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AI與詩詞創作

(2023-09-20 07:12:35) 下一個

“文革”年代讀中學期間,大家沒有課外閱讀書籍,幾個小夥伴各自在家尋找尚未沒被處理的文學和曆史方麵的讀物。有一天在家讀到一本《詩詞格律十講》(王力著),對舊體詩詞創作產生了興趣,於是照著書本裏的格律規定學習寫舊體詩。經過一段時間的嚐試,感覺自己的古文底子太差,無法將典故運用於詩詞創作中,以後漸漸放棄了寫舊體詩的念頭。

1980年代初期,改革東風吹拂了中國大地,城市中的個體經濟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一天在回家路上被一位國學老先生叫住,他很得意地念了一首新詩作,寫的是正在摸索中發展起來的沿街小吃攤位,記得其中第二和第四句分別是:“彰武食堂不開門”(飲食店晚間歇業),“蠟燭通宵賣餛飩”(沿街小吃攤夜間生意紅火)。聽罷茅塞頓開:吃喝也能成為詩歌的主題。從此做出決定:如果不能寫出詠物抒情的舊體詩,就以大師為榜樣寫點與吃喝主題有關的飲食打油詩。

前幾天在和幾位群友討論詩詞創作的時候,有人提出可以用AI軟件寫詩,於是請他輸入“大餅”、“油條”、“蔥油餅”和“豆漿”這四個關鍵詞,試一下AI軟件的寫舊體詩的功能,也許沒有給出格律的限製條件,結果得到了ChatGPT創作的詩:

      大餅香味撲鼻引,油條酥脆誘人心。
      蔥油餅香濃味鮮,豆漿甘甜入口宜。
      四種美味不可忘,每天早餐離不開。
      它們是中華飲食傳,永遠是人們喜愛。

“大餅”、“油條”、“蔥油餅”和“豆漿”著四個關鍵詞分別出現在前四句中,除了第四句末尾的“宜”不押韻,其他的問題是:AI軟件沒有嚐過大餅和蔥油餅的滋味,在創作中隻能發揮想象,分別給大餅和蔥油餅添加了“香味”和“鮮味”。雖然AI軟件對這些食品沒有感性認識,比如不知到油條為何物,隨意想象出它會“誘人心”,但詩的前幾句也還看得過,在此給AI軟件點一個讚。最後四句畫蛇添足,不僅違反字數要求,也沒有什麽詩的味道,實在不敢恭維。想與AI軟件比高下,於是借用詩中的“酥脆”、“撲鼻”寫了以下四句打油詩:

      大餅酥脆食欲開,油條噴香撲鼻來。
      豆漿下肚暖腸胃,蔥油餅味俠氣哉。(俠氣哉,滬語“非常好”)

行文至此,讀到朋友圈中題為《人為什麽要寫詩》的文章,其中有一句很有意思的問話:“一個好端端的人,為什麽還要寫詩?”按照中國“詩言誌”的傳統,創作詩詞是為了抒發情感、針砭時弊,或者為了宣泄不滿,而一個好端端的人應當隨遇而安、知足感恩,嫉世憤俗和牢騷滿腹隻會損害健康。友人建議學陶淵明寫田園詩,學蘇東坡寫美食詞,或者學張打油寫打油詩。綜合友人的意見,以《沁園春》為詞牌名,用AI的“九歌”軟件寫了一闋以“吃、喝、玩、樂”為主題的詞於下:

      人海浮萍,遇合何時,去住兩途。記故園茗碗,高堂酒熟,小橋花發,別館燈孤。客裏逢君,他鄉信息,喜道今宵話舊廬。都休問,有明朝風雪,昨夜還無。

      萬方多少崎嶇,歎我亦衰頹久已疏。向天荒地老,誰憐勇退,古稀歲晏,轉盼榮枯。門掩黃昏,鳥啼春晚,數點殘紅上紙鋪。新詩就,寄江南歸雁,欲說躊躇。

這首詞何其太雅!詞中沒有直接描寫吃、喝、玩、樂,內容似乎也已偏離了主題,但在格律方麵,這首詞似乎無懈可擊。盡管AI軟件能夠創作出有詩味的詩詞,但在這個充斥浮躁氣氛的年代,有多少讀者有時間和耐心欣賞這類“陽春白雪”之作呢?想要贏得和打動讀者,應當了解網絡時代的大眾口味。想到這裏,突然產生了創作的靈感,遂以吃喝玩樂為主題,完成一闋“下裏巴人”的《沁園春》於下:

       魚翅參湯,紅燴豬排,炸醬麵條。過三巡烈酒,蛇羹海蟹,京城烤肉,小籠湯包。莫忘鍋貼,蝦仁鮮餃,老窖陳年九曲燒。胡吃後,打幾圈麻將, 完個通宵。

       舞池占盡風騷,燈暗處勾肩又摟腰。配雷鳴電閃,光聲效應,桑巴狐步,東晃西搖。可樂咖啡,葡萄雞尾,郎姆原汁水蜜桃。海喝罷,洗一輪桑那,耍到明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麥琪兒 回複 悄悄話 AI的詞真是雅,撇開吃喝玩樂,這陽春白雪還真是回味無窮!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