個月相應的十二經脈。▲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1)有五,五五二十五陽。
【1】陽:指陽脈。脈有胃氣稱為陽脈。
【2】五五二十五陽:五時各有五髒之正常脈象。高世栻:“肝脈應春,心脈應夏,脾脈應長夏,肺脈應秋,腎脈應冬。春時,而肝、心、脾、肺、腎之脈,皆有微弦之胃脈,夏時.....皆有微鉤之胃脈,長夏....皆有微緩之胃脈。秋時.....皆有微毛之胃脈,冬時..... 皆有微石之胃脈。是五五二十五陽。"
▲脈有陰有陽,能了解什麽是陽脈,就能知道什麽是陰脈,能了解什麽是陰脈,就能知道什麽是陽脈。陽脈有五種,就是春微弦,夏微鉤,長夏微緩,秋微毛,冬微石。五時各有五髒的陽脈,所以五時配合五髒,則為二十五種陽脈。▲
●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
【1】真髒:指無胃氣的真髒之脈。張介賓:“陰者,無陽之謂。無陽者,即無陽明之胃氣,而本髒之陰脈獨見,如但弦但鉤之類,是為真髒,胃氣敗也,故必死。"
【2】胃脘之陽:胃中陽和之氣,即胃氣。
▲所謂陰脈,就是脈沒有胃氣,稱為真髒脈象,真髒脈是胃氣已經敗壞的象征,敗象已見,就可以斷其必死。所謂陽脈,就是指有胃氣之脈。▲
●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辨別陽脈的情況,就可以知道病變的所在;辨別真髒脈的情況,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時期。▲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
【1】三陽在頭:指人迎脈。
【2】三陰在手:指氣口脈。
▲三陽經脈的診察部位,在結喉兩旁的人迎穴,三陰經脈的診察部位,在手魚際之後的寸口。一般在健康狀態之下,人迎與寸口的脈象是一致的。▲
◆關於氣口脈至今無定論。
《素問:六節髒象論》:“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大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為格陽。寸日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已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已上為關格。關格之脈贏,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關。
《靈樞·禁服篇》:黃帝日: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人迎大一倍於寸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病在手少陽。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陽;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陽。人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陽明。.....寸口大於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病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病在手少陰。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病在手太陰。
《靈樞·四時氣篇》:".....持氣口人迎,以視其脈堅且盛且滑者,病日進,脈軟者,病將下。諸經實者,病三日已。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也。"
《靈樞·五色篇》:".....切其脈日,滑小緊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氣大鑒浮者,其病益甚,在外。其脈口浮滑者,病日進;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損。其脈口滑以沉者,病日進,在內。其人迎脈滑盛以浮者,其病日進,在外,脈之浮沉,及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病難已。病之在髒,沉而大者,易已,小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
《脈經兩手六脈所主五髒六腦陰陽逆順》:".....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
●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辨別屬陽的胃脈,能知道時令氣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別屬陰的真髒脈,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時期。臨證時應謹慎而熟練地辨別陰脈與陽脈,就不致疑惑不絕而眾議紛紜了。▲
【譯文】
■ 黃帝問道:人有四經十二從,這是什麽意思?
歧伯回答說:四經,是指與四時相應的正常脈象,十二從,是指與十二個月相應的十二經脈。
脈有陰有陽,能了解什麽是陽脈,就能知道什麽是陰脈,能了解什麽是陰脈,就能知道什麽是陽脈。陽脈有五種,就是春微弦,夏微鉤,長夏微緩,秋微毛,冬微石。五時各有五髒的陽脈,所以五時配合五髒,則為二十五種陽脈。所謂陰脈,就是脈沒有胃氣,稱為真髒脈象,真髒脈是胃氣已經敗壞的象征,敗象已見,就可以斷其必死。所謂陽脈,就是指有胃氣之脈。辨別陽脈的情況,就可以知道病變的所在;辨別真髒脈的情況,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時期。三陽經脈的診察部位,在結喉兩旁的人迎穴,三陰經脈的診察部位,在手魚際之後的寸口。一般在健康狀態之下,人迎與寸口的脈象是一致的。辨別屬陽的胃脈,能知道時令氣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別屬陰的真髒脈,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時期。臨證時應謹慎而熟練地辨別陰脈與陽脈,就不致疑惑不絕而眾議紛紜了。 ■
陰陽別論篇第七(二)
【原文】
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
凡持真脈之藏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原文通解】
●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
【1】去者為陰,至者為陽:脈起為至,脈落為去。這裏指脈象的起,落狀態。凡脈如潮起者為至,屬陽;脈如潮落者為去,屬陰。去,離去。至,到來。
【2】“靜者”兩句:動靜是根據脈象的氣勢分陰陽,靜,是安靜而不急躁;動,是流利而不澀滯。
【3】“遲者”兩句:是根據脈動之遲速分陰陽。醫者一呼一吸,病者脈來不足四至.為遲脈,若脈來五至以上,為數脈。
▲那麽如何區分脈的陰陽呢?脈搏沉浮的為陰,脈搏偏於盛隆的為陽,也就是去為陰至為陽;脈象偏於沉靜的為陰,脈搏偏於躁動的為陽,脈搏頻率慢的為陰,脈搏頻率快的為陽。也就是遲者為陰,數者為陽。▲
●凡持真脈之藏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
【1】真脈之髒脈者:即真髒脈。
【2】懸絕:張誌聰:“懸絕者,真髒孤懸而絕,無胃氣之陽和也。”指肝部真髒之脈獨現,與其他各髒差別懸殊,以下心肺脾腎懸絕同此。懸,相距遙遠、距離很大。絕,斷絕;急:指脈象勁急,無衝和之象。
指脈來孤懸將絕,胃氣衰敗之象。
▲凡診得無胃氣的真藏脈,例如:肝脈來的形象,如一線孤懸,似斷似絕,或者來得弦急而硬,十八日當死。▲
●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心脈來時,孤懸斷絕,九日當死;肺脈來時,孤懸斷絕,十二日當死;腎脈來時,孤懸斷絕,七日當死;脾脈來時,孤懸斷絕,四日當死。▲
【譯文】
■那麽如何區分脈的陰陽呢?脈搏沉浮的為陰,脈搏偏於盛隆的為陽,也就是去為陰至為陽;脈象偏於沉靜的為陰,脈搏偏於躁動的為陽,脈搏頻率慢的為陰,脈搏頻率快的為陽。也就是遲者為陰,數者為陽。
凡診得無胃氣的真藏脈,例如:肝脈來的形象,如一線孤懸,似斷似絕,或者來得弦急而硬,十八日當死;心脈來時,孤懸斷絕,九日當死;肺脈來時,孤懸斷絕,十二日當死;腎脈來時,孤懸斷絕,七日當死;脾脈來時,孤懸斷絕,四日當死。 ■
【原文】
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
【原文通解】
●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1】二陽之病發心脾:二陽,指陽明,脾胃二經。心脾,心痹。
指陽明經,從量上劃分,少陽為一陽,陽明為二陽,太陽為三陽。張介賓:二陽,陽明也,為胃與大腸二經。然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故此節所言,則獨重在胃耳。
【2】隱曲:曲折難言的隱情,此處指大小便。
【3】風消:指陽明不化,血虛精耗導致肌肉枯瘦的病。
【4】息賁(ben):氣逆喘急。賁,通“奔”。
▲一般地說:胃腸有病,則可影響心脾,病人往往有難以告人的隱情,如果是女子就會月經不調,甚至經閉。若病久傳變,或者形體逐漸消瘦,成為“風消”,或者呼吸短促,氣息上逆,成為“息賁”,就不可治療了。▲
●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
【1】三陽:指太陽,即小腸與膀胱二經。
【2】發寒熱:太陽主表,故證見寒熱。
【3】癰腫:浮腫。
【4】痿厥:痿,足膝無力。厥,逆冷。
【5】腨(shuàn)?( yuán):指小腿肚酸痛。足太陽經循行部位。
【6】索澤:精血枯涸而致皮膚幹燥不潤澤。
【7】頹疝:睾丸下墜,陰囊腫大,或痛或不痛者,皆屬頹疝。
▲一般地說:太陽經發病,多有寒熱的症狀,或者下部發生癰腫,或者兩足痿弱無力而逆冷,腿肚酸痛。若病久傳化,或為皮膚幹燥而不潤澤,或變為頹疝。▲
【譯文】
■一般地說:胃腸有病,則可影響心脾,病人往往有難以告人的隱情,如果是女子就會月經不調,甚至經閉。若病久傳變,或者形體逐漸消瘦,成為“風消”,或者呼吸短促,氣息上逆,成為“息賁”,就不可治療了。
一般地說:太陽經發病,多有寒熱的症狀,或者下部發生癰腫,或者兩足痿弱無力而逆冷,腿肚酸痛。若病久傳化,或為皮膚幹燥而不潤澤,或變為頹疝。 ■
陰陽別論篇第七(三)
【原文】
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支不舉。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
【原文通解】
●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
【1】一陽:指少陽,即三焦與膽二經。【2】心掣:即指怔忡,心虛製動。張介賓:“心動不寧,若有所引,名曰心掣。”
【3】隔:阻隔不通。即食不能下,大便秘結之證。
▲一般地說:少陽經發病,生發之氣即減少,或易患咳嗽,或易患泄瀉。若病久傳變,或為心虛掣痛,或為飲食不下,阻塞不通。 ▲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
【1】一陰:指厥陰,即肝與心包絡二經。
【2】噫:噯氣。欠:嗬欠。
【3】風厥:病名。風木犯胃,肝氣上逆之病。這裏是對驚駭、背痛、善噫、善欠諸證的概括。
▲陽明與厥陰發病,主病驚駭,背痛,常常噯氣、嗬欠,名曰風厥。▲
●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
【1】二陰:指少陰,即心與腎二經。
【2】善氣:常太息,長出氣。
▲少陰和少陽發病,腹部作脹,心下滿悶,時欲歎氣。▲
●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支不舉。
【1】三陰:指太陰,即脾與肺二經。
【2】痿易:痿,痿弱無力。易,變易。王冰:“易,謂變易常用而痞弱無力也。"
▲太陽和太陰發病,則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變易常用而痿弱無力,或者四肢不能舉動。▲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
【1】鼓一陽:指輕虛而浮的脈。
【2】鼓一陰:指搏動稍無力的脈。
【3】“鼓一陽”兩句:張誌聰:“鉤當作弦,弦當作鉤。此論四經之脈以應四時也。一陽之氣初升,故其脈如弦之端直,以應春生之氣也,一陰之氣初升,故其脈如毛之輕柔,以應秋陰之氣也。”一陽、一陰,這裏的陰陽指脈搏的形態而言,有力為陽,無力為陰,稍有力為一陽,稍無力為一陰。鼓,鼓動。扣脈象應指如鼓的感覺。鉤,與下文的“弦”誤倒。
【4】陰陽相過曰溜:有力為陽,無力為陰,相過即相當。張誌聰:“溜, 滑也。陰陽相過,其脈則滑。長夏之時,陽氣微下,陰氣微上,陰陽相過,故脈滑也。"
▲脈搏鼓動於指下,來時有力,去時力衰,叫做鉤脈;稍無力,來勢輕虛而浮,叫做毛脈;有力而緊張,如按琴瑟的弦,叫做弦脈;有力而必須重按,輕按不足,叫做石脈;既非無力,又不過於有力,一來一去,脈象和緩,流通平順,叫做滑脈。▲
【譯文】
■一般地說:少陽經發病,生發之氣即減少,或易患咳嗽,或易患泄瀉。若病久傳變,或為心虛掣痛,或為飲食不下,阻塞不通。 陽明與厥陰發病,主病驚駭,背痛,常常噯氣、嗬欠,名曰風厥。少陰和少陽發病,腹部作脹,心下滿悶,時欲歎氣。太陽和太陰發病,則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變易常用而痿弱無力,或者四肢不能舉動。
脈搏鼓動於指下,來時有力,去時力衰,叫做鉤脈;稍無力,來勢輕虛而浮,叫做毛脈;有力而緊張,如按琴瑟的弦,叫做弦脈;有力而必須重按,輕按不足,叫做石脈;既非無力,又不過於有力,一來一去,脈象和緩,流通平順,叫做滑脈。■
【原文】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陰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原文通解】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
【1】魄汗未藏:肺主藏魄,外合皮毛,肺失治節,衛表不固,汗液外泄。魄汗:肺之汗。
【2】四逆:四肢逆冷。
【3】“起則”兩句:四肢厥逆,逆氣及肺,肺氣失降,而致喘息有聲,張介賓:“魄汗未藏者,表不固也;四逆而起者,陽內竭也,甚至正不勝邪,則上重及肺,令人氣喘聲鳴,此以營衛下竭,孤陽上浮,其不能免矣。"
熏:擾動、侵犯。
▲陰陽失去平衡,以致陰氣爭勝於內,陽氣擾亂於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陽熏肺,發生喘鳴。▲
●陰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1】和本:陰陽的平衡為人體陰氣生化的根本。本,指陰陽。
【2】“是故”三句:陽與陽相合,有陽而無陰,則不能生化,以致陽氣破敗,陰氣消亡。剛,陽,不同事物的配合是天地化生萬物及人類創造財富的根本原則。史伯雲:“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晏子雲:“以水濟水,水能聽之?"
剛與剛:指陽氣過亢。
【3】淖(nào):濡潤,指陰氣太盛。
▲陰之所以不能生化,由於陰陽的平衡,是謂正常。如果以剛與剛,則陽氣破散,陰氣亦必隨之消亡;倘若陰氣獨盛,則寒濕偏勝,亦為剛柔不和,經脈氣血亦致敗絕。▲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
【1】死陰:病邪在五髒之間以相克的次序傳變。
【2】生陽:病邪在五髒之間以相生的次序傳變。
【3】四日而死:新校正雲:“按別本作'四日而生’。”可從之。
▲屬於死陰的病,不過三日就要死;屬於生陽的病,不過四天就會痊愈。▲
●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1】重陰:在四季,肺合秋之少陰,腎合冬之太陰,肺腎俱屬陰,肺病傳腎叫“重陰”。
【2】辟陰:腎屬水,脾屬土,土本克水,今腎反傷脾,故稱為“辟陰”。
辟陰:反克的意思。
▲所謂生陽、死陰:例如肝病傳心,為木生火,得其生氣,叫做生陽;心病傳肺,為火克金,金被火消亡,叫做死陰,肺病傳腎,以飲傳陰,無陽之候,叫做重陰;腎病傳脾,水反侮土,叫做辟陰,是不治的死症。 ▲
【譯文】
■陰陽失去平衡,以致陰氣爭勝於內,陽氣擾亂於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陽熏肺,發生喘鳴。陰之所以不能生化,由於陰陽的平衡,是謂正常。如果以剛與剛,則陽氣破散,陰氣亦必隨之消亡;倘若陰氣獨盛,則寒濕偏勝,亦為剛柔不和,經脈氣血亦致敗絕。
屬於死陰的病,不過三日就要死;屬於生陽的病,不過四天就會痊愈。所謂生陽、死陰:例如肝病傳心,為木生火,得其生氣,叫做生陽;心病傳肺,為火克金,金被火消亡,叫做死陰,肺病傳腎,以飲傳陰,無陽之候,叫做重陰;腎病傳脾,水反侮土,叫做辟陰,是不治的死症。■
陰陽別論篇第七(四)
【原文】
結陽者,腫四支。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二陽結謂之消,三陽結謂之隔,三陰結謂之水,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
【原文通解】
●結陽者,腫四支。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1】結陽者:結,指氣血鬱結不暢。陽,手足六陽脈。
【2】陰:手足六陰脈。
▲邪氣鬱結於陽經,則四肢浮腫,因四肢為諸陽之本;邪氣鬱結於陰經,則大便下血,因陰絡傷則血下溢,初結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1】結斜:斜,同邪。結邪,指邪氣鬱結的意思。
【2】石水:水腫病的一種。
▲陰經陽經都有邪氣鬱結, 而偏重於陰經方麵的,就會發生“石水”之病,少腹腫脹。▲
●二陽結謂之消,三陽結謂之隔,三陰結謂之水,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
【1】消:消渴病。
【2】隔:上下不通,指便閉。
【3】喉痹:病名。喉腫閉塞不通。
▲邪氣鬱結於二陽(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則腸胃俱熱,多為消渴之症;邪氣鬱結於三陽(足太陽膀胱、手太陽小腸),則多為上下不通的隔症;邪氣鬱結於三陰(足太陰脾、手太陰肺),多為水腫膨脹的病;邪氣鬱結於一陰一陽(指厥陰和少陽)多為喉痹之病。▲
【譯文】
■ 邪氣鬱結於陽經,則四肢浮腫,因四肢為諸陽之本;邪氣鬱結於陰經,則大便下血,因陰絡傷則血下溢,初結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陰經陽經都有邪氣鬱結, 而偏重於陰經方麵的,就會發生“石水”之病,少腹腫脹;邪氣鬱結於二陽(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則腸胃俱熱,多為消渴之症;邪氣鬱結於三陽(足太陽膀胱、手太陽小腸),則多為上下不通的隔症;邪氣鬱結於三陰(足太陰脾、手太陰肺),多為水腫膨脹的病;邪氣鬱結於一陰一陽(指厥陰和少陽)多為喉痹之病。■
【原文】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陰陽虛腸澼死。陽加於陰謂之汗。陰虛陽搏謂之崩。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一陰俱搏,十日死。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原文通解】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陰陽虛腸澼死。陽加於陰謂之汗。陰虛陽搏謂之崩。
【1】陰搏陽別:陰,即少陰脈。搏,即搏擊應手。陽別,即寸脈搏動異常。
陰脈搏擊於指下,與陽脈有顯著的不同。陰指尺脈,陽指寸脈。
【2】腸澼(pi):痢疾。
【3】崩:下血急而多,血下如山之崩,故稱“崩”。
▲陰脈搏動有力,與陽脈有明顯的區別,這是懷孕的現象;陰陽脈(尺脈、寸脈)具虛而患痢疾的,是為死症;陽脈加倍於陰脈,當有汗出,陰脈虛而陽脈搏擊,火迫血行,在婦人為血崩。▲
●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一陰俱搏,十日死。
▲三陰(指手太陰肺、足太陰脾)之脈,俱搏擊於指下,大約到二十天半夜時死亡;二陰就(指手少陰心、足少陰腎)之脈俱搏擊於指下,大約到十三天傍晚時死亡;一陰(指手厥陰心胞絡、足厥陰肝)之脈俱搏擊於指下,而鼓動過甚的,十天就要死亡。▲
●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
【1】隱曲:二便的避諱語。
▲三陰三陽之脈俱搏,心腹脹滿,陰陽之氣發泄已盡,大小便不通,則五日死。▲
●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三陽(指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之脈俱搏擊於指下,患有溫病的,無法治療,不過十日就要死了。▲
【譯文】
■ 陰脈搏動有力,與陽脈有明顯的區別,這是懷孕的現象;陰陽脈(尺脈、寸脈)具虛而患痢疾的,是為死症;陽脈加倍於陰脈,當有汗出,陰脈虛而陽脈搏擊,火迫血行,在婦人為血崩。三陰(指手太陰肺、足太陰脾)之脈,俱搏擊於指下,大約到二十天半夜時死亡;二陰就(指手少陰心、足少陰腎)之脈俱搏擊於指下,大約到十三天傍晚時死亡;一陰(指手厥陰心胞絡、足厥陰肝)之脈俱搏擊於指下,而鼓動過甚的,十天就要死亡;三陰三陽之脈俱搏,心腹脹滿,陰陽之氣發泄已盡,大小便不通,則五日死;三陽(指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之脈俱搏擊於指下,患有溫病的,無法治療,不過十日就要死了。■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一)
【題解】
◆關於篇名。靈蘭,即靈台蘭室之簡稱,相傳是古代帝王藏書之所。室之所以名蘭,清·高士宗《素問直解》雲:“謂神靈相接,其氣如蘭。”秘典,珍重之辭,即秘藏之典籍。本文篇末有“藏靈蘭之室,以傳寶焉”之語,以強調所論內容的重要性,故篇名“靈蘭秘典”。正如明·馬蒔《素問注證發微》雲:“末有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寶焉,故名篇。”◆
【原文】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藏之相使,貴賤何如?
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點評】
◆本段主要是黃帝對岐伯的一個關於12髒器功能和相互關係的提問。闡述了人體十二套髒器的作用。◆
【原文通解】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藏之相使,貴賤何如?
【1】相使:此指十二髒腑的功能及相互聯係。
【2】貴賤:指各髒器的高低貴賤,換言之,每個髒器的重要性。
▲黃帝問道:我想聽你談一下人體六髒六腑這十二個器官的責任分工,高低貴賤是怎樣的呢?▲
●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1】神明:生命活動的主宰。
▲岐伯回答說:你問的真詳細呀!請讓我談談這個問題。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都由此而出。▲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1】相傅之官:輔助君主治國者。相,宰相,相當於總理。
【2】治節:治,就是治理;節,就是竹節。也就是對有“節”的地方,進行治理,去疏布血液。中醫認為肺朝百脈,肺管布血的。每天早上3-5點,肺都會將人體的氣血重新分布。因此,我們強調,男人的晨勃,就是在這個時間段發生的。如果一個人氣血充足就會有“餘糧”,去做晨勃。相反,如果人體無餘糧,就隻好先滿足內髒的需求了。
▲肺,是相傅之官,猶如相傅輔佐著君主,因主一身之氣而調節全身的活動。▲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1】將軍:將軍,是帶兵打仗的,因此,在戰場上,需要果敢和機智,優柔寡斷將會貽誤戰機。
【2】謀慮: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目受血而視。中醫還認為,肝藏血,耳聰目明,合為聰明。如果一個人的肝功能不好,往往也會影響到眼睛,因而很難做出“明”智的“謀慮”。相反,肝功能好的,則會有良好的謀慮出來。
▲肝,主怒,像將軍一樣的勇武,稱為將軍之官,謀略由此而出。▲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1】中正:中和正,實際上是同意詞反複,換言之,就是做事不偏不倚,也指陰陽和諧之意。中醫認為,十一髒皆取於膽,也說明這種“中正”的重要性。
【2】決斷:肝主謀慮,膽主決斷。再好的謀慮,也需要決斷是否執行。因此,膽不好的人,在決斷上也常會出錯。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1】膻中:心包絡。膻,dan;這個在中醫裏是一個穴位名稱,位於兩乳之間。這裏講的膻中不是指任脈上的膻中穴,而是指經絡的上的膻中,也就是心包絡。
【2】臣使:中醫認為,皇帝不會犯錯,而犯錯的都是大臣,因而,它為臣使之官,借君主受過。
▲膻中,維護著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誌的喜樂,靠它傳布出來。▲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1】倉廩(lin):原,本義是指米倉;儲藏未脫殼的穀粒為倉,儲藏已脫殼的穀粒為廩。
此處說脾胃,是容納食物的倉庫。
【2】五味:指甜酸苦辛鹹,對應的五髒為脾肝心肺腎。這裏強調的是,我們時食的各種口味的食物,最後都會歸經到我們的五髒上,這樣,如果飲食不節,就會導致五髒的陰陽平衡被打破,就會生病。
▲脾和胃司飲食的受納和布化,是倉廩之官,五味的陰陽靠它們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運輸。▲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1】傳道:這裏的傳道,指的就是大腸的排泄人體垃圾的功能。
【2】變化:這裏的變化指的是,人體的大便排泄是否通暢,影響著人體的健康變化,是向好或者不好的方向轉化。也可以理解為使食物的糟粕變化為糞便排除體外。
▲大腸是傳導之官,它能傳送食物的糟粕,使其變化為糞便排除體外。▲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1】受盛:受,接受,盛,容納。現代醫學認為,小腸的主要功能,是吸收人體養分的。中醫認為,心和小腸相表裏,如果營養吸收好,心主的神明就好,相反,就差,讓人餓三天,神明自然就會亂。
【2】化物:化,融化、消化;物,食物。
▲小腸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進一步分化清濁。▲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1】作強:王冰注:“強於作用,故曰作強。選化形容,故雲伎巧。在女則當其伎巧,在男則正曰作強。
張誌聰注:“腎藏誌,誌立則強於作用,能作用於內,則技巧施於外矣。"馬蒔注:“惟腎為能作強,而男女構精,人物化生,伎巧從是而出。"
作強:我個人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管人體的生殖。人體是否強大,要看腎功能是否強,因為它是先天之本。同樣,人類的延續,強大的延續,也依賴於腎功能。
【2】伎巧:技巧,才能:~癢(人擅長某種技藝,一遇機會,急欲表現,好像皮膚發癢不能自忍,亦作“技癢”),~倆(liang)。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造血腦為髓之海,中醫還認為,腎開竅於耳,耳聰目明,合為聰明。因此,腎功能不好的,創造力也差。
▲腎,是作強之官,它能夠使人發揮強力而產生各種伎巧。▲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1】三焦:中醫關於三焦的定義很亂,一般認為,人體的軀幹中,胸為上焦,胸到肚臍為中焦,肚臍以下為下焦。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三焦其實就是人體的淋巴係統。很多人的病,多堵在了中焦。
【2】決瀆:瀆,水溝,小渠,亦泛指河川;溝~,四~(古代對中國“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的合稱)。決瀆亦作“決竇”,亦作“決瀆”,疏浚水道。《韓非子五素》:“澤居苦水者,買庸而決竇。”《史記·太史公自序》:“維禹浚川,九州攸寧;爰及宣防,決瀆通溝。”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通道橋之巫塞,不行者決瀆之。·《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三焦經文》:“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決瀆(juédú):決,開決。瀆,水道。決瀆,即疏通水道之意。
【3】水道:不是指胃經上的水道穴,這裏主要是指人體的淋巴係統,在人體中起代謝人體垃圾的通道。
▲三焦,是決瀆之官,它能夠通行水道。▲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1】州都:通“洲渚”,是水濕聚集的地方。
【2】津液:是指人體的體液。
【3】氣化:這人體能把喝下去的水和食物進行分別利用,將垃圾代謝出體外的過程。
清·張誌聰《黃帝內經集注》注曰:“膀胱為水府,乃水液都會之處,故為州都之官。水穀入胃,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故為津液之所藏,氣化則水液運行而下出矣。
▲膀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通過氣化作用,方能排除尿液。▲
【譯文】
■黃帝問道:我想聽你談一下人體六髒六腑這十二個器官的責任分工,高低貴賤是
怎樣的呢?
岐伯回答說:你問的真詳細呀!請讓我談談這個問題。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都由此而出。肺,是相傅之官,猶如相傅輔佐著君主,因主一身之氣而調節全身的活動。肝,主怒,像將軍一樣的勇武,稱為將軍之官,謀略由此而出。膻中,維護著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誌的喜樂,靠它傳布出來。脾和胃司飲食的受納和布化,是倉廩之官,五味的陰陽靠它們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運輸。大腸是傳導之官,它能傳送食物的糟粕,使其變化為糞便排除體外。小腸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進一步分化清濁。腎,是作強之官,它能夠使人發揮強力而產生各種伎巧。三焦,是決瀆之官,它能夠通行水道。 膀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通過氣化作用,方能排除尿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