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法自然”之大道是超越了一切以神靈為本的哲學。此自然之道是不會幹涉一切的人間事物,所以祈求、拜拜或祈禱都沒有用,道不會給予你的所求,也不會赦免你所犯的罪。道是公平的,對待善人或不善人、或者任何一般的人都是一視同仁的。道保持著它的高度,不幹涉人間的瑣事,所以西方哲學家稱為“形上哲學”。
老子的大道是一切生命的根本,道創造了宇宙、地球與萬物包括人類。在地球上的人類,有了溫飽後,創造了文字,又有了思想,後來又有了哲學,同時創造了宗教。在老子的心中,道是原始的動力,是創造萬物的動力,是善人心中的寶貝,而不善的人也需要依恃著它。所以在CH62,老子就說:“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但是道是依順自然而推展道的力量,它包括了萬物形成的道理,萬物生長,繁殖、病老、死亡的道理。老子教我們要一切順其自然,不要強求,所以他沒有建立一個類似宗教的信仰去傳播他的大道。即使後來在南北朝時,有正式的道教成立,後來,並尊奉老子為太上老君,在唐朝時,尊老子所?的書為道德經。但是在道德経中,一點沒有任何宗教思想。所以當歐美學者研究道教時,不了解為什麽道教和道德經的完全無關,這是因為道德經中完全沒有任何宗教思想,隻有要求大家順自然、與保護自然的言語。而沒有所謂的宗教儀式,也沒有任何禱告的經典歌曲,更沒有任何讚歎天帝神奇的語言。
在道德經CH62中,可以說老子透露一點信息去說明:他的形上哲學是不具任何的宗教思想,他僅僅說了三句:“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可以解釋為:“道的偉大處,在於不幹涉萬物,讓萬物自然發展,對待人們,不會有求必應,不會赦免人所犯的罪”,所以道是不同於人創造的宗教。所有的宗教,都是以神的萬能而吸引信徒,因為神力可以讓人滿足他們的頋望,也可以赦免人的罪惡。而老子的大道是超越一切求有得和求免罪的宗教思想。從近代考古的發掘工作,我們知道當時在周朝以前的商朝,宗教思想已經很盛行了,甚至非常迷信,而老子要扭轉當時的迷信而特別強調“道法自然”的信念,老子哲學的偉大處就是他的不幹涉而順萬物的自然。
先將道德經CH62原文和白話文登出,再討論:
〖道德經CH62原文〗
1、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2、美言可以示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3、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4、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5、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6、故為天下貴。
〖道德經CH62白話文〗
1、“道”是宇宙萬物奧妙的原因。所以道是善人的寶貝,而不善人生活在道中,借道以保佑自己。
2、善人以美麗語言可以表達出一個人的尊貴,用他的操守和行為可以顯得超人一等。假如一個人沒有善言和善行的話,而道是無所不包容的,所以道也不會拋棄此人。
3、在天子立位時,與在設置三公的位子時,雖然有大璧,在此之前又有駟馬和貴重的儀式,倒不如跪著奉獻大道以為國家之寶。
4、自古以來,人們為什麽尊重大道呢?
5、古人尊重大道的原因,不是在於求得,不是在於求上天赦免自己的罪行。
6、一切都順自然,所以大道是天下的寶貴。
〖討論〗
A、老子哲學是崇尚自然的大道,他的哲學自始至終,可以斷定都是以“無神論”的思想為他的哲學背景。在此章的第5節中,他以“不曰”兩字開頭,但是後來的學者大都解釋為“豈不曰”。而筆者在審閱道德經全経,認為假如解釋為“豈不曰”就不能和前後文通連了。國學古書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標點符號,也不分章分節,所以讀古書時,要一氣嗬成,不能斷章取義,才能體會其中隱藏的意義。一本以順隨自然為理念的作品,並且被斷定為“無神論”的書中,絕對不可能突然出現有類似宗教的三句話,所以筆者認為第5節的白話文應該解釋為:“不是在於求得,不是在於求上天赦免自己的罪行。” 如此才可以將道德經的全書貫穿在一起。
而在古代注道德經最有名的晉朝王弼,甚至在他的注中,把“不曰”兩字的解釋省略,如此的解釋使後人把“不曰”兩字解為“豈不曰”,非常遺憾。現在將筆者解為“不是在於”的三大原因陳述於下:
1、超越一切宗教:向神靈要求得到物質或精神的滿足,和祈求神明赦免自己所作的罪惡,兩者都是人類共同弱點與人類所需要的,所有的宗教為了吸引信徒,不約而同設立的相同的教條。但是老子的道,是一切順隨宇宙自然的規律而運行,不必靠信徒去宣傳,此道並不鼓勵大家過度的消耗地球上有限的物質,而對人們的生老病死的痛苦與其他精神上的挫折,認為是一種自然現象而已,並不加以幹涉,道本身是無法控製或阻止的。因此道是超越一切宗教,是有他的哲學基礎。
2、道法自然的哲學:在道德經中,處處可見他的形上思想。熟讀道德經全文後,我們知道在此章(CH62)前,老子都是描述道的作用,和道的偉大處。譬如,在第25章,敍述道在宇宙形成之前已經存在了,所以道可以說是宇宙之母。在第34章,老子重申道是萬物的衣食父母,但是道並沒有以主人自居,是毫不具有宗教信仰的觀點。筆者在此,將老子的形上思想分別登出於〖附錄一〗以供參考。
3、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在CH62之後的三章,幾乎每章都是說明無為的益處。所以此章應該可以稱為轉捩點,有承先啓後的作用,由道的偉大而促進人的效法道,所以為政者應該無為。在CH63中,老子說:“聖人治國以無為作根本,以無事作原則,以淡泊作態度。”在CH64中,老子強調:“聖人為了輔助萬物的自然發展,而不敢有作為。” 在CH65中,老子又說:“聖人治國,不是要人民聰明機巧,而是要人民樸素敦厚。” 特此將老子的政治無為登在〖附彔二〗以供讀者參考。
**總之,在此章(CH62)之前,老子強調“道法自然”。而在此章之後,老子強調以“無為”而治國。所以在此CH62,也應該以“無為”來處理宗教問題,應該就是不求以得,也不是有罪以免。如此才能前後貫通,這就是道德經的偉大處。
B、老子的道是無所不在的,對善人或不善人都一視同仁,對善言的人與善行的人或不善於言行的人都一樣對待。在老子心中的道是超越人間的一切思惟,是超越一切的有偏見的宗教,所以對各式各樣的人都平等,沒有對某些人有任何特別厚待,或給於特殊的寬容。他不必用上天堂去鼓勵人們行善,也不用下地獄去懲罰壞人,隻是順其自然而已。
C、老子又強調一切人間的名位,與一切的榮華富貴,都不如尊守大道,因為此大道是國家之寶。
〖附彔一〗道德経中的形上思想
*CH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並不是人所創造]
*CH2-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道不居功]
*CH4-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道是先於偉大的上帝]
*CH6-緜緜若存,用之不勤。[道:雖然看不見,但也用不完]
*CH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效法水的偉大處]
*CH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的描述]
*CH25-道法自然。[道隨著自己而行動]
*CH34-衣養萬物而不為主。[道不稱自己是主人]
*CH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萬物的根源]
*CH51-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雖尊貴,但是一切萬事萬物都會自然而然發生]
〖附錄二〗政治的無為
*CH63-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無為而治國]
*CH64-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道的無為]
*CH65-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使民樸實敦厚]