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博文
在老子哲學中,道是創造萬物的根源,而萬物卻是自然而然的成長,壯大,繁殖、衰老。他的哲學是不含有任何宗教思想,老子用“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十二個字形容道的無為與不幹涉。有這個偉大的道作為人類的模樣,所以老子勸我們要學習道的1、順萬物之自然,2、不幹涉自然與不破壞自然。有此兩個原則,所以在政治上要無為而治,在自己生活上要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繼續上章的老子三寶:慈、儉、不先的政策,老子在道德經CH68中,教我們如何以慈用兵。他提出他的三不與一下的原則: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以此三不與一下的原則,才配合老子的三寶政策之“慈”的條件,最後也許可以達到在前一章所謂的“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在CH68的最後,老子又加[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卄一世紀的今日,科技發展迅速,戰爭的武器也愈來愈進步。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核子彈頭也愈造愈多,保守的估計,美國擁有6000枚,蘇俄擁有7000枚,而中國僅擁有300-500枚,這些核弾的總數,足以毀滅地球很多次,而讓地球上的生命無一辜免,都歸於廢墟。尤其是現在的民主國家的選舉製度,往往選出一位能言善道而不負責任的總統,而一切大權都是控製在這位瘋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老子教我們要與世無爭,安逸渡此一生。在道德經CH66,老子在此章的最後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假如某一個品德高尚的國家領導人,都毫不爭鬥的話,天下就沒有人能爭得過他了。這就是不爭的最大好處。這就是老子哲學中,最奇妙的思維,尤其是在現代唯利是圖的國際環境下,很難了解。不過在二千七百年前的哲學,應該是可能的,筆者在此,特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論語泰伯篇有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讀到此句時,百思不解。但是,在中學時,隻是應付考試便行,不必求深入了解。後來有機會讀到道德經的CH65時,也有一段類似的話,老子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以前也不太容易了解。但是幸好在道德經的前麵有好幾章,都有相似的言論,全書多讀幾篇,將這幾章結連一起,就可以一目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在道德經CH64中,老子說:“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此句話說出老子主張無為的原因和方法,老子無為的原因是保持一切事物的自然狀態。據最近考古發掘,由馬王堆出土的證據,我們現在知道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他們的文明已經非常進步,已經有許多青銅器具和商業行為,甚至宗教也很發達,可惜非常迷信。因此老子了解過度的有為,就會破壞這個美麗的周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無為而治”是老子的獨一無二招牌,可惜現代的國人也僅以這四個字去描繪老子,但是很少人曉得無為而治的真諦,因此筆者特別為老子叫屈。無為並不是老子的重點,他的首要理論應該是一切順其自然,不必強求,不去做作,因此大家要省吃儉用,要愛護萬物,不破壞自然,在政治上不要多管閑事,因此不必多作破壞自然的事。換句話說,用今天的術語去描述老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在道德經CH58的開始,老子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政治沉悶又沒有朝氣的話,這個國家的人民往往很純樸,而國家的政治很快速有朝氣的話,人民往往缺乏道德觀念。隨後,老子說:禍中有福,而福中也會有禍。所以短期的福,則可能會供給災禍。短期的禍也會帶來福分的。所以任何事情,並沒有人可以預先知道後來的結果。 物極必反是中國古代哲學一個特別的觀念,此[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老子的“法自然”之大道是超越了一切以神靈為本的哲學。此自然之道是不會幹涉一切的人間事物,所以祈求、拜拜或祈禱都沒有用,道不會給予你的所求,也不會赦免你所犯的罪。道是公平的,對待善人或不善人、或者任何一般的人都是一視同仁的。道保持著它的高度,不幹涉人間的瑣事,所以西方哲學家稱為“形上哲學”。老子的大道是一切生命的根本,道創[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關於如何治理一個大國,老子有一句名言,就是:“治大國,若烹小鮮”。小鮮、就是小魚的意思。為什麽治大國若烹小鮮?烹調小魚的時候,常常不去鱗,也不除去肚內的腸,煎燒時不能常常翻動它,以免小魚破碎。他教後人:治理大國的時候,和烹飪小魚一樣,要淸靜無為,不要常翻動。假如有為的話,到處大興土木,破壞環境的生態,這樣就會讓邪惡的物質快速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1]
[12]
[13]
[14]
[1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