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23-09-25 02:19:36)
中學的那幾年,學校裏沒有係統的文化課。剛開始發小們都為不用上文化課感到輕鬆,不久大家都陷入了精神空虛,於是便在家中覓寶,背著家長從書櫃裏搜尋一切可以閱讀的藏書,並且開始在夥伴之間交換各家的書籍。
在夥伴之間繞了幾個圈之後,一本《莎士比亞戲劇集》(朱生豪譯)傳到了手中。這本書一上手就很難放下,沒過幾天就通讀完了全書。大家最喜歡的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23-09-20 07:12:35)
“文革”年代讀中學期間,大家沒有課外閱讀書籍,幾個小夥伴各自在家尋找尚未沒被處理的文學和曆史方麵的讀物。有一天在家讀到一本《詩詞格律十講》(王力著),對舊體詩詞創作產生了興趣,於是照著書本裏的格律規定學習寫舊體詩。經過一段時間的嚐試,感覺自己的古文底子太差,無法將典故運用於詩詞創作中,以後漸漸放棄了寫舊體詩的念頭。 1980年代初[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23-09-07 02:26:12)
一、“五分錢”剛進工廠那會兒,所有應屆中學畢業生中除了身體有殘疾的以外,無一例外都當了貨車裝卸工,開始了日曬雨淋的裝卸工生涯。有一天因為車輛檢修沒有外出,正巧後勤部門在停車場上修排水溝,於是跑去看他們排放下水管。工間休息的時候,後勤組的幾個師傅拿其中一個小青工開涮,被眾人取笑的小青工有一個奇特的綽號“五分錢”。雖然此前從[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09-02 01:28:19)
上海市區東北角上有一條不太顯眼的彰武路,“文革”以前這條路起源於三號河的南岸,是一條由東先向西南然後折向西北方向的柏油馬路。這裏雖然屬於楊浦區,但在馬路起源的東邊有一大片菜地,菜農們主要以種蔬菜和瓜果、飼養家禽和豬為生。 “文革”以前,從三號河南岸沿彰武路步行,馬路右側(也就是馬路西側)是同濟大學的教職工宿舍區,左側(馬[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08-31 22:58:31)
一、初讀《紅樓夢》 《紅樓夢》是中國文學寶庫中光輝燦爛的瑰寶,它講述了清朝年間一個大家族衰敗的故事。據紅學家們的考證,作者曹雪芹是康熙皇帝的親信曹寅的後人,這部耗費了幾十年時間完成的皇皇巨著描寫的就是發生在曹家上下發生的事。 第一次接觸這部小說是在“文革”期間的中學時代,那時學校裏沒有正規的文化課,一幫夥伴們放學以後在外麵撒[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23-08-25 02:57:11)
走出住宅區大院,沿四平路向北步行幾分鍾,映入眼簾的是一條狹窄的小河,人稱三號河。“文革”以前,河上偶爾行駛著漁民的小木船,河裏以及河岸邊的一些水生物,比如魚、蝦、螃蟹和泥鰍,都是住在附近的小孩們捕捉的對象。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沿河的一些工廠不斷向河裏排放工業廢料,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河水變得越來越汙濁,幾乎和墨汁一樣烏黑[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8)
(2023-08-18 04:49:07)
上海市金山縣楓涇鎮位於浙江省和上海市的交界處,該鎮向東北方向約二十公裏是鬆江城,東南方向約二十公裏處是上海石油化工總廠,西南方向約二十公裏是浙江省的嘉興市,如果在地圖上把鬆江城和嘉興市連成一條直線的話,楓涇鎮大致在鬆江與嘉興的連線的中點位置。 最近有群友在訪問了楓涇鎮後,從旅遊審美角度拍攝了一組反映古鎮的照片。根據他在微信朋友圈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2023-08-12 10:18:12)
群裏有位蘇州籍群友經常用“俺”代替“我”,印象中“俺”是北方人的語言。幾輪討論下來了解到:蘇州人的“我”,讀音與“ewu”近似,“鵝屋”兩個字的讀音,蘇州人認為“ewu”與“俺”的讀音“an”之間仍然有較大差別。蘇州話的特點是語音纏綿,聽蘇州“小娘魚”(蘇州話:小姑娘)的輕聲細語,可謂宛聲[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1]
[2]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