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博文
老子教我們要外表樸素與減少物欲,如此才能保持身心的清靜與柔美,進而回歸於自然的大道。在第12章中,老子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去追求色聲味的享受,也不要追求野性田獵的娛樂,更不要追求許多珍貴物質的虛榮。如此才可能使我們的心靈歸於大自然中,享受大自然給我們的快樂。 老子呼籲大家不要縱欲,不要使自己沉醉於五色,五音、五味之中,不要放[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大學的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止善。”含有深厚的哲學思想。假如每一個大學生都了解大學之道的話,大學的學費就沒有白費了。而由這句話訓練出來的國家政治家可以握住道德與科學之間的平衡點,進而發揚光大的話,百姓一定可以安居樂業,有如每天活在天堂。 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什麽呢?在教導學生一種特殊知識嗎?在訓練學生一種[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老子道德經的第25章,敘述老子心中的“道”,是如何形成與道的功能。道是早於萬物的存在而就存在的,所以老子就用誠實的語言,不創造出一個神話故事去描繪道的形成和偉大,他隻用“寂兮寥兮”四字形容道開始時的情景。隨後,老子就說道是萬物生長之根本,他隻用“可以為天下母”六個字描述,也不用神話故事去描繪。隨後,老子又說:“吾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道德經的第80章是老子對他的想像中的“無為而治”之理想國家,他舉出上古時代、還是一片大荒良的時期,人民安居樂俗的生活情況。我們要先讀了這章全文之後,就可以了解他的心中之烏托邦了。故先將Ch80先解釋於下: 〖道德經第80章〗 1、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2、使民[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老子道德經中的第49章可以解釋為老子的與人相處方法。我們知道孔子教他的學生要以仁與恕待人,最簡單的原則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此儒家人士表現在外的就是溫良恭儉讓。而道家的與人相處之道是不同,老子認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此段話可以解釋為:老子的對待善者與不善者,對待[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7)
老子道德經中的第50章最能代表老子的生死觀,也教我們正確的養生之道。他教我們不要怕死,在我們心中不憂慮死亡的時候,我們自然就遠離死亡了。他教我們不要過分注重養生,隻著重於培養心性即可。 在此章中,老子教我們可以忘卻自己的身體,這樣我們的生活就無所懼怕了。不過分注重養生(不披甲兵),不為名車豪宅或者其他名貴的奢侈品而忙碌的話(不遇兕虎[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老子和孔子思想是中國文化的基本原則,経過了兩千七百多年,兩家的思想在中國人的心中仍然佔很大的地位。老子教我們要培養我們的清靜心,而對國家政治,要以澈底的“無為”為原則。老子教導掌控政權的人要以無為治國,在治理國家時,不要任用賢能的人治國,不要重視稀有的財貨,也不希望大家創造出令人喜愛的物品,如此一來,大眾的百姓就會保持純樸的心[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道德經中第62章有-“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老子教我們篤信大道的目的,不是在於求升官發財或者任何的人間欲望,不是在求赦免自己的罪行,此段話最能代表老子的宗教觀。說明於下: 老子道德經中,全書都是教我們一切順乎自然,並沒有任何宗教的覌念。即使後來在南北朝時,有正式的道教成立,後來,並尊奉老子為太上老君,在唐朝時,尊老[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孟子中有一段話-“有人問孟子曰:天下烏乎定?孟子曰:定於一。”這段話深深植入中國人的心中,百分之九十的中國人都認為兩岸遲早會統一,但是現在交通發達,國際許多國家都不希望中國強盛,都反對中國統一,都百般阻撓,有時可以感到戰爭的可能性,所以有時候許多小小的爭執也可能引發戰爭。但是現在戰爭的武器殺傷力太強,往往周遭的老百姓都遭魚池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中庸是儒家思想中的哲理的一本偉大作品。書中有一節簡單清楚的二句話,最能代表儒家的形上觀和人生觀,此二句話就是: 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 這二句話包含的意義有: 甲)是儒家的哲理。天理就是“誠”一個字而已,這可代表儒家的形上思想。而人生的目的就是模仿天理的誠,這可代表儒家的人生觀。 乙)是儒家的半無神論(Agno[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2)
[<<]
[16]
[17]
[18]
[19]
[2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