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連載一)

(2025-10-10 10:06:38) 下一個

1990年代中期的一天,上班時接到了老板的電話通知:幾天後要去歐洲共同體的一家研究所,協助那裏的研究人員完成一個重要項目。“老板”是研究生們私下裏對導師的稱呼。他曾經是一位實驗物理學家,1970年代中期在德國一家核能研究所工作時,研究重點轉向了海洋氣候變化的數值模擬,從那時候起,一直活躍在計算流體力學領域。

當時,歐洲共同體的那家研究所正在組織一個大型研發項目,空氣動力學及熱力學部門負責其中的部分計算工作。老板來大學工作前曾是該部門的主任,盡管離開多年,但仍然與該部門保持業務往來。由於這層關係,老板爭取到部分項目工作,研究生們也因此有機會與同行們進行業務交流。

該部門的現任主任曾經是老板的副手,因其出色的工作能力和精通多種語言(包括荷蘭語、英語、法語和德語),再加上老板離任時的推薦,他順理成章地接任了主任一職。這位主任來自比利時,是空氣動力學的風洞實驗專家,畢業於位於距離滑鐵盧不遠的馮•卡門研究院。滑鐵盧是比利時著名景點,1815年,拿破侖率領的法國軍隊在這裏敗給了英國、荷蘭和普魯士聯軍。英語中有一句來源於這場戰役的成語“我遭遇了滑鐵盧(I meet my Waterloo)”,意思是“我遭到慘敗”。

馮•卡門研究院創建於1950年代,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航天研究與發展顧問團提議建立,是北約成員國出資建立的研究生院,時任顧問團主席的馮•卡門(Theodore von Karman,1881-1963)是研究生院的第一任院長。熟悉流體力學專業的人都知道,馮•卡門是國際著名流體力學家,也是中國學者錢學森(1911-2009)的博士導師。研究生院招收來自北約成員國的大學畢業生,學生完成研修課程和畢業論文後,根據不同的研修課程,可獲得碩士或者博士學位。在西歐共同體國家,卡門研究院享有很高的學術聲譽,其畢業生一般都能在大學或政府研究機構找到滿意的工作。

由於老板與部門主任關係良好,凡是老板介紹的學生,主任都會安排下屬熱情接待。幾天後,去部門報到時,主任找來負責計算設備的年輕人安排辦公室和計算機設備,並由他負責項目對接。這位年輕人來自荷蘭,年齡大約二十出頭,身高約1米85,長著一頭烏黑的卷發,為了方便敘述,姑且叫他“卷毛”吧。卷毛是研究所中最優秀的計算機專家之一,無論研究人員遇到多棘手的計算問題,他都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遊刃有餘地幫助解決。卷毛做事非常利索,很快在計算機房隔壁的辦公室裏騰出一個小間,配備了當時運算速度較快的工作站,不一會兒就安排妥當。準備工作就緒後,卷毛介紹了項目的詳情,緊張的工作隨即開始。為了能夠盡快完成任務,出差期間,每天早上9點鍾就去研究所上班,除了午休四十五分鍾和晚餐一小時外,一直工作到晚上10點,最後在巡夜的保安人員催促下離開辦公大樓。

辦公大樓中設有投幣購物機,如果在工作期間感到疲勞,可以去投幣機買礦泉水、咖啡、巧克力、餅幹等飲料和食品補充體力。有一次在買咖啡時,恰巧身上沒有足夠的硬幣,正準備離開時,迎麵走來一位身材高大、體型微胖、衣著考究的中年人。雖然與他素未謀麵,但他出乎意料地主動用英語問道:“你是中國人嗎?”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後,他投幣買了兩杯咖啡,並遞來一杯 —— 這位中年人是馬田先生。

馬田說著一口帶有美國口音的英語,他的優雅談吐和沉穩舉止顯現出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個人修養。由於他某個英語單詞發音似乎略帶德國口音,於是便忍不住用德語問道:“您是德國人?”得到肯定回答後,大家改用德語交談。馬田主動提議:“Wir können uns duzen(我們可以相互稱“你”)。”在德語中,第二人稱有“您”和“你”之分,前者用於稱呼長者或者陌生人,後者則用於稱呼晚輩或者熟人。馬田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可以像熟人那樣互稱“你”。看著他一臉誠懇的樣子,腦海間突然冒出一個惡作劇的念頭,想和他開個語言玩笑,於是便隨口用英語反問道:“Are you sure that I can call‘you’to you?”這是一句德語式的英語問話,意思是“你確定,我可以用‘你’稱乎你嗎?”這當然是一句廢話:英語第二人稱沒有“您”和“你”的區別,第二人稱單數除了用“you”表達外,還能用其他的單詞嗎?聽到這句問話,馬田笑著說:“Du hast aber Humor(你可是很幽默啊)!”。工作期間不宜長談,於是大家約定午休時間在餐廳見麵。

研究所有一個巨大的餐廳。與大多數企業或政府機關的餐廳不同,這家餐廳對外稱為“Restaurant(飯店)”。餐廳僅在午餐時間開放,為將近千名職工提供服務。餐廳外有一個咖啡廳,早上7點到下午5點對職工開放。工間休息時,大家可以去那裏喝咖啡小憩。據資深員工介紹,研究所最早的總裁是一位法國人,此人非常重視餐廳的質量,在他的幹預下,餐廳有了現在的規模和優質服務。

餐廳內設有幾個包間,專為總裁和來訪的客人服務,每個包間都有獨特的名字。總裁和客人們不必像其他人一樣排隊買飯,他們的午餐由餐廳工作人員根據訂單按時送到包間。法國人普遍講究飲食,那位前總裁也是一位好吃者。法語中有兩個形容好吃者的詞:“gourmand”和“gourmet”,前者指追求數量的好吃者,也就是俗話說的“吃貨”;後者則指追求質量的好吃者,也就是美食家。有一次,總裁招待客人用餐時,在場的一位外國客人用英語誇獎總裁:“You are a gourmand(您是一位吃貨)”。這位客人可能想表達“You are a gourmet(您是一位美食家)”,因為用錯了詞,總裁一臉不高興。

到了午餐時間,馬田如約出現在餐廳門口。跟隨他來到飯菜出售桌前,一位外表碩壯、麵色紅潤的中年大叔用荷蘭語熱情地和馬田打招呼。這位身著白色餐廳工作服、頭頂白色直筒帽的大叔是餐廳的大廚。出於禮貌,立即用剛學會的荷蘭語“Goedemiddag(中午好)”與他打招呼。大廚高興地給每人端出滿滿一大盤炸土豆條和一大塊帶血的烤牛排。

在飯桌上,馬田不停地提各種問題,比如,來自中國的哪個城市?現在在哪裏學習和工作?完全不考慮這些問題是否會讓人尷尬或者不快。飯後,跟隨他去了咖啡廳,大家一邊喝著現磨咖啡豆調製的卡普奇諾,一邊嚼著略帶苦的味酒心巧克力,繼續前麵在飯桌上的談話。馬田簡要介紹了自己的大致情況:畢業於德國南方某所著名大學,畢業後曾經在美國一家研究所工作多年,現在負責某個項目的組織工作。從他的介紹中得知,老板在這裏工作時,雖然與馬田不在同一個部門,但由於兩人都是德國人,而且也同屬於自由派知識分子,所以算是有共同語言的老同事。從那天起,每到午餐時間,便會與馬田相約共進午餐,然後一起去咖啡廳喝咖啡。

馬田興趣廣泛,喜歡閱讀不同專業的書刊和雜誌,尤其關心時事政治、世界經濟和新技術的發展動態。他有一個比較特別的習慣:在討論經濟及科學技術話題時,總會從衣兜裏掏出微型拍紙本和圓珠筆,隨手寫下幾個關鍵詞以及一串相關數據。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極強,能用幾句話和幾個關鍵詞,加上幾個數據或者一張簡單的示意圖,將一個複雜的問題解釋清楚。

工作了大約一個星期後,得出了令部門非常滿意的計算結果,預定任務提前圓滿完成。在離開研究所返回德國前,前去和馬田告別時,他正在主持一個項目研討會。為了感謝他幾天來午休時請喝咖啡,留下了一張字條:“希望以後還能見麵”,然後便匆匆離開了研究所。

過了幾年,在完成博士學位後,也去為這家研究所工作,與馬田成了朝夕相處的同事。這似乎印證了一句德語成語:“Berge begegnen sich nicht, wohl aber Menschen(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總相逢)”。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與馬田有了較多接觸,對他以前的人生經曆也有了更多了解。

馬田出生在二戰結束後的第二年。他的父親是一所文理中學的教師,母親與那個年代的大多數婦女一樣,是普通的家庭主婦,馬田在家裏排行第二,有一個比他年長幾歲的哥哥漢斯。他們一家生活在德國南方一座大城市,雖然四口之家算不上富有,但由於父親是中學老師,有一份穩定的收入,母親又善於勤儉持家,一家人的生活始終維持在小康水平。

他的父母與當地大多數居民一樣信奉天主教。父母對子女的嚴格管束使得少年馬田漸漸萌生了逆反情緒。高中畢業後,盡管父母一再勸說他上大學,但他不想在父母的屋簷下繼續生活,便做出了一個令家人意想不到的選擇:他要離開父母,去外麵闖蕩。在得到了德國電訊公司的職業培訓崗位後,馬田在離工作單位不遠的郊區租下一間便宜的農家小屋,開始了獨立生活。在職業培訓期間,每天一大早,當大多數居民還在睡夢中時,他就必須搭乘早班公交車去上班。多年以後,他仍然能清楚地回憶起當年上早班的情景:在公交車裏,有人翻閱迎合大眾口味的《圖片報》,有人閉目養神,上早班的乘客們似乎都在默默等待一天工作的開始。

德國企業高效運轉的秘訣之一在於指令和服從,即上級向下級發出工作指令,下級必須無條件服從。此外,幾乎所有企業都有這樣的傳統:學徒工必須提前上班,做好工前準備;在工作中,學徒必須嚴格按照師傅的指令幹活;收工後,還必須打掃工區。馬田是個不願受人擺布的、有理想和有抱負的年輕人,他非常反感這種等級分明的企業文化,企業中的清規戒律像無形的枷鎖,束縛了他的思想和行動自由,而每天早出晚歸的學徒生活更讓他感到深受精神上的折磨。

完成職業培訓時,馬田已厭倦早出晚歸的、毫無挑戰的無聊生活。他不願意成為那個在他看來已 “精神麻木的上班族”中的一員,在碌碌無為的上班和下班中度過餘生。他認準了自己要走的路,再次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去大學完成專業學習。他從圖書館借來高中和大學的數理化教材,下班回家後複習高中課程,並自學大學基礎課,同時向幾所大學遞交了入學申請。幾個月後,他收到了這幾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向公司遞交辭職信時,人事部門的負責人對他的離去表示惋惜,同時也向他承諾:如果以後想在假期掙錢的話,公司隨時都歡迎他來上班。

經過一番權衡,馬田選擇了某大學的航天技術專業。他將衣物和書籍裝入幾個大紙箱,叫來一輛出租車,裝上所有行李,搬進了大學的學生宿舍。為了不向父母伸手要錢,他靠業餘時間打工來負擔生活和學習費用。大學畢業後,馬田在一位教授的課題組得到一個助教職位,有了一份固定的收入。他覺得自己終於實現了父母當年的期望,於是便整理好個人物品,回到闊別多年的父母身邊。

父母為他的歸來感到十分高興。母親為他收拾了房間,特意在窗台上擺放了他喜歡的鮮花,並在小書桌上放了一張他的中學畢業照,房間裏的擺設一如當年離家時的模樣。看到母親精心準備的一切,馬田忍不住淚流滿麵。他為幾年來未能回家看望父母、未能替二老分擔生活擔子而深感愧疚。

漢斯已在幾年前大學畢業,正在一所中學擔任音樂與宗教課的實習教師,不久就可以轉正為正式教師。每到周末,漢斯總會邀請幾個要好的同學來家裏做客。這些愛虛榮的年輕實習教師無論在哪裏,總愛在熟人和陌生人麵前炫耀自己正在中學任教,不久將成為政府公務員。馬田打心眼裏鄙視這些隻會自我吹噓、時不時把自己是“政府公務員”掛在嘴邊的自戀症患者,從不屑與他們為伍。他不願像這些胸無大誌的年輕人一樣,在音樂和美酒的放縱中虛度光陰。

1970年代是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年代。馬田在完成博士學位後,很快得到了美國東海岸一家研究所的雇用合同。他辭去了大學的助教職務,帶上簡單的行李,再次離開父母,踏上了追求美國夢的征程。為了適應研究所的工作,他幾乎每天加班加點,夜以繼日地工作,連周末也泡在研究所的圖書館裏,研讀各種專業期刊上的研究論文。在短時間內,馬田的業務能力和英語水平都有了飛躍般的提高。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馬田感到了未曾有過的孤獨。為了排遣精神上的寂寞,每到周末,他會去市中心的一家電影院看一場電影,然後去附近的一家中餐館用餐。有一次,他在餐館的收銀櫃遇上一位態度友好的華裔女子 —— 她就是馬田日後的妻子露西。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yefa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麥姐' 的評論 : 上次讀到您的荷蘭遊記,聯想到了在荷蘭的工作和生活經曆,於是找出了以前寫的一篇舊文,因文章的篇幅較大,分幾次連載。這篇回憶從頭至尾沒有使用第一人稱,但讀者一定明白,文章記錄的是作者親身經曆的人和事。上次在給您的留言中寫了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Netherlands” - 這也是本文的標題。祝周末愉快!
麥姐 回複 悄悄話 yefang 兄開故事係列了,呱唧呱唧!從前天起肩胛骨突然疼痛,影響到右胳膊,打字困難,也被隊友禁止用電腦。好文拜讀了,抱歉不能寫評了。祝周末愉快!
yefa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格利' 的評論 : 謝謝您的關注和留言。這個故事記錄了作者很久以前的一段工作和生活經曆,希望它能給讀者帶來愉悅。
格利 回複 悄悄話 哇,文學故事真人秀,男主獨立、聰明、能力強。繼續關注故事的發展。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