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學欣賞

夏學,就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在物質極其豐富,科技發達的今天,人最缺乏的是信仰和真正的生命智慧。而以易經為核心的華夏生命哲學,正好可以用來添補空虛的心靈,給人智慧和力量。
博文

公冶長篇第五、六:雍也仁而不佞 原文: 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5.6: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譯文: 5.5:有人說:“仲弓有仁心,但是口才不好。”孔子說:“為什麽要口才?靠口才與人應酬,常常招人討厭。他有沒有仁心不知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公冶長篇第三、四:君子哉若人原文:5.3: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5.4: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譯文:孔子說起子賤,“像子賤這樣的君子!魯國如果沒有君子,這個人的君子品德是哪裏來的?”子貢問孔子:“我怎麽樣?”孔子說:“你是有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原文:5.1: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5.2: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譯文:孔子說起公冶長:“可以把女兒嫁給他。雖然進過監獄,不是他的罪過。”於是把女兒嫁給了他。孔子說起南容,“國家清明的時候,他是個有用之才;國家黑暗的時候,他能免於殺頭”。於是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裏仁篇第二十五、六:德不孤必有鄰 原文: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4.26: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譯文: 4.25:孔子說:“有德之人,一定有道德高尚的朋友。” 4.26:子遊說:“不厭其煩地勸諫老板,是自取其辱;屢次勸諫親友,會造成疏遠。” 短評: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誌相求。故大德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裏仁篇第二十三、二十四:以約失之者原文:4.23: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4.24: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譯文:孔子說:“堅持儉約而犯錯的人,少啊。”孔子說:“君子說話要少,而做事要勤快。”短評:行持儉約的人,生活簡樸,言辭簡明,行為正直,自然很少會偏離常道,所以不容易犯錯。注意這裏的“約”,不僅僅是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1-04-08 04:33:30)

裏仁篇:父母之年 原文: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譯文: 4.21: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能不知道。一來為父母的壽考高興,一來為他們年老體衰害怕。 4.22:孔子說:從前的人不輕易說出口,是怕做不到丟人。 短評: 對父母的孝,不僅僅是物質的奉養,關鍵[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裏仁篇第十九、二十:父母在原文:4.19: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4.20: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譯文:4.19: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去遠的地方。一定要去,就必須告訴父母去的地方。”4.20:孔子說:“三年不改父母治家的方法,就算是孝順了。”短評:不去遠的地方,是怕父母牽掛。當時交通不便,又沒有電話,孩子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裏仁篇第十八:事父母幾諫原文:子曰:“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譯文:孔子說:侍奉父母,勸阻父母要婉轉。發現他們堅持己見,還是要恭恭敬敬不可頂撞,不能因為憂心而心生怨氣。短評:勸諫父母不可硬來。如果你認為是對的,就要堅持下去,但是一定要畢恭畢敬慢慢來,一次不行,可以等父母心情好的時候,再試探一次。無論多麽麻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如何凝聚亞裔共同反抗暴力:易經萃卦怎麽說 萃卦講的是凝聚人氣的智慧。我在此給分析一下卦辭,對大家也許有幫助。卦辭是這麽說的: 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萃亨。首先肯定萃,也就是做凝聚人氣的事是好的,能使事情順利成功。這件事靠一個人,或者是一個團體是不行的,一定要凝聚所有的亞裔,以及同情[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1-04-05 22:17:07)

裏仁篇:君子喻於義原文:4.16: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4.1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譯文:孔子說:“君子考慮的是道義,小人考慮的是利益。”孔子說:“看到賢良的人,考慮如何趕上;看到不怎麽樣的人,內心要自我反醒。”短評:一般人隻看到利益,給他講仁義等於是對牛彈琴,他不會明白的。譬如他們的口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01]
[102]
[103]
[104]
[10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