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博文

自1922年2月2號JamesJoyce的Ulysses在巴黎的一家小書店正式開賣到今天,已經過去整整100年。對於Ulysses,評論界的原話是,這本書,為現代文學史寫下了新的一章,把愛爾蘭整體文學水平帶到一個新的高度,每個人都知道,Ulysses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Joyce是一個革命家,他給世界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文學革命…… Ulysses的最後一行,是“Trieste-Zuerich-Paris,1914-1921[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我自幼是被爸爸捧在手心裏長大的壞小孩。記得到10幾歲上中學了,回家發現他在午睡,會包往地上一扔,衝過去坐身上(如果不是坐到頭上的話),然後哈哈大笑得意地看他又急又氣手腳亂動又不舍得真打我——我媽媽就會笑著罵我們:沒大沒小!到吃飯的時候如果我在說什麽感覺他沒在聽,會身子一歪胳膊肘支到肩膀上把臉掰過來,毫不遲疑表示不滿:你聽見我說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原來跟平等開玩笑說,我以後寫什麽都叫“跟著平等說XX”,因為他選的題目總能給我一些思路。這次他聊到AI,我真的是在書架一抬眼眼就發現了這本書。忍不住笑出來。學術界喜歡把BraveNewWorld和1984放在一起比較——兩本都是生活在20世紀前期的人想象幾十年以後人們日子的書,不過在我印象裏,好像中文輿論下的BraveNewWorld沒有1984聲譽那麽高。因此,這本書的作[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我記得剛出國的時候,還是買電話卡到公用電話亭打電話,一分鍾一分錢。20年過去,人在物也在,哪裏隔了什麽悠悠歲月的距離,不過是在鏡子前眼一閉再一睜的差別。不同的是當年的電話亭,變身今天的公共書架。我每次路過,都會進去看一下,有喜歡的就拿走——也把孩子們不再看的童書放進去過不少(有時候看完了的想起來也會放回去)。能記得的,是拿過一套[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我出國的第一站,是哥廷根(Göttingen),一個德國的北方小城。當時差不多就是這個季節,終日陰雨綿綿——又不是正經的雨,打傘就有點沒必要,而且雨絲飄啊飄的,也不是一把傘能擋住的。擋不住的,還有老城市特別的曆史感——你站在那裏,看到古人看到的,感到古人感到的,聽到古人聽到的。如果多留意一點,還能發現的,是古人留下的痕跡——[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那個視頻,我都沒看完——看兩句就知道,這不是我做的——還不如我自個上樹呢 我不炒中國菜的,不會,也炒不好。我最害怕中國那種蔥花熗鍋一類的,菜一倒進去那一聲巨響能給我嚇得飛出去。 而且我們孩子不吃炒熟的菜,生的吃。不過孩子們吃我做的本地菜。 第一個,不知道怎麽翻譯。有人說是土豆泥,我覺得不是,我們叫Kartoffelkas。為什麽我覺得[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這本書是土豆提起來,他給的中文翻譯是,鐵皮鼓,那想來中文是這樣譯的,不過我肯定德語直譯應該是“錫皮鼓”。發表於1959年,作者GünterGrass是199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而同名電影,拿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必須老實承認,電影和小說,都不是“好看”的那種,很悶。特別電影,是我當年學德語時被硬塞給的第一部德語故事片(之前都看簡單的說明性[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我原來在國內上學的時候,每星期會拿出一個晚上去學校圖書館閱覽室翻遍新到的各類報紙雜誌。當然,說翻遍誇張了一點,因為有些題目我是從來不會碰的。記得跟一個朋友聊天,他說他天生對什麽都感興趣,我回,我正好相反,能吸引我多看一眼的真是少到不能再少,別人再說好也是別人的事,跟我有什麽關係?但是有一份報紙,我一定會自己買——南方周末。那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好的電影,我想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令人代入感非常強的,你坐在影院,銀幕亮了演員開始動開始說話開始做事,你的思路也跟著說話跟著動跟著做事,仿佛打在主角頭頂的那盞燈,它到哪裏你到哪裏,電影完了燈滅了你的思路也跟著重新歸位,皆大歡喜(或者悵然不已),回家——該幹嘛幹嘛。另一類呢,電影盡管已經放完了燈滅了,人也回家了,然而思路仿佛[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跟朋友聊天說到度假,我開玩笑說,如果想不好去哪裏,有兩個地方永遠是上上選——第一是意大利,第二是克羅地亞。隨便走隨便看,閉著眼睛挑都不會失望,特別是對有小孩子的家庭——吃得好,有陽光沙灘,也不需要再多追求了。夏天去的是Lignano——訂旅館的時候才發現廣播裏形容的“歐洲人民今年度假異常狂熱”毫不誇張。因為帶孩子,隻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
[11]
[12]
[13]
[14]
[1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