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8掛時間(29)——腦中萬物(Alles steht Kopf,Inside Out)

(2022-09-09 11:28:06) 下一個

好的電影,我想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令人代入感非常強的,你坐在影院,銀幕亮了演員開始動開始說話開始做事,你的思路也跟著說話跟著動跟著做事,仿佛打在主角頭頂的那盞燈,它到哪裏你到哪裏,電影完了燈滅了你的思路也跟著重新歸位,皆大歡喜(或者悵然不已),回家——該幹嘛幹嘛。

另一類呢,電影盡管已經放完了燈滅了,人也回家了,然而思路仿佛並沒有回來或者沒有完全回來,嗯,好像還有些什麽拉著你,需要多想一想。

作為觀眾,前者是跟著(沒機會的經曆)經曆,後者是引起(沒想到的話題)思考。我會說,都是好電影。

聊迪斯尼的動畫片,說到PIXAR的係列更合適成年人看——我說我同意這個觀點。題材在我眼裏,永遠隻是郵差,導演(編劇,作者)真正想表達的,人和物故和事裏麵的煙煙渺渺絲絲線線,抽掉時代地點舞台留下的氣息和味道,需要用心體會的那一部分,才是最挑戰觀眾(讀者)的,也是更吸引我的。

生命之所以讓我們留戀著迷不已,很多時候是因為每個人可以都有自己的解讀,哪怕走過同一段時空隧道,個體感受差異如冰火也沒什麽稀奇。回看自己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坐下來講給別人聽,無論是聽者還是述者,恐怕也隻能抓住繽紛裏的一束單色光。

那條路那段風景,叫記憶。繽紛的琢磨不定的東西,是穿插於文字間的情感。

Inside Out是以記憶和情感為主題的一部動畫片。很有趣的是,電影名被德語翻譯為Alles steht Kopf,直譯成中文的話變成“腦中萬物”。我個人覺得,取這個做標題,會和內容更貼一點。

電影的主題是關於一個11歲的小姑娘Riley的情感變換起伏的故事,包括了喜悅(Joy),憂傷(Sadness),憤怒(Anger),厭惡(Disgust)和恐懼(Fear)。影片起意源於導演發現自己的女兒在進入teen之後personality變得因為不穩定而難以琢磨。製作期間,為了精確描述其中提到的各種情感,製片人專門谘詢了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專家,前後共耗費5年半時間,當然也經曆了資金斷鏈的威脅。

不過還好,也算獲獎無數,票房漂亮。

從剛出生的小小嬰兒開始,小姑娘慢慢增多的記憶被保存在一個一個的小球裏,分散在五個獨立小島上,每個小島代表一種情感。這些小島由遠程中央控製室來操縱,決定了影響小姑娘行為的主要情緒。正常情況下,喜悅(Joy)當然占優,夾雜其他三種情感,憂傷(Sadness)偶爾出現——和平年代,美國,明尼蘇達州,普通人家。

因為爸爸換工作,Riley全家搬到San Francisco。麵對的新生活,是破舊的老房子和因工作更加繁忙而來去匆匆的爸爸,一向厭惡的綠菜花做的PIZZA,陌生的學校老師同學,不熟悉的冰球隊——Riley的情感裏,憂傷(Sadness)開始迅速膨脹。在喜悅(Joy)試圖戰勝憂傷(Sadness)的過程中,不小心敲錯按鈕,同憂傷(Sadness)一起被飛出中央控製室。

“搬家”在德語裏,和“換衣服”是同一個詞,umziehen。細想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可能每個人都有類似的經曆,當你在特別重要的場合,會選比較正式的衣服出席——套在那件衣服裏,自己的言談舉止,也仿佛被有意框了一下,結果就是,formalis(拉丁文的formal)。

我一般穿Tailor上班,回家進門換掉。有一次可能沒換就去收拾什麽,被孩子抗議,媽媽你還穿著Arbeitsjacke 呢!

喜悅(Joy)和憂傷(Sadness)同時缺席,情感控製室隻剩下憤怒(Anger),厭惡(Disgust)和恐懼(Fear),記憶小島逐個變成飛灰——記憶不見了,emotion突然失去控製,行為當然不再rational——重回尼蘇達重新回到過去的生活,成了怒衝衝Riley唯一的想法。

Riley偷拿了媽媽的錢,坐上開往明尼蘇達的灰狗。

當然,動畫片的結局,一向不合適太悲,影片最後,喜悅(Joy)和憂傷(Sadness)還是在Riley的童年夥伴Bing Bong的幫助下,乘記憶火車重回情感控製中心,Riley變回原來的Riley。

Teen心理學,一向在心理學裏被專門劃出來。10來歲的小孩子,世界的門對他們半掩半開,而他們,對世界又似懂非懂。生理變化加心理變化的結果是小小學童的行為在大人眼裏常常不可理喻——相對於trouble two,這個年紀的孩子,身體上仿佛比幼時強壯了,心理層麵實際變得更敏感更脆弱,他們一方麵更需要父母的幫助,另一方麵又不知道什麽時候需要父母的幫助(這方麵的書,我很是苦讀了一下的)。

必須老實承認,Book smart沒有幫我太多,三隻小鬼讓我手足無措的狀況,經常發生。

有一次孩子跟我說起來她同學很麻煩,我隨口說,媽媽的同事才麻煩,然後複習自己經曆的種種不公。結果我們孩子聽完,看我幾秒鍾,媽媽,你覺得我年輕,那我的苦惱就比你的也小嗎?

我一時失語。

我說這部片不是給孩子看的,根據也就在這裏了。這些情感,每個人都有,小孩子和成年人的差別是,小孩子的情感是融化在經曆裏的,大部分時候可能不是很明白某種具體情感的定義和界限——但是身受的感覺,並不會因此缺失。而成年人,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夠多夠複雜,在受挫收益中慢慢學會分辨,向前向後向外看世界向內看自己,如同動物反芻,試著把情感和經曆剝離,才有機會說一聲。aha,原來是這樣。

每個人的經曆和記憶,都是自己獨有的風景,也是“我”是“我”的依據。經曆記憶決定情感,情感控製行為,行為引出結果。中文怎麽說,各有前因莫羨人?

我原來在大學上班的時候,有個高半級的同事,盯上了同校一個教授的位子。我們這裏的教授,是一份很好的工作,拋開從社會地位來看受人尊重的原因之外,收入也算客觀,說是高薪一點都不過分。缺點,就是一個蘿卜一個坑,除非占坑的蘿卜退休或者去別的地方高就,再或者非常不可能的情況即人身意外發生,不然別人是沒機會的。我這個同事看好的位子,是最普通的老教授退休。

他當然遞材料,試講,答辯一路過來。最後?沒成。拿到那個位子的是一個比他資格老一點的另外一個同事,倆人唯一不同的是,我這個同事當時剛生完第二個孩子,另外一個,單身。跟我聊起這個結果,此君不是不悻悻然的,不過人家最後補充一句“嗯。讓我跟Thomas換的話,我是不會換的”。

我笑,你說的對,我也覺得他不如你。

Emotion control,永遠是成年人的必修課——也是責任,無論是對家庭對社會。

Age is not a 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subject. Anyone can get old; all you have to do is to live long enough----Don Marquis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