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立場。
我肯定支持DEI,我不覺得有什麽可討論的。OS說那是基督教文明的衍生物,我沒往這方麵想過。但是因為現代社會理念基本也離不開那些,所以是不是要硬給DEI一個出處我並不是很在意,因為我認為那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我也不辯論,我覺得沒什麽可值得我辯的。接受並支持,那是我的觀點。
為什麽呢,我自己就是一個DEI的典型嘛。我在中國長大,受德國人資助完成博士學位,受美國人資助完成E-MBA,在英國人手下工作,和日本人做同事。還有呢?我的鋼琴老師是奧地利人,我的聲樂老師是俄羅斯人。
問我,我覺得挺好的,我很感激DEI這些現代文明的理念,它讓我這樣一個普通的中國女孩能笑嘻嘻的一路走一路玩還能偷個小懶生三個小孩。
好了不下開玩笑了。
這個四個顏色的概念,其實是我參加公司Communication Skills Training學來的。我們這些課不是必須上,但是公司鼓勵上。公司專門請人,拖到附近度假區的五星級旅館包吃住,關起來兩天(8+8),Intensive Training。我要是不記住點什麽,對不起公司那個錢。
紅黃藍綠四個顏色,被認為是可以用來劃分人的communicator's type。
The Reds, who are driven by Power and Results (bold, decisive,comparative,results-driven, little impatient).
The Greens, who are driven by Peace and Stability ( calm, supportive, reliable, don't like sudden changes. extremly patient)
The Blues, who are driven by Logic and Structure (precise, detailed, oriented, critical thinkers, cautious,perfectionist).
The Yellows, who are driven by Fun and Connection (social enthusiasmus,creative, optimistic).
這個分發,源於一個叫Thomas Erikson的瑞典人寫的一本書,Surrounded by Idiots。人是runaway bestseller哦,我理解就是隨便怎麽都能翻的,怎麽翻都能有點小收獲的。
題外話,NON-FICTION做不到這一點,會很不好賣。
作者的觀點是,如果想跟人(effectively)交流,最好先,1.認清自己的顏色,2,判斷對方顏色,3.FOLLOW這四種type的特點。
當然了,非正常除外。好在正常人一般也不會和那些有交集反正我不會,所以我也不擔心。
好吧,先看自己,自問以下三個問題。
1. Are you more introverted (blue, green) and extroverted (red,yellow)?
2. Are you more logical (green,red) or emotional (blue, yellow)?
3. Do I speak more deliberately(green, blue) or quickly(red, yellow)
(我記得被問到的時候,還是能沒什麽障礙回答的)
還要補充一點,就像DEI一樣,沒人能完全隻有一種顏色大家都是混合體,但是MAIN COLOR還是有的。承認這一點是聊這個話題的BASE。
那交流中最常見的問題是什麽?Assume隻有他自己那一種COLOR,隻能用他自己的方式交流。
如果運氣好,遇到的是自己那種顏色,那當然交流起來順暢流利。但是很可惜,這個世界不是那樣的(DEI的D),往往會在指責對方聽不懂自己在說什麽的同時,也沒耐心聽對方在說什麽(DEI的非E,非I)。結果?成年人應該都有自己的經驗。
這一點在職場上做事的會更有經驗。你要應付老板,平級同事,下級同事,仔細想一下,有沒有區別?(本來想把這一段寫到職場那個係列的)
跳出來的話。別的顏色又會如何評價你在的那個顏色?——DEI的E,這一點不用多解釋。
那如何能做的好一點?DEI的I啦,Inclusion,嚐試用對方能接受的方式交流,把自己的顏色拿掉一點,對方的顏色加重一點。這和所謂的Be yourself完全沒有關係(其實在我看來那種斷言才破綻百出,那得另開題批判),隻是要實現你的目的,be an effective communicator(不想也無所謂個人選擇), speak another language而已。
為什麽如果我跟人瞎吹我會好幾種外語會有人羨慕?那還是算一個技能的。當然我不會啊。
Bruce Lee怎麽說的?I said empty your mind, Be formless, shapeless, like water......?你把水裝在杯子裏是杯子的形狀,在山澗是山澗的的形狀,在湖裏是湖,在海裏,是海。
我又跑題太遠。
下麵文革說和quality關於MERIT的討論?倆人都沒說到點兒上啊在我看來。挑人做事當然挑合適的那個,或者(做那件事)最有能力的那個,這是你們共同的結論,但是你們倆顯然都沒有這方麵的經驗。
我是說你們倆沒遇到過這方麵的問題。我遇到過。
Merit當然是有標準要衡量的,唯一的衡量標準,是看結果。想要有結果,那必須先讓他/她做做看,也就是給他/她機會,先開門——那個門,不是一直開著的,起碼不是對所有人都equal開著的,我自己從出國第一天就上班,學術界也做過工業界也做過,我知道是怎麽回事。
在學術界,要看你能接觸到什麽課題,在工業界,要看你接觸的是什麽項目。垃圾課題也很多,垃圾項目也很多,如果問我,我會說垃圾:非垃圾=80:20
工業界如果不走項目,那麽看你在什麽部門,而同一個部門,能走多遠還是回到那個話題,你有沒有拿到機會,就是你會不會被給責任,包括接受各種培訓。不承認或者不清楚這一點,說到EDI無論什麽態度基本都沒意義。
有了機會,才能談到後麵的Merit。
我學了太多關於culture conflict這些,所以並不在意對任何話題有爭議。很多人我一看就是因為所以都是支持(或者因為所以都是反對那對我都無所謂)這一篇純粹是回應文革那個。
這個話題扯遠一點的話,反對的聲音是類似於當年納粹的人種清洗的觀點的。不僅很鮮明而且(貌似)很有道理很擲地有聲,所以我一點都不奇怪,當年的聲音不比今天小的,那又怎麽樣呢?所以我覺得沒什麽,總是有這樣那樣不同的聲音的。
沒什麽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