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聊點科學(4)——Mass extinction(關於大滅絕)

(2025-08-03 01:17:41) 下一個

又到了7,8月份,每次遇到多日不見的同事沒話找話問一個問題總不會錯,今年去哪裏度假?

還能去哪裏?不過是意大利克羅蒂亞西班牙希臘土耳其埃及,,,兩隻手肯定數得出來。

那是對我們這些有孩子的家庭。人沒孩子或孩子已經長大離家的才不會湊這個熱鬧,象我同事裏一個去年8月份剛畢業的小孩,2月份兩個星期去日本看櫻花,6月份去西班牙釣魚。

便宜又人少。我們,一定是最貴最擠的時候才能出門。

然後呢,去花錢還被嫌棄,說我們是Massentourisums,影響當地人的生活,被舉牌抗議。

這是西班牙的Mallorca。印象裏我們去沒這麽誇張的,當然那說起來有7,8年了?反正這兩年有回來的同事一致意見是,不能去了。

還有一個著名的是Venedig,偶爾在電視看一眼,簡直天天王府井。

所以現在Venedig開始收票,不過我覺得沒什麽用,肯去的也不會在乎多花那10幾塊錢。

還一個massen-的?Massenprodukt吧,fast fashion那種,我記得說HM是8天肯定上新貨。

再說一個massen-,那就是Massenaussterben(Mass Extinction)。

一直以來,關於Mass Extinction在學術界有一個共識,就是他像一個RESET的按鈕,砰的一聲,該死的死光了,the fittest would take over。然後呢,這樣一次又一次又一次,幾次之後,有了我們今天的ecosystem。

比較被學術界接受的說法,在過去的5億年裏有五次,史稱,Big Five。

這類題材一向被大家喜歡,Ice Age都拍到6了吧,當年為了那幾個小東西。一個月裏可能去過20次麥當勞。Manny就攢了6隻,因為是一塊一塊拚起來的,後來經常在哪個抽屜見到一隻胳膊半條腿(那是我陪老大看的第一個完整的電影她當時應該是四歲)。

怎麽叫extinction?

按照Palaeontologist的說法,有超過3/4的物種,在一個geologically short interval內消失就算。

說到Palaeontologist,我第一次認識這個詞是在Friends裏,傻乎乎的Ross就拿了一個這方麵的博士(我猜導演故意,好懸沒讓他去開出租車)。這部劇我是前幾年有了NetFlix才看的,我很喜歡這樣正常人普通事關於友誼和愛的故事,那讓我看到了當年的自己(這是陪老二看的)。

那怎麽叫geologically short interval?不多於2百萬年吧。

所以呢,現代(成年)人說一個概念還是應該有個大致範圍或定義的,因為你活在應該有那個能力的時代。如果實在沒有,仍舊隻會從一數到二數到三下然後一個就到萬物,那聊天也許可以,說正經事就不太合適——那叫不識數。

其實聊天在我看來都差點意思,反正我不聊那種,那對我有代溝。沒法聊。

如果查Extinction Event,Wikipedia會給你這張圖

傳統的說法是,每一次大滅絕之後,等於是生態係統自我rebuild,不見的那些物種(注意,這裏的詞是species),留下的空間給更適應環境的留下空間讓它們更好的得以延續。

這也算是達爾文的進化論的簡單理解。

但是呢,稍微近一點的研究又不太支持這個結論。今年五月份,在Science Advances上有一篇文章,The end-Cretaceous mass extinction restructured functional diversity but failed to configure the modern marine biota,給出一個觀點,生物體數量消失的現象是存在的,但是Roles的數量並沒有減少。

作者的研究集中在Cretaceous mass extinction,也就是中文裏說的白堊紀生物大滅絕,由於地球被一顆小行星撞到,恐龍等大型生物自此不見。不過他們的研究不是恐龍,是海底生物,比如蟹類,貝殼這一類。研究人員把這些海底生物按Ecological Role分類,參數是How they feed, how they move,where they lived,etc.(那篇文章不長,按我給的題目google可以直接看,不想讀全文就Abstract和Conclusions也夠了)

一句話,有37個Role被定義給所有的Species。結論是,大滅絕的確發生,從數量上看,有60%左右Species消失,但是——

如果從Roles的坐標看,隻消失兩個。特別的是,即使數量很少的Roles,也沒有“被消失”。

那顯然不符合傳統意義下,最適應環境的才會得以survive這個解釋。

同時的計算模擬結果,也證實extinction不可能randomly(p<1%)。

再接著看接下來的66百萬年的數據。新增的Roles有12個。最特別的是,按照研究人員給出的對Role的定義(How they feed, how they move,where they lived),沒有任何一個對這些概念涵蓋範圍有擴大,留下來的Role和大滅絕前一摸一樣。

結論是什麽?

Extinction沒有reset the system to a completely new world。按照那篇文章標題的解釋,僅僅是restructured functional diversity。在解釋一下。Mass Extinction對每一個已有的role(functions)的生物體數量同樣程度減少,但是functional diversity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好吧,到底是有兩個role沒有了?

我拿一個文中討論的clam that lives in symbiosis with algae(與藻類共生的蛤蜊,它依靠吸收藻類光合作用產生的能量得以存在)做例子。包括在後來的66百萬年,這個role也沒有再出現。這(至少)說明一件事,如果一個role沒有了,那很難在我們的ecosystem裏再出現。

現在呢,已經在討論the sixth mass extinction了。初步結論的原因,(將會)是人類自己造成。

(現在Netflix 最紅的是哪個?K-Pop吧,我陪三兒看了一遍,據說她自己複習7遍!)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