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流傳很廣的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使很多朋友知道了老北京著名的飲品“大碗茶”,歌中唱道:“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隻有它最廉價,可為什麽,為什麽它醇厚的香味兒直傳到天涯?”很多到過北京的朋友都去過位於前門的“老舍茶館”,也喝過設在茶館門前的“大碗茶”,隻要顧客放上二分硬幣,就能喝到一紙杯茶水。不了解北京的朋友,以為這就是老北京著名的“大碗茶”,那就錯了。“老舍茶館”是一處供遊人喝茶、吃點心、欣賞小段戲曲的高級旅遊場所,而前門的大碗茶隻能算是一個簡易的“便民飲水處”,老北京真正的“大碗茶”早已經消失殆盡了。
老北京“大碗茶”的經營者一般都是窮苦的古稀老人,他們年歲老邁,沒有力氣再做其他營生,隻能力所能及在街邊設攤賣茶,以供走街串巷的生意人、腳夫、車夫、工匠等解渴潤喉,以此博得微薄的收入勉強糊口,有錢有地位的人是不會到街邊去喝大碗茶的。
賣茶的攤位設置十分簡陋,一張“炕桌”(一種北方人家放在炕上吃飯用的矮木桌),十幾隻藍邊粗瓷大碗,最重要的用品是一隻醬色大陶壺,用來裝盛事先沏好的下等粗茶。壺身外邊又罩了藍色厚棉布套用來保溫,這就是茶攤的全部家當。來了喝茶的顧客,攤主就會手扶大壺,傾倒一碗熱香的釅茶送到主顧麵前,顧客隻需二三分錢,就能滋心潤肺,周身通泰!如遇挑剔的顧客前來要喝好茶,茶攤還有單獨準備的“高末”,用細瓷茶壺現沏,供主顧享用。
茶攤不分暑熱寒涼,一年四季在胡同口外、街邊角落慘淡經營,本小利微十分難堪!如遇天降雨雪或狂風呼號,隻好收攤回家,祈盼風和日麗再施潤澤。
胡同裏傳來一聲高亢的吆喝:“驢肉!” 這有力的叫賣,仿佛一頭強壯的悶驢踏蹄而來。院門裏的老者剛剛打回燒酒,急忙出門叫住賣驢肉的遊街小販,切上半斤爛熟的驢肉,老夫妻正好有這美味佐以下酒對酌。
老北京俚語道:“天上龍肉,地上驢肉。”可見這驢肉味美要勝過其他各種肉食,而驢肉最佳的吃法,不是炒,不是涮,而是“醬”。經過醬製的驢肉紅亮細嫩,不肥不瘦,不柴不老,香沁入脾。不論過去還是今天,“醬驢肉”都屬於高級美味,聲譽遠遠超過醬牛肉。這正宗的極品美味也隻有在北京和河北才能吃到。
老北京串街賣醬驢肉的小販,都是肩背一隻元寶形木質箱盒,箱盒的蓋子半邊能翻過來,就是切肉的案板。每當主顧前來購買,小販就把門墩當作托承,掀開木蓋取出一塊上好驢肉,又取出大片鋼刀,切下一塊上秤,約出斤兩,再細細切成薄片,用新鮮荷葉當作包裝交給主顧。
除了遊街串巷叫賣驢肉以外,老北京還有在鬧市街口經營醬驢肉的攤商,這樣的攤商一般都近鄰賣燒餅或大餅的主食攤販,這在當時也是互補相成的經營理念。
如今的北京,經營單品“醬驢肉”的生意幾乎沒有了,要想吃就必須去河北人開辦的“驢肉火燒”享受一番,把醬驢肉夾進剛出鍋的熱火燒裏,用嘴一咬,外焦裏嫩,肉香麥香,簡直勝過做了皇上!
說起北京著名的小吃“油煎灌腸”,北京以外的朋友一定以為是豬的腸子做成的,其實它和腸沒有絲毫聯係。灌腸的做法是,用紅薯澱粉加進一點“紅麮”和少許食鹽,熬成糕坨,再把糕坨搓成像腸一樣的粗條備用。把冷卻的“腸”在手心裏用刀切成邊薄中厚的“象眼塊”,放進平底鍋,用“湯油”慢火油煎。直到煎成焦黃色,才可以出鍋裝盤,澆上鹽蒜汁就可以享用了,吃到裏,外焦裏嫩,蒜香撲鼻,口味甚佳!
過去北京經營“灌腸”的都是街邊出車設攤,車的一邊是一個大號平底鐵鐺,鍋裏的熱油總是煎著紅紅的灌腸,小販不時用鐵鏟攪拌煎炸,鍋裏冒著熱氣,飄著陣陣的香味兒,所以小販不用大聲吆喝,就能引得路人尋味過來,吃上一盤香噴噴、熱乎乎的油煎灌腸。
來了客人,小販熟練地用鐵鏟把鍋裏的灌腸再翻一遍,攤滿鍋底,用鏟子按壓灌腸,來增加與熱鍋底的接觸麵積。然後左手拿一個瓷盤扣在灌腸上,右手用鐵鏟把瓷盤周圍多餘的灌腸剔除,再用鏟子平鏟瓷盤下的灌腸,使之隨鏟子一翻,這樣一盤焦黃噴香的油煎灌腸就交給了顧客。顧客自己澆上蒜汁,從筒子裏抽了竹簽,開始吃了起來。
老北京的著名小吃“油煎灌腸”保留到今天,可能因為它實在是味道太好了,所以不但北京人喜歡,而且贏得了來北京的中外遊客的歡迎。可是現在的“油煎灌腸”原料有所改變,切的刀法不對,也就影響了它的口感。過去煎炸灌腸的油,是加工熟豬肉的“湯油”,所以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是不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