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妞

土生土長北京老妞,深愛北京,熟悉北京。
博文

隨著社會都市化的不斷擴展和侵蝕,尤其是十幾年前,那場大規模的拆遷改造,北京牛街這條中外聞名、曆史悠久的古老街道,傳統的居住模式已經消解。一些回族原住民由於各種原因先後遷出了牛街,回族人口的比例逐年下降,曾經的回民聚集區已經完全成為回漢民雜居的現代化社區。許多富有伊斯蘭色彩的古老文化,正在不斷被衝擊、被邊緣。牛街人各種獨特的文化現象[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過去牛街人從事的各種行業,雖然以商業和服務業為主,但私人開業、從事中醫事業的也有不少。由於當時的社會條件所決定,全北京除了“同仁”、“協和”以外,沒有幾個像樣的醫院。對於經濟落後的南城和回民聚集的牛街來說更是如此。那時候即沒有“回民”也沒有“宣武”,更沒有“友誼”,人們有了病也沒有這麽方便。現在出門不遠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有些文章在講述過去的牛街時,除了用“無風三尺土,下雨一街泥”來描寫它的街道環境以外,還用“牛街人有兩把刀,一把賣羊肉一把賣切糕”來概括牛街人的從業狀況。這興許是作者為了進行今昔社會的對比,才做這樣的形容,其實這並不附合當年的實際情況。在老牛街數萬計的牛街回族人口中,從事上述兩種職業的,也隻是極少的一部分。前文說過,牛街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過去的老北京人見了麵兒,總愛問對方:“您吃了嗎?”可見“吃”是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牛街人也不例外。牛街人愛吃、會吃、講究吃,但最喜歡吃的是肉食。所以牛街人總愛說,自己是“肉胃吻”。那麽,咱們就首先從牛羊肉說起吧!穆斯林不吃豬肉,天下人都知道。因此老牛街人對這一禁忌的遵守是極為嚴格的。它不僅是伊斯蘭教義的規定,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牛街的回民住戶,有的自元代就定居於此,所以稱他們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是當之無愧的。這些老北京在牛街這條古老的街道上,為我們創造出了許多熠熠閃光、豐富多彩的文化。其中的宗教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商業文化、語言文化以及本文介紹的姓氏文化等等,都是留給我們這些後人的寶貴曆史文化遺產。非常值得我們眾多的民俗文化學者去挖掘、研究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16-12-11 04:06:27)

牛街是北京回族聚居區,是京城穆斯林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地方。盡管如今她已麵目全非,披上了現代化的時裝,但當熟悉這裏的人踏上這片熱土,過去的古老風貌和民俗風情就經常浮現在腦海裏,總讓人心中憑添了幾分惆悵。誠然、曆史是流動的,發展的,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現實。也許我們大可不必為老牛街的日漸消逝而悲悼,但記錄過去的曆史,留下老牛街[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8)
(2016-12-10 07:23:16)
“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烤鴨真遺憾!”這句話不但全國,好像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那些外國遊客遊完了北京的八達嶺長城,十三陵地宮以後,歎息中國人的無限偉大的同時,一個個累得丟盔卸甲,麵紅耳赤,坐在大旅遊車裏發愣喘氣,餓得不說一句話!司機把他們拉到烤鴨店門前,才瞪起了一雙雙蘭綠色的眼睛,鼻子縱起,更顯得那鼻子又大又尖!搖著滿頭的黃發,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一首流傳很廣的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使很多朋友知道了老北京著名的飲品“大碗茶”,歌中唱道:“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隻有它最廉價,可為什麽,為什麽它醇厚的香味兒直傳到天涯?”很多到過北京的朋友都去過位於前門的“老舍茶館”,也喝過設在茶館門前的“大碗茶”,隻要顧客放上二分硬幣,就能喝到一紙杯茶水。不了解北京的朋友,以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現在若提出“世上有沒有鬼”的問題,讓人覺得極其荒唐可笑,起碼自解放後多次開展“破除迷信”運動以來,人們就不相信有鬼。記得過去曾出版一本書,名字叫《不怕鬼的故事》。我當時就覺得這名字有點別扭,所謂“不怕鬼”,說明你還是承認有鬼呀!況且,說書唱戲等很多內容都離不開鬧鬼的情節,就拿一部影片《畫皮》來講,反反複複地拍攝,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大雪時節,除華南和雲南南部無冬區外,我國遼闊的大地已披上冬日盛裝,東北、西北地區平均氣溫已達—10℃以下,黃河流域和華北地區氣溫也穩定在0℃以下,冬小麥已停止生長。江淮及以南地區小麥、油菜仍在緩慢生長,要注意施好臘肥,為安全越冬和來春生長打好基礎。華南、西南小麥進入分蘖期,應結合中耕施好分蘖肥,注意冬作物的清溝排水。這時天氣雖冷,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