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妞

土生土長北京老妞,深愛北京,熟悉北京。
正文

消逝的老北京牛街(五)老師和醫生

(2016-12-14 22:53:39) 下一個

過去牛街人從事的各種行業,雖然以商業和服務業為主但私人開業、從事中醫事業的也有不少。由於當時的社會條件所決定,全北京除了“同仁”、“協和”以外,沒有幾個像樣的醫院。對於經濟落後的南城和回民聚集的牛街來說更是如此。那時候即沒有“回民”也沒有“宣武”,更沒有“友誼”,人們有了病也沒有這麽方便。現在出門不遠就有醫院,又打針又吃藥,實在不行還可以打點滴。但那時候有個頭疼腦熱、傷筋動骨以至大小病症隻能求助於中醫。當年牛街在家裏座診行醫的中醫大夫為數不少。其中有王懷奇、馬應榮、楊大奇、 陳申芝、 周振佟、 李芝庭、 馬幻雲、 白金瑞、 馬致儀、胡瑞峰、  楊璿圃、  劉樹琛、  古眉僧、丁文舟、馬丕榮等人。他們都是老的牛街人耳熟能詳的人物,其中不乏治療各種疑難雜症的高手。像在輸入胡同路南住的周振佟大夫,除了給一般患者看病以外,還有專治脈管炎的祖傳秘方。由他調製的一種黑黃兩色的粘稠藥膏名為“芙蓉膏”,對久治不愈的脈管炎患者有藥到病除、起死回生的神奇療效,挽救了不少人。周大夫為人低調、溫文爾雅,不僅醫術高明,而且認真負責,隻可惜他英年早逝,大概不到五十歲就歸真了。後來由他的夫人石晶華繼承舊業,曾一度在萬明路的宣武中醫醫院掛牌行醫,其名氣不亞於周振佟。尤其石大夫雖是北京城裏數一數二的醫療專家,但德高望重、慈祥善良,深受大家的敬仰與尊重。某人有一次操刀不慎,將小腿割傷。多次到各大醫院診治,幾乎看遍了中西醫,卻因感染而久治不愈。最後竟耽誤成一個深至骨頭的大窟隆,讓人不忍卒睹。無奈之中,經人指點找到石大夫。老人極為耐心,在查看病情當中,還不斷寬慰她。並不嫌患處的異味,親自為她淸洗、上藥、包紮。大約隻換了兩三次藥,潰爛的傷口竟奇跡般的完好如初,著實讓人驚歎不已。如今石晶華大夫已經歸真十多年了,但她高超精湛的醫術、平易近人的風範和高尚的職業操守還常常喚起不少牛街人的思念。

   牛街回民小學南側,曾有一條名為“守備胡同”的死胡同。緊裏邊路南曾有一位中醫師陳申芝大夫在家座診,專門治療各種疑難雜症。五十年代初,奶奶看病時曾帶我去過。陳大夫氣質儒雅、家裏書卷氣十足,牆上掛著不少字畫,屋裏擺設古香古色。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房內中央放置的一個大花瓶,用玻璃罩子罩著,瓶子上麵寫著很多讚譽陳大夫醫術高明的詞句,還有“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贈”這幾個字,可見陳申芝大夫也是當年北京城裏中醫界趨之若鶩的人物。還有一位王懷奇大夫原來在牛街南口掛牌行醫。位置在現在南口的西南角。一排坐北向南的低矮平房,大約有四五間。東邊是個馬掌舖,王大夫占用靠西的兩間,專給前來求醫問藥的病人看病。由於他的診室背朝著牛街,所以他後麵牆上的“中醫王懷奇”幾個大字分外醒目。他的診室裏經常門庭若市,前來看病的人絡繹不絕。就牛街而論,醫有專長的中醫大夫還有很多,像治療傷寒的楊蘊章、治療慢性病的馬幻雲等等。老牛街裏的廣大回族群眾就是靠這些中醫大夫來治療疾病。他們都是牛街裏的老住戶,所以對前來看病的街坊四鄰都分外熱心,而且有對窮苦患者免費施醫給藥的傳統,即使收費也相當低廉。一付中藥多則幾毛,少則幾分,患者就能治愈,頗受牛街回族大眾的青睞。如果家裏有病人不便行走,這些大夫還能隨叫隨到,上門服務。他們一般輕裝簡從,隻帶一個小小的“脈枕”,危襟定坐之後,輕輕按住患者的腕部靜默幾分鍾,再輕聲細語的問問你都是那裏不適,片刻工夫就會把一張藥方交到你手裏。你到菜市口“西鶴年堂”照方抓藥,前後花不了多少錢,就會為很多痛苦掙紮在病榻上的祖輩親朋解除了病痛。當然在牛街麻刀胡同裏還有一位專為婦女接生的“老娘”(音:寧,牛街人對接生婆的稱謂)也應提及。那時牛街一帶的家庭婦女,生孩子都要找她幫助接生。“老娘”住在麻刀胡同路南的一個小門裏,五十歲上下,不善言談,但精明強幹,處事冷靜且果斷。如果家裏有臨產的婦女,不論白天黑夜,她總是隨叫隨到,決不耽誤。牛街裏不少現已五十多歲的人,幾乎都是經她之手而降臨人間的。

   介紹了老一輩牛街人從事的各種行業,但還有一個最重要最神聖的職業還不曾提及,那就是令人尊敬的老師。提起他們,首先要說一說那些從事“經堂”教育、且幾乎分文不取的牛街阿訇們。那時候,牛街的回民娃娃們到了五六歲都要上經學,進行啟蒙式的宗教教育。學習阿文字母如“艾裏甫、別、帖”和“堵阿”。牛街堂子胡同(後稱牛街頭條)裏路北曾住有一位滿阿訇,當年約五十幾歲,就曾為半大的孩子辦過“義學”。每逢下午兩點多鍾,附近的孩子就聚集到他那裏學習阿文。滿阿訇家裏很窮,為維持生計,平日還要做些小買賣。但他教孩子們念書,卻幾乎分文不取。後來家長們看他教書忒不容易,才開始每月交他三毛錢。夏天還好些,可以在院子裏上課,可到了三九天就受罪了。冬天特別冷,滿阿訇的家裏連火都升不起。小屋裏像個冰窖,凍得人都伸不出來。孩子們隻好每人從家裏拿來了三根兒劈柴和幾個煤球湊到一起,才解決了取暖的燃眉之急。

   牛街從古至今,就不乏為回族的教育事業而嘔心瀝血的先輩。淸朝末年的伍迪文(伍大巴)、古亮臣、安境泉,民國時期的王浩然、馬鬆亭、孫芝山孫繩武、常子萱、劉仲泉、閔信權,解放以後的小學老師如李慧芸老師、劉桂珍老師、李君善老師、李淑琴老師、安俊英老師、王東瑩老師、李樹人老師、李崇光老師、鮮玉儉老師、宛金寶老師、劉增老師、常萬春老師、王淑媛老師,教中學的李玲善老師,馬躍老師、劉玉照老師、劉東聲老師、來文啟老師、丁貴新老師、黑振甲老師、趙敏老師、秦斌老師、米聚學老師,還有漢族老師白靜茹老師、阮靜茹老師、鄭有常老師等等,他們這一代人兢兢業業,默默耕耘,衣帶漸寬終不悔,教書育人獻青春。為牛街廣大回族人民的教育事業做出了畢生的努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