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album/66/12/0f/2023f38e767264b3HbiW.jpg)
5月26日下午二點多鍾,我們的車子從成都出發經過瀘定城,準備在那裏稍事休息後,再繼續前行。誰知,此時老公又在掉書袋了:“瀘定橋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門戶,康藏交通的咽喉。建於清康熙45/46年間,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聽他這麽一說,開車的陳教授當即就把車停到橋對麵的地下車場裏。老公拿上他的寶貝相機和陳教授接伴去車庫旁邊的瀘定廣場遊玩拍照,我[
閱讀全文]
![](/upload/album/b8/03/73/38bb10855676lbBHiUML.jpg)
道孚縣最具地方特色的民族建築藏語稱崩科,尤以鮮水鎮以東的大片民居為代表。我們在那裏住的酒店同樣也是一家比我們參觀的崩科還要宏偉的建築。
那天,我們參觀完塔林,回到鎮上,聽從老康的建議,參觀了中央電視台“遠方的家”攝製組曾特別報導過的一戶崩科。
我們參觀的這戶崩科,外表看上去和一般藏區民居沒有多大區別,就是一棟普普通通,座西向[
閱讀全文]
![](/upload/album/a1/69/61/5335c5f95700a8WTIrWX.jpg)
“那裏有個女喇嘛,”正和老康聊著,我看到塔林中的水泥路上走過一位穿醬紫色袈裟的僧人,便指給他看。
“我們這裏稱女喇嘛為‘育母’。”老康笑著糾正我。“在內地,你們把佛教僧侶尊為‘和尚、尼姑’,把藏傳佛教僧侶稱為‘喇嘛’。在藏區,喇嘛的意思是上師、教師,專指那些學問高深、有資曆和學位的高級僧人,如班禪、達[
閱讀全文]
![](/upload/album/de/35/b0/908ac9c42497IcBkVbVV.jpg)
參觀完老李家,我們到臨近的另一座山頭參觀凍山村的“凍山寺”。可惜到了那裏,寺門緊閉,我們隻好在寺廟的院子裏和不遠處的一片塔林中轉轉。
在塔林,老康告訴我們,道孚的塔林,建在縣城的叫“八寶如來塔”,建在村頭的叫“吉祥塔”,建在房前屋後的叫“驅災塔”,活佛圓寂後選擇吉祥之地建的塔叫“涅槃塔”。
“這片塔林[
閱讀全文]
![](/upload/album/75/0b/32/e390b0870662JQhCEjYo.jpg)
到鮮水鎮的第二天是周末,一早,老康就開車來到我們住的酒店,說要帶我們去一個名叫“凍坡村”的藏族山寨參觀。
匆匆吃完早飯,我們一行人驅車跟著老康,沿著蜿蜒崎嶇的山路上行,走到山路盡頭一座簡單的石頭大門前,已是40多分鍾以後了。
穿過大門,路左有座藏式房屋,雪白外牆上用紅筆幼稚地寫著“百善孝為先”的漢字標語。老康邊開車邊告訴我[
閱讀全文]
![](/upload/album/38/f3/88/bd7714b05311DlkdE6JK.jpg)
道孚是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一個縣,距離康定219公裏,雖然山路崎嶇,交通閉塞,地廣人稀,地勢高寒,但風景秀麗。它是通往西藏、青海的必經之路,茶馬古道的重要中轉站,平均海拔3000多米。鮮水鎮海拔3000米多一點,是道孚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居民有7/8千人,絕大多數是藏族,還有漢、彝、羌、苗、回、蒙古、土家等16個少數民族。
5月27日清晨,我們離開康定[
閱讀全文]
![](/upload/album/b3/bc/a0/b38d83c39508NnyqWLqK.jpg)
2017年5月,我陪老伴回國去川藏考察,康定是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那天是周五,天氣晴朗。一大早,成都師大的陳教授開著他的私家車、同校的李教授,加上我和老伴,一行四人,駕車出發。
成都離康定隻有360公裏。我們的車一出城就進入上了成雅高速。沿著318國道,經過“雨城”雅安,沿著秀美的青衣江直上,通過國內最長的公路隧道——二郎山,曆經陰陽[
閱讀全文]
那年夏天,我們一家三口開了輛84年的二手托福車,從加拿大的Edmonton出發,一路向西南,直至美國的西亞圖,開始每年一次的旅遊。一切都按計劃進行,不料,在回程的路上,車子出了麻煩。
那天,天色將晚,為了趕路,我們按著地圖找了一條近道。當車爬一個長坡爬到一半時,突然,聽到車尾傳來一陣格啷,格啷,格朗,,,,,,的響聲。他爸趕緊將車停在路邊,關掉[
閱讀全文]
![](/upload/album/2c/bf/1f/6b2af5581079MZc3HOsr.jpg)
周日,陪同老公鄉村調查的村幹部老佘休息,我和老伴吃過早飯,隻好去老佘村轉轉並看望知青時期的老朋友。
順著農家樂的山道,我倆走過了把老佘村一分為二的蕪湖至宣城的高架橋,進入老佘村的地界後,再順著“村村通”水泥道進村,這時,我們見到村口高架橋旁,有個土牆圍著的院子,院子裏有好幾間平房,其中一間最大的牆上畫著著十字。農村現在也有教[
閱讀全文]
![](/upload/album/24/82/91/7ee4eea72390gP8Q0xuz.jpg)
我做“知青”時,插隊在新淮公社門樓大隊陳墩生產隊,現在下屬佘村,生產隊離佘村不遠。這次跟著老公“打醬油”來佘村搞調查,理所當然當然要回當年的生產隊看看。
當年,陳墩生產隊有張、董、佘、梅四個姓,每姓三家,共十二家,不知為啥,沒有一家陳姓。
我當年下鄉時的隊長姓張,時年廿三歲,全家八口人,除了剛出生三個月的兒子,他的父親[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