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老子的宗教觀:不求得、不求免罪-Ch62

(2016-01-08 06:42:40) 下一個

 

道德經中第62章有-“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老子教我們篤信大道的目的,不是在於求升官發財或者任何的人間欲望,不是在求赦免自己的罪行,此段話最能代表老子的宗教觀。說明於下:
 
老子道德經中,全書都是教我們一切順乎自然,並沒有任何宗教的覌念。即使後來在南北朝時,有正式的道教成立,後來,並尊奉老子為太上老君,在唐朝時,尊老子所寫的書為道德經。但是在道德経中,一點沒有任何宗教思想。所以當歐美學者研究道教時,不了解為什麽道教和道德經的完全無關,這是因為道德經中完全沒有任何宗教思想,沒有所謂的宗教儀式,也沒有任何禱告的經典歌曲,更沒有任何讚歎天帝神奇的語言。
 
 
在道德経中,其中有一章,可以稱為老子的宗教觀,就是第62章。
 
筆者在此先將此章全部略加解釋,再討論其中最重要的一段話-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道德經第62章全文〗
 
1)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2)美言可以示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3)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4)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第62章的解釋〗
 
1)“道”是宇宙萬物奧妙的原因。所以道是善人的寶貝,而不善人生活在道中,借道以保佑自己。
2)善人以美麗語言可以表達出一個人的尊貴,用他的操守和行為可以顯得超人一等。假如一個人沒有善言和善行的話,而道是無所不包容的,所以道也不會拋棄此人。
3)所以在天子立位時,與在設置三公的位子時,雖然有大璧,在此之前又有駟馬和貴重的儀式,倒不如跪著奉獻大道以為國家之寶。
4)仿間對這段話有多種解釋。筆者以為以下的解釋最近接近道德經全書的本意。可以解釋為:自古以來,人們為什麽尊重大道呢?古人尊重大道的原因,不是在於求得,不是在於求上天赦免自己的罪行。一切都順自然,所以大道是天下的寶貴。
 
 
 
〖討論〗
 
1)道是無所不在,善人珍惜,而不善人借以保身。
 
2)道對善人與不善人都是平等對待的,此觀點極不同於宗教之善人上天堂與壞人下地獄的看法。
 
3)一切世間的榮華富貴,好像在立位儀式的大玉璧與駟馬,都不如以大道治國。
 
4)一般宗教的主持人都告訴他的信徒,信了宗教就可以有求必應,而且宗教可以赦免一切的罪行。但是老子說:“古代人如何尊貴大道,不求以得,也不求赦免你的罪行。” 老子堅持一切以順其自然為原則,即使在信仰的問題上,也是要大家隨著自然而發展的。貪求人間的一切欲望,和祈求赥免自己的罪行,都是違反自然的原則。由於這個原因,我們可以看出道教之所以不能和道德經結合的原因。因為道教是參照佛教的思想與型式而成立的宗教,但是道德經是以“清靜無為”為本的哲學思想,所以許多外國學者迷惑於道教和道德經之脫節。假如外國學者對此章有深入了解的話,就可以解決這個迷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miat42 回複 悄悄話 不求免罪,就是這樣,因為個人‘我’是一個幻覺,並不真正存在,一個不存在的幻覺何來‘罪’?
7grizzly 回複 悄悄話 Very inspiring!
忘憂草 回複 悄悄話 似聖經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