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世界各國特別是歐洲對俄羅斯的(資源)依賴,好像普遍的印象是石油和天然氣?那當然很重要也沒什麽錯,但是在普京的眼裏,還有一個更重要更能有效控製全球政治經濟的籌碼——
核。包括能源和武器。
如何進行的?正常貿易。
比如警方在Rostock附近的NORDSEE水域發現船主是俄羅斯人的裝滿木頭的船,當然要檢查,本來是可以放行的,因為木頭不在製裁名單裏,但是——
同時發現的,還有木頭下麵蓋著的,Uran,不錯,就是做原子彈的那個(當然核電站也是它)。
此鈾(為了確定沒寫錯我還專門查了這個字的中文)非彼油。那家公司叫ROSATOM,它控製了全球46%Uran的交易,也就是說,他可以決定供貨不供貨,對誰供貨,再簡單一點說,就是它能決定全球50%的核電站還能不能轉。
長的故事也要短說。
2023年。德國的LINGEN。一座屬於最後一批被關掉的核電站(我不想討論該不該停那個話題在這裏)。不過呢,那裏關於鈾的提煉可一天都沒停過,隻是後來生產換到咫尺之遙,一家叫Advanced Necluear Feuls的公司(ANF,設備和供貨的原因啦)。而它的母公司叫FRAMATOME,是一家法國公司。
FRAMATOME的母公司,是法國政府所屬的EDF。
FRAMATOME和ROSATOM一直是很穩定的BUSINESS partner(超過10年,雙方都承認的)。
好吧也簡單一點,ANF是一家建在德國的法國公司(肯定不能讓俄羅斯建啊),他的母公司的BUSINESS PARTNER是俄羅斯公司ROSATOM。
這種模式太多了,我身邊親見的>2。都是很大的公司,小的我根本不可能知道,我所有的信息來源都是正規新聞渠道,就是平常的收音機報紙這些。conspiracy theory?對不起請到別處賣。
就算被問到的專家,也對這些沒什麽焦慮:一直是這樣啊,我們一直有技術方麵的合作,那是政府都允許的。
說到關於核電站核能源,一直是各界比較敏感的話題,因為牽扯到經濟又牽扯到政治又牽扯到技術。但是比較肯定的是,按法國總統MACRON的說法,到2050法國將新建6到14個核電站。而近鄰德國,是把這一部分停掉了的。
建就要跟俄羅斯合作,起碼近幾十年不可能完全避免。
加工鈾做核燃料然後賣給核電站這門生意早在前蘇聯時期已經很成熟了,並且最關鍵的一點是,由於技術的原因,那些有核電站隻能用蘇聯提供的核燃料,因為生產線都是他幫忙給建的(這裏我不多解釋,稍微有一點工業界經驗的都應該知道我在說什麽,或者當生活常識理解也可以)。
為什麽和俄羅斯的公司合作?太簡單了,有錢賺。核能源便宜環保,ETC.ETC.必須和俄羅斯的公司合作?YES AND NO,僅就目前來說那肯定是最省錢省事有得賺的BUSINESS,而且有因為長期合作的信任。繼續對大家都好,哢嚓一刀斷掉,能不能馬上找到替代是不能能保證技術質量都是大問題。
按照法國核能源部一個肯接受采訪的MANAGER的說法,這跟在IKEA買件家具不一樣。IKEA是人就能裝起來,我們需要的技術太複雜了,我們是不敢輕易換的。
這一類工作我自己都有經驗,我們需要很多THIRD-PARTY service,當然找長期合作已經彼此信任了解的公司,價錢會考慮但那不是第一要考慮的因素。
還有呢?就是技術方麵了。鈾,包括轉換鈾這些standard product都沒問題,關鍵是最後的燃料棒。一般的燃料棒是四棱柱,而俄羅斯的,是六角棱柱。歐盟很多國家的核電站,包括斯洛伐克,匈牙利,芬蘭等等,都是利用俄羅斯的技術建的,所以隻能用俄羅斯提供的燃料棒。
所以依賴是必然的。嚴重的匈牙利斯洛伐克這些東歐國家,核能差不多占到用量50%,可以想象一旦斷供會是什麽後果。換供貨商不是不可以,但是除了必要的技術之外,還要一整套手續,包括申請批準,測試,安裝,調試,沒有三年根本不可能。
再說回到ROSATOM,那是普京欽點的公司,專門負責核彈和核電站的研發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